隐性知识视角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意蕴分析

2024-01-18 22:29:41李洁媛
池州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李洁媛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就在于它的端庄隽永、淡雅脱俗及意境的深远悠长[1],充满“言有尽,意无穷”的韵味与气质,具有鲜明的民族意蕴和民族特征。改编自中国民族音乐的中国钢琴作品同样展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审美意蕴。目前,虽然国内很多学者针对中国钢琴作品从民族特性、民族色彩、民族风格、民族化创作等方面开展广泛研究[2-5],但大多数文献只是对中国钢琴作品民族性表征进行研讨,较少涉及中国钢琴作品深层次民族意蕴的研究。中国钢琴作品往往对描绘的主体总是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仅仅用五线谱、简谱等手段记录下来是远远不够的。在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方面蕴含着比明述更为重要的价值部分——隐性知识就隐藏在乐谱中,找到并把它完美地呈现出来,有助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民族意蕴更好地弘扬和传承。

1 隐性知识与民族意蕴阐释

1.1 隐性知识

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波兰尼在20 世纪50 年代研究认为,知识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可以用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进行阐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那些无法进行有效表达的知识,比如我们从事某项手工技艺时,在行为中所蕴含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隐性知识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包括直觉感悟、文化韵味以及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为了说明隐性知识的存在,波兰尼采用了一个较为经典的比喻。他说,虽然我们可以将某一个人的脸清晰地从成千上万张脸中甄辨出来,但一般来说,我们却无法准确描述出这张脸是如何被认出的,即所谓的“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的多”[6]。换而言之,隐性知识的范畴要比显性知识大。如果将知识比作漂浮在大海的一座冰山,显性知识就是浮在海面之上的冰山一角,而绝大部分隐藏在海水之中的冰山都是隐性知识。

对于隐性知识来说,隐性的存在方式并不意味着这类知识就没有价值、可以被忽视。隐性知识是人类全部知识系统的基础,是知识创新的关键要素,其实际价值往往比显性知识意义更大。隐性知识对于人类文明的创造、丰富和延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隐性知识的转化、获取和共享研究已经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信息科学、工艺学等学科领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传统音乐领域,也存在着这种隐性知识系统,作为不同时期传统音乐不断发展变化的重要内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1.2 民族意蕴

意蕴是指事物的内在含义,蕴含着意在言外、言外之意的意思。对意蕴的探讨,在我国先秦时期就早已出现,比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至乐无乐”“得意忘形”等。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艺术家无不把作品中对意蕴美的开拓、挖掘和创造,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而在钢琴音乐领域,意蕴则指钢琴作品与演奏本身所展现出的艺术审美与价值。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而在中国民族文化中,所包含的语言、风俗、习惯等文化特征以及人文情怀、审美意象等价值取向,都是中国民族音乐弘扬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作为西方的舶来乐器,钢琴自从进入中国后,就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审美进行了成绩斐然的民族化融合与探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审美意蕴的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7],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美学价值。因此,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意蕴,就是指在钢琴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出中国文化那种特有的或诗意阑珊,或墨趣盎然,或禅韵悠远的美学意境[8],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 中国钢琴作品民族意蕴特点

2.1 隐性知识的特征

根植于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饱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叙事逻辑,相较于显性知识,现代学者需要更多关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隐性知识。这一部分知识虽然具有不可言说或者不可准确言说性,但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传承方面蕴含着比明述更有价值的信息。以中国民族音乐为例,它来源于人民生活,承载着厚重的民族历史,具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蕴含着化之于心、日用而不知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民族情感等都构成了中国民族音乐层面的隐性知识。概括来说,隐性知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2.1.1 内隐性 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无法像显性知识那样,直接通过常规方式加以传递,它内隐却又不失重要,在知识传承方面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创造知识的知识。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与教学来说,隐性知识也是普遍存在的,它深藏于曲谱背后,潜藏于每一个演奏家心中,演奏家通过琴键的敲击以悠扬的旋律实现隐性知识的交织与碰撞,散发出浓浓的民族韵味和文化气息。

