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突破路径对策
——基于广东省“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实证分析

2024-01-15 07:57李玉红魏亚运张祥宇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22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科技成果

李玉红,魏亚运,张祥宇,周 烨

(1.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00;2.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广东广州 510070)

1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的部署要求,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点举措,对开拓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新局面,促进教育多方位、高质量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意义。高等院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三大主体力量之一,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其与中国式现代化共生发展,是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正朝着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人才需求目标变革发展。但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增至36.7%,但高校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仅为3.9%[1],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本科院校相比更逊一筹。因此,如何增强科技成果转化驱动力、推动先进技术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议题。

目前,关于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倪志敏等[2]认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效率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小,而与经费投入比例、科研人员结构及素质等内部因素密切相关;金欢阳等[3]提出应通过构建融“研发-‘双创’-转化”功能于一体的“立地式”研发生态系统,以破解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现实困难;韦清等[4]在考察了我国78 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后指出,我国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总体偏弱且院校间差异较大,绝大多数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杨劲松[5]从科研效率的角度提出产学研合作有助于高职院校提高技术攻关、工艺优化、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研发伙伴的多元性能够填补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中间地带,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兰小云[6]提出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评价指标有待完善、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意识不强、成果资源不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培育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环境、提高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系统健全相关制度等;谷丽洁[7]探讨了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路径,认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要向生产性服务业倾斜;肖滢等[8]认为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在管理保障、转化路径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应当采取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协同产学研合作平台、畅通成果转化供需路径等措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效率;李韵婷等[9]指出广东地方专科院校所获得的资源总量和科技成果产出相对江苏同类院校都弱,是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应通过合适的政策措施促进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更多地配置于职业教育;王晓雪[10]探讨了“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提出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渠道少、产生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应提高其科技服务能力,推动区域化、“订单式”科技服务平台的创建,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 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旨在保证和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地位,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单位名单共有56 所高职院校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其中有5 所为广东省高职院校,分别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或“5 所院校”),入选院校数量位居全国前三。鉴于当前基于实际案例分析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研究较少,在高质量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背景下,本研究以广东省5所“双高”院校为研究对象,分析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破解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困局的路径对策。

2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特点

2.1 应用性

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和服务产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是面向区域内企业的技术需求,致力于解决企业面对技术革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相较于研究型高校和高水平科研院所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上,注重与行业或企业的特有需求对接,针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强调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迅速与产业结合,生产出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将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往往具有应用性强而理论性弱的特点,这也使其更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天然优势。

2.2 区域性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这是职业教育的宗旨[11],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以区域资源为基础,以区域特色为亮点,以服务区域为依归[12]。高职教育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其科研工作必然具有区域性。首先,高职院校的科技研发工作要立足于本地,以本地企业需求为导向,利用本地资源支持本地产业发展,满足所在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与管理规范创新的需求[13]。其次,高职院校所产生的科技成果也侧重于在本地转化,以提高区域内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2.3 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导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生产总值(GDP)、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14],但是由于绝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和专门的科技研发部门,其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为此,国务院首次专门针对小微企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资源支持小型微型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发展。高职院校拥有大量的科研人员和丰富的应用型科研成果,能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促使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进一步向中小微企业靠拢。

3 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双高计划”被誉为高职教育的“双一流”,“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最高水平。鉴于技术服务、技术交易和专利转化是评价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的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等指标,研究梳理广东省优质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和特点。有关数据均来源于5 所院校2021—2023 年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1)。

3.1 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双高计划”实施以来,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从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来看,2021 年全国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达到1 000万元以上的高职院校共179 所[15],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全部入围;2022 年全国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1 000 万元的“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有81 所,广东省5 所院校全部入围,其中有3 所进入前20 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排名全国第三[16]。从专利转化数量来看,2021 年,广东高职院校专利成果转化数量共404 件,其中5 所“双高”院校共218 件(占比为53.96%)、3所进入全国专利转化数量的前50名[17]。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和专利转化数量等是体现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不断拓展技术服务的重要指标,正因为如此,凭着突出的表现,2020 年广东省有4 所“双高”院校入围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50 强[18],2021 年5 所院校全部入围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60 强[19]。

3.2 技术转移转化水平逐年提升

与“双高计划”实施前相比,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的横向项目到款额、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技术交易到款额等3 项指标的总额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见图1),特别是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从2019 年到2022 年增长了3.5 倍。具体到各学校而言,2021 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交易到款额由2019 年的249.32 万元增长到1 920.26万元,增长了7.7 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交易到款额由2019 年的5.00 万元增长到2021 年的1 033.08 万元,增长了206 倍(见表1)。可以看出,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近几年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改造升级程度越来越深,技术转移转化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支持。

