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的价值、意义与探究路向

2024-01-16 08:59:14刘华贵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博客名师经验

栏目主持:刘华贵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员,湖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资源建设服务性劳动专家组组长,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武汉市教育家型校长培训工程(义务段)指导专家。

教育叙事,顾名思义,叙述、再现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既是教师自我表达的一种写作文体,也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在从教生涯中,每一名教师因个体独特的经历、经验、体验、反思和体悟而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这些鲜活的故事就如融入教育生命的甘泉,既丰富了教师的职业生涯,又对塑造教师个人风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教师将这些鲜活的故事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时,教育叙事便成为打开教师专业发展之门的钥匙。

高质量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几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这些文件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教师以教育叙事为载体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表达自己的困惑、反思和体悟。集中剖析个体及群体的教育叙事,对培养教师的理性思维、推动区域或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叙事的价值与意义

再现真实的教育情境。囿于对教育叙事的浅层次了解,大多数教师认为平时自己所写的教育日志、教育随笔或教育反思就是教育叙事,实际上是没有明晰教育叙事“叙什么”和“如何叙”这两大核心问题。教育叙事叙述的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真实、具有典型性、无须进行艺术加工的事例。在撰写教育叙事时,“如何叙”决定了教育叙事的教育性、启发性与实践性。好的教育叙事要兼顾人物、场景、关键事件、问题及冲击点、思考、启示这几大要素,整个叙事以人物的所思、所感、所悟为主线,再现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境。

唤醒教师的发展自觉。在区域或学校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一致认为,“撰写或分享一次教育叙事,不亚于做了一场师德培训”。究其原因,与教育叙事文体的表征息息相关。在撰写教育叙事的过程中,每一个真实事件的回顾往往伴随着教师的自我审视、反思、感悟与启发。在指导教师撰写教育叙事的过程中,指导者需激活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生命体验,使其在体悟中逐步深化教育思想、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坚定教育信念。尤其是教育叙事的分享和剖析环节,是教师共享教育智慧、探究事物真相和性质、逐渐形成思辨性认知模式的关键节点。只有打通这些环节,教师才能跳出浅层的教育经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因此,区域或学校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时,需要从教师的真实教育生活出发,在研究与实践中唤醒教师的发展自觉。

揭示教育的真相与规律。具有典型性、冲突性的真实事件,是教育叙事写作的良好素材,这需要一线教师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在选定典型事件之后,要珍视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的情节剖析,立体呈现自己在整个事件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所获等。好的教育叙事,能让读者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体悟到教育的真相与规律。某次,笔者有幸参与了某所学校的读书活动。在活动现场,教师从不同维度分享了李鎮西《爱心与教育》一书的读后感。在经验对照和反思感悟中,教师将自己代入故事情境,自然而然地明了教育的真相,曾经在口头上经常提及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平等尊重”等理念也找到了实践的落脚点。

打破教师的经验屏障。每一个教育叙事,都是教师教育智慧的结晶。因经历、经验、体验、感悟的不同,每一位教师的经验体系及教育认知必然有差异。在推动区域或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如能将同类叙事进行集中研讨与剖析,既能基于团队智慧,梳理事件发展脉络,提炼解决之策,又能在共享中实现教师潜在经验的外显化,打破教师的经验边界,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若能将教育叙事写作和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纳入区域或学校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建立较好的制度保障,教师就能熟练掌握教育叙事研究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丰富教师的研究经验,助力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教育叙事的探究路向

以教育叙事研究为依托,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因主体的不同,主要有如下两大探究路向。

基于个体的探究路向。关于教师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这一公式。名师、名校长的成长研究十分适合用教育叙事研究法。作为研究者,我们十分关注名师、名校长一路成长的个人叙事,以探寻每个个体的成长轨迹、成长关键事件、典型经验与教育主张。在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往往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切入,在全面了解这名教师整个成长轨迹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反思、教育日志、手记、教育故事等资源,采用NVIVO软件进行词频分析,聚焦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从教师整体发展视角,探寻名师的成长路径、发展契机及能力突围策略等。这一研究结果,既能帮助名师基于自身对教育的理解凝练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又能为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学习素材及发展启示。

例如,武汉市功勋班主任江彬,自2008年起坚持写树人博客,其博客主要以教育日志、教育反思、图片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江老师坚持每日更新博客,使树人博客成为孩子们的“空中班级”,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2013年,江老师通过教师个人课题研究,重新审视树人博客,提炼了树人博客的内容框架、实施路径、呈现方式及互动策略等,在全区掀起了班级树人博客建设的热潮。从依托树人博客“日更”教育叙事,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江老师通过优化树人博客内容体系,升级班级管理策略,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

基于群体的探究路向。对于区域和学校而言,以教师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研究范式。例如,在教师工作坊中,教师紧扣某一主题,撰写教育叙事,并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分享教育故事,找到教师群体发展的规律与个体发展的差异,洞悉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在反复的研讨与实践中,深化其教育认知,丰富其经验体系,滋养其职业生涯。名师工作室的教育叙事研究一般以学科教学中的教育叙事为主体,工作室成员围绕同一课题,进行同课异构展示及教学故事分享。所有成员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思路、前期准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流程、课堂生成、课堂评价、课后反思等维度对教师课堂展示及教学故事进行切片剖析,从而使每一位教师的缄默知识因分享而对他人可见。这不仅能丰富教师的学科教学经验,还能定位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改进点及教学特色,帮助工作室成员优化教学行为,打造教学风格。

以上两类研究范式中,教师工作坊的教育叙事研究适合班主任、名师、名校长的发展需求,通过系统的教育案例研究,帮助他们集成教育管理经验、凝练教育教学主张、优化教育理念等。相较之下,名师工作室的教育叙事研究则在学科教师的分层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常常能通过现场观课和案例剖析,找到自身发展的困顿点及生长点,助力其快速跨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实现可持续的进阶发展。当然,基于群体的教育叙事研究不止这两类形式,但无论何种呈现形式,都是为引导教师回溯教育初心、增强教育信念、提升师德师能服务。

当下,中小学一线教师对教育叙事这一文体并不陌生,但教育叙事写作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谋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当教师真正了解了教育叙事的价值与意义,开启教育叙事写作时,这位教师的教育生命就变得鲜活而具体了;当教师将教育叙事写作融入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启教育叙事研究时,这位教师的教育生命就会变得丰盈而精彩了。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凝练及形成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3JB439)

责任编辑/曹小飞

猜你喜欢
博客名师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儿童大世界(2019年9期)2019-09-28 09:51:00
名师简介
儿童大世界(2019年7期)2019-08-01 08:48:24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
博客天下
博客天下(2015年2期)2015-09-15 14:12:57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22
博客相册
博客天下(2009年12期)2009-08-21 07: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