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美荣,刘新跃
(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2022 年6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社会有用之才”[1]。红色家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各个时代的优秀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家庭风尚[2]。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体现。目前,学界对红色家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传统家风的比较、无产阶级革命家个人和群体家风、红色家风的内涵价值及弘扬传承等研究上面。发掘红色家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体将红色家风与家国情怀结合研究的论文暂时没有。进一步探讨红色家风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涵养作用需搜集新的红色家风素材,思考理论必然和现实必然,以家庭文明新风尚为指向选取适当内容,突破多数研究只从空间维度探索实现路径的思维方式,从情感、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展开研讨,促进红色家风与家国情怀教育更好融合。
以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立足新时代传承红色家风的目标需求,结合当前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发展现状,是理论和实践的必然要求,蕴含丰富的内在逻辑。
第一,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是红色家风涵养家国情怀的理论渊源。马克思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3],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4],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二者谈到“社会是以简单的家庭和复杂的家庭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的”[5]。家庭在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社会建设和国家建设角度来看,家风建设意义重大。红色家风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6],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内含丰富的爱国爱家情感,以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红色家风涵养家国情怀的文化基石。红色家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形式,而且在内涵上对中华优秀传统家风进行新的时代阐释。《礼记·大学》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家庭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联系密切,良好的家风也显得意义重大。家风世代相传,承袭的是一类文化,更是一种精神。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爱国永远是家风的重要内容。红色家风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华优秀传统家风为红色家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红色家风涵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根基。“共同体是人民在共同条件下所结成的集体”[8]。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立足现实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命运共同体思想。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红色家风中主要指基于“家”和“国”关联性而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毛泽东力劝二弟毛泽民“舍小家,为国家”,习仲勋的家中“大事也不能影响工作”的家训等都是家国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表现。以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应先助其明确家国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进而具有广阔世界视野,理解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意义,从而提高觉悟,努力学习,敬业奉献,成为具有深挚家国情怀的人才。
首先,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时代新人是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大学生是时代新人的主体力量。家国情怀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爱国爱家是红色家风的主要内容,红色家风与家国情怀具有内在的互通性。因此,学习红色家风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家国情怀,以红色家风涵育家国情怀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
其次,建设家庭文明新风的需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9],对个人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以红色家风为主体内容的优良家风能帮助子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形成高尚品格,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勤俭持家等家庭美德小到对个人修养,大到对社风国风都有积极影响。家庭美满邻里和睦利于社会稳定国家进步。“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10]重视家庭建设,应以家庭为基点,培育文明家风,催发家国情怀。
再次,促进国家繁荣的需要。将红色家风融入大学生教育,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又红又专人才。推动专业创新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大学生作为储备力量,即将走入社会,组建家庭,成为职场人和新一代家长,红色家风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涵养作用利于家庭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从而推进国家发展。
最后,共建美好世界的需要。红色家风中成熟的家国观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同世界理想。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社会”设想,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关心祖国发展的同时也关注世界走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1]。学习红色家风,传承正确观念,利于引导大学生具备家国天下胸襟,共建美好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文明建设要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新风尚。新风尚为选取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红色家风内容给出方向指引,将红色家风的具体内容与其家国情怀教育价值结合,以爱国爱家的红色家风彰显家国情怀要义,以相亲相爱的红色家风奠定家国情怀基础,以向上向善的红色家风体现家国情怀追求,以共建共享的红色家风指向家国情怀目标。
爱国爱家既是红色家风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将爱国爱家的红色家风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体系,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情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从古代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近代杨靖宇的“国既不国,家何能存!”,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优良传统。红色家风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继承传统家国观念,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在家国利益冲突时,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陈觉在临刑前写给妻子赵云霄的诀别信中提及“谁无父母,谁无子女,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12]字里行间浓厚的家国情怀真切动人,易引起大学生情感共鸣。
“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13]爱情缔结婚姻,婚姻组成家庭。以相亲相爱的红色家风教育大学生,有助其辩证看待家庭和国家关系,厚植家国情怀。一方面,以言传身教弘扬家国情怀。朱德的“五心”家规,赵一曼用英勇就义的行为教育宁儿,革命前辈的言行是家国情怀教育的生动素材。另一方面,以从严治理承续家国情怀。严于律己,严于治家体现革命前辈将家国情怀融入生活细节。严于律己,即对自己要求严格,修身韫德,求真务实。严于治家,即对家人要求严格,将外在理论灌输化为内在情感认同,提高其思想觉悟,以实际行动为国出力。总之,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红色家风的教化作用通过相亲相爱的氛围得以显现,并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家国一体情怀。
