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虹
建筑,是城市历史的写真,记录城市发展变迁,也彰显城市的文化特点与精神品格。上海,以其近代建筑丰富多样、独具特色而著称,这与百年以来的城市发展历程息息相关。1843年开埠后的上海,逐渐发展成为远东最大的国际都市,伴随发展,建筑业兴盛蓬勃并呈现多姿多彩,“八方聚会与华洋杂处又使它在建筑文化上具有独特的多元风格”,1西方文化与本地以及中国不同地域文化糅合,新建筑类型、新建筑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塑造了上海包罗万象、开放包容的近代建筑风格。这一风格,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公共建筑上,更体现在居住建筑上。
肇始
“经济活动的发展、地价的迅速攀升、建筑技术的推动”2促进了建筑的繁荣,同时不断增长的人口,西方文化及生活方式的输入,促使居住建筑类型也在不断拓展,西式花园洋房、联排别墅、石库门里弄住宅等出现,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节约土地的住宅类型—公寓式建筑逐渐兴盛。20世纪10年代至40年代,上海公寓建筑的建造逐步发展并达到高峰,小型公寓建筑也同时发展起来。尤其在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内,由于人口密度较高,符合当时市场的需求的小型公寓建筑散落其中,星罗棋布,成为上海最具特色的建筑群体之一。
公寓是英文“Apartment House”的汉译名称,所谓公寓需容纳一套以上的住宅单元,多为居住用途,有时也包括商店、写字间等其他非居住用途。本文所讨论的小型公寓建筑,即以占地面积小、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下的公寓为主。这类小型公寓自身体量较小,多建造在交通便利、人流较多的地段,多利用街边角空地或不规则的狭小地块,因地制宜建造,平面布置灵活,建筑形式丰富,采光通风较好,设施设备齐全,住户生活方便。
特征
1.风格特征
20世纪10年代后期至20年代早期的近代小型公寓建筑,总体而言形式比较简单,如巨泼来斯公寓、培尔公寓。20 年代起,较多的公寓建筑在上海开始建造,成为当时地产商新的谋利途径。
20年代中期,小型公寓建筑開始呈现当时流行的、缤纷多彩的折中主义建筑的诸多特征,如白尔登公寓采用横三段、竖三段的对称立面,黑石公寓运用了繁复的科林斯柱式,自由组合各种式样,但讲究比例的权衡与推敲,表现气派、尊严和实力。
20年代末至30年代,小型公寓更加多样化发展。既有当时极为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被大量运用,如林肯公寓等;也有舒适简洁的西班牙风格,如修道院公寓。由于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在国内的运用,框架结构更多的在小型公寓建筑中应用,现代风格的小型公寓建筑发展起来,如西崽公寓等。30 年代是上海公寓建筑建造最多的时期,现存的公寓建筑大多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1943年上海租界被收回后,由于持续的战争及社会动荡,小型公寓的建造基本停止。
2.建筑体型
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是近代小型公寓的兴起原因之一。多数的小型公寓在建造时,要满足用地需求,很多是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根据地形来设计,为了尽量高效的利用基地,就形成了各种形状的建筑体型,主要分周边式、一字式、点状式及其他形式。
周边式公寓一般兴建在街道转角处,沿相交的两条街道造成∠形。这一类型应用的比较多。∠形的里面通常留有后院,布置辅助用房或花园。该形式的优点在于:底层可以作为店面出租,并设置公共服务设施。缺点是有部分公寓的朝向较差,而且沿街道建造,环境比较嘈杂。
一字式公寓有紧贴于街道两侧建造的,将绿化地道和附属用房置于屋后,如亨利公寓等。也有从干道红线退后,将绿化地带置于屋前。由于上海地价昂贵,公寓常常见缝插针,出现了一些体型十分瘦削单薄的建筑,如巴黎公寓,仅仅是沿街薄薄的一层。
点状式主要是位于道路转角的公寓,如基地面积小,往往采用点状平面。如密丹公寓就采用了三角形的布局,充分利用了每一寸土地。自由公寓虽然不在道路转角,但因为基地面积十分局促,所以也采用了点状的建筑体型,显得高耸挺拔。
其他形式还包括L形、U形等形式的自由组合,以及不规则形状,都是因地制宜的产物。如白赛仲公寓、阿麦伦公寓等,平面为不规则的五边形。
3.平面设计
小型公寓的平面布局也各具特色,各公寓根据不同的体量、类型设计,有一层多户,如最初以单身公寓形式设计的皮佛华公寓,每层8个居住单位。有的采用较小密度的设计,如一层三户、一层两户比较多见,亦有一层一户形式,如密丹公寓、麦琪公寓等。
公寓内大多交通流线分组设置,主次有别。即使是一层有两至三户单元,也常有主楼梯和辅助楼梯之分。主楼梯设在入口门厅,通往各户的正门;辅助楼梯设在北边,连接厨房或佣人房。
