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艺卓,施并塑
博山,古称“颜神”,因孝妇颜文姜而得名,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原始人类活动。在西周时期,“齐国西南郊长城岭下之北鄙,有孝妇颜文姜居岭下,殁而有神,故后世目其地曰颜神。”[1]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博山县。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唐代,博山琉璃就开始生产。工匠们将琉璃原料在千余度高温中熔融后,用各种工具通过吹制、拉伸、打捏等技法对其热塑加工,经过几十道工序制成手镯、料珠、花插、挂瓶、铺丝等各类琉璃制品。元末明初博山琉璃生产已初具规模,至清代博山成为全国琉璃制作中心,被誉为“中国琉璃之乡”。
当前,在中国知网查阅到的最早关于博山琉璃的研究文献为易家良、涂淑金在1984年发表于《硅酸盐学报》的《十四世纪中国博山的琉璃工艺》,通过博山琉璃窑遗址出土样品阐述十四世纪博山琉璃的发展情况。[2]纵观数十年来国内关于博山琉璃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博山琉璃的源流一直都是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1982年12月在博山发现了古琉璃制造工厂遗址,通过科学推断,该遗址为元末明初时期具有相当规模的古代琉璃制造工厂。根据史志和博山当地的古代琉璃炉遗址发掘情况推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博山就有琉璃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在齐国故都临淄挖掘的战国时期“商王墓”中就有21件精美的琉璃饰品。在《博山琉璃》一文中,陈振国、郭蓓蓓、张仁玉通过现存琉璃遗址与文物阐述了博山琉璃的百年发展历程,并指出博山琉璃工艺技术主要包括:大炉技术、圆炉技术、米珠炉技术以及“吹制法”。此外,还介绍了博山琉璃产品的主要种类,有花球、内画壶等。[3]
在《博山传统琉璃的发展与当代性转变》一文中,郑军、李梦璇、郑逸认为,博山自元代开始进行琉璃生产加工,明万历年间成为当时的宫廷琉璃制品产区,清代发展成为重要的生产中心,此后博山琉璃闻名全国。[4]在《元明清时期博山琉璃发展史》一文中,李灵枝阐述了博山琉璃元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先是论述了博山成为元明清时期琉璃生产重镇的原因,又论述了明代、清代博山琉璃的发展情况。[5]宋暖在2016年所著的《博山琉璃研究》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近代博山琉璃的发展状况,在博山琉璃业作坊与制造业的扩展下,近代博山琉璃制作的工艺得到了较快发展,促进了近代博山琉璃市场销售的提升。[6]朱雪在硕士论文《窑火续薪——现代博山琉璃艺术的传承问题研究》中,论述了博山琉璃发源地的考证,认为姚家峪是博山琉璃的具体发源地,还论述了博山琉璃的历史发展进程。[7]
在《博山琉璃溯源》一文中,葛林认为,琉璃在博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起源至少开始于元代。在元末明初博山琉璃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因此,博山也被称为中国琉璃发源地之一。明万历三十九年创建的“炉神庙”标志着博山琉璃生产已形成大的行业,博山也是当时国内唯一的琉璃生产中心。[8]
博山琉璃工艺技术精湛、艺术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数十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博山琉璃的工艺技术、艺术特色的研究层出不穷,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博山琉璃所展现出的地域性特色必然会被发扬。
在《流光溢彩 变化瑰丽——浅析博山琉璃的艺术特色》一文中,张维康将博山琉璃的艺术特色归纳为“流光溢彩、变化瑰力”。[9]在《孙即杰琉璃艺术研究》一文中,谢晓丽论述了孙即杰琉璃艺术的特色,即将现代时尚元素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完美结合起来。[10]在《重商 尚典 创新——齐鲁文化视域下的博山琉璃文化》一文中,任才论述了博山琉璃的重商、尚典、创新三大地域性齐鲁文化内涵。[11]在《传承与创新——山东博山琉璃内画艺术研究》一文中,任才论述了古代琉璃的文化内涵和博山琉璃工艺师,还论述了博山琉璃内画在清代的产生、近代的恢复以及现代的新貌。[12]
在《博山琉璃的工艺技法与艺术风格研究》一文中,戚亚函论述了博山琉璃的工艺技法,主要有吹制、灯工、制珠、料刻、内画、磨料以及窑制等7种制作技法。[13]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博山区委员会编著的《博山陶瓷琉璃文化》一书中,全面细致地论述了博山琉璃名称的由来、早期琉璃的生产状况、博山琉璃的来源与分布、琉璃的配方与熔化等内容,可以说此书是目前研究博山琉璃最为全面的文献之一。[14]宋暖2016年所著的《博山琉璃研究》一书,阐述了博山琉璃的历史与文化意蕴、起源与勃兴、琉璃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保护与传承,[6]对今后博山琉璃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博山琉璃也不例外。宋暖在博士论文《博山琉璃及其产业化保护研究》中,综合性地论述了博山琉璃的起源、琉璃的种类与工艺以及当前琉璃发展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博山琉璃行业的发展概况、产业特征,提出了博山琉璃保护的策略,以及如何促进博山琉璃产业的发展壮大。[15]在《炉神庙,传承不灭的琉璃之火》一文中,郭蓓蓓论述了博山炉神庙精神以及其沧桑变迁历史,通过博山琉璃拜师授徒仪式的兴起展现了炉神庙琉璃工艺的传承。[16]李雅薇在硕士学位论文《基于辅助意识的博山琉璃手工技艺传承方式探究》中,从辅助意识的视角论述了博山琉璃手工艺的传承发展。[17]朱雪在硕士学位论文《窑火续薪——现代博山琉璃艺术的传承问题研究》中,论述了博山琉璃的家族、师徒、传世典籍以及清代传习所等传承方式,并论述了现代生产与消费形态下的三种传承方式,分析了博山琉璃艺术的文化传承。[7]
博山琉璃文化传播是琉璃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关于博山琉璃文化的研究正在兴起。在《淄博博山琉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李佳娣、陈晓明论述了博山琉璃产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前的产业现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博山琉璃产业发展存在的三点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点对策。[18]在《博山琉璃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路径的调查与分析——以博山琉璃园、琉璃博物馆为例》一文中,陈炳洁、姜文婷、王宇灵论述了博山琉璃艺术辉煌的过去以及当前待兴的产业现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博山琉璃的传播现状以及优势条件,并结合以上分析提出了博山琉璃文化传播的策略与发展路径。[19]宋暖在博士学位论文《博山琉璃及其产业化保护研究》中,分析了博山琉璃行业的概况、产业特征、产业化发展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阐述了博山琉璃保护体系与保护战略。[15]
