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文化时代价值挖掘与传播创新研究

2024-01-12 08:11段金锁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2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价值体系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黄河水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挖黄河水文化时代价值,建构黄河水文化价值体系与传播体系。实施黄河水文化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传播,要强化精神引领、价值认同与人格塑造,突出生态化、绿色化、智慧化发展导向,推进水文化与文旅文创有机融合,提升黄河水文化传播话语权、舆论影响力。

【关键词】黄河水文化;价值体系;文旅文创;传播路径

水是万物之源,也是民族文化之源。《汉书·沟洫志》记载: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黄河之水百转千回、波涛汹涌,不仅影响了沿黄两岸的地质地貌变化,也见证了历史发展演进与文化传承创新。黄河两岸的历代先民,在用水、治水、护水、亲水、赏水等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丰富的黄河水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黄河水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对外交流的宗旨,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建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水文化价值体系,通过完善水文化传播机制,拓展水文化传播路径,打造水文化传播载体,实现黄河水文化传播的价值取向、价值维度、价值路径有机统一,全面彰显出黄河水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风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黄河水文化传播面臨的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在中华文明的伟大进程中,黄河水文化资源类型丰富、表现形态众多、社会关注度高,既有水利工程、水工技术、水利器具、堤坝建筑等物质性水文化资源,也有与黄河水有关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制度法规、文学艺术、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性水文化,赋予黄河水文化传播深厚的人文内涵,并不断迸发新的生命活力,引领带动着中华文明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黄河水文化传播既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新的问题矛盾。面对意识形态多元化、社会深度转型、科技快速发展等诸多挑战,黄河水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待挖潜、影响力有待提升、话语权有待提高,应建构多主体立体化全方位的文化传播格局,加强文旅文创融合,健全共商共建共享机制,着力提升水文化舆论力引导,切实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由于黄河流经地域面积广、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人口较多,使得黄河水文化资源分布链条较长且非常分散,黄河流域各省区对水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统筹规划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响应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理念的步伐有快有慢,地方性政策、行业性壁垒的束缚还较多,在农言农、在工言工、在旅言旅、在水言水等各自为战现象较普遍。研究创新方面,黄河水文化传播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人才体系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研究、产学研究与特色研究,有效解决“历史底蕴厚重悠久,鲜活场景相对不足”的尴尬状况。黄河水文化教育方面,水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还缺乏系统性与规划性,水情教育、水文教育、水生态教育、水安全教育等还不够普及;黄河水文化的媒体传播形式主要是官方新闻报道、旅游项目推介、网络图文新闻等,内容大多是历史故事、学术交流、治水成效、名胜古迹等描述整理,与黄河水文化相关的大型文明对话、国际论坛、专题研讨等相对较少,经典歌舞剧、音乐剧、纪录片等文体传播还比较稀缺。黄河水文化传播交流存在碎片化、分散化、浅层化等现象[2],组织统筹水平亟待加强,纯粹性程度有待提高,需进一步提升黄河水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度与高度。

二、黄河水文化传播的价值取向

(一)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强化黄河水文化传播的精神引领

新时代背景下,黄河水文化传播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确立为高层次的文化价值追求,坚持以“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生态”为本心初心,倡导善水、善德、善治的系统思维,赋予黄河水文化新的精神内涵。

锚定黄河水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历史人文、科学发展、精神理念、伦理道德等多个视角,深挖黄河水文化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厚植生态文明情怀,积极弘扬水文化,涵养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构建黄河水文化精神价值谱系,传承黄河水文化的生态基因。大力提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平等、厚德载物”等传统生态人文精神,围绕名人故事、诗词歌赋、生态美学、民俗传说、景观设计、工程建设等诸多题材,打造思想深厚的精品文化、艺术精湛的品牌文化、生态优先的特色文化,充分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黄河水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坚持水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以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等重大工程的论证建设,切实做好黄河水文化的协同宣传推广,赋予黄河水文化更多生态元素,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二)坚定高质量理念,推动黄河水文化传播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黄河水文化传播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增强高质量发展信心,致力将沿黄两岸建设成为高质量文脉轴心带、高质量旅游观光带、高质量文化隆起带。要坚定黄河水文化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道路,正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夯实黄河水文化传播的平台载体,培育黄河水文化产业链条优势。

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黄河水文化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凝心聚力、乘势而上,站稳舆论高地,夯实价值基座,全面优化黄河水文化传播的体制机制,创新黄河水文化传播的方法手段,深度发掘黄河水文化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增强水文化传播的感召力、引导力和影响力。黄河水文化传播肩负着“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好,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的重要责任,必须树立国际化大视野大格局,要敢于勇于对标国内外优秀水文化建设典型,实施水文化 城市建设、水文化 乡村振兴、水文化 现代农业、水文化 智慧智能等工程建设,推动更多更美的亲水享水空间平台建设,大力提升水文化、水美学、水艺术、水旅游的境界层次,奋力打造高层次的黄河水文化创意引领地、黄河水印象标识地、中华民族根文化目的地,实现黄河水文化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协同发展。

