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子庄任石埭知县期间的文学活动及其意义

2024-01-18 22:29:41
池州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章 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5)

姚子庄(1614-1681),字六康,又字瞻子、千子,号简斋,广东归善人。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南明永历三年(1649)参加特典科考,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待诏,翌年弃官回里。清顺治十五年(1658)参加乡试,中副榜。康熙五年至十八年(1666-1679)任池州府石埭县知县。沈荃称其为“东粤名宿,文章治行卓著江表”[1]卷首(《石埭县志序》),与程可则、梁佩兰、廖文英称“岭南四家”,著有《西湖草》《简斋诗》《行路吟》《鹤阴诗选》《陵阳唱和》等。席居中《昭代诗存》收其诗18 首,魏宪《诗持二集》收其诗8 首、《诗持三集》收其诗7 首,邓汉仪《诗观二集》收其诗8 首,蒋鑨、翁介眉《清诗初集》收其诗4首,陶煊、张灿《国朝诗的》收其诗1首。

姚子庄是一位贰臣,虽然不是一个位高名重的贰臣,影响不是很大,然而他仕清后虽只任过石埭知县一职,但长达14年之久,而且任职期间值三藩之乱,社会动荡,他广招宾客,崇正革弊,重学兴教,对石埭政治、文化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下层贰臣中具有重要而典型的意义。然学界多关注那些位高名重的贰臣,而对中下层贰臣则少有关注。梳理姚子庄任石埭知县期间的文学活动,可以反映出中下层贰臣复杂幽微的心路历程,窥探出他们重塑自身形象的种种努力。

1 广招宾客

姚子庄同时的文人多有提及他广招宾客,方文说:“是时宾客盛如云,私念主人酬酢苦”[2]718(《重至石埭访姚六康明府》),邓汉仪称叹:“当今宾客之盛,陵阳与锡山并称”[3](锡山即吴兴祚,康熙二年康熙十四年为无锡知县。其幕府,学界多有关注),贵池章永祚(康熙二十年举人)也说:“姚子庄,字六康,有战国四公子风,令石埭时座尝数十百人”[4](《释文庵传》)。除了幕宾之外,他还聚拢了石埭当地的文人,也招来了不少远近访客。根据相关诗文,姚子庄招来的宾客主要有:陈邦简(字居可)、苏汝霖、苏汝霑、陈钰、沈德泰(字师鸿)、沈十洲等石埭诗人,宁峒、江表、吴孟坚、李时、刘廷廞等池州府其他县诗人,方文、钱澄之、姚文焱(字彦昭)、张英、方中通、方中发、汪启龄、汪昆、杨森(字嘉树)、孙中夔、姚鼎孝等桐城诗人,施闰章、沈泌(字方邺)、梅清等宣城诗人,沈士尊(字天士,士柱弟)、沈铿(字孝瑟,士柱子)等芜湖诗人,陈子升、梁佩兰、卢鼎(字升卿)、龚章(字惕恃,号含五)、张自烈、曾灿、吴之振、李以笃(字云田)、姜梗(字铁夫)、翁佺、沈麟(字友圣)、陈王陛、洪理顺、黄知白(字原虚)等其他地方诗人。下面对在访石埭期间留诗较多而且影响较大的几位诗人作一叙述,来反映当时石埭文坛之盛况。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江南桐城人。以诗名世,有《嵞山集》行世。他先后两次往石埭访姚子庄,一次是康熙丁未(1667)五月,“今丁未五月,予来石埭,访姚君六康先生。甫泊舟,即与陵阳相望,欣然欲往。会是时山中霪雨,半月不止。一日,雨初晴,即觅小肩舆由中峰而上”[1]卷八(《陵阳山窦子明传赞辩》),丁未年又作过《午日石埭姚六康明府招同诸子燕集各赋一诗》,可见,五月初五日,方文已在石埭,在石埭期间游览了石埭十二处景点,且景点之间的距离较远,这一年又作《秋浦立秋喜吴山宾见过》,立秋日即六月十九日,可知方文在石埭旅食一个月有余。这一个多月,方文创作了不少诗文,如《石埭访姚六康明府》《赠陈益受茂才》《题周宝镫夫人坐月浣花图》《谒苏冏卿祠兼赠其嗣君凝之》《登陵阳山望黄山作》《老荡子失意行为汉阳李云田作》《泉酒行柬姚六康明府》《送卢升卿孝廉寿其母太夫人》《石埭道中》《姚六康明府署中同李云田姜铁夫夜坐各赋三首》《喜姚彦昭至》《寓楼遣怀》《文庙纳凉》《午日石埭姚六康明府招同诸子燕集各赋一诗(同集者粤东卢升卿、王仁植、黎次仲、龚含五,汉阳李云田,会稽姜铁夫,慈溪周九逸,乌程陈宗彝,上海陈鲈江、青阳孙俨若,吾里姚彦昭)》《题寓楼壁》《李云田乞姚氏女画竹寄其室宝镫并属予为题小诗》《陵阳山三绝句(是日,苏凝之招同王名仲、时异、桂次白、姚彦昭共游)》《石埭纪游十二首》《鱼龙洞纪游二十六韵(石埭沈师鸿、沈十洲邀同姚彦昭共游,各有作,书之石壁)》《陵阳山窦子明传赞辩》等诗文。另一次是康熙戊申(1668)十一月,他这一年作的《留别姚六康明府三首》其一有说:“仲冬石门游,取道陵阳麓”[2]673,《遇沈方邺》中又说:“如何仲冬月,尚在古陵阳”[2]676。这次是取道拜访,相较于上次,停留时间要短,作有《重至石埭访姚六康明府》《石埭道中》《遇沈方邺》《宏潭遇姚彦昭》《石埭遇汪少室即送其归里》等诗。

