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专业立体化-多元化-精细化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2024-01-18 04:33王敬
高教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三维课程思政

王敬

摘  要:德育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大教育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大思政育人格局是高等院校德育建设的核心,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落地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根本保障。建立科学、高效的课程思政模式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立德树人”初心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工科专业课程思政从专业背景、学生特点、课程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和实践,构建“三维、三策、六统一”立体化-多元化-精细化课程思政模式,推进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进程,破解课程思政“窄路径”“硬融入”“表面化”难题。

关键词:三维;三策;六统一;课程思政;工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2-0045-04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ystem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body, beauty, and labor.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is the center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 integrity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mod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fulfill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mission of "education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nd the course featu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 of "three dimensions" "three policies" and "six unification" was constructed after continuous exploration, reform,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t was applied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solve the challenges of "narrow path" "hard integration" and "superfici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three dimensions; three policies; six unifi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践行“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是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保障。“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是两大路径,“思政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则是强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1];前者属于显性思政,后者更侧重于隐性思政[2],两者功能和特点不同,必须有机结合、协同发力、同向同行才能相得益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思政课”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大思政课格局下,课程思政尤其是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则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工科專业课程思政具备多维度、多元化、多样化和针对性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驱动力,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内涵更加丰富,要突出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职业规范等多视角培养。这对专业课程思政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必须明确定位,充分发挥好特色优势,推进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进程,破解课程思政“窄路径”“硬融入”“表面化”难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特色鲜明,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立足国家能源重大需求和绿色低碳战略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源行业拔尖创新人才。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奋斗创业史、无私奉献报国史、敢为人先创新史,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多源于油田实践,知识体系与矿场结合紧密,涵盖知识面广,涉及油气田发现、开发、管理的关键环节,专业特色突出,具备多维度融入多元化课程思政元素的优势。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石油工程课程思政将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构建了“三维三策六统一”的立体化-多元化-精细化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图1),给学生树立人才强国、知识兴国、能源报国的理念,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图1  “三维三策六统一”思政育人格局

一  “三个维度”打造立体化思政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变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多渠道、立体化模式[3-4],校内-校外联动促进理论与实践、虚拟与现场的有机结合,线上-线下融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资源直观、生动、形象的优势提升线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念与场景相结合、思想与现实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育人路径不断拓宽,充分发挥校内课堂、线上平台、校外基地在形式和资源方面的优势,打造三维联动的立体化思政育人格局。

(一)  校内课堂学思政

課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阵地。首先,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依托专业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思政要进行全局系统性设计[5],立足大思政课格局,根据专业课程特点,从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铸就、科学精神弘扬和工匠精神塑造等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从专业知识中挖掘和嵌入思政元素,建设科学、完备的课程思政案例集;其次,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学方法和技巧,专业知识与思政案例有机结合的同时设置包袱,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内驱动力,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利用线上平台资源、校外实践场景去分析、领悟;最后,工科专业课程较多且知识点关联度高,不同课程的思政案例应该统筹规划、协同发力,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提高效率,尽量减少专业性较强、较经典的案例多次重复出现,以免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排斥的情绪。

(二)  线上平台思思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信息和知识获取渠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思政教育网络化也已是大势所趋,充分发挥线上平台优势开展思政教育也是势在必行,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没有精心的设计和正确的引导,容易适得其反、误入歧途。首先,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甚至缺乏足够辨别能力和甄别耐心,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遴选素材,并科学合理地嵌入到MOOC、微信等网络学习平台中,使其更符合新生代的学习特点;其次,前沿科技迅速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其中之一是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而教学学时却非常有限,如果可以将线上平台与线下教学有机衔接,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改善学习效果;此外,线上平台能够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思政素材、多样化的思政场景、多元化的思政形式,既可以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地提升感染力,又与学生学习特点吻合,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动机。

(三)  校外实践践思政

校外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需要实践环节,校外实践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创新性,促进知行合一,同时提供了更为真实的场景,丰富并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在石油工程专业校外实践过程中,学生带着校内课堂上的故事来到现场,亲身感受课内和教材上的石油精神、石油文化内涵,可以更直接地感悟和体验石油人的工匠精神,让课程思政“活”起来;其次,校外实践提供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氛围,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听”,更多是个人的“做”,将大思政课的思想理念融入到个人的言行之中,实现思想、信念的升华;最重要的是,积极推进校外实践尤其是学生的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可以让学生成为课程思政的体验者、宣传者、践行者,变客体为主体,由思政课堂上的听众变成思政课堂上的舞者,可以实现深层次的思政效果。

二  “三大策略”推进多元化思政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形式和内容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传统的“填鸭式”“接受式”“满堂灌”等显性教育手段的效果非常有限,需要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等更为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因此结合石油工程专业课程特点,开辟课程思政新途径,探索了以“三大策略”为核心的多元化思政模式,即专业知识渗思政、一线专家传思政、专题研讨辩思政,以此丰富课程思政载体和方法,避免显性化“硬融入”,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

(一)  专业知识渗思政

油气行业肩负着国家能源安全的神圣使命,我国油气行业走过了70多年辉煌的历程,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三大四出、自强不息”的玉门精神到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石油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代代传承。同时油气行业科技含量高、技术性强、覆盖面广,这就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基础。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有大量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素材培养学生爱国、奋斗、奉献,同时又通过高精尖科技培养学生探索、求实、创新,还可以通过实用技术工艺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职业规范和工匠精神。通过优化设计思政架构、精心打磨授课内容、仔细雕琢知识思政融合,选择合理的传授形式,如隐性、线性、二者结合等。充分发挥好专业知识这一主战场、主渠道、主载体的作用,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