而房型组合更加灵活,每户小者仅有一室,兼做卧室和客厅;大者卧室多至数间,餐厅、厨房、备餐室、卫生间、储藏室、书房等,一应俱全。亨利公寓大楼二至六层的标准层户型都很大,为五室户,顶层更是一户就占用三个卧室、一个书房、一个起居室、一个餐室和其他齐全的服务用房。
4.室内外装修
室外墙面上,早期的公寓式建筑,基座部分多采用花岗石镶砌,上部墙面为清水砖或水刷石饰面做法。之后,水泥拉毛墙面也逐渐流行。后期的公寓大楼室外墙饰面多采用米色、褐色的釉面砖或水泥砂浆粉刷。在装饰艺术派风格盛行的时期,基座上方和建筑物顶端常饰有浅浮雕装饰,入口上方往往装饰精美图案。
内部装修的设计方面,公寓大厅、走廊、居室内厨房、卫生间通常选用马赛克地面或水磨石地面,图案及色彩组合多样,一些公寓至今保留有非常精美马赛克地坪。一些入口门厅装饰豪华,铺大理石地面和墙裙。很多楼梯扶手或门窗铁画多为几何形图案,颇具设计感。室内多数地面铺设木地板,较常见的是檀木、柚木、柳安地板。墙面多有木质护壁和画镜线。
5.设施设备
上海近代小型公寓建筑的建造标准及管理方式参照同期西方国家。多数公寓内配有适量的管理人员,配有电梯,暖气,供水设备,一些高档小型公寓还配有煤气设备,房间内有家具、壁炉台、挂衣壁橱、浴盆、电灶、冰箱等各式设备。
此外,还有预制家具、箱子间、嵌墙壁橱、过道壁橱、餐橱、烫衣台等,省却了居住者购买、搬运家具的许多麻烦,室内空间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一些高档的公寓,卧室内设壁炉、厨房内置烘烤设备,不少公寓还设有垃圾管道、通风道等,适合生活的需要。
当时的小型公寓建筑设计融合了西方样式、审美以及西化的生活方式。
保护利用
肇始于20世纪初的小型公寓建筑,是近代居住建筑中一个不能忽视的类型。其因地制宜的建筑形式、多样的居住模式比较适合当时的规划布局和社会发展,反映出特定时期社会面貌以及建筑、工程艺术的成就,也是构成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滩等宏大气派的公共建筑外,展示着海派建筑风格。大量的小型公寓有名人居住、有故事发生,承载着市民的生活气息。目前,这一时期的大部分小型公寓仍在继续使用,满足居住、商业等功能。
其现状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延续原有居住功能
绝大多数的近代小型公寓目前仍作为居住使用。延续原使用功能对文物建筑来说,是比较好的保护方式。一些近代小型公寓,环境优美,建造标准较高,功能布局合理,在今天仍非常适宜居住,如阿麥伦公寓、米丘林公寓等。但也有部分这类公寓在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变,居住条件提升的迫切需求,居民保护意识淡薄,都对仍在使用中的小型公寓造成影响。历史原因造成的高密度居住状态,使建筑超负荷使用并破败。居民在使用中存在搭建、加建等行为,改变了房屋结构及承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一些居民对原有的户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划分,建筑室内空间被改变。一些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改变了建筑物门窗、地坪等特色细节,这些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而这些现象,大量在该建筑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优秀历史建筑之前即已存在,痼疾难改。
2.居住与办公、商业等功能并存
随历史环境的变更,部分小型公寓为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已存在居住与办公、商业等功能并存的现状。有一些是沿袭原有建筑底层商业活动的功能,有一些是适应现代生活而进行的调整。如增您智公寓,一层为徐汇区安亭路居民委员会、天平路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等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二层及以上为居民住宅。黑石公寓在整体修缮完成后,一层已转换为城市文化客厅,汇集书店、画室、咖啡馆等公共空间,2—6层为居住及办公空间,并与周围四栋建筑共同组成音乐主题的文创园区,多种业态并存。这一活化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实现了居住功能疏解和环境优化,也充分利用了周边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聚合圈”,打造了优质的公共文化空间。在符合保护要求和尊重居民生活形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资源和特色,通过设施完善、功能调整、环境优化等方式,发挥小型公寓建筑在社区服务、文化展示、参观游览等方面的功能,可能是近代小型公寓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主要方向。