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江南桐城人。工诗能文,有《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行世。南明永历时他与姚子庄同时选庶常,有同事之谊。姚子庄令石埭期间,康熙戊申(1668)先后两次访姚。一次是戊申春,据《忆内三首》其一“一春旅食滞陵阳,辜负家园烂熳芳”[5]313、《陵阳杂诗》“山城去住久踌蹰,早是羁栖一月余”[5]315,钱澄之在石埭旅食时间至少有一个多月,写下了《客陵阳同增岸汾仲师仲游仙坛即事》(二首)《访毕牧生登御书楼有作》《咏陈园紫牡丹》(四首)《同黄增岸杨嘉树张师仲集陈园赏紫牡丹》《寓楼对》《赠黄增岸》《陵阳杂诗》(四首)等诗。一次是戊申秋,留石埭时间较短,作有《重九日陵阳诸子邀同晋江黄原虚新会朱锡公暨杨嘉树张师仲刘吉士泛舟舒溪即事》《赠上海陈鲈江》)《九子峰歌为石埭令寿郭昆冶太守》等诗。

汪昆(1647-1681),字河发,原名嵩,字洛公,一字少室,江南桐城人。“河发好读书,凡经史百家,一览悉能记忆,尤善诗。桐俗故多好为诗,而河发少年杰起,跌宕悲壮,里中前辈多逊谢不及”[6]“未弱冠,振笔为诗辄惊人……所著《咸受斋诗》美不胜赏”[7]4117,《龙眠风雅续集》收录其诗116首。他最迟于康熙戊申(1668)即入姚子庄幕,为姚所器重。姚卒,闻讣徒步渡江往石埭哭吊,归里逾月而卒。游石埭期间写下了《赠宁山同》《送别杨嘉树之泾县》《重九日姚石埭夫子招同周长人韦用六二广文李男蛾陈友昆游仙坛分赋二首》《偕陈鲈江宁山同杨嘉树苏舜臣出郭访余不远同步溪上》《九月一日出郭同余不远陈鲈江刘佶四溪南野步枉道西郊邀陈友昆益受兄弟偕游拈华庵归饮益受草堂二首》《敬呈简斋夫子》等诗。

施闰章(1619-1683),字尚白,号愚山,江南宣城人。以诗名世,有《学余堂诗集》等行世。康熙戊午(1678)夏游石埭,访姚子庄,至少四月下旬到五月初署生白莲时在石埭。游石埭期间作有《柬石埭姚六康》《石埭寻姚明府二首》《石埭姚明府署中忽生白莲属赋二首》《书石埭姚六康明府纸尾二首》《石埭县志序》等诗文。

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江南宣城人。以诗画名世,有《瞿山诗略》《天延阁删后诗》《天延阁后集》等行世。康熙丙辰(1676)五月游石埭,作有《长林行(石埭)》《白莲花歌(石埭姚明府官署)》等诗。

