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丽,卫若楠,于同月,朱向东*
(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2.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兰州 730000;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胆南星为制天南星的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加工而成,或为生天南星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发酵加工而成。本品主要含有黄酮类、多糖、核苷类、胆酸类等成分[1]。胆南星苦、微辛、凉;归肺、肝、脾经。具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的功效。中医药物剂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对运用胆南星的经典名方以及古今医家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胆南星临床常用剂量、配伍以及量效关系,以期对胆南星的临床运用提供一些借鉴。
历代医家常用不同剂量剂型的胆南星配伍不同类型中药治疗许多疾病,但不同朝代剂量换算不一,如宋朝一两约41.4 g,明朝一两约37 g,清朝一两约37.3 g[2]。如贝母瓜蒌散(清·《医学心悟》),胆南星(五分约6.875 g)清热化痰,配伍瓜蒌降肺火、化热痰,治疗类中风,肺火壅遏者,肺热液干。如定痫丸(清·《医学心悟》),胆南星(五钱18.75 g,每服胆南星约0.05 钱,折合现代用量约0.2 g)清热化痰,配伍石菖蒲化痰开窍醒神,治疗痰热痫证,亦用于癫狂。如星朱散(明·《婴童百问》),胆南星(一两为37 g,每服胆南星约0.12 钱,折合成现代剂量0.455 g)定痫利痰,配伍朱砂清心镇惊,治疗痰痫。如镇惊丸(明·《婴童百问》),胆南星(二钱半约9.25 g,每服胆南星约0.015钱,折合成现代剂量约0.06 g)化痰定惊,配伍琥珀、茯神安神定志,治疗一切惊痫。如散风散(明·《婴童百问》),胆南星(二钱约7.4 g,每服胆南星约0.05钱,折合成现代剂量0.2 g)化痰定痫,配伍防风祛风解痉,治疗风痫。
2.1 刘尚义 刘老提出“在内之膜如在外之肤,在外之肤如在内之膜,肤膜同病,肤膜同位,异病同治”的膜病理论,临证中将膜病分为膜痒、膜疮和膜烂出血,过敏性鼻炎属于膜痒,认为其病机责之于风、痰、瘀、毒,根据“肤膜同位,肤膜同病”的理念,治疗应从“肺主皮毛”入手,从肺论治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程。常用胆南星祛除伏痰,配伍辛夷祛痰通窍,胆南星用量多为10 g[3];治疗肺癌咳嗽,胆南星化痰瘀消肿,配伍紫菀加强润肺止咳化痰之功,胆南星多用10 g[4]。
2.2 干祖望 干老提出五官科疾病的治疗要重视升降脾胃,擅用药引,认为耳、鼻、咽、喉的归经及脏腑归属不相同,但均位于人体之头面部,属于“空清之窍”,这些官窍生理功能之所以能正常发挥,均有赖于脾胃这一气机升降枢纽清阳之气的上升濡养。治疗慢性舌痛,常用胆南星化痰止痛,配伍陈皮以理气化痰,胆南星用量6 g;治疗顽痰凝滞所致慢性喉炎,常用胆南星化痰散结,配伍莱菔子降肺气、散顽痰,胆南星用量多为3 g[5];治疗肝阳上亢型耳鸣,常用胆南星化痰降气,配伍钩藤以降气平肝潜阳,胆南星用量3 g[6]。