2.1.2 情境性 隐性知识是在一定的实践情境中,通过行为模式去展现,从而被觉察、被意会。对于中国钢琴作品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往往表现为文化传承的活态性和本土性,其中的文化内涵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艺术直觉,知识传递过程高度依赖于双方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自觉。

2.1.3 个体差异性 对于一种文化基因来说,以显性知识呈现的行为、规约、仪礼等外在形式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内涵最丰富、隐含最深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核,而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存在。以中国钢琴作品为例,由于每一个人的实践经历、知识阅历不同,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内在感受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而这也是个体差异性的表现。

2.2 民族意蕴的特点

受民族美学和审美心理的熏陶,在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浸染和滋润下产生的中国钢琴作品,在演奏时同样也将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艺术审美。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精髓,“中和”“意境”“气韵”在技术细节上具有不可言传性,但却是民族文化特质之所在,已成为一种精神内涵根植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艺术当中。

2.2.1 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主要文化价值取向,体现的是一种含蓄、适度、和谐的中庸之美,同时也尽显对“大音希声”境界的追求。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自诞生之日起就浸润着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尤其受“中和”思想的影响颇深。作品往往展现出着平和淡雅、柔美纯净的审美境界,就像一幅恬淡悠远的水墨画,轻描淡写,如行云流水般浑然天成,民族风韵浓郁、格调清新高雅,艺术地表现了“天人合一”、“中和、崇人声、崇自然”的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取向[9]。比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采用优美绝妙的中国传统曲调和传统的“慢—快—慢”曲式风格,前后呼应,对立统一,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一幅中国式乡村自然景观,全曲蕴含着和谐中庸的“中和”思想,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的审美观。

2.2.2 意境“意境”一般是指中国文学、艺术以及古典美学思想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和审美想象空间[10],即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韵外之致、景外之景。正如陶渊明诗中所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中之“意”与民族意蕴之“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完整、准确表达的感受、体验,具有特定的或诗情或画意或禅韵的意境之美,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境界。改编自中国传统民族乐曲的中国钢琴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对作品意境的塑造与再现,营造出一种“高、雅、虚、静”的美学体验,充分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由作曲家黎海英改编的《夕阳萧鼓》,基本上保留了琵琶古曲的结构样式,曲中旋律清晰,风格明媚流畅,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归舟远去、万籁俱静、月光粼粼如诗如画的美丽画卷,展现出“夕阳映江南,熏风拂涟漪”的恬淡意境。

2.2.3 气韵 气韵是中国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范畴,展现着独具特色的中国美学思想和民族气质。气韵的美学意境来源“气”和“韵”,主要体现为生命精神、节奏韵律、形神兼备三者的有机统一[11]。气韵之说,只能通过意会产生共情,而无法以语言文字去解读、学习,但如果没有气韵这一隐性知识的支撑,中国艺术作品的“神蕴”即艺术感染力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消失殆尽[12]。基于中国器乐演奏“内得于心、外应于器”的美学标准,对于中国钢琴作品来说,“气韵”是作品自身所蕴含的内在鲜活力和意境展现力,是音乐生命力的体现,中国钢琴音乐恰恰是因“气”而活、因“韵”而美。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过程中,“气”和“韵”相互交融、相依相存,两者的彼此融合,赋予了中国钢琴音乐独特民族意蕴。比如由储望华先生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民族气韵深远而耐人寻味,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内在生命状态和文化气质,变奏曲式的结构和音色韵味体现了盲人音乐家阿炳对自己艰难境遇的悲愤之情,因此在演奏该首曲子时更要注重其“气韵”的表达,并通过恰当的技法展现出音乐之“意蕴”,充分凸显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3 中国钢琴作品民族意蕴的隐性呈现

