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4-01-14 14:30唐爱民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隐性因素大学生

许 杰,唐爱民

(曲阜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2020 年,教育部发布《“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数据显示,到2019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1]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2]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管理问题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问题随之产生,大学课堂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即是其表现之一。相较于“显性逃课”,“隐性逃课”并无那么明显,但却贻害无穷。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学生从不听老师讲课,或者只顾自学其他知识,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形在而神不在。[3]针对显性逃课,可以通过一些管理手段和方式来矫正,例如通过点名考勤、量化扣分、纪律处分等方式加强管理,但鉴于隐性逃课的隐蔽性特征,教育管理的难度极大。有研究表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经常隐性逃课的学生比例高达65.2%,只有2.5%的学生没有隐性逃课行为。[4]这表明,隐性逃课现象已成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本研究以300 位来自不同地区与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旨在调查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分析其在性别、年级、专业、学校、政治面貌等方面的差别,找出其隐性逃课的原因,为高校预防与控制隐性逃课的实践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针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这一问题,前人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进行研究。本文在借鉴之前学者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法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本问卷是基于学者王静涛[5]和杨宇霞[6]等人的问卷改编而成,对300 位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被试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被试对于隐性逃课行为态度的调查,二是关于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及原因的调查量表,量表采用likter5 级评分法。该问卷信度系数为0.895,效度系数为0.903,信效度较好。

本调查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300 份,有效问卷共290 份,有效率达96%。样本的基本信息如表1 所示。在收回问卷数据后,运用SPSS24.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试图了解大学生的隐性逃课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旨在帮助预防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的可行建议与对策。

表1 样本基本信息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隐性逃课普遍存在

如表2 所示,能够做到全程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只占总样本量的18.6%,这说明有81.4%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存在隐性逃课行为。有56.9%的学生大多数时间会听课,说明其隐性逃课程度较轻,还有19.7%的学生偶尔会听课,说明其隐性逃课程度较严重。更为严重的是有4.8%的学生几乎不听课,来上课只是为了考勤。由此可知,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存在。

表2 大学生听课情况

2.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课程类型

如表3 所示,在大学生最不想听的课程类型统计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公共课和选修课,究其原因应和当下高校选修与公共课程开设方式、教学管理制度等相关。当下,我国许多高校的公共课和选修课均在面积较大的阶梯教室进行,一节课几乎容纳了100~200 人,由于人数众多,教师难以开展考勤工作,更不用说管理课堂纪律、考察学生听课情况等,所以授课老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默许隐性逃课,只要学生不打乱整体纪律,师生之间彼此早已心照不宣。对此进行归因,人们往往把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简单归于教师的责任心不足,这样做往往会忽视至关重要的硬性条件:高校办学硬件设施目前无法与高校办学规模相匹配。将公共课与选修课置于面积巨大的阶梯教室授课,也是从学校办学的实际条件出发。当前高校扩招的步伐势不可挡,但若最基本的高校办学硬件设施跟不上,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要,这值得我们深思。

表3 大学生最不想听的课程类型

3.大学生对隐性逃课的态度

如表4 所示,大多数大学生对隐性逃课行为持宽容态度,在总样本量中,仅有52 个学生不支持隐性逃课行为,占比17.9%。而有82.1%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理解隐性逃课行为,有62.4%的学生认为隐性逃课行为可以理解,甚至还有7.6%的学生认为隐性逃课行为应该得到支持,这一结果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总体上,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对隐性逃课行为持宽容态度,并没有意识到隐性逃课不是大学课堂应有之现象。南京农业大学邵士昌老师与本研究认识一致。[7]如此众多的大学生不避讳地理解与支持隐性逃课,看似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实际上是大学生内心有想学习相较于课堂要传授的知识而言更实用知识的需要与目标,当在课堂上这些需要与目标无法以正当的手段和方式实现时,隐性逃课就成为一种合理的异化。