曾灿(1625-1688),字青藜,号六松老人,江西宁都人。与同邑魏禧、魏礼等于翠微峰讲《易》读史,合称“易堂九子”,是清初有影响的诗文名家与选家,有诗文集《六松堂诗文集》与选本《过日集》等行世。康熙乙卯(1675)冬游石埭,作有《初入陵阳》《同沈孝瑟徐式四骑马游鱼龙洞马上口占》《鱼龙洞题壁》《游毕姚六康明府置酒李家村昏夜方归口占二律》《留方位白沈孝瑟小饮寓楼同用十一真》《明日将发舟位白孝瑟过寓楼小饮话别》《分得年字》《酬石埭姚六康明府》(四首)《杨嘉树招同赵元毓沈孝瑟翁汉律张师仲徐式四刘佶四衙斋看雪得朱字》《邵漆夫赵元毓沈孝瑟陈益受小集寓亭看雪得上字》等诗。

陈子升(1614-1692),字乔生,号中洲,广东南海人。工诗,有《中洲草堂遗集》行世。康熙辛亥(1671)秋访石埭,作有《石埭访姚六康明府》《同毕牧生萧湘隐游万松庵》《逢沈从弱》《石埭昭明太子庙》《姚六康石埭署中醮会同张芑山秦又宛沈天士卢弗疑曹扶三张师仲堵雪怀分赋》《陵阳江馆送韦寅东访漆夫村居》《池阳道中寄怀梁乐亭》等诗。

2 主导唱和

众多旅食石埭的文人,相互之间少不了酬答唱和,作为幕主,姚子庄自然少不了参与其中,更少不了开启与引导有利于自己的唱和主题或舆论话题。其中有两个主题特别突出,一个是窦子明,一个是白莲花。特别是这两个主题在康熙乙卯年(1675)有较集中的表现,这一年是姚子庄任石埭知县的第十个年头,也是他纂修的《石埭县志》刊行之年,显然姚子庄是有意通过这两个主题来集中地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2.1 歌咏窦子明

方文《陵阳山窦子明传赞辩》中介绍了陵阳山、窦子明以及两者的关系,还论及了姚子庄有窦子明之风以及对他的期待,现引述如下:

石埭古称陵阳,因其地有陵阳山而得名也。陵阳山在县治之北三里外,宏钜高巍,实为兹邑屏障。其上三峰延袤十余里,中峰则窦子明修仙处。按:子明,沛人,汉元封间为陵阳令。尝钓于涎溪,得白鱼,似龙,剖之,得《方书》,皆导引服食之法。子明喜曰:“此吾志也。”遂登兹山,结茆以居,穴石为丹灶,修炼如《方书》法,三年丹成,有白龙下降,负之而去,邑人皆见之。故为祠于中峰之侧,肖像以祀焉……乃迫于有司,勉就一官,非其所好。下车以来,省刑薄敛,与民休息,而且长年斋戒,不茹荤腥,不迩声色,其犹有子明之风也欤。古称仙令如王乔、葛洪以暨子明,诚哉真仙矣!他如单父、中牟、彭泽诸公,贤声奕奕,照耀千古,虽非仙,亦仙也。吾愿六康不必定如子明,第求所为单父、中牟、彭泽者而效法焉,则亦可以不朽矣[1]卷八。

姚子庄“下车以来,省刑薄敛,与民休息,而且长年斋戒,不茹荤腥,不迩声色,其犹有子明之风也欤”,此时姚子庄任职半年之余(1666 年秋冬至1667 年夏),其子明之风已较为明显,由此人亦称姚为仙吏或仙令。姚子庄自己在《庚戌除日漫咏》(1670年)也曾明确表示“岁余闲啸讼堂清,为宰长林学子明”[1]卷八。其实,其子明之风是有渊源的。他在《重修仙坛宫疏》中说:“不佞少而学道,晚益清修,慕此芳标,因来小草,古令尹、今令尹敢云先后一揆?生斯山,宰斯山,且喜东南两美(敝地亦有石埭山)”[1]卷八。有此渊源与因缘,当然还要有现实的需要,窦子明才能成为姚子庄歌咏的主题或引导舆论的话题,那么,姚子庄要通过窦子明这一话题塑造什么样的自身形象,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据康熙《石埭县志》,康熙乙卯(1675)重阳节招同诸子登陵阳山,作《乙卯九日同诸子再登陵山》2首,陈王陛、刘廷廞、茅兆治均作有《乙卯九日姚明府招游陵山》2首,吴孟坚存有同题诗1首。姚子庄并在陵阳山仙坛宫宴集诸子,作《九日宴集仙坛分咏》2 首,李时、韦德坤、周体元、汪昆、陈钰也均作有同题2 首;此外,查阅其他相关资料可知,乙卯(1675)前后,张英《陵阳行》、孙中夔《赠姚六康明府》、屈大均《重寄姚石埭》、洪理顺《陵阳唱和同姚六康明府》、施闰章《寄石埭姚明府六康》、梅清《长林行(石埭)》等诗中也都以窦子明来关联姚子庄。下面以姚子庄的4首诗为中心,并结合其他相关的诗来作具体分析。

