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汉记》与八家“后汉书”篇目考

2024-01-16 21:28
关键词:后汉书篇目汉书

徐 策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刘知几《史通·曲笔》云:“中兴之史,出于《东观》。”[1]《东观汉记》(下称《汉记》)作为后汉当代史,诸家“后汉书”皆以其为蓝本。《汉记》成书不久,“会董卓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逸。及在许都,杨彪颇存注记。至于名贤君子,自本初已下阙续。魏黄初中,唯着《先贤表》,故《汉记》残缺,至晋不成”[1]433。可见,汉末以来,《汉记》已非完帙。加之书成众手,“著述无主,条章靡立”[1]708,多有曲笔、讹误。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为总结治乱得失,迎合当权者所需,史书撰写蔚然成风,诸家“后汉书”蜂起,然著述虽多,流传至今者仅袁宏《后汉纪》与范晔《后汉书》,其余皆逸。诸家“后汉书”逸文,赖清末汪文台辑为《七家后汉书》。今人周天游于《七家后汉书》之上,广参诸家辑本、类书、古注,网罗逸文,并补辑张莹《后汉南记》逸文,成《八家后汉书辑注》(下称《辑注》)。八家者,即谢承《后汉书》、薛莹《后汉记》、司马彪《续汉书》、华峤《汉后书》、谢沈《后汉书》、张莹《后汉南记》、袁山松《后汉书》、张璠《后汉纪》八书。

《汉记》与八家“后汉书”为东汉史研究之重要文献,然其书散逸,故其篇目亦不甚明。今就其残篇,考其篇目,庶几有补于学界。

一、《东观汉记》篇目考

《隋书·经籍志》录《汉记》为一百四十三卷,其成书大致可分为初创、初续、再续、成书四阶段。

初创阶段为明帝时期。“在汉中兴,明帝始诏班固与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作《世祖本纪》,并撰功臣及新市、平林、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1]432

初续阶段为安帝时期。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篇》载邓太后诏平望侯刘毅、临邑侯子刘騊駼、谒者仆射刘珍及谏议大夫李尤“杂作记、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诸传,起自建武,讫乎永初。事业垂竟,而珍、尤继卒。复命待中伏无忌与谏议大夫黄景作《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南单于》《西羌传》《地理志》”[1]432。

按《史通》所云,《名臣》《节士》既与《儒林》《外戚》并列,亦当为类传,然“名臣”“节士”之目过于笼统,似不当立类。范晔《后汉书》载“永宁中,邓太后召毅及騊駼入东观,与谒者仆射刘珍著中兴以下名臣列士传”[2],刘知几所谓“名臣节士”盖“名臣列士”之误,而“中兴以下名臣列士传”一语显为概称,非类传之谓。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亦谓:“疑《史通》所谓节士,即列士也。”[3]

再续阶段为桓帝时期。桓帝“令太中大夫边韶、大军营司马崔寔、议郎朱穆、曹寿杂作孝穆、崇二皇及顺烈皇后传,又增《外戚传》入思安等后,《儒林列传》入崔篆诸人。寔、寿又与议郎延笃杂作《百官表》,顺帝功臣孙程、郭愿及郑众、蔡伦等传。凡百十有四篇,号曰《汉记》”[1]433,“至是而史体粗备,乃肇有《汉记》之名”[4]。既谓“增《外戚传》入思安等后”,则孝穆、崇二皇及顺烈皇后当在《外戚传》中。孙程、郭愿及郑衆、蔡伦等但言有传,未言诸人乃自有传,抑或列于合传、类传中,其篇目今已无考。

成书阶段为灵帝、献帝时期。《史通·古今正史》载:“熹平中,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邕别作《朝会》《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1]433蔡邕曾“上书自陈,奏其所着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2]2003。据《后汉书·蔡邕列传》李贤注可知,十意含“《律历意》第一,《礼意》第二,《乐意》第三,《郊祀意》第四,《天文意》第五,《车服意》第六”[2]2004。“意”与“志”异名同实①,故十意即十志。合李贤与子玄之说,蔡邕十志可考篇目,有《律历》《礼》《乐》《郊祀》《天文》《车服》《朝会》七篇。其中《礼》《乐》二志,吴树平以为当为一篇,即《礼乐志》,窃以为非。