2.3 张琪 张老提出阿尔兹海默症多系心肾两虚夹痰浊瘀血、痹阻脑络、髓海失充,认为治疗宜补肾健脑养心,填精益髓,通常选用地黄饮子加减。常用胆南星涤痰散结、畅利清窍,配伍地龙祛瘀化痰、醒脑通窍,痰瘀尽,脑络通,其病自除,胆南星用量15 g[7];同时认为痰瘀互结型癫狂病的病邪大多以痰浊为主,胆南星清热化痰,配伍龙骨共行化痰安神之功,胆南星多用15 g[8];治疗肝经气血瘀滞所致秽语综合征,常用胆南星化痰通窍,配伍石菖蒲醒脑开窍,胆南星多用15 g[9]。
2.4 路志正 路老提出失眠多为胆胃不和而致,认为治疗宜清胆和胃,宁心安神。胆南星除痰安神,配伍竹茹清热化痰、安神除烦,胆南星常用量6 g[10];提出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亦可由七情致病,病机以肝郁为中心,与五脏失调相关,水湿无以运化,渐化成痰,肝郁化火,致痰热壅结,发为本病,认为治疗以养阴柔肝为法,强调一要注意顾护脾胃;二要从肺调肝,佐金平木。常用胆南星清热化痰,配伍郁金疏肝理气化痰,胆南星常用10 g[11];提出痰浊中阻型眩晕最为多见,认为治疗时应上病下治,调理脾胃,醒脾除湿,祛除眩晕。常用胆南星化痰降气止眩,配伍茯苓共行化痰除湿、健运脾胃以绝生痰之源,胆南星多用10 g[12]。
2.5 张学文 张老提出肺癌是因毒邪侵淫、情志内伤等导致脏腑失调,正气虚弱,气滞血瘀,痰浊内生,毒痰瘀互结,壅结于肺,日久恶变成癌积,认为治当扶正祛邪,以益气养阴、活血散结、化痰解毒为原则,并应将扶正祛邪贯穿肺癌治疗的全过程。自拟康泰汤(黄芪30 g,无花果10 g,白花蛇舌草15 g,丹参15 g等),常用胆南星清热涤痰,配伍薏苡仁共奏清热化痰散结、健脾除湿以绝生痰之源,胆南星多用10 g[13];认为中风疾病的转归多为“瘀血”,胆南星化痰逐瘀,配伍水蛭共奏破血化瘀、通络化痰散结,胆南星多用10 g[14]。
3.1 仝小林 仝小林提出白金丸行经络而清热祛痰,入心而安神定志,有开郁涤痰之功,认为可用于痰涎之怪病,以及各种癔病。常用胆南星化顽痰醒神,配伍郁金理气解郁、化痰消瘀,治疗癔病性昏厥痰阻气机证,胆南星多用15 g[15];提出颅内肿瘤属于脏腑风湿病,认为是外感风寒湿邪,久病入脏腑。用胆南星祛痰散结,配伍附子温散风寒、消散瘀结,胆南星多用30 g[16]。
3.2 李赛美 李赛美提出治疗神志性疾病病位在少阳,病机为枢机不利,痰瘀内蒙神窍,认为治疗应以柴胡剂拨动少阳枢机,化痰逐瘀,畅达三焦,燮理阴阳。用胆南星清热化痰、醒神开窍,配伍柴胡疏肝理气、化痰安神,治疗少阳不和,痰热阻窍型被迫害妄想症,胆南星多用10 g[17]。
3.3 史欣德 史欣德提出血管性神经头痛从痰而治,认为治疗运用祛湿化痰通窍为主。常用胆南星化痰通窍,配伍全蝎祛痰通经,活络止痛,胆南星多用6 g[18]。
3.4 马融 马融教授提出小儿痫证乃“本虚标实,痰气上逆”这一特点,认为在治标之时不忘治本,健脾扶正,以杜绝生痰之源。用胆南星豁痰开窍,配伍石菖蒲醒神开窍化痰,治疗癫痫之小儿痰痫,胆南星多用12 g[19];提出婴儿痉挛性疾病有临床发作期、缓解期、后遗症期,认为主要为热、郁、虚三个病机。用胆南星化痰定惊,配伍大黄通腑泄热止惊,治疗缓解期的婴儿痉挛性疾病,胆南星多用6 g[20]。
4.1 配伍瓜蒌 郭汉卿治疗痰热型心律失常,胆南星清热化痰,瓜蒌清热涤痰、宽胸散结,二者相伍加强清热化痰安神之力,胆南星10 g,瓜蒌20 g[21]。郭尧树治疗气血亏虚,痰热瘀血胶结,心络不通型冠心病,胆南星化痰散结通络,瓜蒌宽胸膈之气,二者相伍痰去络通,胆南星3 g,瓜蒌15 g[22]。
4.2 配伍黄芩 凃晋文治疗痰阻经络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其中胆南星善祛经络之风痰,黄芩清热,以防病邪瘀久化热,二者相伍化痰通络,胆南星、黄芩各10~12 g[23]。