表4 大学生对隐性逃课的态度

4.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方式

如表5 所示,大学生在隐性逃课行为上有多种选择。有77.2%的学生用手机微信、QQ 聊天;77.3 的学生用手机看抖音、小说、淘宝;有76.6%的学生自学其他科或做作业;有67.6%的学生选择看考证、考研或考公方面的书;有47.5%的学生用手机打游戏;有61.4%的学生看娱乐杂志或小说;有69.6%的学生发呆,没事干。由表5 数据可知大学生在课堂上隐性逃课并不是仅有一种行为方式,而是多种方式交叉进行,呈现出多样性、交叉性的特点。而在课堂上有使用手机行为的大学生数量占比为77.3%,接近研究对象总量的四成,可见大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的现象较为普遍。虽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课堂上选择自学其他科目或做作业,但其他成绩的取得也不应以牺牲课堂为代价。

表5 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方式

(二)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差异分析

1.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性别差异不显著

如表6 所示,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在男女性别上差异并不显著,研究显示男生和女生的均值分别为3.09 和3.01,两者基本一致,证明男女生两者都普遍存在隐性逃课的情况,且情况基本相同。

表6 大学生隐性逃课性别差异

2.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与学校类型、政治面貌、专业差异显著

如表7 所示,依次将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与学校类型、政治面貌、专业、年级等方面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由数据可知,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发现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在年级(p=0.093>0.05)和成绩(p=0.595>0.05)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在各个年级、成绩段都随处可见,这严重损伤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而在显著性水平为0.01 的条件下,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在学校类型(p=0.000 <0.01)、政治面貌(p=0.003<0.01)、专业(p=0.000<0.01)方面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据本研究呈现的结果,双一流高校和普通本科均值分别为3.53和2.93,这说明双一流高校相较于普通本科隐性逃课程度更为严重。党员或预备党员与团员、群众均值分别为3.43、2.95 和3.07,这说明党员或预备党员相较于团员与群众隐性逃课程度更为严重。由结果可知,成绩好、思想觉悟高的学生,相较于普通学生其隐性逃课程度未必就减弱。究其原因,越优秀的学生其公共课、选修课越不认真听,是大学课堂常有现象。这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表7 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3.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与其他因素差异分析

如表8 所示,依次将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与家庭所在地、是否学生干部方面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0.01 的条件下,结果显示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与家庭所在地、是否学生干部方面差异极其显著。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差异在家庭所在地方面,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均值分别为2.94 和3.22,这说明农村学生隐性逃课行为程度较城镇的轻。从文化资本的角度看,这与学生家庭文化状况有关,城镇的学生享受的资源、条件更好,父母也更有条件为其安排好工作,所以其学业压力较轻,从而导致其隐性逃课行为程度更重一些。在是否学生干部方面,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均值分别为3.21 和2.91,这说明是学生干部的隐性逃课程度较非学生干部的学生更严重,此现象与现阶段高校学生工作繁杂有关,导致学生干部需要很多时间,甚至是课堂上的时间来处理工作问题。笔者认为学生干部第一身份仍然是学生,依然需要坚持学生的第一身份观念,做工作也不应以牺牲听课为代价。

表8 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与家庭所在地、是否学生干部差异分析表

(三)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影响因素

如表9 所示,为研究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的影响因素,笔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情况与其课堂不想听课的原因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从表9 结果可知,调整后R2=0.448,意味着模型拟合度为44.8%,即拟合程度良好,表示学生个人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专业认同因素、学校因素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学生隐性逃课行为的原因。同时,五个自变量的VIF 值均小于5,意味着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即回归模型的运算结果稳定可靠,模型的公式为:隐性逃课=1.141+0.211×个人因素+0.12×教师因素+0.24×社会因素+0.014×专业认同因素+0.08×学校因素。