吴氏理由有二:其一,《文选》李善注、《初学记》《艺文类聚》等多称“蔡邕《礼乐志》”;其二,《续汉书·礼仪志》刘昭注虽称《乐志》,然《礼乐志》为《礼》《乐》合志,故亦可分而言之,如《汉书》有《韩彭英吴卢传》,为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吴芮合传,单言某人传记,亦可称《韩信传》之类②。

今试驳之:其一,《礼》《乐》二志,皆以单字名篇,且关系紧密,合称亦属当然。如《史记》有《礼》《乐》二书,古人亦多合称,《群书考索》云“《史记》集经、子为《礼乐书》”[5],《直斋书录解题》谓《史记》“《礼乐书》誊荀子《礼论》”[6],岂《礼》《乐》二书为一篇?《律》《历》二书亦同理;其二,《礼乐志》固可分言《礼》《乐》,而《礼》《乐》未必由《礼乐志》而分。且志名可分,目次不可分。如《律历志》可分为《律》《历》二志,然《汉书》目次但有“律历志第一上”“律历志第一下”[7],未有“律志第一”“历志第二”语。李贤注既曰“《礼意》第二,《乐意》第三”[2]2004,则当依蔡邕目次,若《礼》《乐》为一篇,则当作“《礼乐意》第二”。此外,《续汉书·礼仪志》注引谢沈《后汉书》曰“太傅胡广博综旧仪,立汉制度,蔡邕依以为志,谯周后改定以为《礼仪志》”[2]3101,亦可证《礼》为单篇。故蔡邕所撰《礼》《乐》当为二篇,非由《礼乐》拆分而来。蔡邕十志,有《律历》《礼》《乐》《郊祀》《天文》《车服》《朝会》七篇,当不误。

其余三志,可从《续汉书·律历志下》刘昭注所引蔡邕上十志之章窥见一斑。蔡邕自言“科条诸志,臣欲删定者一,所当接续者四,《前志》所无,臣欲著者五”[2]3083。其中,“删定者”当指《地理志》,盖安帝时伏无忌与黄景已著《地理志》,蔡邕唯须删补即可;“所当接续者”当指《律历志》《乐志》《郊祀志》《天文志》,盖《汉书》已有,蔡邕续之;“臣欲著者五”,皆为“《前志》所无”。上文所考七志,《车服》《朝会》俱为《汉书》所无,毋庸赘言。此外,《礼志》亦当在此五篇之中。盖《汉书》虽有《礼乐志》,而“礼文不备”[8],班固亦自言:

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臧于理官,法家又复不传。汉典寝而不着,民臣莫有言者。又通没之后,河间献王采礼乐古事,稍稍增辑,至五百余篇。今学者不能昭见,但推士礼以及天子,说义又颇谬异,故君臣长幼交接之道寖以不章[2]1035。

所余二志,当在《汉书》十志外,故必非《五行》《食货》《刑法》《沟洫》《艺文》,具体篇目今已难考。

综上所述,《汉记》完帙有本纪、列传、载记、志、表五体。其中,本纪所载,上至光武,下迄灵帝,其篇目可考者为《世祖本纪》;列传篇目可考者为《儒林》《外戚》《南单于》《西羌》四篇;载记篇目可考者为《公孙述载记》;志文篇目可考者为《地理》《律历》《礼》《乐》《郊祀》《天文》《车服》《朝会》八篇;表文篇目可考者为《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百官》五篇。