表1 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技术交易到款额2)

图1 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3 项指标变化趋势

3.3 不同院校间差距较大

从表2 可知,2019 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3.75 倍;2020 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均在4 000 万元以上,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仅为373.70 万元;2022 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8.30 倍。可见各校间差距较大。从专利转化数和专利转化金额来看(见表3),2021 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专利转化数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67.00 倍;2021 年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利转化金额达865.04 万元,而其他4 所院校的专利转化金额分别均未到200 万元,其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利转化金额仅为8.00 万元。综上,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之间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一。

表2 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横向技术服务相关指标统计情况 单位:万元

表3 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专利授权数、专利转化数及转化金额3)

3.4 与其他地区优质院校仍有差距

广东地区产业发达,高职院校尤其是5 所“双高”院校普遍具有良好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础,但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其他地区优质高职院校仍有较大差距。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方面,2021 年位居全国高职院校首位的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为12 114.15万元,是广东省5所“双高”院校首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2.68 倍。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方面,2021 年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中最高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14 226.46 万元,而全国高职院校排名第一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达到了338 800.64 万元,是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23.82 倍,排名第二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157 399.50 万元,是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11.06 倍。技术交易到款额方面,2021 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达到3 994.09万元,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而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中最高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2 572.02 万元,仅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64%。2021 年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的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和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两项指标均未进入全国前20 名[15]。由此可见,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的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与国内其他职业教育发达地区优质高职院校还存在较大差距,以高等职业教育支撑广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当家”仍任重道远。

4 广东省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和主要问题

4.1 主要经验做法

(1)加大研究型人才引进力度。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省内各高职院校特别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也抓住机遇引才育才,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2 年12 月,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专任教师有1 579 人,其中硕士以上学位专任教师占比为91.70%,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为39.58%,副高以上专任教师占比为46.74%[20]。2020 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仅为86.0%,全国普通高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比仅为43.3%[21]。2022 年,我国高等教育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仅为78.54%,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为41.93%[22]。这表明通过近几年大力引进人才,广东省“双高”院校的科研型人才数量已不逊色于普通本科院校,高层次科研型人才的“下移”为广东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经费是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2019 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双高计划”,首批入选的广东省5 所高职院校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近年来,广东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增加。2021 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总投入为328.07亿元,比2011 年增长了208%[23]。充足的教育经费使高职院校有能力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科研环境,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好工作和科研条件,进而提高科研水平,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应用型科研成果,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3)完善法律政策支持。随着我国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国家层面出台了多项措施引导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也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提供了更多法律保障,《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实施标志着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入法制化新阶段。近年来,广东省高职院校在注重引进高层次科研型人才的同时,也不断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工作政策,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和活力,提高了科研积极性,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和水平。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弱。虽然新时代对职业教育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东省各高职院校也陆续在职称评审、考核等环节加入了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相挂钩的指标,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深刻认识,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愿和能力不足。首先,学校管理层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所制定的科研政策缺少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战略规划和具体指导,难以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相应的引导和支持,如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广东省知名本科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中完成人(团队)占比高达90%,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仅为80%[24]。其次,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责任和意识不足,科研工作主要是为职称评审服务,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论文发表、著作出版、专利申请等方面,难以被转化应用。2016—2020 年我国高校专利平均转化率为2.62%,而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平均转化率仅为1.3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最后,高职院校学生对科技成果转化“知之甚少”,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更倾向于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学生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了解相对不够,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知识和技能。

(2)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健全。首先,企业合作意向不强。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导致多数企业对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存在“歧视”。广东省高水平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丰富,粤港澳大湾区拥有5 所全球QS 世界大学排名前100 位的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有100 多个学科进入ESI 前1%[26],在遇到技术问题时企业更倾向于向高水平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寻求帮助,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向较低。其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不足。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高职院校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支撑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高职院校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内在需求,但是全国1 500 多所高职院校仅建有145 个省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10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 个省级众创空间和26 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多数院校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仅为市级或校级[27],高质量交流平台缺失,因而导致校企信息共享不畅,学校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需求错位。最后,校企合作模式单一,通常以特定的项目合作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如共建实验室、技术转移等,难以充分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造成合作困境。

