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中安徽江北人民支前的历史与经验

2024-01-18 22:29:41
池州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张 敏

(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发起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目前学术界有关渡江战役支前的研究成果,多注重于整体性概括,或某一具体支前群体研究,而对人民支前的过程与贡献研究则较缺乏,其中安徽江北人民支前就很值得关注①。

1 组织做好支前准备工作

三大战役后,蒋介石企图借“和平谈判”之名,依托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人民对统一的期盼再次被打破。中国共产党遵从人民意愿,主张“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并为此做好支前准备工作。

1.1 成立组织机构

渡江战役战场规模宏大,党的领导、统一协调是胜利的关键,安徽江北各地支前组织机构的普遍建立,为安徽地区战役的胜利提供组织保证。其中合肥市设置支前委员会、支前司令部,县区同样设置领导机构;蚌埠市总工会为发挥工人阶级作用,先后建立12个党支部,动员和组织了1万余名工人投入支前[1];岳西县委、县政府成立支前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提出了“一切为了支前”的战斗口号,把支援前线、支援解放军当作当时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全县很快地形成了支前热潮,出现“男的舂米,女的做鞋,路无闲人,夜不闭灯”[2]的动人支前场面。

1.2 开展思想引导

安徽江北各级支前领导机构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引导工作,提高了人民政治觉悟,拥军支前的热情空前高涨。一是开展革命形势教育。肥西县反复向群众宣传:“肥西虽然解放,但不等于敌人完全消灭了,要想永远过好日子,就必须把残匪完全消灭。”[3]226阜阳召开不同形式的干部会、群众会和举办干训班,进行形势和支前的教育,大家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觉悟,树立了必胜信心[4]337。二是结合现实处境进行广泛动员。宿松湖区人民遭受敌人残酷“清剿”和血腥统治,生活极为艰难,支前领导机构同部队一起,深入群众,了解船民疾苦,动员船民支援战役,推翻残酷统治[5]171。三是注重革命氛围营造。六安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组织军民联欢会,迎送解放军,还通过《皖西日报》和自办支前小报,进行宣传,营造支前光荣的热烈气氛[6]442。

1.3 持续改善民生

国民政府财政秩序混乱,为弥补财政不足,除预算内赋额征收外,又通过乱设名目、苛捐杂税来强行征税。最终就是从农民身上抽着血,小百姓已经在啃树皮吃“四眼饭”,乞讨,可是捐、征各种各样的名堂,三天一次五天一趟,五千八千的硬榨出来[7]601。解决好民生问题,革命建设才有更足的动力、更强的后劲。一方面,解决土地问题。农民分到土地激发了农民参战参军支前热情。皖西区党委②在《致中原局第一号报告》中兴奋地提到,土改有力提高了贫苦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帮助解放军态度更积极。“分过田地区群众对我一般很好,送情报帮助解放军都很热情,打仗时自动出担架,有的群众把衣服剪掉做军鞋,把下锅的米拿出给军队吃,一个中心思想是希望我们不走,打胜仗。”[8]214手中有地,心中不慌,群众当然支持解放军打胜仗。另一方面,安定社会秩序。为让群众安心生产,保障大军渡江,还对地方匪患作清缴。桐城地委明确提出“剿匪安民”是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各县以剿匪安民、负担支前工作为中心,“动员群众检举揭发”隐藏的匪徒,“在准确而必要时实行军民联合清剿”[8]223,可见力度之大。

1.4 重视精神激励和物资赔偿

为人民提供精神激励和物资赔偿,解决支前人民的后顾之忧,是支前机构开展的一项务实举措。一方面,开展立功运动,激发革命斗志。蚌埠群众纷纷订立互助条约,并开展友谊竞赛和立功等活动[1]344。湖东县船工2848 人中,涌现特等英雄2 人、英雄1 人、一等功臣58 人、二等功臣40 人、三等功臣369 人[9]。六安表扬支前积极分子,为支前民工披红戴花,召开欢送会,提升支前光荣感使命感[6]442。另一方面,重视战后损赔。各地支前机构对损坏的船只在调查核实后,予以赔偿,对在支前和战斗中受伤的人员,要求除进行医治外,还根据受伤轻重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宿松县给船工及其家属分发粮食、油盐,慰问船工家属,解决家属生活难题;船只如有损坏,政府按价赔偿[5]171;县政府给烈士家属颁发了烈士证书和“光荣烈属”匾额,共拨给大米3072千克,赔偿船损银圆1111块、大米1818千克、食盐10400.5 千克[5]175,体现了对烈士和烈士家庭特殊付出的爱护关心。

