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历史街区是历史遗迹较为丰富、文物古迹较多、优秀历史建筑密集且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较完整、真实地反映城市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历史街区作为承载城市文脉的场所,无论是其实体空间环境还是文化传统,均为构成城市文化背景、特色风貌和生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城市空间里的文化遗产,还是原住民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街区内涵、活力、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历史街区的现状和价值
上海的历史街区融合了上海市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鲜明风格,保留了上海一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是上海近代乃至当代城市文化产生的重要舞台背景,体现了近代上海在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成就和发展轨迹,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上海城市个性面貌的活力源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上海,拥有历年公布的3435处各种保护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自1989年以来先后五次公布的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确定了44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衡山路—复兴路、外灘、南京西路、人民广场、虹桥路、山阴路、新华路、愚园路、提篮桥、老城厢、龙华、江湾这12个位于中心城区。后又确定了中心城区内的风貌保护道路共计144条,其中一类风貌保护道路有64条,它们被称为“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
上海历史街区的形成与中国的历史发展及上海的城市发展有关,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包容。上海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将西方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创造了上海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海派文化,构成了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深厚底蕴。外滩建筑群、人民广场历史建筑、衡山路—复兴路花园洋房等都是海派文化的物质体现。这些建筑大多分布在历史街区中,是在上海的近代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被打上了海派文化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海派特征。作为中国近百年历史风云激荡之地,上海的历史街区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活动遗存,形成了上海最重要的文化记忆。这些特色鲜明、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上海历史街区“活态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显著的文化价值,为历史街区的形成打下了文化基础。
上海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的误区
在经济利益推动、外来文化渗入、产业格局调整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上海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街区风貌、文化传统等都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历史街区原本的空间逐渐模糊,不仅在历史街区的范围内陆续出现各式各样的现代建筑物破坏了原有街道模式,重要的街区标志物也慢慢被忽视,街区空间格局在保护和发展的平衡中发生变化。
1.建筑特质弱化,空间格局模糊
随着历史变迁,历史街区建筑陈旧、设施老化、交通拥挤,存在功能单一、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不够、整体风貌环境不佳等情况。在历史街区改造中,有些历史街区保护的范围、建筑数量等相关数据的确认不够详细,在实际改造进程中,直接导致拆迁量大于保护的范围,使原有的风貌不但没有得到保护,反而还出现了不同程度地损毁。尽管部分历史街区从总体上看来保存了相对为完整的街区空间格局和独特的特征,但是在现代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还是受到影响而发生了改变。
大部分历史街区中价值较高的文物建筑虽然都被完好地保护和保存了下来,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但是外围的空间出现各式风格的建筑,导致建筑元素的混搭,破坏了原有的空间格局。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符号在历史街区中出现,如耸立的商业化广告等。被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当中,除了宗教建筑和部分名人故居还保留着原有的功能用途外,大多数的历史建筑被收回进行保护,也有的作了商业开发对外开放,在使用和改建过程中,老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发生了改变。功能置换改变了历史建筑的原有功能,加入新的功能元素,不可否认,这样使历史建筑作为建筑本身得到了利用,但是也让游客来的体验大打折扣,原本发生在这里的生活场景已消失殆尽,再也看不到了。
2.文化旅游资源尚待挖掘,存在同质化等问题
历史街区许多优质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宣传,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欠缺附加值,没有长远规划。游客对历史街区的了解仍较多集中在建筑物外观,而对历史街区深层文化内涵、建筑中的人文故事所知甚少。如愚园路旅游的网红热点主要为建筑,名人是另一个关注点,多数旅游者对愚园路的历史文化仅存在表面的认知,旅游只是欣赏愚园路的风景和建筑,游览热门的名人故居,对愚园路背后的历史文化事件和人物了解不多。可见,愚园路历史街区的真正文化并没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
历史街区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缺乏新意,忽视了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展现与传递。不少历史街区的新兴旅游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呈现出散、小、乱、定位不清等诸多问题。模仿、复制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当某一历史街区得到突出发展,渐渐深入人心,就会出现很多跟风行为,如呈现的内容都为某个历史建筑外景,体验方式也主要表现为拍摄各种美美的网红打卡照。但再好的模仿与复制,也会让观众由腻而乏。游客需求已经多样化,但不少历史街区还在套同一个模板。街区中的其他网红景点也是相同道理,很多造型都十分接近,游客在打卡拍照的同时如不加上地点定位,就很难让人猜到具体地点。
3.传播内容泛娱乐化消解街区历史底蕴,造成城市形象偏差
历史街区成为网红城市空间有助于激发年轻人对于遗产的兴趣和想象,更好地拉近他们与历史文化的距离。但是在打造街区的过程中,出现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网络流量而置传统文化于不顾,进行过度营销的行为,无论是在记录城市风情,还是在呈现文物方面出现了许多搞怪内容,甚至为了营销杜撰出许多无中生有的传承工艺、传统文化,如为迎合大众娱乐心理去打造莫须有的城市故事,为吸引眼球以标题党式宣传来夸大城市优势。
