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助明,刘 淼,吴 桐,吴 雷,张艺缤,王 健
(1.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中风又称“卒中”,是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为特点的严重危害中国国民健康的常见病。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脑血管病致死率超过20% ,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疾病[1]。樊永平等[2]研究表明,痰热腑实证在中风病所有证候中所占的比例高达15.66%,可见痰热腑实证是中风病常见证候。上世纪80年代,王永炎等[3]创立化痰通腑之星蒌承气汤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疗效显著,之后该方便被广泛用于临床。近些年关于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研究较多,许多治法方剂被用于该病证的治疗,如在星蒌承气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治疗[4-5],使用大柴胡汤[6]、桃核承气汤[7]等其他经典方剂治疗,自拟方剂治疗[8-9]等,但尚缺乏系统性整理。因此,为揭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用药规律,本研究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对其进行探究,以期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1.1文献检索 以“卒中”“中风”“脑梗死”“脑梗塞”“脑出血”“痰热腑实”“化痰通腑”“通腑化痰”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网(VIP)中从建库至2022年7月所有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相关文献。
1.2文献筛选标准
1.2.1文献纳入标准 所选文献应符合2008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所制定的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0]中对中风病的疾病诊断标准及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证候诊断标准;以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作为第一诊断,且此方剂服之有效,服药后症状得到改善;文献类型包括随机对照研究、临床典型医案、临床疗效观察、临床经验总结;处方完整、药物详细、主治及疗效明确的中药口服制剂。
1.2.2文献排除标准 民族医学类文献、理论探讨类文献、综述类的文献、动物实验类文献;未使用中药治疗或方剂信息不完整;使用方剂为非中药口服方剂(如灌肠、外敷等);痰热腑实证证候发生改变,依据改变后的证候所使用的方剂。
1.2.3文献剔除标准 重复发表的文献和重复引用同一作者、内容相同的文献,取其发表或引用较早的文献;文献名称不同,但所使用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的文献保留1篇。
1.3研究方法
1.3.1中药名称的规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1]及《中药学》[12]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具体包括:将中药的简称、别名、俗名都统一为正规通用名;对合写的中药进行拆分;暂不考虑加工炮制和产地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对于不同产地,经过加工炮制的中药仍用原名(生地黄、熟地黄除外)。部分名称规范化结果见表1。
1.3.2中药类别的规范 参照《中药学》[12]对中药进行分类。
1.3.3数据录入及核对 利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记录编号、文献名称、方剂名称、药物组成、药物分类等信息,并将筛选后符合条件的92篇文献按要求录入数据库。采用双人分别录入模式,录入完成后双人进行交叉核对,若存在不一致处则协商解决,以确保数据的准确规范。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频数分析和高频药物(频数>5)聚类分析,利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1单味中药频数、频率分析结果 在符合条件的92篇文献中包含方剂96首,其中涉及中药128味,累计用药频次898次。使用频次大于5次的药物有37味,见表2,累计频次715次,频次占比达79.6%,可见中药的使用分布较为集中(见图1)。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中药依次为大黄、瓜蒌、胆南星、枳实、芒硝、石菖蒲、甘草、丹参、水蛭、竹茹,单味药频次均大于20次。
图1 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使用中药频次整体分布
表2 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常用中药频次及频率
2.2中药类别频次、频率分析结果 将128味中药进行分类后,共涉及16个中药类别,前4位的中药类别依次是化痰止咳平喘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药类频次均大于100次,见表3。前4位中药类别占比超过60%,可见中药类别分布较为集中(见图2)。
图2 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使用中药类别整体分布
表3 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使用中药类别频次、药类占比及部分中药
2.3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 选用频次大于5次以上的37味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先利用Excel 2016建立高频中药数据库,将各方剂中出现的中药记为“1”,未出现的中药记为“0”,再利用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聚类分析,生成谱系图(见图3),依据中医理论分析,得到5个聚类组(见表4)。
图3 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使用高频中药聚类分析谱系图
表4 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使用高频中药聚类组
2.4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先利用Excel2016对所有128味中药建立数据库,将各方剂中出现的中药记为“Y”,未出现的中药记为“N”,再利用SPSS Modeler 18.0构建可视化网络图(见图4),同时使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当同时符合最小支持度为25%且最小置信度为80%时,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得到药对关联规则9条(见表5),3味药组关联规则17条(见表6),4味药组关联规则9条(见表7)。关联规则表示为“前项→后项”。
图4 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使用中药关联规则网络图
表5 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使用中药药对关联规则
表6 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使用中药3味药组关联规则
