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当道,了解一下古代“消暑特饮”

2024-01-15 15:43王晓东崔向丽
药物与人 2023年8期
关键词:河工秋老虎冷饮

王晓东 崔向丽

三伏已尽,立秋已临,可这温度还是居高不下,让人不由得感叹:这“秋老虎”,当真不是白叫的!所以,遍布大街小巷的“暑期特饮”仍是琳琅满目,热度丝毫不减当初。

细细来看,如今市面上的饮料大体上可分为果汁、奶茶、咖啡等几大流派,在这炎热的夏季,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清凉。这些或冷藏或冰镇的饮品已然足够诱人,如果此时再加入糖、奶油、香精等丰富口感,则势必更加引得人“流连忘返”而多饮用。然而,凡事均“过犹不及”,冷饮喝着确实爽,但如果事后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甚或急性肠炎,那就不爽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消暑特饮”的那些事儿,帮助大家摆脱“不爽”,舒爽度夏。

一、大量喝冷饮有哪些危害

大量喝冷饮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

1.损伤脾胃

根据中医理论,大量喝冷饮会加重体内湿和寒的状态。具体到脾胃,会使血管收缩更加频繁,长此以往,最终会引起胃黏膜变薄,导致炎症,进而造成其他胃部问题。

2.损耗阳气

夏季是人体内阳气最盛的季节,而冷饮可损伤阳气,大量喝冷饮则会导致大量阳气被损耗—如此一来,在体内阳气弱的季节(如眼前的秋天和未来的寒冬),就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干扰,免疫能力明显下降。

3.腹痛、腹瀉

这点其实不必多说。冷饮会引起胃部痉挛,大量饮用则可能导致腹痛、腹泻,甚或引发急性肠炎。

4.月经不调

众所周知,女性的子宫对寒冷非常敏感,大量喝冷饮可造成子宫内膜收缩,引起或加重痛经的症状,长此以往,将扰乱经期的正常规律,对身体造成损害。

5.增加肥胖和心脑血管负担

首先,需要提醒大家一点:即便不额外加糖,大部分饮品的热量依然很高,因为“0糖”≠“0卡”。所以,无论“什么糖”—七分糖、五分糖、三分糖也好,少甜、少少甜、少少少甜也罢—都可能诱发肥胖。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二、古代人夏天解暑喝什么

相比之下,古代人用于解暑的饮料则不太一样。早在宋代,街市上就有不少售卖香药饮品的店铺,比如,在鼎鼎大名的《清明上河图》当中,即可见售卖“香饮子”的摊贩,摊子上售卖的“熟水”便是当时的饮料。又如,南宋的李清照曾写过“豆蔻连梢煎熟水”,意思就是将豆蔻煎成沸腾的饮品。

上面提到的“饮子”是中药的一种特殊剂型,它属于汤剂,如今我们一般称为“代茶饮”。宋代的饮子多是将一些芳香、口感好的药物煎煮成汤,或者是将几种药物打碎以后混合,从中取出一些泡水,频频饮用。《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便收录了一些宋代人的“消暑特饮”,并且详细介绍了药物配比和制作方法。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宋代的3种“消暑特饮”。

1.过食肥甘—缩脾饮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缩砂仁、草果、乌梅、炙甘草各四两(各120 g),葛根、白扁豆各二两(各60 g)。

【用法】上六药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12 g),水煎冷服。

【功用】温脾消暑,除烦止渴。

缩脾饮由缩砂仁、去核乌梅肉、煨草果、炙甘草、干葛、去皮炒白扁豆等六味药物组成,按照4∶4∶4∶4∶2∶2的比例配比,打碎备用。每次服用时,从中称取12 g药物,用500 mL水煎煮浓缩得400 mL药汤,滤掉药渣以后,进行冷却,类似于现在的冰镇,喝起来能够解烦。如果想喝热的、温的,随煮随喝也可以。

在脏腑理论当中,脾胃主要负责运化进入消化道的水和食物。脾胃就像治理河堤的河工,负责运化水谷,却特别害怕湿,尤其需要干燥的工作环境。而暑天本就湿热盛行,人体又经常喝一些冷饮、吃一些肥腻的东西,就像是上游漂来油脂和树枝阻塞河道,同时又下了一场大雨—把河工的衣服都浇透了,对河工是个不小的考验。一旦湿气太多或者脾胃太累,运化不过来,河流的堤坝被水泡透,随时就有决堤的可能—这里的“决堤”,就是上吐下泻。

