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著发,钟海龙,毛伟伟,游荣,郭隆润(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双相情感障碍是以抑郁、躁狂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职业和社会功能。目前,现有的干预方式主要是药物干预和行为干预,虽可于一定程度上遏制病情进展,但患者长期应用药物干预后极易伴发代谢综合征,导致患者出现代谢异常及糖代谢异常,引发体重增加等现象,对患者造成困扰,降低其生活质量[1]。治疗性生活方式是指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血脂、减少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一系列方法,其干预效果已获临床证实,而以治疗性生活方式为导向的干预措施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有利于帮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预防和治疗糖脂代谢紊乱,提高临床治疗获益[2]。现阶段,临床鲜少有研究关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难以为临床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3]。鉴于此,本研究将着重分析以治疗性生活方式为导向的干预措施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脂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前瞻性分析,纳入2021年7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4-73岁,平均(40.38±5.37)岁;病程1-5个月,平均(3.44±0.38)个月;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3-74岁,平均(39.77±5.11)岁;病程1-7个月,平均(3.67±0.4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选标准 ①纳入标准: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筛查,且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4]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可耐受治疗药物,且遵医嘱用药;意识清晰,可维持必要交流者。
②排除标准: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肢体功能缺陷,缺乏基础自理能力者;于外院治疗后转运至本院者;存在颅脑创伤史、手术史者;入组前发生车祸、破产等重大生活事件者;因个人原因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奥氮平片(规格:5mg)治疗,10mg/次,2次/d。对照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治疗干预:包括饮食上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高热量饮食,食物摄入量不作具体规定;多做运动,运动强度不作具体要求。观察组采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通过发放健康知识手册、播放视频等方式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以“吃动平衡,健康体重”为宗旨,告知患者双相情感障碍糖脂代谢相关的治疗和预防知识。②饮食方案:护理人员基于患者个体情况,协同营养师制定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摄入过量的糖分和脂肪,脂肪的摄取少于能量30%,饱和脂肪酸低于总热量的7%,胆固醇低于200mg/d,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0%,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取,减少粗粮、薯类、植物固醇的摄取,尽量避免食用油炸食品、糕点,植物油每天20g、盐每天少于6g。③运动干预:护理人员记录患者体重,基于患者实际耐受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量,根据个体兴趣选择慢走、快走、太极拳以及打球等方式,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渐增加运动强度。④心理干预:组织病友交流会、疾病座谈会等公益活动,鼓励患者主动参加,并引导其和病友间相互交流、倾诉,合理宣泄内心情绪,会上为患者讲解烟草尼古丁、酒精等有害物质对血脂、血糖、冠状动脉等的危害,使患者了解抽烟、喝酒的危害,引导患者戒烟戒酒,并邀请病情控制较好的患者上台发言,分享疾病控制经验、个人护理技能以及医疗报销流程等信息,完善患者认知结构。⑤药物干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晚),定期检查肝功能、肌酸激酶,当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增高至正常上限的2倍或以上,肌酸激酶增高大于正常上限的3倍时,应停止用药。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 于干预前、干预后抽取患者静脉血8-10mL,以3000r/min速率离心5min,取上层清液,将离心好的样本做好冷冻保存。①血脂水平:采用化学选择抑制法测定受检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②血糖水平:采用液体层析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③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scale,SF-36)[5]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该表含有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以及总体健康等八个维度,共12个条目,量表分值范围0-100分,分界值为50分,≥50分为正常,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④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参照相关诊断标准[6],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予以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双侧检测水准α=0.05。
2.1 血脂水平 干预3个月,两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各指标变化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mmoL/L)
表1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mmoL/L)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
2.2 血糖水平 干预3个月,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各指标变化更为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
2.3 两组生活质量 干预3个月,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分)
?
2.4 代谢综合征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代谢综合征2例,少于对照组的10例(χ2=6.061,P<0.05)。
双相情感障碍是临床常见精神疾病,患者主要特征为情感或心境异常,且伴随生理、心理、认知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方法,虽可遏制临床症状,但长期用药会对患者代谢机制产生负面影响,极易伴发代谢综合征,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7-8]。因此,临床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需于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以调节其血脂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性生活方式是指通过日常的饮食计划、运动锻炼等方法纠正患者不良行为习惯,以达到改善患者机体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以此为核心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生活方式,对改善其血脂水平及生活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9]。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两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低于干预前,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各指标变化更为显著,提示以治疗性生活方式为导向的干预措施可有效调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脂及血糖水平。分析原因在于:首先,以治疗性生活方式为导向的干预措施强调对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告知糖脂代谢相关的治疗和预防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优化个人护理技能,以改善干预依从性。其次,护理人员协同营养师制定饮食方案,完善饮食结构,利于患者营养摄取平衡[10]。此外,护理人员基于患者耐受情况制定运动方案,可有效促进肌肉纤维生长,提高人体代谢,促进脂肪、糖类等物质消化,从而有效降低患者血脂、血糖水平。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3个月,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提高更为明显,观察组发生代谢综合征2例,少于对照组的10例,提示以治疗性生活方式为导向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生活质量,大幅降低代谢综合征发生风险。分析原因在于: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并组织座谈会等公益活动,引导患者与病友之间相互倾诉,有助于促进患者宣泄内心情绪,避免负面情绪累积,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并且,以治疗性生活方式为指导的干预措施还加用降脂类药物,引导患者规律性用药,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代谢情况,避免脂质类物质堆积,从而有效降低代谢综合征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以治疗性生活方式为导向的干预措施可有效调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脂及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代谢综合征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