(二)  一线专家传思政

工科专业实践性强、与现场结合非常紧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产教融合,“一线专家进课堂”这一特色教学方法在很多工科专业颇受学生欢迎。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多元化思政,邀请企业一线支部书记、英雄劳模、铁人钻井队党员等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过硬、思政经验丰富、自带思政光芒的专家,他们将发生在身边英雄事迹、先进人物带进大学课堂,充分体现“身边故事就是最好的思政”的理念,提升思政感染力和亲和力,通过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石油故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身边榜样、一幕幕感人的奋斗场景宣传石油精神、传播石油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引导未来的石油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三)  专题研讨辩思政

专题研讨式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其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的单向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更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从内容、目标、路径来看,专题研讨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都会更加突出。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师生平等交流,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辩论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可以实现观点碰撞形成“头脑风暴”,让学生更加主动、认真、理性地去思考和分析,更深层次地领悟思政内涵,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专业知识学习动力,以辩沉思、以思铸论。做好思政专题研讨应注意三点,一是专题立意明确,石油工程行业涉及众多国家战略,研讨主题丰富和优质,如CCUS对石油行业利弊、深海油气资源开发面临挑战与南海问题等;二是注重思维引导,教师引导在专题研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恰当的引导使研讨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行稳致远、层层深入;三是观点和结论鲜明,研讨结束時,老师必须给明确的结论和观点,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三  “六个统一”践行精细化思政

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受教师水平、学生意识、思政体系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际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6]。实际中,课程思政同样需要做精、做细、做实,提升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因此,对于一门石油工程专业课程而言,提出“六个统一”的重要遵循,努力克服思政教育“表面化”“硬融入”“两张皮”等难题,力求教师讲深、讲透、讲活,学生入脑、入心、入行。

(一)  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教书和育人都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既要传授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又要教育学生为人之道,帮助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坚持以德育为引领,以智育为根本,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要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教师首先必须苦练内功,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其次,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架构体系、练就过硬教学本领,既有服务教书育人相统一的素材,又具备实现教书育人相统一的能力。

(二)  言传与身教相统一

言传和身教是一名教师教育学生的必备素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只言传而不以身示范会使语言丧失说服力而变得苍白无力,只身教不言传会使身教变得冰冷缺乏感染力,二者同样重要,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老师既要利用语言的力量教育学生,又要以身作则感化学生。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们不仅对教师听其言,而且观其行,很多学生会把老师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因此,老师必须重视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做到“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三)  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大道至简,唯正是本,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根本,创新是守正的动力源泉。工科院校专业课程思政首先在坚守立场方向之正、理想信念之正、初心使命之正,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然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学生思想变化特点,不断创新思政教学理念、更新思政方式方法、丰富思政素材案例,让思政课实现科学化的“精准滴灌”,从而培养国之重器。

(四)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专业知识是思政的载体,依托工科专业课程开展思政要从实际出发[7],做到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专业课程思政案例要力求原汁原味,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语言表达能力,阐述客观事实和精神内涵,不盲目夸大和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述、引导、评价,避免使学生产生反感、排斥情绪,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五)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学习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一样,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需要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理论和实践并重并行,因此专业课程思政必须打通理论和实践两个课堂。石油工程专业培养中有一定比例的实习实践环节,并且专业实习基地与课程思政基地高度融合,因此将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利用有形化、情景化专业实践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领悟专业课程思政理论的实效性,增强思政理论的亲和力,做到知行合一。

(六)  显性与隐性相统一

显性教育是思政教育教学的基本形态,在学生“拔节孕穗期”发挥关键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直截了当的显性教育可能会适得其反,对专业课程思政更是如此。开展好专业课程思政必须做到显性与隐性相统一,关键时刻要底气十足、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为学生指明方向,同时,更应该注重隐性思政,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专业知识、课程细节中,提升思政教育的艺术性,与显性思政同频共振、形成合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育人于无形,润德而无声。

四  结束语

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要想取得显著的效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充分调动学校、社会、网络等多维度资源,利用知识、人物、场景等多元化课程思政手段,科学合理地把各项工作做精、做细、做实,提升思政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感染力和亲和力。工科院校课程思政更要结合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和学生思想特点,挖掘专业思政优势、课程思政元素,本着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知行合一、率先垂范、精雕细琢、辩证统一的原则,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课程思政模式,攻克课程思政过程中的“窄路径”“硬融入”“表面化”等难题,才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进程,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许硕,葛舒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6):84-87.

[2] 刘笑吟,徐俊增.工科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0):186-188,192.

[3] 蒋文明,樊自田,廖敦明.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思政教学研究,2021(1):152-159.

[4] 赵泽林.守正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J].课程思政教学研究,2021(1):57-64.

[5] 王涵.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J].管理观察,2017(30):138-141.

[6]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7] 陈海玉,徐福卫.理工科类专业课程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31):221-222.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三维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武陵山片区教授工科专业制图课程的思考及改革建议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
地方院校工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新的解决模式
高校工科青年教师备好第一堂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