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曾小芳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与内脏高敏感性、胃酸过多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小儿群体发病多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不良饮食习惯[1]。日常饮食不规则或摄入食物过多、冷热不均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症状,导致胃功能紊乱,会对患儿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胃动力不足及胃排空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因此临床上多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该疾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促进患儿胃肠不适等临床症状的缓解。多潘立酮是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常规药物,其可增加胃蠕动,对胃排空具有促进作用,但部分患儿使用该药物治疗后效果并不明显。莫沙必利属于促胃肠动力药物,作用机制是加快乙酰胆碱的合成与释放,在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应用广泛[2]。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中含有多种益生菌,对肠道菌群失调症状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可加快胃功能恢复[3]。本研究观察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疗效与安全性,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1月厦门市第三医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菌药联合组和多潘立酮组,每组45例。菌药联合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12(6.39±1.49)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病程(0.98±0.21)年;生活环境:农村27例,城镇18例。多潘立酮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2~12(6.41±1.53)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病程(1.04±0.23)年;生活环境:农村25例,城镇20例。2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4];患儿家长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多脏器功能障碍者;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对研究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者。
1.3 治疗方法 2组均接受医师指导,合理饮食、运动,规律作息。菌药联合组采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广东安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1.5 g口服,3岁以下患儿1.0 g口服,每天3次;枸橼酸莫沙必利片0.15 mg/kg口服,每天3次。多潘立酮组采用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3 mg/kg口服,每天3次。2组均连续治疗8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记录早饱、恶心呕吐、腹痛缓解时间;(2)临床症状评分:以早饱、恶心呕吐及腹痛作为临床症状指标,采用数字等级评分法(NRS)评估,严重程度与得分(0~10分)呈正相关;(3)胃电图指标:包括收缩波幅值(AC)、收缩波频率(MFC),使用EGEG-8D八导智能胃肠电图仪测定空腹状态下指标;(4)胃肠激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水平;(5)血液流变学指标:使用BV-100血液流变测试仪测定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高切、低切);(6)不良反应:包括腹痛、倦怠、腹泻、口干等。
1.5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8周后基本消除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临床症状评分减少>90%,且3个月内未复发;有效:治疗8周后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临床症状评分减少60%~90%;无效:治疗8周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未改善,临床症状评分减少<6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治疗效果比较 菌药联合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多潘立酮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44),见表1。
表1 多潘立酮组与菌药联合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菌药联合组患儿早饱、恶心呕吐、腹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多潘立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多潘立酮组与菌药联合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2.3 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早饱、恶心呕吐、腹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儿早饱、恶心呕吐、腹痛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菌药联合组低于多潘立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见表3。
表3 多潘立酮组与菌药联合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2.4 胃电图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AC、MF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儿AC、MFC较治疗前增加,且菌药联合组高于多潘立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4。
表4 多潘立酮组与菌药联合组治疗前后胃电图指标比较
2.5 胃肠激素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MTL、GAS及ACh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儿MTL、GAS及AChE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菌药联合组高于多潘立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见表5。
表5 多潘立酮组与菌药联合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比较
2.6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低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儿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较治疗前降低,且菌药联合组低于多潘立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6。
表6 多潘立酮组与菌药联合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7 不良反应比较 菌药联合组与多潘立酮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4% vs. 8.89%,χ2=0.179,P=0.673),见表7。
表7 多潘立酮组与菌药联合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儿童胃肠功能相较于成人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指出,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可能因为液体或固体排空障碍出现胃排空延迟,小肠运动障碍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常见并发症,因此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与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5]。功能性消化不良会对肠道菌群生存环境造成破坏,使肠道菌群紊乱进一步加重,导致肠道内微生物屏障难以有效形成,从而使感染加重,受此影响会引起胃肠功能失衡,从而引发各种胃肠症状。多潘立酮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应用较多,其药物成分进入人体后对胃蠕动产生刺激作用,促使胃排空加快,并对十二指肠运动进行调控,从而发挥促进消化的作用,但仅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疗效不佳。因此,近年来临床上对其他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方案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的疗效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
本研究结果显示,菌药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多潘立酮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多潘立酮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多潘立酮组,提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效果更好,对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分析原因,莫沙必利有效成分进入人体后能够刺激神经系统加快释放乙酰胆碱,增强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从而避免胃内容物向食管反流;同时还可通过增加胃蠕动,促进胃肠动力恢复和改善,并且该药物对胃酸、胃蛋白酶的合成与分泌具有明显作用[6]。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是一种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益生菌的活菌制剂,其主要成分进入肠道后,其中包含的各种益生菌在双歧因子的促生作用下会在肠道表面快速繁殖,形成生物黏膜屏障,抑制其他病原体的侵犯,从而有效减少各种内毒素的合成与分泌,使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7]。另外,菌群在快速繁殖的过程中会使乳酸、乙酸等物质大量合成,在此作用下肠道会发生酸化,使大便高碱性被中和,软化大便,同时刺激患儿食欲,加快肠蠕动[8]。以上两种药物联用在治疗机制方面能够产生协同作用,因此临床疗效更明显。
AC、MFC能够敏感反映胃动力情况,是临床评估胃功能的常用指标。胃肠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会直接影响胃肠运动功能,MTL、GAS及AChE均为临床上评估胃肠运动情况常用的胃肠激素指标,其中MTL、GAS通过刺激胃窦平滑肌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加快合成乙酰胆碱,从而对平滑肌产生刺激作用,促使其收缩;AChE通过对平滑肌M受体进行调控,使钙离子内流速度加快,从而使平滑肌收缩加强[9]。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儿治疗后AC、MFC较治疗前增加,MTL、GAS及AChE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菌药联合组高于多潘立酮组,提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对患儿胃肠功能的改善作用更明显。临床研究指出,血液流变学异常引起的胃肠黏膜血氧供应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胃肠激素分泌紊乱、胃肠动力异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密切相关[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菌药联合组血浆黏度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低于多潘立酮组。分析原因,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降脂作用,从而使血液黏稠度降低;通过抑制内毒素的合成与分泌以及肠道对内毒素的吸收,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并促进红细胞变形能力恢复,从而降低血液黏度[11-12]。结果还显示,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能够充分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疗效更佳,可加快缓解临床症状并减轻其严重程度,对患儿胃电图、胃肠激素及血液流变学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