(3)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不足。技术转移转化需要专业的技术转移转化人员,此类人员不仅需要拥有相关技术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市场经验[28]。按照欧美科技强国技术经纪人的比例,每100 名科研工作者至少需要4 名技术经纪人,然而国内技术经纪人行业还处于初期阶段,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29]。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专业化建设,但具有良好的技术储备、了解相关前沿科技动态、能够辨识科技项目的技术水平、预测相关技术应用前景的高水平成果转化人才仍少之又少。截至2020 年年底,广东省技术经纪人入库仅有369 人,备案初级技术经纪人为82 人[30],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另外,高职院校中负责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管理人员大多不具备专利评估、专利培育、专利申请及质量管理的能力[31],同时也缺少对科技成果转化所涉及到市场营销、商业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最底层”,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其科研成果无法得到优质技术经纪人的重视,导致许多最新科研成果难以及时转化。

(4)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提高科研质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然而,多数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提升。首先,缺乏科学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当前,无论是金平果的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 智库)的GDI 大学排行榜、《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等第三方或官方评价机构的评价指标,还是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都普遍过于关注量化指标,缺乏对科技成果的质量和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导致高职院校教师过度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科研成果的真实价值难以得到准确评估。其次,评价体系缺乏多元化和综合性。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过多关注当前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对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评价,导致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过于注重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其长期社会价值。最后,由于广东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起步偏晚、基础较差,多数院校缺乏专门的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和评价团队,无法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评价服务,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容易受到质疑。

5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路径

5.1 营造具有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的职教环境

新时代赋予了现代职业教育更多的任务和职责,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的同时,更需要进一步从根本上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提升科技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首先,高职院校可采取相应措施打造具有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的校园环境[32],包括塑造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教学环境,建设对接科技成果转化课程体系,创新衔接科技成果转化教学教材,引进具有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技能人才、利用自身有优势打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训基地,等等。其次,高职院校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科研政策,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制度,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流程,采取有效的奖励措施和收益分配制度,鼓励教师开展适应科技成果转化职教科研,从根本上转变高职院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弱的局面。

5.2 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高度发达,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在科研领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现实生产力。首先,提升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高职院校应加强与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柔性引进尖端人才,紧跟技术前沿和行业企业应用前沿,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其次,鼓励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高职院校科研人员需深入企业内部,关注企业所需,重点关注区域性特色中小企业的小规模、个性化需求,开展贴近生产实践的技术研究,把成果用在生产一线,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实质性开展,及时有效地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建立多样化的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应积极与技术先进企业开展多样化合作,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建立科技研发平台,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借力企业行业先进的产业技术、行业标准,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33]。

5.3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现阶段,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科研工作的特点打造合适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在学校科研人员和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避免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脱钩。首先,组建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为本校教师提供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设计、商业计划书编制等方面的服务,以提高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概率。其次,建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负责分析研判产业发展方向,跟踪梳理国家、省、市等层面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方针,帮助校内科研人员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再次,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向本校科研人员反馈企业需求,进而引导学校科研方向与转化应用方向。最后,加强与校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团队合作,把控科技成果转化总体进展,及时调整校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4 建立适合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成果质量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需尽快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质量评价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提升。首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成果的技术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市场竞争力等评价指标。其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多元化和综合性,除考量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情况外,建议考虑增加对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价,建立综合完善的评价体系。最后,引入第三方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构和评价专家团队,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服务,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广东省5 所“双高”院校为例,详细梳理并分析了广东省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提升路径。研究发现,“双高计划”实施以来,由于不断加大研究型人才引进力度、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完善法律政策支持,广东省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但同时也存在着转化意识弱、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健全、高水平专业化的转化人才不足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所具有的应用性、区域性和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导向等特征,提出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路径:一是营造具有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的职教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三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四是建立适合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成果质量评价体系。

6.2 政策建议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综合考虑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特点,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促进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首先,应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资金扶持,促进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更多地配置于高职教育[34],如给予高职院校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等,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内生动力。其次,强化市场引导。政府可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平台和机制,引导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采购政策等方式,增加市场对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需求,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最后,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政府通过组织科技成果展览、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提升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注释:1)每年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统计前两年数据,如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统计2019 年和2020 年数据,2022 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统计2020 年和2021 年数据。2)技术交易到款额指标在2022 年改为技术产权交易收入,计算方式有变,此处不再统计。3)因统计指标有所变化,未统计2019 年专利授权数、专利转化数及转化金额,故表中无2019 年数据。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科技成果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