4.3 配伍石菖蒲 朱先康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胆南星化痰定惊,石菖蒲醒神开窍,二者相伍化痰开窍定惊,胆南星6 g,石菖蒲10 g[24]。王晞星治疗气虚下陷型脑肿瘤,胆南星化痰散结,石菖蒲开窍化痰,二者合用加强化痰散结之功,胆南星30 g,石菖蒲15~30 g[25]。
4.4 配伍白附子 高金亮治疗怪病双下肢颤抖,胆南星化痰定惊,白附子化痰定抽搐,二者相伍增强豁痰定惊止颤之力,胆南星、白附子用量均为12 g[26]。
4.5 配伍半夏 赵付芝治疗食管癌,生胆南星化风痰散结,生半夏燥湿化痰,二者为消痰涎最佳配伍,生胆南星、生半夏用量各为30 g(生半夏、生胆南星先煎2 h,再混同其他药物煮沸后文火煎煮20 min,服后未出现中毒反应)[27]。
4.6 配伍地龙 王永炎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之痰热腑实证,胆南星清热化痰,地龙活络止痛,二者相伍清热化痰通络,胆南星6 g,地龙9 g[28]。
4.7 配伍白芥子 张鸣鹤治疗痰湿凝聚型结界性脂膜炎,胆南星化痰,白芥子化痰散结,二者相须加强化痰散结之力,白芥子12 g,胆南星6 g[29]。姜泉治疗痰湿流注关节型类风湿性关节炎,胆南星化痰通络,白芥子化痰散结,二者相伍化痰通络散结,胆南星15 g,白芥子10 g[30]。
4.8 配伍冰片 郑曙光治疗痰瘀阻窍型癫痫,胆南星化痰定惊,冰片开窍醒神,引药上行,二者相伍开窍化痰,冰片0.3 g,胆南星9 g[31]。刘正禄治疗痰瘀互结,脉络壅滞型血管神经性头痛,胆南星化痰通络,冰片通窍止痛,二者相伍化痰通窍止痛,冰片1 g,胆南星3 g[32]。
4.9 配伍吴茱萸 王耀星治疗巅顶痛伴呕吐,胆南星化痰通窍,吴茱萸降逆止呕、暖肝止痛,二者相伍和胃止呕,胆南星10 g,吴茱萸6 g[33]。
综合历代经典方剂及现代名家经验,总结出汤剂中胆南星临床用量范围为3~30 g,常用量6~15 g。结合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型症状,选取最佳胆南星剂量与配伍。如清热化痰开窍治疗心系病(冠心病)、五官科疾病(耳鸣)、精神类疾病(失眠、被迫害妄想症)等,常配伍陈皮、半夏、石菖蒲、白附子等,临床用量6~15 g(丸散0.060~6.875 g);化痰散结治疗颅内肿瘤、脑肿瘤、食管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结节性脂膜炎、皮痹等,常配伍黄芪、薏苡仁、茯苓、竹茹、鸡内金等,汤剂常用量3~30 g;化痰通络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重症肌无力、中风、中风后遗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常配伍白芥子、柴胡、大黄等,汤剂用量6~15 g,化痰定惊治疗婴儿痉挛性疾病、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双下肢颤抖等,常配伍枳壳、大黄、川芎、石菖蒲等,用量多为6~12 g。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胆南星具有抗炎、镇痛、镇静等作用,临床运用胆南星安全范围较广,正常剂量下3~6 g,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应注意气血虚者忌服,孕妇慎服。本文旨在总结传承古代及现代医家的宝贵用方经验,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明确胆南星在治疗不同疾病、症状、证型时所须的最佳剂量,发挥最佳量效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