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点亮城市

2024-01-12 09:09李翔宁姚伟伟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6期
关键词:博山双年展城市更新

李翔宁 姚伟伟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调研时强调关于未来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面貌中更多引入艺术精神。在这一指引之下,当代中国如何在高品质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进程当中,通过空间策展和公共艺术实践来推进城市高品质提升。

第一个方面,城市竞争力的体现,除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就业机会,其所能提供的文化艺术资源也已经成为重要指标。近些年来通过对世界500强企业人士的调研可以看到,城市空间所能提供的文化享受和艺术的熏陶越来越成为留住人才的重要因子。近些年上海通过“一体两面”的艺术实践,将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空间品质的载体:上海政府力推“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步行十五分钟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界面,提取文化因子,有序渐进更新。这个行动计划在全上海城市中大力推广,乃至长三角地区不同等级城市与空间中。

昔日单一的展陈式公共艺术,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城市居民对于日常艺术生活的需要,在当下的上海,具有更为广泛参与度的公共艺术与社会文化活动成为城市与居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共识。这也是近些年来我们在上海实践当中,将当代艺术展览和公共艺术等大型事件作为城市更新的手段与实践方式。2013年,我和中国美术学院高士明院长合作“西岸2013:当代艺术与建筑双年展”,开启了西岸滨水空间的文化战略:通过对西岸工业艺术的阐述与表达以及户外营造呈现了当代中国城市的“进程”。2015年,西岸当代艺术与建筑双年展升级改版为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这个长达三个月的艺术盛会最重要的精神是在上海城市不同区域之间介入与发生,从西岸到浦东的民生码头,再到杨浦滨江,也就是在艺术季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论。2023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再此回到徐汇滨江,在中国工业早期代表企业白猫库房里呈现“共栖”为主题的展览。

另外我们在其他城市也秉承人民城市理论推广了公共艺术事件的实践。在成都结合公园城市规划,在南京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都是以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为背景,通过文化艺术事件的打造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实践。

艺术事件作为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推手在城市空间之中不断地创造视觉焦点与话题讨论。例如上海百禧公园是2021年城市空间艺术季作为重要的城市更新节点完成改造并作为展场。在展览期间,成为市民享受家门口“诗和远方”的物理空间。而电子游戏公司也将其数字化处理之后,变成另一维度空间中的艺术场景。这种多维空间的交织、再现与讨论激发了城市居民与日常空间的多维链接。另外阿科米星设计的永嘉路口袋广场,也是通过城市空间艺术季,使得类似日常空间的品质提升能够在上海深入到社区里面遍地开花。这些能够提供丰富日常活动的小型城市空间,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城市艺术设计实践立足延续城市文脉,结合时代需求,对城市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与创新性的发展。我们在雄安牵头的雄安城市风貌研究,邀请全国将近60位艺术家和建筑师一起为雄安城市生态公园出谋划策,以60座驿站由点及面,穿成雄安项链。每一座建筑都是项链上动人的珍珠。这也是通过艺术设计来探讨公共艺术如何与城市风貌结合并塑造未来的城市精神。

之前,中国城市的公共艺术往往归纳到规资局的风貌处来管理,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中国公共艺术更多的体现是从城市出发、自上而下的角度。而当下,公共艺术涵盖了从城市空间规划、城市设计、雕塑,甚至包括城市非常具体的基础设施、视觉形象、色彩等,这些都成为公共艺术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我们在山东博山策划双年展也考虑到如何通过发掘当代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活化利用,为博山城市更新以及城市发展引入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跟景德镇一样,它是北方重要的历史瓷都,以陶瓷与琉璃的精湛工艺闻名,同时也有很多国家级工业美术大师。五年前我们以博山双年展为契机,以陶瓷、琉璃轮换双年展主题进行艺术事件的策划与发生。结合博山当地的手工艺遗址空间,逐渐向世界展示博山当地的手工艺与传统文化,在博山的公共空间中展示博山的历史文脉,走访当地工艺大师,促发他们与艺术家合力创作;结合公共教育活动,向居民与游客讲诉历史与当下,提升博山的文化影响力。这些持续的活动使得博山双年展也逐渐成为地方性艺术事件的代表。

近十年,持续的城市策展实践在时间向度的积累逐渐释放其赋能城市更新的能量与工具属性:

“西岸2013:当代艺术与建筑双年展”,在其开幕之前考察场地的时候,是一片荒草丛生的废弃之地。如今,西岸作为全球顶尖的艺术标志区,当年的围墙区域之内的廢弃工业厂房通过这十年的艺术实践引领的城市更新华丽转身。

“西岸2013:当代艺术与建筑双年展”通过改造预均化库,将其作为容纳建筑、声音、影像在内的当代艺术的展场。牟森老师以徐汇工业生产为内容策划了“奥德赛”实验戏剧,将徐汇滨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交织呈现。许江院长在开幕式上激情洋溢的致辞,他说西岸不仅是上海的西岸,不仅是中国的西岸,它是太平洋的西岸,是全球的西岸。正是这样的高站位与高立意,指引了大家以文化艺术事件去塑造西岸这样一个文化地标。

在双年展这个操作框架之内,把当代艺术、公共艺术和城市的建筑面貌更好结合在一起。在2013年就开启滨水公共服务空间的建造和使用。垂直玻璃宅是张永和老师设计的,在今年将扩建改造为更为开放的服务空间。这是当时洛杉矶年轻的建筑师马克·李(Mark Lee)设计的六望亭,现在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系的系主任。这些户外建造当时都是以展览的临时建筑报建,但是建完之后社会反响非常好。居民的互动使用使得这些建筑都得到了保留,这些小的咖啡吧、餐厅和服务设施为今天西岸的滨水区提供服务和文化的支撑。