二 、谢承《后汉书》篇目考——薛莹《后汉记》附

谢承(生卒年不详),字伟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主孙权谢夫人之弟,“拜五官郎中,稍迁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后汉书》百余卷”[9]。其所撰《后汉书》为《汉记》之后首部后汉史,《隋志》录为一百三十卷。以现存逸文而言,谢承《书》有纪、传、志三体,今分而述之。

(一)纪文篇目

《隋志》谓谢承《书》无帝纪。按谢承《书》既为纪传体,自无缺纪之理。故《隋志》所谓无帝纪,当指其曾于隋初散逸。刘知几所以见之者,盖因其于唐代复出。余嘉锡《读已见书斋随笔》亦谓:

《隋志》言无帝纪者,盖隋东都所得谢承《书》传写阙其帝纪耳。然不云梁有帝纪几卷亡,则《七录》所载已非完本,不始于隋矣。《新唐书·艺文志》有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三卷,录一卷,较《隋志》多出四卷,疑即帝纪也。凡《隋志》所云亡佚残缺之书,至唐往往复出,其例正多,不足为异。若谓伟平本未作纪,则殊不然,安有无帝纪而可成一代之史者乎?[10]

谢承《书》之纪,据《辑注》,有《灵帝纪》与《献帝纪》。标目据逸文推求,今已无考。二纪所录逸文或属他篇,亦未可知。

(二)传文篇目

谢承《书》之传,清洪饴孙《史目表》列有《风教》《循吏》《酷吏》《独行》《宦者》《儒林》《文苑》《方术》《逸民》《列女》《东夷》等目。

谢承《后汉书·风教传》逸文见于《北堂书钞》(下称《书钞》)。考其逸文,所述为封告事迹。孔广陶本《书钞》(以下简称“孔本《书钞》”或“孔本”,下文凡称“《书钞》”者,若无说明,皆指孔本)云“今案姚辑本、汪辑本谢《书》同,俞本亦同,陈本‘封告’误作‘风教’”[11],周天游亦谓“俞本、孔本此条均作《封告传》,而陈本作《风教传》。洪饴孙《史目表》据陈本,列《风教》于谢《书》传目中。疑封告、风教,其音相仿,或系陈禹谟妄改亦未可知”[12],故谢承《书》之《风教传》或为《封告传》之误。又据曲柄睿所考,《封告传》当为《盛吉传》之误③,其说有据。故谢承《书》当无《风教传》。

谢承《后汉书·东夷列传》逸文见于《太平御览》,其文曰“谢承《后汉书》曰:‘第五伦,母老不能之官,至腊日,常悲恋垂涕。’……又《东夷列传》曰:‘三韩俗以腊日家家祭祀。’俗云:‘腊鼓鸣,春草生也。’”[13]故谢承《书》有《东夷列传》当无疑义。

(三)志文篇目

谢承《书》之志,周天游辑有《礼仪》《五行》《郡国》《兵》《刑》,胡应麟谓有《艺文》,学界谓有《百官》《舆服》。

其中,《郡国》与《地理》异名同实,洪饴孙即据《续汉书·郡国志注》谓谢承《书》有《地理》。今查《郡国志注》,唯“谢承《书》有‘涉屋山’”[2]3489一条相涉,未言出自何篇,故洪氏亦属推测;谢承《书》有《兵志》,其说见陈禹谟校勘本《书钞》,不知何据。按陈本《书钞》非善本乃世所公认④,其说不可据。

谢承《书》有《艺文》,其说见胡应麟《经籍会通》。胡氏谓:“阮《录》又有《后汉艺文志》目若干卷。第云八十七家亡,而不着存数。按范志无《艺文》一类,盖谢承《书》也。”[14]其说为猜测,不知何据;谢承《书》有《百官》《舆服》,本《史通·书志》篇“《百官》《舆服》,谢拾孟坚之遗”[1]52。学界多以“谢”指谢承,然皆无明证⑤。八家著者中,谢沈亦为谢氏,子玄所指为谁亦未可知。

