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原则实现教与学的优化,能有效达成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的目的。审辩思维是学生重要的一项思维能力,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从评价标准的制订、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课后作业的延伸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评”一致性 审辩思维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使命,审辩思维培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从教育层面看,审辩思维对所学知识、观点和理论进行审查和质疑,并对其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以确定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培养审辩思维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确保学生审辩思维的培养效果,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价值,教师应当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探索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及方式,从课程思维出发,对教学、学习、评价等问题多做思考与探索。
一、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审辩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任务与评价指标
“教—学—评”一致性能够通过贯彻评价先于教学活动的逆向设计理念,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对学生学的评价实现有机统一,从而推动核心素养落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引性、规定性作用,并依据审辩思维核心技能及要求对教学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明确目标任务与评价指标。
从目标任务来看,教师一是需要结合审辩思维培养要求,使学生做到独立思考,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与论证,并形成质疑意识,不盲从和轻信,敢于提出合理的疑问并寻求证据和理由;二是需要结合新课标理念,通过真实问题情境对学生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分析、评价、创造等心智能力进行培养。在制订评价指标时,教师可参考权威分类,将评价指标确定为解释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推论能力、阐释能力以及自我调整能力。
二、坚持思维导向,通过情境冲突促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审辩思维培养通常伴随着矛盾性的情境,教师可通过情境冲突引导学生理解事物,探究真相,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达成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标,课程教学及课程评价应始终坚持思维导向,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1.师生对话促思考
在对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和谐的师生关系”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师生之间常见的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对话制造冲突情境。具体如下:(1)在师生交往中哪些事情是最需要交流的?(2)教师在师生交流中最需要具备哪些能力?(3)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师生双方最需要注意什么?
当学生看到上述问题后,往往会从两方面进行思考和作答。一是换位思考,从教师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二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对教师提出要求。为确保形成有效的冲突情境,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质疑,让学生为自己的回答提供论据,并进行论证,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师生之间应当多些宽容与理解,做到坦诚相待,互相尊重。
2.思政案例启思维
在对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展开教学时,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如下案例引发其思考:
有西方媒体指责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问题,认为我国的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巨大影响。
基于此案例,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①我国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是否真实存在?②大气污染与全球气候变暖是否存在必然关联?③“我国的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巨大影响”这句话是否严谨?教师可提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资料并整理,并以“解释→分析→评价→推论→阐释→观点调整”的步骤对小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由浅入深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拓展,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理性的探讨。在小组成果展示过程中,教师还可充当“评委”,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行复盘,让学生更全面地看待中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所遭受的指责,树立国家安全观,做到主动维护国家利益。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全班可通过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具体指标包括:意义解释与归类能力、观点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证据推论能力、展示论证能力以及自我纠错能力等,教师可对每一项能力标准进行详细解释,以确保打分的科学性。在对学生个体的表现进行评价时,可采用小组内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此外,教师还可制作案例学习效果评价表,让学生自评,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
三、利用作业延伸课堂教学时空,跟进评价确保一致性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作业评价需要在关注结果的同时,重视过程评价,通过量化或质性评定的方法,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利用口头反馈以及书面反馈,充分释放激励功能。而要想将审辩式思维培养应用到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中,则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作业观念,设计更具话题性、矛盾性、冲击性的实践探究题,这样才能延伸课堂教学时空,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具争议但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环境保护、网络暴力、校园霸凌等。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实践探究题:
如今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在逐渐增高,那么青少年应该因为年龄而被宽恕吗?是否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为了确保学生通过作业形成独立、客观、理性的思维认知,教师可设计评价量表,从“对待活动与作业的态度”“勇于展示自我”“深入思考反思”三个维度了解学生在上述课堂学习活动或作业完成中的学习状态、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品行,并通过评价量表形成对学生的反向激励,促进其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为充分发挥“教—学—评”一致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价值,强化对学生审辩思维的培养,教师需要基于审辩思维及新课标要求制订相应的任务目标与评价指标,利用对话与情境制造话题冲突,并通过作业对课堂思维活动进行延伸,这样才能始终坚持思维导向,保持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对学生学的评价的有机统一,打造真正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