乙卯九日同诸子再登陵山

古坛高峙翠微间,骑鹤人今去不还。词客到来秋草碧,郎官坐处石床斑。一龛佛火藏烟坞,数卷丹经护竹关。同向白云堆里望,丹台有路许谁攀。

十载看山渐白头,每逢佳节喜来游。凌霄鹤影摇空翠,入暮蝉声咽素秋。高树连云晴压帽,寒峰如画艳当楼。却怜旧日征书急,此地黄花满目愁。

九日宴集仙坛分咏

郭外高坛倚翠微,满庭霜色未全稀。恰逢令节风吹帽,为访仙踪雨湿衣。鹤去何年池影断,丹成几候井烟飞。登临幸不伤摇落,醉折黄花策马归。

霜寒木落碧天秋,水势岚光一望收。白发狂吟惭少长,青山薄宦罢征求。蒋陵宴后香消浦,彭泽尊前菊满筹。我悔已迟三径约,书生犹自羡封侯[1]卷八。

这四首是登临游览诗,其中暗置了三个话题:一是“骑鹤人今去不还”“同向白云堆里望,丹台有路许谁攀”,即“去不还”“许谁攀”的话题,也就是谁来继承窦子明的话题。二是“高树连云晴压帽,寒峰如画艳当楼。却怜旧日征书急,此地黄花满目愁”,即今时与旧日对比的话题,也就是自己十年来清操惠政的话题。其实这两个话题核心内容都是为人为官的问题,姚子庄的话语暗含着自己为人为官有子明之风。同游者陈王陛心领神会,接其话茬:“词客新诗留翰墨,仙官旧迹继风流。频经挟侣携觞至,谁似今朝爽气收。”[1]卷八充分肯定了姚子庄的子明之风。三是“我悔已迟三径约,书生犹自羡封侯”,即是姚子庄在自嘲之中求劝慰、求理解话题,于是同宴者李时见此劝勉道:“使君原注神明籍,勾漏何须羡葛洪。”[1]卷八而周体元“但愿携琴长结伴,凭君时引入壶天”[1]卷八可能更契合其心。

2.2 嘱作嘱和白莲诗

姚子庄任石埭知县期间多次作过白莲诗,也多次请朋友作白莲诗、和白莲诗,就目前能见到的有姚子庄《署沼白莲》(2 首)、施闰章《石埭姚明府署中忽生白莲属赋二首》、潘江《署沼白莲诗为石埭姚六康明府赋》(2首)、翁佺《和姚明府署沼白莲韵》、姚鼎孝《和家叔陵阳署沼白莲》、方中通《和姚六康署中白莲诗》、方中发《陵阳署沼白莲诗和姚六康明府》、梅清《遥和石埭姚六康明府署中白莲花》《白莲花歌(石埭姚明府官署)》等,柳敬亭长子曹复祖《寄石埭姚邑侯》中说:“予小子未可为令尹宾也,用遣下役,先布区区,白莲步韵,谨供一粲。”[8]由此可见,姚子庄嘱作嘱和白莲诗是他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活动。那么,他的目的何在?效果如何?