且《礼仪》《五行》《郡国》《百官》《舆服》五志,司马彪《续汉书》均有其目。《续汉志》序文多言其体例承继,或承《汉书》,或承《汉记》,而无承自谢承《书》者。又,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述《续汉书》志目渊源,亦未语及谢承《书》。《续汉书·礼仪志》《五行志》《郡国志》刘昭注虽有引谢承《书》者,然未知是否为纪传中语,如谢承《后汉书·五行志》第〇一〇条即又见于《灵帝纪》。

综上所述,谢承《书》志文或未曾立,抑或散逸于司马彪之前。

稍后于谢承《书》者为薛莹《记》,《隋志》录为一百卷。薛莹(?-282),字道言,沛郡竹邑(今安徽符离集)人。“初为祕府中书郎,孙休即位,为散骑中常侍……孙皓初,为左执法,迁选曹尚书,及立太子,又领少傅”[9]1254,后为武昌左部督、左国史,曾受命撰国史,晋时为散骑常侍。据《辑注》,薛莹《记》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安帝、桓帝、灵帝、献帝七纪以及王霸、马援、光武十王、李膺、戴翼五传。其中,除《献帝纪》外,六纪皆有赞文,分别评述六帝,可见六帝当各自有纪,标目则不可考。至于王霸等五传,其传目当据逸文推求,今亦不可考。

综上所述,谢承《书》与薛莹《记》之篇目可考者,唯谢承《书》之《东夷列传》。

三、司马彪《续汉书》篇目考

司马彪(?-306),字绍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西晋高阳王睦长子。“初拜骑都尉。泰始中,为祕书郎,转丞”[15],以“汉氏中兴,讫于建安,忠臣义士亦以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谯周虽已删除,然犹未尽,安顺以下,亡缺者多……乃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15]2131~2132。《隋志》录《续汉书》为八十三卷。据《晋书》所载,《续汉书》有纪、传、志三体。

《续汉书》之纪“起于世祖,终于孝献”,具体篇目已不可考。据《辑注》,今有《光武帝纪》《明帝纪》《章帝纪》《和帝纪》《安帝纪》《顺帝纪》《冲帝纪》《桓帝纪》《灵帝纪》《献帝纪》十篇。篇目盖据逸文推求,所录逸文或属他篇。

《续汉书》之传,据《辑注》有《后妃》《光武十王》《孝明八王》《章帝八王》《党锢》《循吏》《酷吏》《宦者》《儒林》《文苑》《独行》《逸民》《黄巾》《西南夷》《西羌》《西域》《乌桓》《鲜卑》等目。

其中,《光武十王传》见于孔本《书钞·设官部》“孝友之质”条与“聪敏畏慎”条。“孝友之质”条,陈本谓引自《汉记》,不论。“聪敏畏慎”条,陈本谓引自《续汉书·光武十三王传》。据范晔《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载光武帝有十一子,除明帝外共九王一公。其中,“临淮怀公衡,建武十五年立,未及进爵为王而薨,无子,国除”[2]1349,地位实与诸王同,故统以“光武十王”之名。是以陈本引目有误,孔本不误,《续汉书》当有《光武十王传》。

此外,《续汉书》当有《宗室四王三侯传》。孔本《书钞·设官部》“刚毅慷慨”条、“孝友笃于骨肉”条、“敦经术”条、“白衣步出”条皆谓引自《续汉书·宗室五王传》;“刚毅慷慨”条,陈本谓引自《后汉·宗室四王传》。“孝友笃于骨肉”条,陈本谓引自《续汉书·宗室王传》。“敦经术”条,陈本谓引自《续汉书·宗室四王传》。“白衣步出”条,陈本谓引自《后汉书·宗室五王传》。据范晔《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宗室王有齐武王縯、北海靖王兴、赵孝王良、城阳恭王祉、泗水王歙,共五王。范《书》作“宗室四王”者,盖以北海靖王兴为齐武王縯子而附于其下⑥。查范《书》,兴本为刘縯次子,以光武次兄刘仲早亡故,嗣仲为鲁王,后徙北海王。陈本或谓“宗室五王”者,盖以兴嗣仲为鲁王,则别为一王。“四王”“五王”皆有所据,今从范《书》作《宗室四王三侯传》,《续汉书》当有其目。