表9 大学生隐性逃课影响因素回归分析表

从表9 的结果可知,学生个人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兴趣、自制力、是否有学习规划等会显著影响学生隐性逃课行为,p=0.000<0.01,更进一步,回归系数为0.211>0,意味着学生个人原因可以显著正向影响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二者之间具体的定量关系为:学生“不感兴趣”每增加一分,那么其隐性逃课行为将上升0.211 分。同理,由表中数据p=0.015<0.05 可知,教师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教师越是“只死板教学、枯燥地念PPT 等”,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将越严重,二者之间具体的定量关系为:教师的“教学枯燥”每增加一分,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将提升0.12 分。以及社会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学生隐性逃课行为,p=0.000<0.01,社会面越浮躁,越宣扬“读书无用,混个文凭就好了”这种价值观,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将越严重。据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专业认同因素、学校管理因素对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影响并不显著,这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非常严重,其分布极其广泛,许多大学生都存在这种问题,这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大学生隐性逃课对吗?不同的学业与生活场域中,人们面对的任务与要求不同,仅就学校里课堂这一场域来说,听课学习应是学生的第一任务。正如著名教育家怀特海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提到的那样:“大学存在的真正理由是,凭借富有创造性的学术探索,使年轻人和年长者携手合作,从而维系知识和生命活力之间的关联。[8]大学当然传授知识,并且是充满想象力地传授知识。这是大学对社会最起码的贡献,做不到这一点,大学就没有立足之地。”既然大学需要传授知识,那么就需要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去接受教育,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较为普遍,且呈现多样性、交叉性的特点

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较为普遍,在本研究中,有81.4%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或多或少的隐性逃课行为,甚至有19.7%的学生只是偶尔会听课,有4.8%的学生几乎不听课,去教室只是为了考勤。据研究,即使是双一流高校也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隐性逃课现象,说明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非常普遍。当前,许多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预防与控制学生逃课,例如说借助诸如学习通类的软件进行动态签到、手势码签到,或者进行抽查点名等,但是这些措施似乎只能解决学生到教室的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学生隐性逃课行为问题。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隐性逃课课程类型中,选修课和公共课比重最大,合计占比可达到89.6%,几乎占人数的九成,这应和我国高校当前办学条件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有关。首先是办学条件,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选修课与公共课都采取的是大班制授课,一个阶梯教室大概会容纳一百多个人甚至两百多人一起上课,授课教师几乎不会去提太多约束,甚至艰于考勤,更没有精力去关注所有学生的听课情况。而且大学的课时均比较紧凑,每一节课授课教师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才可以在总课时结束前按时完成学院、学校的任务与要求,所以教师们上课的时候更多注重的是讲授知识,没有太多精力去互动或了解学生听课的情况,这样一来也给学生隐性逃课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在考核方式上,我国高校课堂当前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与考查两种,而针对选修课与公共课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考查的方式,这样会造成学生心理懈怠、无所顾忌,学生潜意识里认为:按照惯例,只要出勤了,最后都会顺利拿到学分,教师基本都会网开一面。

研究还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隐性逃课行为持宽容态度,仅有17.9%的学生不支持隐性逃课行为。而有82.1%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理解隐性逃课行为,有62.4%的学生认为隐性逃课行为可以理解,甚至还有7.6%的学生认为隐性逃课行为应该得到支持。和上文一致,学生们虽然会因为学校和教师所采取的种种措施按时来到教室,但是却不听课,而是选择玩手机、自学其他科目等,而且学生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假上课”危害巨大。这说明大学生没能正确看待隐性逃课行为,未能对隐性逃课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事实上,隐性逃课与显性逃课一样危害巨大。

在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方式上,呈现出多样性、交叉性的特点。大学生在隐性逃课行为上有众多的的选择。本研究中,有77.2%的学生用手机微信、QQ 聊天;77.3%的学生用手机看抖音、小说、淘宝;有76.6%的学生自学其他科或做作业;有67.6%的学生选择看考证、考研或考公方面的书。这说明大学生在课堂上如果不听课,除了玩手机也有别的选择,不听课也并不代表其没学习,而自学其他科目的和准备考证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这是否与学生自己对教师课堂所讲内容感兴趣程度以及学生个人的学习动机等有关系,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挖掘。