署沼白莲(姚子庄)

水国佳人淡淡妆,迎风结队自成行。冰肌似削朝霞采,粉面犹分夜月光。太液清波横黛浅,平阳疏干引杯长。从来污浊何曾染,却并湘兰泽畔香。

方塘清浅夜光阑,解舞薰风五月寒。鹭立芳波疑猗玉,吞鱼香饵见垂竿。难同篱菊添归兴,好伴江蘋荐客欢。自愧输君纯洁性,十年才得耐人看[1]卷八。

白莲象征纯洁与清廉,湘兰象征高洁。第一首中“从来污浊何曾染”表面上是写白莲,实际上却是自己的内心独白。第二首中“难”与“愧”似乎是全诗的重点,“难”在不能与陶渊明那样一直归隐田园(他曾归隐田园),“愧”在仕清而失之纯洁;其实不然,“十年才得耐人看”才是全诗的重点,石埭十年,自己的为人为文为官是“耐人看”的,无疑是在向世人表白。或者说“难”“愧”“耐人看”充分展示了姚子庄十年来复杂的心路历程。由此可见,在任职石埭知县十年之时,即在康熙十四年(1675),仕清失节依然是姚子庄内心的纠结,一方面因还不能肯定能不能被世人理解而痛苦,另一方面他在不断地向世人表白自己的高洁与清廉。可见姚子庄是想通过自己咏白莲将自己与白莲相比附,开启一个话题,请朋友作白莲诗、和白莲诗,希望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声音,并以此来引发一种舆论,改变自己因仕清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显然,姚子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他的目的。姚鼎孝就回应说:“幽姿清绝谁同调?庾岭梅花楚泽兰。”[7]2729(姚鼎孝《和家叔陵阳署沼白莲》)姚子庄是广东人,“庾岭梅花”即指姚子庄,而且还将他与屈原并论。翁佺也回应说:“色本仙标才自洁,名同僧社韵偏长。十年皎质随波稳,璧润间分水面香。”[1]卷八(翁佺《和姚明府署沼白莲韵》)

3 纂修县志

姚子庄编纂的《石埭县志》是在明万历《石埭县志》的基础上增修而成,历时五载(1671-1676)而成书八卷。石埭乃蕞尔小邑,又僻处深山之中,地瘠民贫,姚子庄为何要捐俸锓刻《石埭县志》呢?学界一般认为,编纂方志的基本目的有三,即资治、存史、教化。然而除了这三者之外,每个编纂者又都有自己的编纂目的。至于姚子庄,他编纂《石埭县志》至少有以下三个目的。

3.1 修志与建群相辅相成

修志需要一批文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总裁为姚子庄,编纂为周体元,同修为沈麟、陈王陛、宁峒,本邑较订为贡生毕诚、苏岱、沈永年、曹继参、桂瑸、汤铉、毕天象,生员陈陞、苏晓、毕天辉、苏汝霑、陈鋡、陈于泗、桂得时、陈启运,耆民苏应穟、桂熊、苏扬、张仁、毕烶、方祯、施舜、苏昊,督刊徐应桂。这些人在工作之余相互唱和,以及与来访者酬答,产生的诗文又收录志中,与修志相辅相成。姚子庄《石埭县志·凡例》中就说:“子庄莅埭十载,名贤至,止题咏颇增十三四五,随手编入,以兴文献。”[1]卷首然而结合前述,从建群的角度来看,姚子庄修县志则是建群的具体措施,其作用有四:一是能凝聚石埭当地的文人,二是能为广招宾客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理由,三是能使宾客长留石埭,有事可做,四是增进与当地文人和宾客的感情。可以说,姚子庄修志为文人活动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并招来各地文人来访,组建了一个开放的文人群,自己自然就是群主,这样,他可以不断开启话题,形成有利于自己的舆论环境。

3.2 存史与存己并垂不朽

姚文然《石埭县志序》说:“盖闻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是谓不朽。言虽居功德之次,然传德与功者,言也。又曰: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昔之有功德之人众矣,皆不外开卷得之,是以域中之大权曰史。志者,又史之权舆也。”[1]卷首姚子庄在《石埭县志·凡例》中又说:“志虽与史类,而稍有别,史备淑慝,而志则主善。”[1]卷首可见,《石埭县志》之存史即是存善,那么,从姚子庄的角度来说,虽然修志这一活动及其成果可以使自己名垂不朽,但是其所塑造的自己的形象是很模糊的,所以他必须在存地方之善的同时,将自己的功德载入志中,“庄亦志中一人耳”[1]卷首(《石埭县志·自序》),才能使自己的良好形象具象起来,鲜活起来,从而更能传之久远。当然也隐含着他想淡化甚至改变自己的贰臣形象的意图。那么,从姚子庄《石埭县志》卷目看,全志有《地舆志》《风土志》《建置志》《赋役志》《官秩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卷组成,然而只有《艺文志》更方便其记载自己为官之善与为文之善。