分析历史资料及相关文献,当前国内对于博山琉璃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成果较少,且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通过系统化地梳理博山琉璃的研究成果,截止到2022年4月,以“琉璃”“博山琉璃”“淄博琉璃”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其中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分别为145篇、43篇和1篇,但内容与“博山琉璃”相关的文章约占总数量的50%。数据显示,有关“博山琉璃”的文章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数量极少,不及总数的20%。这充分显示出当前国内相关研究的总体水平较低,研究质量有待提高,远远不能满足博山琉璃传承发展的需要。
此外,以“博山琉璃”为主题获批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极少,仅有山东艺术学院荆雷教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博山琉璃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以及涉及“博山琉璃”内容的2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研究课题。总体来看,以“博山琉璃”为主题获批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较少,这也正是本研究整体水平不高的另一个重要体现。
在当前国内有关博山琉璃的研究成果(包含硕博学位论文)中,多是集中于博山琉璃的起源、发展、保护与传承以及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其分析阐述大同小异,核心观点较为类似,深入性研究不足;同时,在关于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成果中多是吸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路,缺乏针对性、特色化的创新研究视角。
当前研究博山琉璃的学者主要来自于山东省,且以淄博市为主,山东省的部分高校都在积极推动博山琉璃的研究。这种状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博山琉璃的研究,但是,这种地域性特点无法拓展研究的视野,笔者认为,积极推动其他地区学者加入到此研究中,才能深入促进博山琉璃的研究发展。
据统计,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独立发表过3篇及以上有关博山琉璃文章的学者极少。梳理有关博山琉璃的文章,我们发现,多数文章研究内容不够深入,观点较为雷同。与博山琉璃有关的书籍有《淄博陶瓷琉璃大观》《博山陶瓷琉璃文化》《博山琉璃研究》《博山琉璃志》《当代“博山琉璃”艺术作品全国巡展作品集》《淄博琉璃文化研究》等,虽数量较多,但研究水平参差不齐。与博山琉璃有关的国家级研究课题和省部级研究课题稀缺。因此,有关博山琉璃的研究缺乏领军人才。
对于研究学者而言,综述类科研成果梳理是了解与掌握相关领域研究观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具有较高的研究参考价值。然而,通过梳理发现,当前以“博山琉璃”为主题的综述类论文成果至今未有刊发。可见对于博山琉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相关研究学者应当立足博山琉璃的前世今生潜心研究,系统化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立足博山琉璃的起源、发展历程、产业现状以及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追求研究的深度,通过不断积累,申请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争取突破当前的研究层次,提高研究水平。
在新时代背景下,尤其在国家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融合发展背景以及山东省《“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等有利因素条件下,研究者应当打破传统的研究视角,不断拓展研究思路,探索博山琉璃研究新视角,融合多学科,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将“博山琉璃”、互联网“+”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与多种行业融合发展。此外,以“博山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为基础,大力推进博山琉璃的国际化,使博山琉璃走向世界。
当前国内博山琉璃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均衡现状,相关学者应当结合当前研究与博山琉璃博物馆、博山琉璃商会以及相关琉璃领军企业进行深入地交流与探讨;结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研究基础,形成研究学者交流平台,从工艺创新、保护与传承以及产业化等各个方面深入推进博山琉璃的研究深度与广度;通过各种媒介,积极推动博山琉璃的研究成果覆盖面,引导更多的优秀学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之中。目前,由山东理工大学主办的《山东陶瓷》期刊聚集了65家著名高校的70余位编委会成员,为博山琉璃研究成果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专家学者应当对博山琉璃进行持续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不断积累,以研究方向为聚集点,成立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团队,深入挖掘博山琉璃研究潜力,不断提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积极申请省部级及以上课题,逐步成为本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为博山琉璃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学者应及时梳理博山琉璃的前期研究成果,不断挖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结合当前研究现状,不定期梳理研究成果,撰写综述类文献,积极探索本研究的时代化趋势与创新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