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海
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无锡市骨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江苏无锡 214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是世界病死率最高的四大慢性疾病之一[1]。目前,我国慢阻肺人数约1 亿人,40 岁以上成人慢阻肺发病率高达13.7%,慢阻肺首次住院患者3.6 年内病死率达50%,7.7 年内病死率达75%。该症可见咳痰、气喘和咳嗽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2-3]。而经大量研究证实,目前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时,常规的止咳、雾化吸入等方式效果已不够理想,且该类西医治疗手段所涉及的药物种类较多,效果也各有差异[4-5]。而近年来,经大量一线临床研究考证,目前针对呼吸系统急症治疗手段首推为无创呼吸机。该方式对于保障患者基础呼吸以及机体呼吸功能均具有优异的效果。同时也有研究指出,高流量的给氧治疗对于纠正患者血气指标也具有良好的作用[6]。故本文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3 年5 月于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无锡市骨科医院)住院治疗的88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资料,以期探讨针对此症更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式,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本院住院治疗的88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Ⅱ级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差异,其中44 例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设为对照组,另余44 例予以经鼻高流量给氧治疗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9 例,女15 例;年龄56~92岁,平均(63.55±5.13)岁。观察组:男26 例,女18例;年龄55~93 岁,平均(65.18±5.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对象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测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 修订版中诊断标准)[7],且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基于患者体征和血气分析分级中的Ⅱ级患者;相关临床病历、病史资料完整;对象认知清晰且具有一定自主意识。
排除标准:机体征象波动、昏迷等患者;对涉及治疗手段不耐受的患者。
两组患者均予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病患呈半卧、高枕位,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选择更贴合患者且舒适的面罩,调节为ST 压力模式,将吸气压力控制在10~30 cmH2O,呼气压力则为5~12 cmH2O,呼吸频率保持为17~20 次/min,氧浓度控制为28%~50%,治疗30 min 后依据患者适时血气状态再予以精确调节。观察组则予以经鼻高流量给氧联合治疗,病患呈半卧、高枕位,为其佩戴好吸氧导管,连接高流量无创呼吸湿化治疗仪,吸入氧量控制在30~65 L/min,氧浓度控制再28%~50%。气体温度37℃,相对湿度100%,上述幅度均可依据患者耐受程度适当调节。治疗过程中保持病患血氧饱和度88%~95%.两组均需治疗10 h/d 以上,连续治疗5 d。
系统性评估对比两组血气、肺功能指标以及临床疗效情况。比对两组血气分析结果,包含: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PaCO2)、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 SaO2);之后针对两组肺功能指标予比对,包含: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FEV1)与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使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两两比对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s)
?
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与FVC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s),L]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s),L]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而来的一种疾病,其拥有典型的气流阻塞特征。依据病程也会进展为各种严重肺部及呼吸系统疾病[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更会出现呼吸窘迫、喘息的情况,对于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9]。可靠调查研究结果提示,该症也已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死亡原因的前列[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旦形成就很难根治,全球治疗指南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肺功能不可逆性下降,即使使用相关舒张支气管的药物,仍然不能让肺功能恢复到正常,这样的肺功能表现在动脉血气中就表现为血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淤积,长期严重的缺氧还会引起肺血管收缩影响心脏功能,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因此许多患者在患上该疾病后期,肺功能都会出现大幅度下降[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常病程较长且缓慢,所有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是以阻塞为基础。由于患者的气道严重受阻,其气体淤积从而导致进一步的肺部症状。而目前,伴随着医疗领域的成熟发展,各类系统急症的针对性治疗手段不断涌现。而无创呼吸机也被逐渐运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而依据考证,该方法就减缓患者插管率及病死率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12]。同时该手段也因其侵入性轻的特点,就多类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得到了临床的肯定[13]。唯一的不足则是因较长时间的佩戴面罩会增强患者面部的不适感。而高流量给氧手段则能弥补该项缺点,该方法能就保证通气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缓解了病患的不适,进一步发挥临床治疗效果[14]。
依据廖建军等[15]研究结果提示,实施经鼻导管高流量吸氧治疗的观察组,PaO2为(87.5±15.2)mmHg、SpO2为(96.4±4.4)%均高于对照组[(82.5±15.3)mmHg、(92.4±4.1)%],PaCO2为(54.3±13.6)mmHg 低于对照组的(57.5±15.3)mmHg,FEV1 与FEV1%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满意度(86.8%)也高于对照组的46.2%。而依据本研究提示,通过经鼻高流量给氧治疗的观察组PaO2为(95.02±4.24)mmHg 与SaO2为(98.68±1.08)%高于对照组的(84.19±3.51)mmHg、(93.27±2.01)% ,PaCO2为(40.32±3.15)mmHg 低于对照组的(45.46±3.68)mmHg(P<0.05);观察组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充分肯定了联合治疗对于该症的优异临床效果。增强临床疗效的同时,该方式治疗舒适性也更强,患者满意程度也更高。本研究结果也与廖建军等的研究保持了基本一致,充分应证研究的可靠性质。
综上所述,采取经鼻高流量给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Ⅱ级患者效果理想,其更为彰显针对患者血气及肺功能的调节作用,同时该治疗模式更易于被患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