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芳,赵远娥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云南 昆明 6500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会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对高校实施文化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文化支撑。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3]。文化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教育引导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把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4]高校育人要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力量,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发动青年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5],吸收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成果,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加强传播能力研究,掌握传播规律,增强传播的亲和力,建强传播需要的人才队伍,壮大主流声音。
人才培养,文化先行,高校是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文化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高校立身发展的动力。高校在整合古今优秀文化资源,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整合校内外文化资源,注重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并且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和校风学风,提炼和培育学校的特色文化,打造学校品牌文化,进一步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具体体现在精神、行为、制度和环境等方面。一方面,目前仍有部分职业院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理论支撑的规划方案和合理机制,仅是加大了对环境文化建设上的投入,缺乏精神文化、行为和制度文化的建设,缺少师生认同的统一规范。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在实施中虎头蛇尾,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有资金方面的问题,有客观环境制约的问题,有师资队伍建构上的问题,有学校中层对顶层目标认识不清、领会不透而造成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有学校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学校内部机制不完善有欠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顶层设计的落实,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构建。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发挥着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整合家庭教育指导、社会资源供给,搭建协同育人工作平台,保证育人工作的成效。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多来自农村,部分家庭父母教育子女意识和能力薄弱,家庭教育缺失,在教育子女成长中缺少有效沟通的技巧;学校教职员工对协同育人工作规范不明晰,协同育人知识和能力有待提升;学校利用社会资源育人不充分,特别是行业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环境建设、育人活动不足。
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师资结构、学生生源等情况,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积淀了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精神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部分职业院校缺乏文化传承的机制,在文化传承中没有结合学校传统凝练总结出学校精神,缺少文化传承的场所和平台,在创新中也缺少文化表现的形式和方式,校园文化创新有皮有肉缺少筋骨,出现了校园文化趋同的现象,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普遍不足。
互联网是青年高度关注和参与的重要空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是各种文化交织和碰撞的虚拟场所。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网络清朗空间,是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引导的重要方法手段。目前在高校中存在所运营的网络数据平台生产内容传播能力不足,对师生创建的网络数据传播平台数量掌握不全面,处置网络突发舆情的机制还不完善,正面传播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学生网络参与文化传播积极性不高,学生网络文明行为缺乏有效约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亟待我们去探索解决。
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做好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指针。高校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抓手,成立以学校党政领导为组长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引入大学形象识别系统,从理念、行为、视觉和环境4个系统筹谋划学校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对学校办学历史和文化的总结与挖掘。学校办学理念是指导学校活动的一切基础和依据,包含了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是办学传统的积淀和升华,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目标,反映了师生对教育和学校工作的理性认识。学校要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挖掘和总结办学历史和文化,撰写校志,建设校史展览馆,凝练校训、传播校歌,开展专业文化建设,出版学校文化育人丛书,构建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专业办学特点以及学校优良传统的精神文化体系。制定和修订学校章程,健全完善章程执行和监督机制,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升学校治理水平,进一步强化制度规范和监督约束。开展年度校园文化育人活动,制定《“十四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文件,持续加强配套建设。
二是完善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及应用。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是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辅助图形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是学校办学理念与精神文化的视觉化呈现,也是提升学校品位、创建品牌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品牌形象建设,规范学校标识体系,促进学校视觉形象文化传播,以提升师生、校友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依托专业特色及地方特色工艺技艺,开展校园文化创意设计及艺术品、旅游纪念品开发,对校园楼宇、道路、学生宿舍园区、运动场所、景观命名,以校园建筑物名称凸显学校人文精神。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多渠道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提升师生文明素养。
一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巩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6]。学校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战略性任务,做到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要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学习机制,实施理论学习质量提升工程,培育、选树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活力的理论学习教育基层示范点,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在系统推进学习培训、广泛开展宣讲巡讲、深入开展研究阐释、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开展主题宣传上不断深化,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二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学校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薪火相传、文化浸润”育人工程,打造校院两级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学生生活技能管理,探索国防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开展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典型选树,发挥榜样作用,激发师生锐意进取的精气神。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7],三者有机衔接、协同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应紧密联动家庭和属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持续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增强育人合力。
一是激发学校文化育人主体作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需要学校激发师生员工所有人的主体作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爱国精神、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融入课程教学,推进以美术教育为主线,音乐、戏剧、戏曲、舞蹈、影视等艺术教育为辅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设立劳动教育教研室,建立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实践课,明确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学时,引导学生崇尚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等学生社团的建设,开展“美丽校园我的家”、高雅文化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写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赏析能力,树立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是构建家校地育人共同体。制定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办法,利用新生入学报到、毕业生离校、重要活动等时段,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开展国家教育政策、就业创业政策、心理健康教育等家校协同育人课堂和家长座谈会;开展家庭走访,了解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反馈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情感方式和身心健康状况,并及时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属地的相互支持,加入属地党建联盟,定期参加属地意识形态分析研判会,聘请市公安局副局长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辖区派出所民警担任法治副院长,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入校外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省级民族民间特色技艺众创文化空间,服务乡村振兴,为属地乡村开展景观规划设计、旅游乡村美化等项目,发挥师生创业团队专业技术,形成育人共同体。
高校是育人的主阵地、文化创造和传播重镇,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沿,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8],要在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9]。
一是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强化阵地管理。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现实需求,是满足宣传工作者自身成长的发展需求。学校要从学院部门分管宣传工作领导、二级党组织宣传委员、信息员3个层面建立一支职责明确教师宣传队伍,成立由党委宣传部领导的校级学生组织大学生记者团,定期对两支宣传队伍开展理论和业务培训,开展新闻宣传单位和个人评选,提升宣传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教材编用审核机制,严格执行讲座论坛等“一会一报”制度,制定新闻发布“三审三校”制度,规范校园标语审批流程;实行校园新媒体平台年度审核备案制度,制定微信、QQ群管理办法,配齐建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支持建设专业社团和特色社团。
二是加强内容供给,创新报道形式。人在哪里,文化传播工作的主阵地就在哪里。面对信息技术和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学校要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技术赋能,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内容供给力、舆论引领力。学校官网和官微要把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新媒体平台要创新报道形式,以重要成就、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典型人物为切入点,讲述奋斗在国家重大战略、重要工程和基层的师生故事,讲述老教师们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忠诚勤恳为党工作、为校服务的光阴故事,讲述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坚守一线,舍小家为大家的平凡党员事迹,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
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统筹协调和主动引导:要加强文化凝练认同、传承创新,建立健全文化建设奖惩激励机制,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进一步挖掘和宣传学校文化品牌,扩大文化影响力。全体师生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筑牢文化之基础,凝聚精神伟力,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