向上向善是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新表达。向上即自强不息,追求上进;向善即厚德载物,存仁行善。向上向善是涵养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用向上的红色家风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应使大学生学习革命先烈,坚定理想信念,不畏困难挫折,矢志艰苦奋斗。走好民族复兴新长征需要发动人民力量,以向上的红色家风树立家国情怀可强化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造就一批时代新人,为祖国建设蓄力。用向善的红色家风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应使大学生养成良好品德。以真实生动的案例如黄文秀无法与患病父亲过好节,冒雨连夜赶回百坭村,不幸卷入山洪牺牲的事迹等,加深大学生对“小家”与“大家”辩证关系的理解。以向善的红色家风涵养家国情怀可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修德意识,从而带动党风政风,为社会发展助力。向上向善是一个整体,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向上向善的红色家风能唤醒大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怀,敦促其成长为积极进取,崇真尚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共建共享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14],因而也是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目标。共建共享即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结果。以共建共享的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应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大学生既增强国家认同又具有国际视野,在关心国家大事的同时关注世界发展,拥有“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
探索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应从情感、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展开。情感维度上要着眼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师生共同努力,构建爱国共同体和推动家校社形成合力。时间维度上要利用大学时光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创新相关内容供给,促进其态度向好转变。空间维度上要整合升级红色家风涵养家国情怀的组织空间、实践空间和网络空间。
其一,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创新。5G、元宇宙、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技术等的发展均源自创新。因此,高等教育应致力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是新时代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内容。经历战争洗礼,革命前辈尤为关注科学发展。毛泽东在写给儿子的信中指出“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15]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和保家卫国的重要力量,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利于家国发展。
其二,师生共进构建爱国共同体。高校家国情怀的培育应以大学生为主体,同时提高教师队伍素养。教师的家国情怀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师生共同进步,建构爱国共同体。红色家风中含有的家国情怀可以增强师生爱国念家情感。具体实践中,应将个体融入共同体,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动红色校园建设。
其三,家校社形成合力。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实现家校社一体联合发展。首先,家庭教育应注重与学校和社会联系,将大学生对家庭和家乡的“爱”转化成对祖国和人民的“爱”,打牢家国情怀根基。其次,学校教育应联系家庭和社会,促进家校社交流,弘扬红色家风,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通过公共课和专业课学习,实地考察红色家风等增强大学生家国情怀。最后,社会教育旨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和谐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爱国精神力量,深化并升华家国情怀。家校社应共同推动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萌生与发展。
其一,强化思想引领。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冲击现有世界格局。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使人们思想日益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家风建设方面,党坚持“两个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同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良好家风相结合,推动红色家风形成,蓄积深厚家国情怀。在高校弘扬红色家风,是响应时代诉求的重要举措,这可以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使其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与正确“三观”,坚定理想信念并努力奋斗,诚心服务人民和奉献祖国的时代新人。
其二,创新内容供给。以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需充分挖掘红色家风中的家国情怀元素,并根据时代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家国情怀培植渗透进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移孝作忠,将大学生对家的眷恋转化对国的奉献。改革体制机制,拓宽学习渠道,来实现家校社国之间的资源共享,从校园抓起,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目前,关于红色家风与家国情怀关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应搜集更多史料,进行系统整理,运用网络技术,宣传有关内容,促使大学生在红色家风的熏陶下增进家国情怀。
其三,促进态度转变。涵养家国情怀需端正态度。以史为鉴,立足当下,与时俱进改革教育内容,使之适应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推动大学生形成对红色家风和家国情怀的理性认识并能知行合一。同时,抒发家国情怀应理性,采用适当方式抒发爱国情感,通过课堂浸润,课外活动等端正态度,交流思想,树立典型,使大学生见贤思齐,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6],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影响,深化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关注世界发展形势和人类前途命运。
其一,整合红色家风涵养家国情怀的组织空间。涵养家国情怀的组织空间要推动党组织于横向和纵向覆盖大学生日常生活,横向扩展到网络空间,纵向敛缩至宿舍范围。为确保党组织各项工作体系高效运转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督促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集聚红色家风资源,提取家国情怀要素,构建相应模式机制,深入具体生活实践,分步骤分阶段进行宣传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家国使命感和综合素质。此外,还需注重红色家风与家国情怀及其二者结合研究,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用科研创新成果突显红色家风的政治引领功能。
其二,整合红色家风涵养家国情怀的实践空间。涵养家国情怀需在认知上深化,也需在实践中升华。校园管理方面,紧随时代发展,更新管理模式,弘扬红色家风,形成文化氛围;理论教学方面,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发展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化课堂,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制定评价体系,评估教学成效等;实践应用方面,采集红色家风资源,变换传播形式,渗透校园内外,举行多种活动,如游学、读书会、编排话剧、开设专题博物馆等,扩大红色家风影响力,催生爱国爱家情感。此外,建立“一体化”教育空间,运用高新技术,联系家校等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来增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涵养家国情怀。
其三,整合红色家风涵养家国情怀的网络空间。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搜集红色家风资料,打破时间地域限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分享科研创新成果,以此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着眼于学生物质精神需求,运用显性和隐性载体,发挥新媒体优势,结合相关时事热点,教育宣传爱国情怀,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此外,重视在网络空间基础上发展元宇宙空间。2021 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体,将元宇宙赋能教育,运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构建教育元宇宙,使大学生获得沉浸式体验,重回红色历史场景,“亲身”体验斗争艰辛,“见证”革命前辈舍己卫国的英雄事迹,自然生发家国情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网络因其传递信息方便快速的特点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使其思想观念多元化。引导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应充分发挥红色家风育人功能,思考红色家风涵养家国情怀的逻辑必然、内容选择与实践路径,并推动以红色家风为重要内容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助力人类文明发展,拓展家国情怀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