2.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与性别、年级、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家庭所在地、是否学生干部、学校类型以及政治面貌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在性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点与前人研究的结果一致。[9]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在年级、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说明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极其普遍,在各个年级、成绩段都有,而且似乎有较多的学生意识到,即使隐性逃课了,可能对自己的成绩影响也不大。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有很多成绩好的学生甚至隐性逃课现象更严重,他们对自己的目标也很清楚,或许不一定是玩手机,也可能是自学其他科目或准备一些四六级、教师资格证、法律从业资格证等资格类考试等,以便能够在毕业后增加自己深造或是工作的筹码。学生在听课与自己独立学习方面做出了选择,说明其或许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些见解,知道大学期间获得哪些证书能更好地为自己的未来增加筹码,但是牺牲课堂时间实属错误。大学课堂并不是只传授知识的,如雅思贝尔斯所提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10]学生错过了大学课堂,看似只是少听了一节课,但实际上失去了很多思想碰撞、灵魂交融的机会。这也是我们未来大学教育改革的方向,让大学生“回归课堂”。

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在家庭所在地、是否学生干部、学校类型以及政治面貌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在隐性逃课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两类家庭提供给子女的资本不同,既包括布尔迪厄所说的间接传递的文化资本,又包括直接传递的经济资本等。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他们的父母在教育上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就不同。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是学生干部的学生隐性逃课更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当下高校院系内学生工作的确繁杂,这需要学生花费许多的时间,甚至是课堂时间来做工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本研究认为学生干部首先第一本位仍然是学生,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兼顾工作是正确的做法。而在学校类型与政治面貌上,从常理来说,双一流高校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会轻于普通本科,党员或预备党员的隐性逃课行为会轻于团员和群众,但在本研究中似乎并非如此,是否与双一流高校、党员学生样本量较少有关系,有待之后的研究进一步挖掘。

3.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主要受学生个人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影响学生隐性逃课行为的五个维度中,我们发现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主要会受到学生个人原因、教师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与学校教学管理和专业认同方面关系则没那么明显。学生个人原因例如学生的兴趣、学习动机、自控力,教师因素譬如教师的教学方式及理念、教学语言表达等,社会因素譬如社会的价值观、社会就业形势带给学生的感受等。在学生个人原因上,学生隐性逃课主要会受到学生个人的学习动机、是否感兴趣和自制力等的影响,学生“不感兴趣”每增加一分,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将提升0.211 分。在教师教学方式及理念原因上,教师教学太枯燥或太发散,亦或者教师表达不清晰,语言不生动等都会明显影响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据研究结果,教师“教学枯燥”每增加一分,或是教师教学越发散一分将导致学生越抓不住重点,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将提升0.12 分。这一结果和前人的研究一致。[11]在影响学生隐性逃课行为的社会面角度,诸如“学习知识不重要,只要混个文凭就好”这种价值观、以及社会就业压力带给学生的感受等会明显影响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例如社会面“混个文凭就好”的价值观震动越剧烈,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将越严重。而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受学生的专业认同因素和学校管理安排因素的影响并不强烈。学生的专业认同因素包括学生是否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兴趣、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等。学校管理安排因素包括课程安排的数量、时间以及课堂规模大小等。综上,依据表9 的结果可知,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主要受学生个人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建议与对策

研究发现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存在,呈现多样性、交叉性特点;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与性别、年级、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家庭所在地、是否学生干部、学校类型以及政治面貌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主要受学生个人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等的影响,个人因素诸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控力,教师因素诸如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教学方式,而社会因素诸如社会的就业形势带给学生的感受、社会所流行的价值观等等,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由于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极其严重,危害巨大,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对此本文主要提出如下四点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1.大学生要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增强内在的学习动机