表7 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使用中药4味药组关联规则
通过对128味中药及其所涉及的16类中药类别进行频数分析后发现,频次较高的中药或中药类别多与化痰通腑、破血化瘀、泄热醒神等治法相关,说明目前对于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中医药治疗也多以此为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兼次证的不同和证候的变化加减用药。①化痰通腑:《丹溪心法·中风》[13]中言:“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可见中风病急性期若有痰湿之邪,既可化热生风上犯于脑;又可湿热相携,困阻中焦,使气机升降失常,腑气不通,发为中风病痰热腑实之证。王永炎等[3]认为急性期虽有本虚,然侧重标实,标实以淤血、痰浊为主,具有可通下指征。故运用化痰通腑之法,一者通畅腑气,使气血得以输布,以通痹达络,促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症状的好转;二者降除胃肠痰热积滞,以防浊邪上扰,防止气血逆乱出现闭证;三者急下存阴,防止阴竭于内,阳脱于外,从而出现脱证等变证。常用中药包括大黄、瓜蒌、胆南星、枳实、芒硝、厚朴、陈皮等。②破血化瘀:中风的病机关键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或瘀阻脑脉,发为缺血性中风,此时应以活血化瘀之法疏通脉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或血溢脉外,形成瘀血,发为出血性中风,瘀血不除,新血不生,应以破血化瘀之法促进血肿吸收。任继学等[14]和赵德喜等[15]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豁痰开窍之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总有效率均达80%以上,远高于对照组。现代医学也认为使用破血化瘀法可促进血肿的吸收,有利于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16]。常用中药有丹参、水蛭、郁金、桃仁、当归、牛膝、三七等。③泄热醒神:风火夹痰,上扰清窍,以致神明使用,意识不清,故以泄热醒神之法清通脑窍,以复神志,以防出现中风病中脏腑之闭证、脱证。任继学等[14]和赵德喜等[15]在使用破血化瘀法的同时也使用了此法。常用中药有石菖蒲、冰片、黄芩、栀子、黄连、赤芍、生地黄、玄参、牡丹皮,其中赤芍、生地黄、玄参、牡丹皮亦有凉血之功,于证更洽。
通过对图3高频中药聚类分析谱系图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5个聚类组。分析此 5个聚类组,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处方用药规律。C1聚类组由星蒌承气汤加石菖蒲、远志组成,方中瓜篓清热化痰散结,润肠通便,可引痰热下行;胆南星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二药合用清化痰热,宽中散结。以苦寒峻下之大黄荡涤胃肠积滞,再配以咸寒之芒硝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增强大黄以通腑导滞之力。在此基础上配伍功能化痰散结之远志以及豁痰开窍之石菖蒲以助胆南星、瓜蒌化痰之力。六药合用,旨在清热化痰、泻下通腑、开窍醒神。C2聚类组主要由黄连温胆汤加减而成。二陈汤中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药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加竹茹、枳实、黄连组成黄连温胆汤以增强清热化痰、行气和中之效,更合痰热腑实证痰热上扰,腑气不通之病机。再以厚朴助枳实行气通腑,白术助茯苓燥湿化痰,桃仁、当归活血化瘀。诸药合用,旨在清热燥湿化痰,行气通腑,活血化瘀。C3聚类组主要由水蛭、三七、牛膝三味具有破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加上具有清热凉血作用的生地黄组成,其中三七亦有止血之功。四药合用,旨在破血化瘀、凉血止血。C4聚类组由平肝熄风止痉之全蝎、天麻,再配伍起到清热凉血作用的黄芩、栀子、冰片、郁金,旨在清热凉血、平肝熄风,其中冰片亦有开窍醒神之效。C5聚类组主要由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牡丹皮、丹参、川芎、赤芍、玄参,配伍羚羊角、钩藤、地龙等平肝熄风药组成。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5个聚类组中药配伍所体现出的治法多与化痰通腑、破血化瘀、泄热醒神相关,并根据病症特点佐以平肝熄风、清热凉血等治法。值得注意的是C1聚类组所包含的中药,无论是单味中药频次,还是其所对应的中药类别频次多位于前列,可见化痰通腑法为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首要治法。
通过分析中药药对、3味药组、4味药组的关联规则,笔者发现其多由通腑类中药(大黄、芒硝、枳实、瓜蒌)、化痰类中药(胆南星、瓜蒌、石菖蒲)、开窍醒神类中药(石菖蒲)、活血化瘀类中药(丹参)相互配伍而成。如化痰类与通腑类中药的配伍:胆南星→大黄、瓜蒌→大黄、胆南星+瓜蒌→大黄、芒硝+胆南星+瓜蒌→大黄、枳实+胆南星+瓜蒌→大黄等;通腑类与通腑类中药的配伍:芒硝→大黄、枳实→大黄、芒硝+枳实→大黄等;开窍醒神类与通腑类中药的配伍:石菖蒲→大黄、石菖蒲+瓜蒌→大黄;活血化瘀类与通腑类中药的配伍:丹参→大黄;化痰类与化痰类中药的配伍:胆南星→瓜蒌;开窍醒神类与化痰类中药的配伍:石菖蒲+胆南星→瓜蒌;化痰类、通腑类与开窍醒神类中药的配伍:石菖蒲+胆南星+大黄→瓜蒌、石菖蒲+瓜蒌+大黄→胆南星。笔者发现同时拥有化痰类中药和通腑类中药的关联规则占了大多数,再次印证了之前对于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治疗多与化痰通腑、破血化瘀、泄热醒神相关,其中化痰通腑为首要治法的分析。同时笔者还发现几乎所有的药对和药组都围绕着大黄、瓜蒌、胆南星、枳实、芒硝、石菖蒲等6味中药进行配伍,这6味中药构成了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核心用药和重要组方框架。
数据挖掘是指基于大量信息,从繁杂、随机的信息数据中挖掘出潜在规律的过程[17]。通过对大量方剂进行药物组合的挖掘,揭示中药配伍规律, 对发展中医方药理论和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仅选取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这一单证候作为研究对象,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病证结合的特点;中药及中药类别的分布也较为集中,对指导临床用药有较大帮助。但因为只选择痰热腑实证作为研究对象,所纳入的文献及方剂相对较少,这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所纳入的部分文献中,根据研究设计,在纳入患者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些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研究偏倚。因此,本研究的结论仍需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总之,通过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用药规律的研究发现,目前针对该病症的治疗主要以化痰通腑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合理搭配破血化瘀、泄热醒神等治法进行选方用药,其核心用药为大黄、瓜蒌、胆南星、枳实、芒硝、石菖蒲等6味中药。本研究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用药规律,对临床遣方用药有较大帮助。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