(三)培育鲜明文化品格,赋予黄河水文化传播时代魅力

黄河水文化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文化振兴相互滋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黄河水文化传播肩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光荣使命,既要深挖历史遗产资源,还要全面反映时代前进步伐;既要做好政策层面、制度层面与社会层面的宣传推廣,更要注重对精神人格进行现代化反省反思,培育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性自觉。首先是赓续黄河历史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阐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倡导“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尚和理念,夯实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其次是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生态良知、生态审美与生态精神融合创新,养成深厚的水文化生态情感与生态认知,担负起提供优质的水资源、健康的水生态、持久的水安全、纯粹的水文明的历史责任,使文旅文创融合更趋人格化、人性化、人文化,赋予黄河水文化传播更多人格魅力。

三、构建黄河水文化传播的新格局

(一)完善黄河水文化传播的价值体系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文化是民族灵魂,文化创新发展事关国民人格、国民精神、民族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黄河水文化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一系列与水相关的文化理念、文化标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本质内涵就是水文化价值观。加强黄河水文化传播,既不能单纯对水文化资源进行罗列整理,也不能局限于对水文化故事进行直白叙述,更不能简单地对水文化载体实施宣传推广,要立足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融合的大视野,对黄河水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核心价值进行深入挖潜,通过实施水哲学文化、水精神文化、水伦理文化系统培育,构建崇尚水、顺应水、保护水的黄河水文化价值体系、伦理体系、道德体系[3],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兼容互惠的水文化价值观,打造顺天应时、张弛有度的良性水文化生态系统,养成善待自然万物、善待土地山川、善待江河湖海的水文化生态信仰。

黄河水文化传播要抓住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主旋律,明确黄河水文化的身份主体,打造新时代黄河水文化形象标识,培育黄河水文化旅游新形象,全面提升黄河水文化的内涵品质和文化软实力,为打造有灵魂、有温度、有活力的水文化传播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二)做好黄河水文化传播的科学规划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黄河水文化创新发展带来了千年难逢的契机。水利部发布的《“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给黄河水文化传播指明了新方向。与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流域相比,黄河水文化创新发展的协同性有待增强,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先进性有待提升。加强黄河水文化传播的顶层设计,首先是站位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明确黄河水文化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制定黄河水文化传播的“任务书”“路线图”,实行政策一体化制定、资源一体化开发、工程一体化建设,切实做好时间规划、空间规划与可持续规划,处理好宏观谋划、中观设计与微观落实,强化黄河水文化传播的示范引领效应。其次是黄河流域各省区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特色,制订具体的实施规划,重点推进国家级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培育,实施黄河水文化与水工程、水生态的深度融合,做好沿黄两岸的水利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事件、重点人物的推介宣传,构建完善的黄河水文化教育传承体系、传播推广体系。

坚持超前思维、统筹规划,本着“防范水之害、破除水之弊、大兴水之利、彰显水之善”[4]的原则遵循,做好黄河水文化传播的系统设计。结合沿黄两岸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实际,深化因地制宜、山水相宜、人水相宜等理念,做好农田水利、天文历法、水利工程、治水技术等相关水文化的整理挖掘,以水文化传播引领沿黄两岸的现代农业发展、休闲娱乐旅游、生态风景项目建设,促进沿黄两岸的景观绿化建设、林地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管控,推动“节水型”农旅融合项目、生态康养项目等创新发展,致力打造自然生态优美、宜业宜游的生态旅游观光长廊。

(三)加强黄河水文化传播与文旅文创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5]立足让世界读懂中国,以文旅文创高质量融合,引导黄河水文化高水平传播,鼓励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强化多元产业的整体带动,开展精品文化项目创作,推动精品文创产品开发,实施精品文旅产业战略,构建多元化的传播体系与推广路径,着力将黄河水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文创项目产品,致力让黄河水文化活起来、亮起来、美起来,赋予文旅文创项目更多的水特色水韵味。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紧紧围绕黄河水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整理、分类评价与保护开发,深入挖掘沿黄两岸博物院、博物馆、陈列馆、科普馆、文化馆的资源优势,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水文机构的高层次人才优势,将黄河水文化的历史记忆、制度规范、遗址遗迹、文学艺术、礼乐礼仪等资源,更全面更真实更鲜活地呈现给人民大众。结合黄河水文化资源辑录总览,按照遗产名录、工程名录、名人名录、故事名录等,有系统、有规划、有重点地做好黄河水文化传播推广,做精做专黄河水文化传播系列专栏专题,打造高端黄河水文化舆论阵地,提升全社会对黄河水文化的理性认识。鼓励围绕黄河水文化开展文学、音乐与书画创作,担当起诗言志、文载道、艺传情的历史责任感。

坚持创新驱动、数智赋能,系统化推进数字文创、创意文旅的项目开发,提高黄河水文化传播的智慧智能化水平,推进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交叉赋能。以“一条母亲河、一幅水系图、一张智联网”为抓手,系统构建“云游黄河”智慧文旅平台,推进黄河水文化全媒体整合传播,打造黄河水文化智慧场景,让黄河水文化资源能够“看得见、听得到、可参与”,实现黄河水文化旅游及文创项目穿越古今、跨越时空。

[本文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21SJGLX978);受2023年河南省教育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单位建设支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水利,2019(20):1-3.

[2]邢祥,邢军.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创新路径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3):29-32.

[3]陶火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文明与水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8):122-127.

[4]纪平.奋力开创大江大河治理新局面[J].中国水利,2021(21):2.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002).

作者简介:段金锁,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郑州 450044)。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价值体系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应对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在国有企业的实践与探索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