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静 方贤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
教育公平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最为直接、最为实际的民生问题之一。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不断推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少校外培训的工作,使教育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双减”政策表面上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实则聚焦教育公平,旨在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几年,我国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育功利化倾向明显、校外培训机构竞争过度等,这不仅破坏了我国的教育生态,也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现象。基于此,以“双减”政策为支点撬动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由“培养人才”向“选拔人才”的转变,引导教育回归公平性与公益性,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
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制约着教育公平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教育资源丰富的学校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另一方面,教育设备匮乏的学校发展困难。由此看来,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一矛盾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双减”新政实施背景下,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让更多孩子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还对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区域教育仍然存在教育资源的软实力薄弱、教师资源分布不均、教育质量落差大等不平衡问题。“双减”政策是解决义务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深层矛盾的关键,也是保障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内卷”现象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内卷化。在这种模式下,拥有高质量教育资源意味着考进名校、获得更具竞争力的学历、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的机率更大,从而有望打破社会阶层壁垒,这就使得许多家长争先恐后地为孩子报各种课外补习班,造成了严重的教育内卷现象。“双减”政策力求破除此类“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落实教育公益性的价值目标,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
当前,我国教育面临“失真”问题,学校将升学率视为“生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作唯一评估标准。部分校外辅导机构则以逐利为目标,将教书育人的使命抛之脑后。教育的功利性和短视化导致了教育出现“边际递减”现象,这既有悖于教育的初衷,也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正义。
“双减”政策不仅要使学生摆脱过重的课后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还要使学生的天性获得解放,要求学校对学生差异化发展给予充分认可,而不是让全体学生的发展趋于一致化。随着教育环境、教育政策和教育目标的改变,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唯分数论”“重智轻德”等“教育失真”问题,努力拓展和深化素质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的协作和互动,共同构建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深切地体会到了“知识改变命运”,对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导致名校情结的种子在大众心里生根、萌芽。虽然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师资力量、课程设备和课外活动资源较为匮乏等现象,学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教育资源较少的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校外培训课程,弥补与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学校的学生之间的差距,但随着“双减”政策的贯彻与实施,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减少,教育资源较少的学校的学生能够拥有的教育资源也随之减少。“双减”政策将学校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路径,使得经济实力雄厚的家庭更愿意选择“重点学校”,从而助长了择校行为。
标准化的考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考试结果的公平性,但是,基于中考和高考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性,一些家长难免会为了孩子的前途“开小灶”。据相关调查显示,37%的受访家长表示可以接受将校外培训转为“私人家教”模式;87%的受访者表示即使“双减”政策出台并施行,他们也不会放弃让自己的孩子参加校外培训;近43%的受访机构教师表示,如果校外培训机构数量持续减少,他们有意愿转入“私人家教”行业[7]。因此,“双减”政策虽然减少了课外补习班数量,但是没有减少家长对课外补习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课外补习将“改头换面”,以“私人家教”的方式继续存在。如果不能彻底杜绝这种现象,校外培训就会以各种形式存在,出现“补课不开,家教难求”的情况,这必然会使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占据更多教育资源。
1.完善制度,加强监督
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监督,相关部门要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督,使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时代进步服务。首先,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使校外培训机构在各方面都能有法可依。其次,政府部门要督促学校完善自身基础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减负”的关键是提质,构建协调统一的评价制度,提升学校基础教育评估队伍素质,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最后,政府部门要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秩序,加强培训内容监督。在科学合理的门槛下,对没有合法资格的培训机构进行严厉打击,建立科学合理的校外培训审批制度,让校外培训回归本位,从而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2.创新校外培训机构形式
“双减”政策出台后,校外培训机构该何去何从成为了全社会关切的问题。笔者认为,校外培训机构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树立创新意识,打破常规发展模式,这不仅有利于自身的长期发展,还可以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首先,校外培训机构要坚持公益办学,正确处理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其次,相关部门要推动培训机构向非专业培训机构转型,在国家的监督和指导下走进校园,成为学生课外活动的一种补充。最后,培训机构可以向成人教育服务平台转变,服务对象从学生转变为社会成员,既符合终身学习的倡导,又能促进机构的长期发展。此外,高职院校也是各类学科培训机构转型的新途径。
1.开发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落实“双减”政策的根本办法是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做到“应教尽教”“有教无类”,学生才能够“应学尽学”“学足学好”,获得全方位的发展。首先,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按照国家课程规划、课程管理的要求,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体系,开展多样化校本课程,注重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其次,教师要坚持“守好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改革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打造“45分钟”精品课堂,建立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最后,学生需要改变“灌输”“刷题”的学习思维,要充分利用课堂宝贵时间,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展现自己,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满足个性需求
“双减”政策是把重点放在中小学的课外服务上,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课外教学活动以适应不同的需要。“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政府、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完善基础教育保障制度,增加师资队伍,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并通过加强公共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改善学校教学质量,强化教育职能。其次,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校应该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从而达到个性化的需要。学校教育要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校内高质量学习,降低对课外培训的依赖性,从而强化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教学能力、多元评价能力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满足学生和家长对高质量课后服务水平的需求。
1.做好政策宣传解读,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教育领域市场化使资本介入了家庭教育市场,课外辅导机构通过广大自媒体,满足父母们“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心态,制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焦虑,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的消费理念和习惯。目前,升学依然是家长和社会最关心的议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家长心中根深蒂固。面对应试教育和招生制度,大部分家长会用分数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甚至不惜“揠苗助长”,成为“虎爸虎妈”,这不仅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还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巨大压力。因此,解决当前面临的教育公平失衡问题迫在眉睫。一方面,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双减”政策的认识,加大“双减”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对国家“双减”政策进行解读,向社会宣传科学的教育观,并总结优秀经验和有效做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真正实现“双减”政策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教会孩子“先成人、再成才”,牢记“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9]。此外,家长也要利用网络资源等渠道主动学习,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给予孩子更高质量的陪伴,给孩子一个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
2.协调多元主体,构建“家校社”联盟体系
构建“家校社”联盟体系有利于突破学校单方面发力的困境,促使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发展[11],而“家校共赢”的关键在于两者的实现双向互动和深度融合。首先,要建立“家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推动教育管理中的社会参与,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要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弥补家庭教育不足的战略、资源缺陷。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作联合体”“家校合作专家委员会”等多种途径,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的协调发展。此外,还应加强农村父母的教育能力,做好家庭互助服务。最后,加强政府与学校的合作,加大政策、财政以及人才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完善家庭、学校共同育人的财务保证制度。政府可以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特点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全区域“家校社大课程”的实施方案,充分调动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各司其职,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幸福感且高质量的成长环境,共同实现育人目标。
目前,“双减”政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教育的功利性和短视化阻碍了教育的公平性发展,而“双减”政策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而且使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课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毫无疑问,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将会得到巨大改善,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会享受到更加优质且公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