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
——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研究》

2024-01-15 07:58郭琛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22期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融合

书名:《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研究》作者:姜帆,詹春容,田少卿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978-7-5227-2375-4出版社时间:2023 年4 月定价:85 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除了历代党领导集体在理论创新上的出色表现,和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有文化层面的原因,即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或者说同向性。本质上来看,两者有着相通的文化内核、相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契合的人文精神、相似的理想追求等,使它们能够在历史演化和创新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共生,这种融合共生的发展趋势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如马克思自然生态观与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学所主张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追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融相通的证据。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要一如既往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赋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由姜帆、詹春容、田少卿等编著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研究》一书,系统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从中总结梳理出有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传统文化时代革新的宝贵经验和丰硕理论成果。同时,作者从历史文化反思的角度探究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存在的现实挑战,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今后两者的顺畅融合指明了实践路径。总体而言,阅读该书能够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一些新思路、新方案,值得认真参研。

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然性。本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课题,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推动两者实现有机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宏观社会历史发展和当下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等不同层面观照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让读者更加明晰两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中的价值定位,以及推动两者融合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引导中国近代历史革命走正确道路,并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人权保障、社会文化发展、军队现代化建设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对近代中国施加积极影响。其次,马克思主义要更好地实现中国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强有力的武器,必须寻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融合,这是由民族文化的本位性所决定的。再次,从文化的传播普及角度看,要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更加广泛深入的传播,就必须朝着时代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让中国人民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想理论的认识。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作者从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强调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对引导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正确方向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这种转化对传统文化进行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的必要性。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总体思路及其关键环节。选择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实际上就是确定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对此,本书作者强调,首要的应当是确立马克思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同时也是其核心灵魂。在具体实践上,要着重处理好几对辩证关系,即传统与现代、坚守与创新、中化与西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体现新的传统文化对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在融合实践中不断增强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要在实践中检验文化融合的可行路径,持续探索文化融合的高效路径,自觉革新理念意识,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开拓创新,注重将文化融合成果应用到发展实践中,做到边融合、边实践、边改进,不断优化文化融合路径。

在本书末章,作者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关键环节,明确了当前工作的重心。主要涉及人才队伍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外部环境治理、网络技术创新利用、法律制度创新完善等,推动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从上述这些领域实施重点攻坚,破除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各种障碍,营造健康良好环境,提高思想认知和创新能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猜你喜欢
哲学马克思主义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菱的哲学
《融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