1.5 保持优良作风

国民党大陆统治后期,军官腐化堕落,扰民滋事现象层出不穷。与之对比,人民解放军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真正爱民护民。潜山县支援前线指挥部制订了支前工作八项纪律[10]260。渡江战役是大规模战役,在军队集团化作战要求下,以往游击战争带来的不集中、不统一等问题就成了部队作战的阻力。桐城地委强调要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克服不良的游击习气,时刻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反对享乐主义和腐化作风,建立汇报请示制度[8]225。对于作战细节要求严格,如乘船要“遵守船长风俗习惯,不准胡言乱语”“登陆上船必须肃静,切忌嘈杂喧哗”[11]。

部分地区因为才解放,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支前任务,地方干部急于求成,结果往往忽视政策,落实走偏。如陈赓将军在经过宿松时,发现当地急于求成利用旧的保甲制度筹粮,“结果毫无阶级立场,伤害了中、贫农,形成严重脱离基本群众的现象。”[12]陈赓立即向此间专员及本街区长提出,并指导具体办法,扩大了征集工作的成果。

2 安徽江北人民支前是战役胜利的保障

“后勤保障是部队作战的生命线,而人民群众的支前活动贯穿渡江作战的始终。”[13]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强渡江河战役,所需人力物资空前,没有强大后勤支援,想要取胜几乎不可能。

2.1 修路架桥,畅通交通

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在安徽出现后,因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制约,交通发展比较缓慢[14],且因战争影响,很多交通设施也损坏严重。潜山梅城西河大桥破烂不堪,炮兵辎重车队不能过河,县支前指挥部采取紧急措施,派梅城、余井两区区长连夜带领附近农民砍伐竹子,迅速铺好梅城、余井大桥,确保军队顺利过境[10]261。为了修复津浦铁路,淮北靠近铁路的县区积极送铁轨、送枕木,经军民的不懈努力,使津浦铁路徐蚌段很快得到修复通车[15]。水路运输运量大,成本低。原湖东、无为等4 县民工经过27天连续苦战,疏挖内河、岔河100余公里,并在所属区域凿通4条渡船出江口,保证境内军用物资水陆两路畅通无阻[9]360。

2.2 提供物资,补充给养

1948 年安徽遭遇全省大水灾,怀宁、潜山、无为、和县等34县被淹,受灾面积达10310997亩[7]601。安徽江北各级支前机构坚决贯彻合理负担政策,消除了群众的敌对情绪,甚至还超额完成任务。宿松县梅墩乡群众额外售给第43 师生猪60 多头,还征集到许多其它军用器材,超额完成皖山军分区后勤指挥部下达给宿松的征集任务[5]170。刘伯承将军感慨:“尤其六安、合肥到安庆道上的民工海潮似的日夜前送军粮,沿江居民省出了自己的食粮给军队吃,他们贡献极大,感人极深。”[16]船只是当时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唯一交通工具,是首要战略物资。“广大船民在得知征集渡船是为了打倒国民党统治、解放江南人民,拥军支前的热情像火山般迸发出来。”船民克服困难,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征集运输船、渔船和农民船70多只,供部队使用[8]231。

2.3 承担转运,保障后勤

安徽江北人民还承担伤员转运、物资运输等,他们不辞劳苦、不怕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桐城征集年龄在20岁以上、35岁以下民工,均按部队建制,分别组成随军的常备担架团、常备运输队和临时运输队。仅临时运输队出工累计就达42万个工作日[8]230-231。肥东县还组织了4个远征民工团,跟随大军渡江南进,承担抬担架、抢救伤病员和运送弹药等[17]。凤阳、全椒两县民工组成的远征担架团随军支前行程2000 多公里,运送伤病员281 人、各种物资21.3万公斤[18]。部队打到哪里,支前担架队和运输队就紧跟到哪里,及时抢送伤员,运送军需物资,锻造了一条“打不断”的后方运输线。

2.4 参军参战,协助训练

安徽江北人民以参军、提供战勤服务等形式,积极参加人民战争,用自己的汗水、鲜血和生命筑起了铜墙铁壁。一是争当船工。马家店是怀望交界处的回民集结点,回族青年和船工纷纷报名参加渡江作战,组成1支127人的回民渡江突击队,顺利完成了运送大军过江的光荣任务,获赠“伊斯兰的英雄”锦旗一面。无为县一等渡江英雄马毛姐当时年仅14岁,她与哥哥在密集炮火中,把第一批渡江战士送到长江南岸。正是船工们奋勇摇浆划船,才能助力解放军迅速突破长江天堑,登上南岸;二是参军入伍。阜阳地区人民掀起青年参军之前热潮,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相争去主力当兵的动人场景,直接补充主力南下战士5000余人,地方武装上升第十八军的约6000 名[4]338。三是协助训练。肥西将32只民船和1072名船工集中到巢湖参加解放军的水上练兵活动[3]228。三野评价:“在合肥、巢、无方面,人民出粮供应亦很积极,船工亦听调参加演习。”[19]渡江战士在船工的帮助下,学习划桨、掌舵和泅水等本领,练习渡江技术。