2013年深港双城双年展,以“城市边缘”为主题,选的展场地址是在蛇口。蛇口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就是在这里提出来的。我们以“蛇口再出发”为实践指引,面对蛇口多年改革开放动力已经被消耗的情况下,探索早年第一批的废弃厂房如何重新焕发新生。在双年展邀请包括美国、比利时、西班牙在内的十几个国家以国家馆的形式,来呈现他们的更新方法与实践,在双年展的框架下形成国际化的讨论与研究。这些内容吸引了包括比利时女王和总理到现场参与。

2015年是第一届城市空间艺术季,主题为“城市更新”。也是国内最早提出了城市更新对我们今天的意义与紧迫性,呈现了城市更新在各个层面的操作框架。当时住建部部长参观之后,把展览上有关城市更新的案例与讨论集合成册提供给部里进行学习并作为资料库。同时在展览中,我们也对城市更新有关的材料与作品进行梳理并实景呈现:我们邀请谢英俊等建筑师呈现如何用轻钢和复合型材料的建构,快速建造居所或者抵抗災害。

2017年,笔者李翔宁担任韩国釜山国际建筑文化季的艺术总监,通过上海、釜山的城市居住问题的对比与讨论,呈现建筑师、艺术家等的实践思考。釜山市长当时参加开幕式,在笔者给他导览之后,也对中国的城市发展表现出极大的赞许。

2017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连接”为主题,在浦东东岸改造更新了八万吨筒仓,这也是当时两岸贯通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工程。八万吨的筒仓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粮仓。在荒废弃很多年之后,借助城市空间艺术季这个艺术事件,在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空间更新并顺利开展。当时的联合策展人斯坦法诺·博埃里在离开展两周的时间去踏勘场地,碰到了满地积水的情况,时间和空间让他觉得这个展览肯定不能顺利开幕。但其实这两周时间,我们通过协调各个层面的工作,以非常高的展览质量完成了展览,并在八万吨筒仓里呈现了包括埃利亚松、黄永砯的国际级艺术作品。通过后续的不断努力,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滨水的步行段一改断裂的面貌,成为了连续的开放水岸,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滨水生活空间。这些在滨水空间中双年展和艺术季的活动,为城市空间的品质提供持续提升的动力。

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中国馆,笔者李翔宁担任中国国家馆的策展人。主展览以“自由空间”为主题,如何结合中国的实践现状去呼应这个主题呢。笔者以对中国乡村的观察与思考作为切入点,希望呈现中国的乡村来回到我们的文化原点。建筑师、艺术家以及文化共创者都以中国的乡村实践为契机。在中国,也有非常多新技术、新策略的应用。所以我们从五个板块呈现了包括淘宝村等中国的独特的乡村面貌等案例。在展场之外,我们借用3D打印的技术,再现了中国普通乡村村口的公共空间。很多的媒体,包括BBC、《名利场》、《法兰克福会报》都把中国馆评为当时的最佳展馆,包括西班牙的国家电台,都认为中国国家馆认真回应了“自由空间”这样的主题,真正全面地呈现了中国乡村在世界语境下的一种独特面貌。

德国杂志也从展览中了解到快速物流和数字化建造技术下影响下的中国乡村可能成为欧洲未来发展可以参照的新模式。英国的《卫报》专题评论中国国家馆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当代建筑的多样性与社会责任,它不再是外国建筑师的延续,而是中国建筑师来自中国自己根基文脉想象和回应的一种积极表现。通过这样的展览在全球推广中国的乡村振兴和建筑文化以及当代公共艺术的进展,获得认可是非常有价值的。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位于白猫厂房。作为生产洗涤剂的厂房,呈现的却是“共栖”的主题,本身就就具备了一定的话题性。2035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里面有三句定位: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所以我们紧扣“生态之城”的理念,在疫情之后对城市环境如何与不同的生物种类共处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话题。云南的大象迁徙让全球知道,中国善待动物,正在努力地创造全球命运共同体。因此不仅是全人类,甚至是动物、植物、微生物、菌类、苔藓等各种生物的种类都是我们今天需要关照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以“共栖”为主题。

“共栖”的英文名称是METro-BIOSIS,是将生物界表达有机“共栖”、物种“共生”关系的Metabiosis进行改写,表达了这个展览的研究是立足于都市(Metropolis)的思考,是探讨在大都市环境的“共栖”。这个共栖,不仅是人类如何与我们的自然环境共栖,但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与不同种类的物种的共栖。

展览除了主展场以外,在西岸滨江五千米沿岸有十多个装置和小建筑空间。其中有一个法国艺术家的装置作品,叫《沐浴者》,通过非常具象的日常生活形态,揭示出滨水空间的新型用法。很多市民共鸣于其表达的向往滨水生活的想法,与雕塑打卡成为大家表达自己价值观的一种方式。

另外在白猫展场的架空层,策展团队与大自然协会合作,将其布置成向虫子各种生物开放的半室外的生境花园。各种植物、动物、虫子和微生物,它们都可以在这里生长,也有一些小的培养皿,让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参与。这不仅是公共艺术事件,也是对于共栖,对于这种人类命运和生态共同成长的科学理念的科普。

综上,未来公共艺术不仅仅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雕塑,而是和城市空间和建筑能够结合的一种综合形态。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都市圈,城市策展与事件创生为城市更新赋能提供具体的路径:城市规划、建筑和艺术的合作共创来推进城市空间的提质、更新与发展。

李翔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姚伟伟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博山双年展城市更新
博山琉璃研究综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TOD/城市更新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原乡(外二首)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