先看《艺文志》中收录的姚子庄的诗文。《石埭县志·艺文志》共收诗181 首、文50 篇,而收姚子庄诗22首、文5篇,外加《自序》《重修石埭县志书征事引》2篇,占总数的10%以上,是《艺文志》中收录诗文最多的作家,显然有夹带私货之嫌。姚子庄虽有不少诗文集,然目前未见有留存,相对于其他清代总集所收其诗文,《石埭县志·艺文志》录存其诗文最多。

再看《石埭县志》对姚子庄善政之记叙。“兴学校,勤考课,革羡余,清欺隐,禁嚣讼,糴粟赈饥,买山掩骼”[1]卷首,这是姚子庄在《自序》中对自己善政的概括。而志中陈邦简《重修小南关石堤碑记》、孙金砺《重建尊经阁碑记》、苏汝霖《修建文庙功成飨祀碑记》《义学记》等有较为详细的记叙,特别是陈邦简《重修小南关石堤碑记》对姚子庄的善政有较全面而详细的记叙:“予念姚公官长林凡九载,若利害之兴除,百废之修举,何可胜道?即其革火耗,黜陋规,散之乡鄙而不登之私室者,岁凡千百计;兴万修之禅院,复仙坛之官田,四境津梁、庵观积久不治者,咸与更新;修文庙,建尊阁,购地扩城隍庙之门阶,立道学馆,延请义师,训诲子弟,寒暑不辍;痛虚粮之无所寄,则代出徭赋几至一都之半;奉上责置马匹,恒例养之民间,公痛民之穷年多故也,官自为养备其刍茭,不以纤毫累;十一里壬子大荒,公多方贷赈,活人无算;捐金脱冤民之罪,买山痊故官之骸。概其行事,侯之加惠于邑人者,不啻如天地之高厚,父母之顾复,区区缮修堤岸小善小惠何足为记?”[1]卷八

3.3 自序与他序相得益彰

从现存姚子庄《石埭县志》几种版本来看,《石埭县志》至少有6 篇序文,作者为沈荃、姚文然、姚子庄、周体元、苏汝霖、施闰章。沈荃,华亭人,进士,书法名家,时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姚文然,桐城人,进士,时为刑部尚书,也是贰臣。周体元,山阳人,时为石埭县儒学训导。苏汝霖,石埭人,进士,时为广西布政使司布政使事,提督广西通省学政,按察司佥事。施闰章,进士,宣城人,时赋闲里居。除总裁姚子庄、编纂周体元直接参与修志之外,其他四位是应姚子庄之请而为之作序的。

姚子庄在《自序》中说:“庄亦志中一人耳,束发受经,辄慕文翁阳城之为治,兹且待罪十年,朝夕黾勉,循名责实。虽兴学校,勤考课,革羡余,清欺隐,禁嚣讼,糴粟赈饥,买山掩骼,似欲厚民生而正民志,然绠短汲深,闾阎尚少盖藏,风气未还淳古,则以庄耳目心思所及者寡而所遗者多,是不德之所致也。然则一邑之大概,庄得而识之,而十年之负,过埭之人亦皆得而识之矣。”姚子庄在序中叙述了自己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措施,语气显得谦虚谨慎。而他序无一例外对姚子庄为文为官进行赞美。如:

埭邑姚侯为东粤名宿,文章治行卓著江表。视事十余年,政成化洽,孔尔兴歌……余读斯志,又不禁慨然叹吏治之不易,而深幸姚侯此举能为诸郡邑倡也[1]卷首。(沈荃《石埭县志序》)

石埭,古陵阳地,在汉以窦子明显,迄今而我兄六康来宰斯邑,烹鲜制锦,历十有一年矣。其清操惠政在人口碑,类难更仆数,大约皆原本于经术,盖文章政事合而为一者也。吾兄以海内名宿,于古今载籍罔不该贯,而又负良史才,使得簪笔兰台、石渠之间,出其三长,以藏之金匮而示来兹,岂不足以颉颃班马……使是编得呈御览,定叹为一代词宗,不次而畀以著作之任,用以润色隆平,敷扬盛化,天下大一统志实嘉赖之,蕞尔埭实始基之已,又况其所以不朽者,乃在百世以后哉[1]卷首!(姚文然《石埭县志序》)