2.5 修建兵站,综合使用

为了保证供给军需,各地区在沿江公路两侧设立了兵站、仓库,接待过往部队、随行人员和提供军需物资,同时作为基地,帮助扫除地方残余反动武装,动员群众力量支援前线。怀宁县在人形河、高河埠、茶树岭、月山、十里铺等地,设立了饭店、茶水站、向导三位一体的供给站[20]。皖西建立起东、中、西3条主要供给线,沿线设立兵站和民站[6]443。太和县在北起倪邱,南至沙河岸60公里长的公路两旁设茶水站,大军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和慰问[4]339。这些兵站、供给站有效解决了大军过境、宿营和休整问题。

2.6 查探敌情,提供情报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总前委在瑶岗时,就曾派经验丰富的老船工等到无为、枞阳一带了解前线情况,配合解放军观察天气、水情、观察敌人海军活动规律,为军委作出重大决策提供依据[21]285。宿松被扣押在彭泽港的船民,拒绝为国民党军队运送物资,探察敌人江防情况,趁机偷渡北岸;湖区武工队与第44 师侦察部队接上关系后,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船工队,帮助部队在王营架设电台、侦察江南敌情[5]171-172。通过细致的情报搜集,经过分析与研判后掌握敌军的意图,对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3 安徽江北人民支前的经验

渡江战役中在各级党组织、支前机构的领导下,人民用“小船”推动中国共产党这艘“红船”不断扬帆远航,渡江战役支前运动中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今天以深刻的启迪,为新时代推进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经验。

3.1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胜利的关键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坚决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战略方针的胜利,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胜利。一方面思想领导。国民党军队在败退南方时,大肆散播谣言,受迷惑的部分人民对解放军存在抵触畏惧心理,给解放军渡江造成了严重阻碍。总前敌委员会高度重视人民思想引导工作,制订《关于新解放区农村剿匪反霸和土地革命的指示》等文件,组织支前民众开展各种形式的革命形势教育和政策学习,启发了大家的阶级觉悟,进一步坚定了跟党走的意志决心,为人民解放军南下打下了牢固思想基础;另一方面组织领导。安徽江北各级党组织、支前机构坚决听从党中央和总前委的统一指挥,听令而行,充分展示了对党的绝对忠诚和高度的组织性。这启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

3.2 紧紧依靠人民是胜利的保障

渡江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强渡江河进攻战役,在后勤保障方面除了枪支弹药粮食等常规物资外,还需要筹集渡江船只和帮助战士训练、协助渡江的船工,以及疏通引河、修建兵站等大量工作,任务繁杂。在各级党组织和支前领导机构的组织下,安徽江北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支前工作中,自发提出“倾家荡产支援大军过江战斗”[24]289的口号,积极修路架桥、参军参战、提供物资,协助部队训练等,确保部队打到哪里,支前工作就做到哪里,为渡江战役全胜立下功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22]这启示我们,中国现代化道路,必须继续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汇民心、聚民力、办民事,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3.3 坚持敢于斗争是胜利的法宝

渡江战役前,国民党军统帅部将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和华中军政长官公署两大集团115 个师约70 万人,在上海至湖北宜昌段1800 公里的长江段设防,加上美、英军舰可能的干涉和侵扰,企图据江而守,妄图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来挽救自己的失败。党中央和毛主席科学谋划对策,安徽江北支前人民与敌人拼智慧,斗意志,在武器装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以“钢少气多”的胆量、坚如磐石的意志,出乎意料的速度渡过长江,大大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这启示我们,要继续发扬渡江战役中体现的敢于斗争的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当好开路先锋、事业闯将,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荣光。

注释:

①参见周圣亮《试论渡江战役支前工作的历史经验》,《安徽史学》1994 年第3 期;唐传炳《巢湖地区船工在渡江战役中的支前问题探究》,《合肥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杨国山,张海林《渡江战役中的无为县船工动员研究》,《安徽史学》2015年第5期等。

②皖西区党委主要活动在太湖、岳西、潜山、宿松、望江、怀宁(一部分)、桐城、庐江、舒城、潜山及沿江部分地区等。参见中共安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安庆地方史》(上卷),2001 年第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