3.转换新的使用功能
少量的小型公寓建筑,在进行整体修缮之后,转换了原居住功能,焕发新功能。调整或改变文物建筑使用功能,一般意义上不利于文物建筑的保护。但在不断探索保护利用的今天,需要创新方式方法,让其融入社会,重新焕发光彩。国家文物局2019年颁布的《文物建筑开放导则》中,鼓励满足一定条件的文物建筑在可行性评估后,调整和改变功能,开展社区服务或文化展示等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如徐汇区修道院公寓,原南楼始建为公寓住宅,后来作为徐汇区人民政府湖南路街道办事处。2016年至2018年,在进行整体修缮后,作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展示馆使用,承担起汇聚、展示海派文化风貌的新使命。这一更新既保留了建筑的风貌,又满足了展示功能,形成区域内高品质开放性城市文化空间,实现了文物保护、历史回溯与活化利用并行。修道院公寓作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级别较高,且位于衡复风貌区核心地带,本身又有容积率低、产权清晰等特点,多数的小型公寓可能很难做到如此华丽转生。在尊重建筑原始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特征因时制宜的更新转化,也是今后小型公寓建筑保护利用值得探索的方向。
梳理目前这类小型公寓建筑的使用及保存状态,少数公寓在城市更新中找到了新的定位,大部分状况仍堪忧,很多建筑长期超强度使用,老化损坏的速度加快,室内走道楼梯饰面污损残缺,室内地面磨损破损,室内墙面、顶棚饰面开裂、空鼓、起皮、剥落,日常保养维护困难;使用需求与现实情况冲突,尤其一些公寓内住户严重超出初始设计标准,卫生间设备不全,厨房间私自搭设,屋面违章搭建;风貌保护不协调,外立面附着杂乱管线,空调外机凌乱、饰面材料老化劣化,装饰线条脱落等,都迫切需要改善。大部分小型公寓建筑普遍存在保护级别较低、产权复杂等问题,责任难以落实,资金投入没有保障,保护管理难度非常大。
综上,多样的小型公寓建筑亟待探索多样的、合理的保护利用方式,对近代小型公寓建筑的研究也应重视与加强。在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上,宜开展对小型公寓的整体调查,摸清家底,建立档案库;开放文献档案和历史图纸,加强研究;科学开展价值评估,建立分级分类保护体系;打破部门屏藩,健全保护管理机制;重视建造技术及工艺的保护,鼓励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广泛宣传,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投入。在有所侧重、有限介入的前提下,保护风貌、重现特色、延续功能、焕发价值。
尽管小型公寓建筑是上海近代建筑中数量不大的一种类型,但是属于迄今为止保存相对完整一个建筑群体,其丰富及多样性记录并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是当今上海不可多得的建筑文化遗产。其建筑类型、空间形态、风貌特色构建了上海城市的一部分,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海派”风格,也呈现了包罗万象、兼收并蓄、敢于创新的海派精神。“上海近代建筑的国际化是开放型的社会价值观以及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反映”,3小型公寓如同其他类型的近代建筑一样,属于东方最现代化的建筑形式,同时展现出西方的建筑模式、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既满足了商业需求,也满足了当时社会求新立异的心态,体现着既多样又包容、既时尚又务实的海派建筑精神;多种的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运用,体现了先进的结构和施工技术;建筑的细部,各具特色,琳琅满目,精美细腻,丰富了近代建筑的表现力和艺术水平,兼具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价值,对千篇一律的现代公寓建筑亦有启示。
漫步上海历史街区,于梧桐掩映之中,依稀可见风姿绰约的近代小型公寓建筑,细节精美,各具特色,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城市与建筑的历史脉络,展示了海派建筑的风格特点与精神意蕴,承载了市民的生活方式与烟火故事,构成了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保护利用在城市发展更新中也应受到更多重视。
[1]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新版序.
[2]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12.
[3]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