根据研究结论,大学生个人原因会显著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尤其是学生个人自制力坚定与否、学生学习目标与规划清晰否、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如何等。大学与高中教育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放养式教育”,没有教师会时刻监督学生,这容易助长学生的懒惰、怠学思想。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个人自控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清晰和学习兴趣不浓厚导致。因此,大学生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规划。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合理的学习规划将会促使自己不断努力朝目标靠近,学生也可以每过一段时间就回望自己对目标完成的情况。大学生还应该增强学习的内在动机,不过多关注外界,而专注于培养自己对专业的兴趣,以兴趣为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再从事学习活动会事倍功半,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尚的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感。此外,大学生还应该主动去理解课程开设的重要性,领会课堂潜在的教育价值,摒弃功利化的学习动机。同时,大学生形形色色,同学之间每个人的目标与生活方式都不同,所以大学生应该增强自己的专注力、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切勿被他人影响,要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场域保持自己适当的节奏。最后,大学生还应该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对于同伴好的方面可以学习,但是对其不听课、隐性逃课的做法要明辨之。

2.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教师的教学效果,诸如教师的教学内容太老套、教学理念太落后、教学语言太刻板无趣及表达不清晰等都会显著影响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教学需要,大学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之更生动。教师们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使教学内容契合市场需求和时代要求,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师作为主导,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参与度低、体验感差、收获感弱。想要避免学生隐性逃课,就需要让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分享、汇报、归纳、总结中,这样可使学生在讨论与实践中获得更实用、更直观、更可靠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向学生传递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清晰、更生动,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必拘泥于传统的讲授法,可以使用讨论法、实践锻炼法、案例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来教学,使课堂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激情与活力。总而言之,教学不是死板的生搬硬套。本研究认同广西师范学院尹海燕老师的观点:教学的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的单向灌输,也不是学生自身单维度的认知活动,它是包含师生作为人而具有的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审美情趣以及生活经验、文化知识诸方面系统的生命的交流。[12]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老师应把教学看做是一门艺术与科学相交融的学问,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与专业水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与杜绝学生的隐性逃课现象。

3.学校要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定力

当前社会面有人鼓吹“学习知识不重要,只要混个文凭就好”、“就业压力那么大,努力也没用,躺平就行了”等消极价值观,许多青年大学生在此说法面前也分不清孰是孰非。不可否认,在当下大学生的确面临就业压力大的现状,但这并不是“躺平”或“混日子”的理由,正因为人力资源过于丰富,因此大学生更要准确定位自己,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人才资源,这样才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导论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深刻的理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清晰地认知,这样大学生才可以在焦躁的社会环境下保持定力,不被社会的负面情绪所影响,能够一直坚定地经营自己的学业。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努力去探寻,接受大学教育的意义是何?这能够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而不再拘泥于社会的浮躁或他人的命令。

4.学校构建隐性逃课管理制度,共同构建良好的学风

针对当前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着力构建隐性逃课相关管理制度。学校可以从完善考试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来努力。一方面,学校要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关管理制度维护课堂秩序,丰富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例如,可以鼓励教师实施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具体操作上,学校可以明确规定教师可以惩戒学生不认真听课的行为,可以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纳入学生期末总评价中。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修订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听课,使隐性逃课现象消弭。从本研究结果可见,有82.1%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理解隐性逃课行为,如此众多的大学生没有意识到隐性逃课不是大学课堂应有的现象,这说明大学生没有认识到隐性逃课的严重危害。“只要坐在教室里就是好学生”这种错误的认识根深蒂固,因此学校可以加强关于隐性逃课危害的宣传教育,同时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帮助学生转变“只要来教室了就是认真听课了”的错误观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促成优良的学风,通过实行隐性逃课相关管理制度和良好学风的构建,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存在于当前的大学课堂,大学教育的使命在“育人”,但当“要育的人”都在隐性逃课,这必然背离了大学教育的目标与使命,使大学课堂充斥着生态危机。如何改变这一不良现象,是大学教育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同学们共同的努力。对于隐性逃课者,我们不该一味地去批判,因为其相较于显性逃课者,他仍然极力地去展现一个“好学生”的形象,即不逾矩、去上课、不出格、尊重老师的课堂等,这或许与我们的文化性格有关。在当下,如何培养出不功利、富有创造性、真正乐于求知的大学生,或许更值得我们深思。

猜你喜欢
隐性因素大学生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解石三大因素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