20 世纪初,随着中国第一首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由赵元任先生成功创作,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序幕就此开启。经过几代作曲家和演奏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一大批具有浓厚中国文化底蕴和民族意蕴的钢琴作品被不断创造出来[13]。但由于隐性知识具有隐藏性强的特征,在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时候,民族意蕴也是以隐性的方式予以呈现的。而在钢琴创作中将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诸多因素“含蓄”表达,既可以传达言外之意,激发审美想象,又可以传承民族音乐的精髓,取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境界。因此,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线性旋律、音色模仿、曲式结构、和声织体等音乐元素之中无不蕴藏着深深的民族意蕴。

3.1 线性旋律

在中国钢琴作品旋律中,旋律是最具有民族化特征的表现手法。中国钢琴作品采用极尽优美的线性旋律和多种多样的音色变化,展示出“亦真亦幻、若即若离”“心随音运、乐隐于形”的审美意蕴。比如钢琴曲《牧童短笛》,通过摹仿优美、清脆的“笛声”所创作出的流畅主题旋律,表现出浓郁的“中国风味”,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充满了田园色彩,给听众以诗情画意之感,将民族意蕴贯穿全曲始终。又比如储望华在改编二胡曲《二泉映月》时考虑更多的是作品旋律,而对于二胡这一乐器本身则给予了较少的关注,特别是在乐曲节拍的处理上,尽可能保留了原曲的呼吸分句法,从而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原曲的曲调韵味。

3.2 音色模仿

音色是表现中国钢琴作品民族意蕴的重要因素,独特的音色特征和多种多样的装饰音可以有效传达中国钢琴音乐的气韵、神韵。中国传统音乐音色展现出的是一种线条美,往往采用颤音和滑奏的演奏技法加以修饰而来,因此,通过模拟民族器乐的音色和演奏手法来表现民族意蕴,是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技巧。如钢琴曲《夕阳箫鼓》是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所改编创作而成,通过在演奏手法上模仿鼓、琴、萧和筝等民族乐器的特有音色,并保留了原曲中高雅的古韵,把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情调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听者荡气回肠、意犹未尽。

3.3 曲式结构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段体、二段体、多段体、变奏体、回旋体、联曲体、板腔体和综合体等七类民族音乐的曲式结构[14]。为表现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民族意蕴,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改编或创作过程中,大多数作品都继续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特征。比如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通过优美绝妙的中国传统曲调和传统ABA式的曲式结构,体现出中国钢琴曲创作的典型风格特征。全曲采用了类似民间乐曲“句句双”这一具有呼应、对答、重复特点的曲体结构,更加凸显乐曲活泼、欢快的音乐主题形象。又比如张朝创作的钢琴曲《皮黄》,借鉴京剧中的板式来布局主体的曲式结构,采用板式变奏手法来展现传统音乐的叙事逻辑,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音乐元素。

3.4 和声织体

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常具有空灵、清淡、平和、质朴等音响特点,和声常为旋律服务,为此以线型旋律、主调思维为主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则更多的是注重和声的色彩,而非强调和声的功能性[15],常采用空五度、非三度叠置、四五度和声以及叠加六度等和弦形式,进一步增强作品的民族音乐特色。比如锣鼓型和弦运用就特别具有传统音乐特征,向听众描绘出一幅热闹、欢腾、喜悦的场景;同时,正如民族乐器——笙的伴奏一样,通过四五度和声的平行进行,以独具我国民族韵味的古色古香的音响效果,展现出优美空旷、快乐和谐的美感。王建中的钢琴曲《彩云追月》在创作的过程中,采用三度重叠和弦[16],使得音响内容饱满充实,色彩丰富,整首曲子都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民族音乐色彩,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体现了民族的创新性。

4 结语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延续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风韵、气韵美以及民族乐器的声韵、音韵美,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感和民族意识,蕴含其中的浓厚民族意蕴也是中国钢琴艺术的显著特色。因此,在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与教学中,充分理解和把握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气质和内涵,用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钢琴音乐语言,推动民族意蕴进一步显性化表达,向世界彰显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我们每一个钢琴音乐工作者和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