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质量是幼儿园整体运营和发展的基石,而办园质量则是幼儿园管理效果的直接体现。《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的颁布,对园所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教育督导,帮助园所找准管理关键,突破管理瓶颈来实现规范办园、科学办园,甚至是高质量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找准督导定位,让管理有抓手
定位教育督导的角色。督导在园所管理中应定位为服务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协作者。督导的功能包括监督、指导、协助、评估和服务。督导实施的关键在于落实指标,要点是和谐的督与导关系的建立。应做到监督在前,指导随之,扶持支撑,只有找准了督导的角色定位,被督导园所才会乐意把问题亮出来,把需求拿出来,把想法说出来,把被动接受转变为共同探讨、思辨争鸣,真正从思想上接纳督导工作是促进园所发展的助力和推手,而非负担和压力。
明确园所管理的核心。园长在园所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园长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园所质量的发展。因此,教育督导要促进办园质量的提升,首先需要帮助园长厘清管理思路,与园长深入沟通和交流,发现园长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找到园所管理中的根本问题,以便准确的把脉督导的核心,帮助园长解决园所发展的问题,从而激发园所发展的动力。
优化实践模式,让管理有方向
每所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性,具有独特性。如果采用同样的教育督导模式进行督导,脱离园所实际情况,督导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只有立足园所的真实情况和现状,精准施策,做到一园一策,做到督导有分类、有规划、有重点、有推进,才能让园所管理有方向,保障教育督导的实效。
规范化督导模式。对于办园时间不长,或者管理问题突出的幼儿园,督导可以围绕园所管理行为规范性和科学性方面进行重点帮扶。这就需要在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中将底线和红线作为重点督导内容,把握办园方向、基本条件、师德、安全底线等重心,制定适宜的督导标准和督导规划,分阶段和步骤,采用定期、不定期的督导方式,多次根据园所的需求以帮扶和督察为主,重在发现、引导、反馈和再实践。更重要的是要让园所看见规范办园带来的变化,帮助园所建立对督导的信心和重视管理的信念。
精细化督导模式。在规范化督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督导工作的精细化。这对于有一定等级基础的幼儿园或多年规范办园的民办园来说,是督导的重点。深入了解园所实际情况和需求,重点关注园所的过程管理和细节管理,帮助管理者或管理团队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从思考“做什么”“怎么做”,向“为什么这样做”进行转变,让思想引领行为。在督导机制上重视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建设,并根据园所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督导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园所不断发展的需求。
合作式督导模式。当园所发展到一定高度和层次时,督导可以通过共同参与、共同研究和共同解决问题等方式,推动园所管理质量的提升。这对于具备示范辐射能力的幼儿园更为合适。合作式督导模式强调双方的平等性和互动性,双方可就园所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共商共议,督导根据园所的特色文化、人文特点等给予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其管理质量向更高层次提升。
当然,基于园所发展的需求,不同的督导模式可有机结合,让园所更加明确管理思路,找对管理的重心和重点,从而实现办园质量和办园水平的提升。
深化督导内容,让管理有动力
学前教育督导的内容从不同的维度看,涵盖园所的方方面面。但想通过有限的督导次数做到面面俱到的督导,也实属不现实,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问题导向。督导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激发幼儿园启动内部管理机制,形成“三内”评估要素,即“内督”“内审”“内控”。首先,幼儿园要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及自身发展需求,完善内部督导机制,形成内部督导小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查、自审、自督,形成内部问题清单及解决方案;其次,教育督导到幼儿园要坚持深入一线,采取蹲班级、蹲部门的形式,结合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座谈交流、听课观察等方式,全面了解园所管理方面的问题,形成督导问题清单;再次,双方对问题清单进行沟通和交流,使问题清单能被幼儿园认同和接纳,将问题改变转变为内在需求;最后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制订回头看的时间表和形式,以促进园所管理质量的提升。
精准施策。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园所现有发展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措施,确保督导工作有的放矢、精准高效,同时跟踪整改进度,及时纠偏。一是针对底线问题,不折不扣。比如幼儿园的卫生消毒、安全管理、职业道德等管理问题,放在督导首位,按照督导标准要求达标,不含糊、不马虎,守住底线。如发现此类问题,依法依规,追踪盯紧整改,直至达到闭环要求。二是针对方法问题,帮助梳理。当园所有发展需求,但苦于缺乏思路和方法时,可以“随时督”“专项督”“预约督”“云上督”,和园所行政团队一起,根据园所的困难,与团队群策群力、共同梳理,提供指导建议,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搭建台阶。每所园的特点不同,教育督导过程中要做到因园而异,对于质量发展问题,避免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园。比如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查中,民办园和公办园、小区配套园和普惠民办园等,在师资配比、工资待遇等方面无法做到齐步走,那就需要搭好“有—行—好”三个台阶,从“无”到“有”,再从“有”到“行”,最后再从“行”到“好”,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园所逐步达标。除此之外,同一督导内容,针对不同的园所指导建议也不同,但都需要引导他们经历“自我督导—自主发现问题—自主破解问题”三个阶段,帮助园所发现自身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努力提升。
完善督导制度,让管理有成效
加强督导团队建设,促进专业提升。督导人员作为教育督导的主体,决定着督导的能力和水平。督学队伍的组成不仅仅在于数量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督学本人的专业度及综合素养是否符合督导工作的要求。要提升督导的效能,一是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督导团队。这就要求定期组织系统、专业的培训,围绕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还应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学习督导的方式,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指导技能,确保督学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要优化督学结构。专兼职督学和外部专家共同组成多元化督导团队,团队中的人员最好是在各方面的领军人物,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督导的专业性,还能够为园所带来更多的创新思路和经验分享。
强化督导结果的运用,促进资源共享。督导结果的运用是提升园所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一是推广普适经验。除了及时的反馈、整改外,还需要加强对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总结提炼出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管理经验和经典做法以供其他园所、督导借鉴和推广。二是形成共享机制。组织园所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建立园所之间的互助机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管理经验。通过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应对教育改革中的挑战和困难,推动园所管理水平整体提升。三是建立检验机制。可请第三方督学对督导工作质量进行交互式评估,通过园所实地查看、查阅督导过程中的问题清单及专项整改报告,评估和检验督导工作的成效,以促进督导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
推动园所管理的创新,促进内涵发展。督导赋能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园所管理创新与内涵发展。在督导过程中,注重发现园所的特色和亮点。鼓励园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建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园所文化,不断促进园所内涵式发展,提升园所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湖北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ZD011)
责任编辑/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