《续汉书》既有宗室合传,则按例亦当有《孝明八王传》与《章帝八王传》⑦。二传之目虽未见于文献,然据《辑注》,二传共辑逸文五条,其所载清河孝王事为范《书》所取,亦可为之佐证。今录之于下:

清河王小心恭孝,特见亲爱。后诸王就国,邓太后特诏清河国置中尉、内史,赐乘〔舆〕、上御物焉[12]430。

按:此条辑自《御览》卷二四八,范晔《后汉书·章帝八王传》作“庆小心恭孝,自以废黜,尤畏事慎法……明年,诸王就国,邓太后特听清河王置中尉、内史,赐什物皆取乘舆上御,以宋衍等并为清河中大夫”[2]1801~1802,除以宋衍等为中大夫事,大意相同。

《辑注》所列余目乃据逸文推求,或属他篇。如周天游即谓:“《皇后纪》始创于华峤,已见《晋书》。司马彪《书》当无此纪,而其载后妃事迹甚多且详,惜传名无攷,故标作《后妃传》,或当依《汉书》作《外戚传》亦未可知。”[12]312他皆类此。

至于《续汉书》之志文,以其补入范《书》而传世,故其篇目可知,分别为《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八志。

综上所述,《续汉书》篇目,除志文无须考证外,其纪、传篇目可考者为《光武十王传》《宗室四王三侯传》《孝明八王传》《章帝八王传》。

四、华峤《汉后书》篇目考

华峤(?-293),字叔骏,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省高唐县)人。晋文帝为大将军时,曾“辟为掾属,补尚书郎,转车骑从事中郎”[15]1263~1264。“泰始初,赐爵关内侯。迁太子中庶子,出为安平太守。辞亲老不行,更拜散骑常侍,典中书著作,领国子博士,迁侍中……元康初,封宣昌亭侯。诛杨骏,改封乐鄕侯,迁尙书”[15]1264。“后以峤博闻多识,属书典实,有良史之志,转祕书监,加散骑常侍,班同中书……初,峤以《汉纪》烦秽,慨然有改作之意。会为台郎,典官制事,由是得遍观祕籍,遂就其绪”[15]1264,撰《汉后书》,“起于光武,终于孝献,一百九十五年,为帝纪十二卷、皇后纪二卷、十典十卷、传七十卷及三谱、序传、目录,凡九十七卷”[15]1264。华峤撰十典未成而终,其中子彻、少子畅相继而撰,“克成十典”[15]1265。据《晋书》,华峤《书》有纪、传、典、谱四体,其中,典、谱已不可考,今但考其纪、传篇目。

华峤《书》之纪“起于光武,终于孝献”[15]1264,分《帝纪》与《皇后纪》。其中,帝纪篇目今已无考。据《辑注》,今有《明帝纪》《章帝纪》《灵帝纪》《献帝纪》逸文九条。《皇后纪》为华峤首立,《晋书》明言“峤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传》以继末编,非其义也,故易为《皇后纪》,以次《帝纪》”[15]1264。

《汉后书》之传,《辑注》列有《孝子传》《光武十王传》《孝明八王传》《西南夷传》《南匈奴传》等目。

《史通·序例》曰“迨华峤《后汉》,多同班氏。如刘平、江革等传,其序先言孝道,次述毛义养亲。此则《前汉》王贡传体,其篇以四皓为始也”[1]101,又《列传篇》曰“亦有事迹虽寡,名行可崇,寄在他篇,为其标冠。若商山四皓,事列王阳之首;庐江毛义,名在刘平之上”[1]57。据《史通》所载,毛义、刘平、江革等皆在一传之内,其传有序,所述又皆为孝行,故华峤《书》当有孝子类传。今考《汉后书》逸文,言孝道之序、毛义、刘平、江革事迹俱存,亦可证之。至于其标目为何,今已无考,周天游从《黄氏逸书考》作《孝子传》。