姚侯以经术佐吏事,积书为屋,斋居夜读如儒生。既新孔子庙,葺陵阳书院,率诸生讲德考业,且收耆旧文学之彦,入廨舍与共晨夕……侯官子明仙令之区,慕文翁阳城之政,多循迹,其大者,如祛催科六弊;上书大府,请减蕞尔邑供亿,重困民赖以纾;又出称贷之钱,恤灾棂,掩黹骼,父老有流涕者。后之君子取法当如是!而侯所自叙犹皇皇于作吏之不德也。于戏!是可以见侯志矣[9]卷首。(施闰章《石埭县志序》)

苏汝霖是邑中名贤;沈荃是深受康熙眷宠的书法名家,也有诗名;姚文然出身桐城文化大族,不仅身居高位,还诗文兼擅;施闰章是当时诗文大家。他们都是当时名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么,他们的序,即便是文以人重,也能极大的扩展其序的传播范围,况且他们还都有较大的文名。所以,从序本身来看,他们的序与姚子庄的自序相得益彰;从序的传播来看,通过他序作者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其作品的流传,能使姚子庄为文之善与为官之善为当时与后世更多的人认识、理解与认同。

4 余论与结论

姚子庄弃官里居十年后参加科举,仕清,成贰臣,当时人不理解也很正常,如“如何万里飞鹏志,竟作鹪鹩寄栎园”[10](《酬石埭姚六康明府》)。他又为何要选择这条路呢?易代之际,出处问题是当时文人必须直面的人生难题,至于如何抉择,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简单来说是有司所迫,生活所逼,现实所需,权衡所定。

方文《陵阳山窦子明传赞辩》说:“六康以崇祯癸酉举于乡,隐居罗浮将三十年。顷,乃迫于有司,勉就一官,非其所好”[1]卷八。方文在《送姚六康之任石埭》中又简要地转述了姚子庄对仕清原因的说明:“问君别后何所事,君言困辱不得志。与其避俗常畏人,何如服官且玩世”[2]709。而吴肃公《寿石埭姚明府六十序》中所引姚子庄的话则进一步说明了其仕清的原因:“世不可外,则群不可离。吾而块然无与乎物,物奚赖矣。吾与为玉,毋宁为谷,与为岩为岸,毋宁为泽为畔。予不恤以身为友朋用,而何论一官?”[11]739济物济人不仅仅是离“群”仕清的原因,更是离“群”之后弥合与“群”关系的一种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姚子庄结交沈寿民:“尝慕姑山先生高节,将礼焉,不得。欲馆其子赡之,复不得。客告之以于湖沈惕庵,姑山先生友也,谊死而莫葬,是先生所营而弗克者也。公急致其弟天士俸,资之窆焉。皆平生未邂逅也。于是远迩驤然颂公,且谓公之善为姑山先生也。先生为破三十年例,通书以谢。四方名士争定交恐后”[11]739。沈寿民是江南遗民领袖,在遗民乃至地方社会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姚子庄通过这一公关活动,不仅使他获得沈寿民对他的理解、接纳,甚至称赞:“劳思极能,以期济物而克有,济人而能天者也,可以谓之大儒君子。盖此语未敢举似他人,窃况明侯庶稍仿佛”[12](《复姚六康》),而且“四方名士争定交恐后”,不为“群”所排斥,甚或再度融入“群”中。

更重要的是,姚子庄通过自己的资助将遗民与失意文人招于帐下,创建了自己的“群”,从而使石埭这个偏僻小邑成了某些遗民与失意文人的温暖港湾。如果说为获“群”的认同与接纳,忽略自己的污点,理解自己的处境,而需再次融入“群”,那么创建“群”则以自己为主,自己来主导话语,引导舆论,重塑自己的形象,改善自己的形象。可以说,广招宾客、主导唱和、纂修史志是清代贰臣比较普遍采用的重塑自我形象的途径。在与遗民、失意文人的交往中,随着情感的加深,遗民与失意文人对他们的评价由此而逐渐从道德评价转向情感评价,获得他们的理解与认同,并通过遗民与失意文人等多元的群际交往,在文人圈中逐渐改善甚或淡忘他们因失节而在士人群体中产生的负面形象,乃至使自己不朽于世。同时,姚子庄广招宾客,创建新“群”,也活跃了石埭文坛,正如钱澄之所说“陵阳风气已将开,座上人皆作赋才”[5]319,加强了石埭文人(包括旅居石埭的文人)与桐城、宣城等地文人的交流,使石埭在皖江文坛上有与桐城、宣城呈鼎足之势,为康熙初期皖江文学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