很多游客对上海历史街区了解不够,在历史街区的游览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体验属于该街区的文化内涵。因为过度商业化,游客体验不到原汁原味的海派文化,不能很好地去理解蕴涵在历史街区中的文化底蕴,对于历史街区中所呈现的生活场景也仅仅是新奇、有趣的感官体验。内在的文化内涵和地方民俗相背离、解读走向过度娱乐化,会形成城市形象的偏差印象。混乱杂糅的信息极易造成对传统文化的曲解,最终会损坏城市自身形象。
上海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路径
街区是城市的重要肌理,历史街区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要站在城市全局的高度,结合周边区域的空间肌理、建筑结构和风貌特色,充分考虑其功能性和历史文化背景等要素,把历史街区及其周边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和更新,通过渐进式植入新的功能业态,同时增加绿地面积、拓宽街道空间,从而实现新旧空间共存、古今文化交融。这样,既保护了街区原有的内容,又有新元素的建设,打造混合交融的多样性的城市空间,从而更加突出城市特色,扩大城市影响,提升城市活力。
1.依托历史建筑改造,还原完整街区肌理
目前,上海通过原地保护、空间转换等手法,在保留古老的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同时,也把分散的、隐性的历史文化资源集聚化、显现化,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优质的公共空间,提升了城市的文旅产品和文化品位,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多重统一。要注意不同的历史街区,由于历史年限、文化风貌、地理位置等都不尽相同,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进行保护与利用,需要结合历史街区的自身情况进行科学谋划和设计,不能盲目复制成功案例。每个历史街区的历史街道、历史建筑是最独特也是最宝贵的资源,街区的更新应尽量保留时间的痕迹,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保留住旧时代的岁月回忆,使之成为展现历史街区特色的基础。与此同时,要找出历史街区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资源进行系统性开发,推出独具一格的商业元素,展现历史街区的独特魅力,让传统历史文化在与现代商业模式实现有效融合中焕发时代活力。
历史街区改造应以保护区域历史风貌为根本出发点,基于“整体性、真实性、最小干预性、可识别、可逆性”的理念,保护和提升历史街区的内涵与风貌,焕发历史建筑新的生命。历史街区中的历史建筑,是区域乃至城市的文化体系构建不可或缺的部分,保护利用好这些老建筑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一方面合理利用历史资源,另一方面适当增加商业服务配套,保证居民居住权益与游客深入了解历史的双重需求。这样,既丰富了历史街区的生活烟火气,又很好地将生产与生活有机融合,使历史街区内外协调,保持街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弱化街区与现代城市的矛盾态势,不断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宜居性,实现历史街区的有机生长和可持续发展。
2.充分挖掘本地文化,提高街区形象识别性
历史街区本身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名人、建筑、历史事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因此要将街区附带的典型历史文化特征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应加强本土文化的挖掘与创造,发掘新亮点,讲好自己的故事,可以尝试通过雕塑、复古建筑、特色标识、文化民俗活动等一系列载体向游客传递本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主题。深入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将零散的历史文化整合起来,打造历史街区的文化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上将文化串联起来。比如,在时间上可以通过打造百年历史长廊,让游客感受历史街区的历史变迁;在空间上将建筑、人物以及事件联系起来,避免割裂地、单方面地看待问题,通过三者的相互作用使历史街区的历史更立体化、故事化,加深游客对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文化才是提升街区魅力的根本,历史街区文化旅游的核心是展现城市文化遗产的特色。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不仅要寻找独有的、稀缺的传统人文元素,也要与符合时代潮流的优秀文化相融合,从历史中寻找传统,从现实中提炼文化,最終形成街区特色,树立品牌的认知度和文化的竞争力,实现差别化的价值获取和附加利润。在文化内涵的展示方式上,要注意贯穿性、故事性、线索性。参观历史街区时,游客更希望寻找其中的文化记忆,而不仅仅是观看历史街区中的独特建筑。因此,历史街区应根据街区不同的历史文化风格,规划相关的主题文旅线路,指引游客探寻历史人物的创作轨迹、生活踪迹等,将历史街区的历史与内涵完整地展示给游客,让游客每到一个景点就会获得一个尘封在建筑中的历史记忆的故事,了解历史街区中的情感。
3.保障多元产业及文化共存,多样化历史街区功能业态
随着城市功能、客群更加复合,历史街区原有边界逐渐被打破,业态设置也要革新。历史街区不同于盒子类购物中心,很多历史建筑原本并不适合商业使用,且街区不同区域在通达性、人流渗透性等方面区别明显,因此在业态设置时可遵循“内外有别”的原则。如展示面更好、人流更聚集的外街部分可设置适合引流的休闲餐饮、咖啡饮品、品牌体验型店铺等;相对较为安静的内街可设置对环境要求更高的文化体验类店铺或是改造为兼具文化零售、餐饮功能的民宿酒店。要升级商业业态,调整商业布局并注入时尚元素,更多地引进一些年轻人喜爱的、更时尚的新潮业态。在品牌选择上,应当新老结合,帮助老字号品牌重获新生、新势力消费品牌打造特别门店融入老街。愚园路最开始的商业业态更新方式是直接清退小商小贩等低端产业,引入高端业态。虽然低端业态增加了街区面貌的杂乱,但这些业态的缺失会造成诸多实际的不便。业态的更新提升会导致居民以前的日常商业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街道上西餐、快闪、社区艺术等新文化的植入无法满足他们自身诸如对戏曲、饮茶之类传统文化活动的需求。因此,除了持续推动商业创新转型,还要更加关注民生需求。
从街区业态长远发展的角度,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注意整体业态多样性与丰富程度。一是注重混合业态在同一空间的运用,如将咖啡文创店与名人故居展览相结合,吸引文艺青年的到访,增加空间的文化氛围;二是注重临时性业态与常驻性业态相结合,可以将节庆民俗活动展示与常规业态进行融合,塑造文化产业品牌;三是可挖掘自身业态的各种形式,丰富业态展示与销售形式,如增加文创的工作坊或者非遗体验馆,可以让游客在观赏展览的同时也能自己动手参与实践。
结语
历史街区是城市空间中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其保护和更新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部分。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对历史街区而言,防止衰败很重要的途径之一便是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既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也要让历史街区热起来、活起来,使历史街区能够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翻开崭新的一页。因此,需要将更多新理念、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融入到历史街区空间活跃度提升中,这不仅可以再现城市历史肌理,还可以延续城市传统生活。
作者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