其余传目盖据逸文推求,华峤《书》未必有其目。

综上所述,华峤《书》篇目可考者为《皇后纪》与《孝子传》。

五、四家“后汉书”篇目考

八家“后汉书”中,谢沈《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张莹《后汉南记》、张璠《后汉纪》之逸文、史料犹少,其影响亦远逊其余四家,故合而论之。

谢沈(290-342),字行思,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晋康帝时任太学博士,“以母忧去职。服阕,除尚书度支郎”[15]2142。“何充、庾冰并称沈有史才,迁著作郞”[15]2142,著有《后汉书》百卷。据现存逸文可知,谢沈《书》当有纪、传、志三体。其纪传篇目今已无考,《辑注》列有光武帝纪、安帝二纪,及刘盆子、岑彭、郑敬等十二传。其志,《辑注》列有《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

袁山松(?-401),字桥孙,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晋之吴郡太守,著《后汉书》百卷。据现存逸文可知,山松《书》当有纪、传、志三体。其纪传篇目今已无考,《辑注》列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安帝、桓帝、灵帝、献帝七纪,及刘盆子、冯异、贾复等传。其志,《辑注》列有《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艺文》。

据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所言,“司马《续书》揔为八志……沈、松因循,尤解功创,时改见句,非更搜求,加《艺文》以矫前弃,流书品采自近录”[2]1,故沈、松二《书》志目当承《续汉书》,有《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之目,且另有《艺文志》。

张莹(生卒年不详),其籍贯与生平均不详,曾为晋之江州从事,著《后汉南记》五十五卷。据《辑注》,张莹《记》有纪、传二体,其篇目已不可考,今辑有和帝、安帝二纪,及北海靖王兴、马援、郭丹、樊重、阴庆、荀諝、陈蕃、魏应、服虔九传。

张璠(生卒年不详),籍贯与生平事迹不详,曾任晋之令史,著《后汉纪》三十卷,其书似为未成之作⑧。张璠《纪》为八家中唯一之编年体,所载内容上至光武,下迄献帝,犹以汉末之事为详⑨,故范《书》亦有所承继。

综上所述,除张璠《纪》为编年体外,其余三家篇目可考者,为谢沈《书》与山松《书》之《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艺文》九志。

【注释】

① 《史通·书志》云:“原夫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名目虽异,体统不殊。”详见《史通笺注》卷三,《内篇·书志第八》,第62页。

② 详见吴树平:《蔡邕撰写的〈东观汉记〉十志》,《秦汉文献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第182-183页。

③ 详见曲柄睿:《谢承〈后汉书〉》无〈风教传〉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19年第1期。

④ 如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即谓陈本《书钞》“搀乱增改,无从订正”。详见(清)钱曾撰,(清)管庭芬、章钰校证,傅增湘批注,冯惠民整理:《藏园批注读书敏求记校证》卷三之下,《类家》,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50页。

⑤ 如浦起龙、吴树平、周天游、解远文皆持此说。其说分见于:(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卷三,《内篇·书志第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2页;吴树平:《〈东观汉记〉的缺陷和诸家后汉书》,《秦汉文献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第290页;《八家后汉书辑注·前言》,第5页;解远文:《谢承〈后汉书〉的辑补与研究》,开封: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⑥ 见(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宋本后汉书·目录》,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29页。

⑦ 二传标目从《辑注》。

⑧ 《三国志》裴松之注曰“璠撰《后汉纪》,虽似未成,辞藻可观。”详见《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第133页。

⑨ 袁宏《后汉纪》谓其书“言汉末之事差详”。详见(东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原序》,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页。

猜你喜欢
后汉书篇目汉书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克己奉公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