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明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双减”,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兴趣,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整合校内外学习资源,以“三个课堂”为抓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走向实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课一研”,夯实“第一课堂”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学校多措并举,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减负,为学生成长提质。
以“十个一”为抓手练就名师。打造名师课堂,关键在教师队伍。为此,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做好“十个一”,即:上好一节公开课、写好一篇论文、制作一個好课件、命制一份好试卷、设计一份好作业、组织一次好集备、做好一份试卷分析、做好一个小课题研究、参加一次文体活动、提出一个好建议(有预案、预算、预期)。每位教师都是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要秉承一个理念:不做局外人品头论足,多做主人翁提合理化建议。教师的发展必须坚持走专业成长之路,要从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常规工作开始。如,为实现因材施教,提升课堂效益,学校要求教师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学习问题;课堂、课后练习反馈时,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分层,不让学生做无用功;课后辅导时,最大限度做到靶向发力,切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一课一研”提高课堂效益。学校制定了集体备课工作规范,高标准、高质量、常态化开展教研工作,要求全体教师认真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准掌握教材、教参相关内容,通读各学段教材,把握各学段教学的有效衔接。各学科教研组成员要有针对性地提前解读自己所承担的备课任务,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安排、练习题和板书的设计等,然后进行集体研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形成教学的初步方案。最后,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个性化修正,实现教学班本化、生本化、情景化、序列化、激励化。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管理实行校级领导包年级制度,全体校级领导担任学科教学任务,深入教学一线,靠前指挥,及时进行有效指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全校教师每学期对照“十个一”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年级组、学科组认真落实“一课一研”。学校涌现出了一批教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质的突破,其中,柯文娟老师、董莉老师分别荣获2022年精品课遴选省级一等奖、二等奖。
“一生一案”,丰富“第二课堂”
为进一步发挥好课堂育人主阵地的功能,不断深化和拓展“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学校积极开发和构建“第二课堂”,积极探索学生兴趣爱好培养、技能技术习得、身心健康锻炼的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以“四个校园”为载体,为“第二课堂”提供时间和空间。学校积极营造“书香四溢的校园、生龙活虎的校园、歌声悠扬的校园、学风浓厚的校园”,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根据学校“四个校园”建设要求,每个工作周,周一到周四每天下午最后两节课,各班集中组织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学校新建了书法室、美工室、布贴室、合唱室、心理活动室、模拟法庭活动室,再次启用了一间室内球馆,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活动空间。
以“一生一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平台,为不同的学生配上最适合的“色彩”。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功能教室、活动场馆开设管乐、弦乐、舞蹈、合唱、球类、棋类、阳新布贴、剪纸、奥数、演讲、阅读、书画、微电影等50多个社团活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各班根据学生的选择,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了活动方案,规定了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纪律以及阶段性活动目标。如每年的体育文化艺术节也是社团活动丰收的季节,学校成立专业评审委员会评审学生作品,并现场展示优秀作品。每当艺术节来临之际,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2022年暑假,学校微电影社团的学生还参加了电影《伍少年》的拍摄。为了让个性服务落到实处,对教师也进行考核,社团活动的成效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和奖励挂钩。
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以晚自习学生自主学习为依托,教师为辅导。第一节晚自习,科任教师开展作业辅导,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严格落实作业不离校的基本要求。要求全体教师认真落实“双减”,明白要减什么、要加强什么。比如数学的有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的画法、逻辑思维能力等,这些不能减,要练到位,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二节晚自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从“基础型课程”延伸到“拓展型课程”和兴趣课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最终都能写一手好字、掌握一项艺术技能、培养一门兴趣爱好等,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一班一基地”,落实“第三课堂”
学校依托“第三课堂”打造精品社会实践课程、开展多彩社会活动,既综合了“第一课堂”学生掌握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又融合了“第二课堂”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
社会实践内涵丰富。学校利用学雷锋日、植树节、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九一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学旅行、参观烈士陵园等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助力学生开拓视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乡土风情,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劳动实践锤炼品格。学校以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为抓手,挖掘校本资源,充分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寓教于乐、融情于劳,开展综合实践,切实强化劳动教育。全校一共设有102个劳动实践基地,每个基地对应一个班级。各班开展以校园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参加本班基地的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定期除草等劳动任务。学校属于半寄宿制管理,对于寄宿学生,我们常态化开展整理寝室内务、打扫卫生、洗衣服、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等活动,鼓励他们争当“生活小能手”,每月评选“文明寝室”;组织走读学生开展以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实践,主要包括参与家务清洁、整理,会炒一个家常菜,能制作一份简单的家常餐,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争当“家庭小主人”。在文明班级考核中,学校将劳动实践活动纳入评比项目,促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研学教育提升素养。研学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有效补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富川中学教学资源丰富,校园内有不同主题的教育基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扫黄打非教育基地等,校外还有具有地域特色的莲花湖湿地教育基地、网湖湿地教育基地、阳新县博物馆。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基地,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强感知觉认知,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阳新县富川中学将继续落实“双减”,创新办学模式,落实“五项管理”,打造“四个校园”,打通教室、校园和校外的三维空间,推进名师课堂、优化课后服务、切实参与社会实践,让“三个课堂”有机衔接、融会贯通,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让教育回归本真。
责任编辑/杨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