此时,缩脾饮就可派上用场。缩脾饮当中的砂仁、草果辛香温散,可以带走困住脾胃的湿气,就像为河工烤干了衣服;扁豆健脾止泻、清暑除湿,就像给河工送来了提振精神的口粮,顺便还挤压出河堤上多余的水分,不使之溃决;葛根能升胃中清阳,同时与乌梅一起生津止渴,就像河堤周围的军民都被鼓舞起来挑土担担、为河工送上饮用的清水;甘草补土和中,就像总指挥协调各方并运来土方加固堤坝。这些团队成员彼此通力合作,共同发挥清暑气、除烦渴、止吐止泻的功效。清代汪昂在《医方集解》当中还指出:缩脾饮能够治疗“暑月酒食所伤”,为其增加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2.贪凉吐泻—大顺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甘草,干姜,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去粗皮,炙)。

【用法】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功用】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大顺散主要用于治疗暑天贪凉、进食过多冷饮导致的脾胃受伤,而非中暑的治疗药物。其主要由甘草、干姜、杏仁、肉桂四味药物组成,但四味药物的比例,历代医书记载有所不同:在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当中,甘草、干姜、杏仁、肉桂的比例为30∶4∶4∶4,后世医家则把甘草的用量降至同另外三味药物持平(“30”→“4”),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可能是《局方》中的比例来源于“饮子”“熟水”,相比后来,更加注重口感,故使用甘草的量较大。

大顺散的制作方法是:先用白河砂将甘草炒到八分黄熟,加入干姜炒到姜裂,再加入杏仁炒到杏仁不作声,筛去砂子,最后加入肉桂共捣成末。每次称取8  g药末加入200 mL水中,煎煮浓缩得140 mL药汤,滤去药渣,晾温服用。如果烦躁,说明内有郁热,就直接用清晨的井水调服,类似于现在的冰镇矿泉水。如果没有烦躁,就煮汤服用或代茶饮,不用限定时间,随时服用。

沿用上面的“脾胃-河工”比喻:脾胃喜燥恶湿、喜温恶寒,过多进食冷饮就像是夏天的河道上游漂来冰凌,同时又下了一場冻雨,不仅河道瘀滞、河工也受困,这时,如果能有一把火让河工取暖,同时烘干衣服、用温暖融化河道上的冰凌,就再好不过了。而大顺散中的肉桂补火助阳、干姜温中散寒,它们就相当于火,为受湿寒所困的脾胃带来温暖;甘草、杏仁温润,能够益气调脾。四味药共同“捂化”了盘踞在中焦脾胃的“冰疙瘩”。

3.贪凉小便不利—解暑三白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泽泻,白术,茯苓。

【用法】每服半两,水一盏,加生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功用】清暑祛湿,冒暑伏热,引饮过多,阴阳气逆,霍乱呕吐,小便不利,脏腑不调,恶心头晕。

解暑三白散主要用于暑伏天因贪食过多冷饮而引起的小便不利、恶心头晕、脏腑不调等症。其由三种色白、味淡的利尿药物—泽泻、白术、茯苓以等分的比例组成。先将三种药物打成黄豆大的小粒,混匀,每次服用前称取20 g药物,加水200 mL,再加生姜5片、灯心草10根,煎至160 mL,滤去药渣,不拘时饮用。

细论本方,在“三白”之外还有一味白色的灯心草,所以其实是“四白”。这“四白”都具有利尿的作用,彼此相连,前后呼应,但侧重点又各有不同:泽泻归肾、膀胱经,是利水渗湿的要药,常与茯苓配伍;茯苓健脾和胃,能同白术的健脾益气燥湿之力形成合力;而白术又有治疗痰饮引起的眩晕的作用;灯心草不仅利尿,还治疗心烦。“四白”环环相扣,共同起到了利小便、治疗恶心头晕的作用。

简单地交代完了“四白”,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是不是还有一味姜没提到啊?没错,在这里,生姜的作用主要有两点:其一,生姜辛温,温中止呕,历来便是止呕的“圣药”;其二,利用其发散的特性“提壶揭盖”,间接起到利尿的作用,更是妙不可言。

其实,古代的消暑饮料并非口感多么好,那时的人们首先看重的是对身体的保健,然后才是饮品的味道。另外,暑期虽然湿热无比,但各种病症却也多因寒凉而起,这就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节制。诚然,喝酒撸串、一杯冰饮已成为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饮食肥甘厚腻、喜凉喜辣也会给你体内的“河工”增加工作压力,在此提醒各位:在一饱口福的同时,也要注意潜在的胃肠道疾病。

猜你喜欢
河工秋老虎冷饮
明清时的河道治理中心与三代河工的淮安万家
清代河工赔修制度研究综述
秋老虎不可怕
“秋老虎”入侵编辑部?
夏天吃冷饮的讲究,你都知道么?
“校风,大;学风,好”
秋老虎怎么打?吃果不吃瓜,吃蜜不吃辣
花了多少钱?
为什么多吃冷饮有碍健康
别让『秋老虎』咬住你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