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艺术品 看福文化的演进

2024-01-12 05:55吕晓薇
中华瑰宝 2024年1期
关键词:影壁五福寓意

千百年来,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人们都在信仰福、追求福。伴随着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发展,福文化始终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生活理想与价值观念。

福文化是出自中国本土的一种民俗文化,相较于其他民俗,它发源最早,植根中华文化最深,與中华民族的联系最为紧密,影响也最为深远。早在远古时代,“福”的概念就已伴随原始先民的祭祀活动而出现。人们通过祭祀这种朴素的宗教活动,尝试与天地和神明对话,表达自己的诉求。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便有“福”的字样。从字形上看,其如同“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表达古人以美酒祭神求福的期盼。这种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教观的核心,数千年来未曾改变。“福”的观念早已深深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基因里,逐渐形成内涵丰富的“福文化”。

琮是早期福文化的典型器物,是古代用作祭祀的一种玉器。玉琮最早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第三期,距今约5100年。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以圆璧祭天,以方琮祭地。玉琮造型通常外方内圆(也有相反情况),是礼器的核心,也是大型墓穴中的重要随葬品。《周礼·春官宗伯》中记载了“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古人对祭祀、祈福的重视。

福文化的内涵

在历史的长河中,福的观念伴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深入人心,福文化的内涵也在社会文明的演进中不断丰富和扩展。

人们通常认为,“福”即幸福和福气。《礼记》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即“福”也有顺从、诸事顺利的含义。也有人认为“平安是福”,它源于两千多年前“平为福”(《庄子》)和“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的思想。连年的战乱和灾害等不可抗因素,让百姓产生了“平安就是福”的观念。“平安”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没有平安,一切也都无从谈起,因此平安、顺遂是“福”的基础,也是福文化的关键部分。

有人则认为拥有足够的物质财富才是福。《韩非子》中所讲“全寿富贵之谓福”,就是长寿加富贵的福观念。历史上流传最广的福的内涵是“五福”说,即《尚书·洪范》所言“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讲求长寿、富裕、安康、有德行、老年无疾而终,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的。“五福”说将“好德”也纳入到福的概念当中,使祈“福”不仅是一种对外的索求,对内也形成一种道德的自我要求和约束。

东汉桓谭《新论》中将“五福”解释为“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二首·其二》一诗中也提到“五福”,诗云:“事国一心勤以瘁,还家五福寿而康。”可见欧阳修更强调健康长寿。诚然,福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但具体到每个人,对“福”的理解又会有所不同。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五福”最终被概括为“福、禄、寿、喜、财”五个方面。

几千年来,与福文化有关的艺术创作几乎遍及各个艺术门类。以造型艺术为例,从名胜古迹中的古代建筑装饰、摩崖石刻,到传统书画、工艺美术中的玉器、瓷器、文房用品和民间美术中的年画、剪纸等,以福文化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可谓灿若星海、不胜枚举。

福文化与石刻艺术

石窟是大型的石刻艺术,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出现于东汉,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都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杰作。

石窟艺术的兴盛得益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佛教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引导人们克制欲望、自我提升,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当下所受磨难,隐忍以修得来世福报,从而内心得到平静。这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与中原文化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同时也弥补了儒道思想体系的某种不足。同样是向神明祈福,佛教价值观与中国本土的福文化产生了某种互补,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但根源是一致的,就是祈求安宁。如甘肃天水水帘洞石窟将印度早期佛教纹饰与中华祈福纳祥文化衍变融合,石窟中的莲花纹、忍冬纹、火焰纹,被赋予了丰富的祈福文化内涵和寓意。

有关“福”字的碑刻、石刻、崖刻文物也有很多。五代宋初道士陈抟善书法,尤喜欢写“福寿”二字,山东烟台蓬莱阁、辽宁医巫闾山三清观、四川峨眉山清音阁、湖北武当山南岩宫等地均留有他的墨迹。

另外一件比较著名的碑刻,是清代康熙皇帝所书的福字碑,现存于北京恭王府花园内。此碑高7.9米,乾隆时期曾遗失,1962年修整恭王府时被考古人员重新发现。此碑福字的精妙之处在于字形结构中分别暗含“子”“田”“才”“寿”“福”,被认为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可谓五福合一、福寿合一,因此又被称为“长寿福”。此碑的发现,使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比肩接踵,进而衍生了“祈福”“摸福”“请福”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福文化与建筑装饰

居住建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起居之所,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望。福文化装饰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照壁,古人称为“萧墙”,北方则多称为“影壁”,是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部分,在西周时已经出现,明清时期盛行。影壁不仅有遮挡外人视线、营造私密空间的作用,民间还有为内庭阻挡煞气之说。从明初开始,有在影壁上书“福”字的习俗,北方更为典型。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四合院大都有影壁,且多数书写或刻有“福”字。有的不直接写“福”字,而是以刻画寓意“福”的吉祥图案代替。在山西的一些巨贾大院,如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内,这种刻画有“福”字或图案的影壁很多见。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的李家大院,建成于清道光年间,整体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大院内有一座十二面砖雕影壁,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立体浮雕影壁。影壁的十二面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四季平安、八方来财。其每一面又刻画不同的内容,代表不同的寓意,如有福禄寿星、麒麟等。它们用谐音、比拟、隐喻等手法,传达着和谐美好的寓意。与其说这是李氏一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如说是对自身追求的表达和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要求的体现。整个影壁砖雕刀法细腻,雕刻精良,集民间砖雕艺术之大成,是晋南福文化的生动体现。

瓦当是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位于瓦的头部,覆盖檐头前端,主要起到保护木质飞檐、排水防水以及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先秦时期的瓦当多刻有动物纹样或吉祥图案,如龙纹、云纹、兽面纹、鹿纹等,以表达人们对福的夙愿。这些纹饰通常具有风调雨顺、神明庇佑、趋福避祸的寓意。自西汉开始,出现了如“永受嘉福”“长生无极”“富贵寿乐”等以文字直接装饰的瓦当。“永受嘉福”瓦当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瓦当面“永受嘉福”四字凸起,为缪篆体,是出自《汉书·礼乐志》的祈福之语:“承帝明德,师象山则。云施称民,永受厥福。承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安乐,受福无疆。”

除了刻画“福”,人们也尝试把建筑塑造成与“福”相关的造型。在古代,红蝙蝠被帝王赋予“洪福齐天”的寓意,因而蝙蝠造型受到追捧。北京恭王府内前院与后花园中间以一排二层楼房为界,名曰后罩楼,其开窗多以蝙蝠造型作为装饰,以取“福”的谐音和寓意。实际上,恭王府整个院落到处都有蝙蝠图案的装饰,有些则直接以蝠命名,如蝠厅、蝠池等,因此素有“万福之园”的美誉。

福文化与传统绘画

中国传统绘画按绘画风格分为文人画、院体画和民俗画。民俗画也称风俗画,主要展现风俗人情、故事传说或具体事件等,手法多为写实,重点在于记录和展现场景,或展现某种文化氛围。历史上以福文化相关内容为画题的绘画有很多。

古代民间有一段典故叫“大富贵亦寿考”,与唐代名将郭子仪有关。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郭子仪)回至银州十数里……既夜,忽见左右皆有赤光,仰视空中,见辎车绣屋中,有一美女,坐床垂足,自天而下,俯视。子仪拜祝云:‘今七月七日,必是织女降临,愿赐长寿富贵。’女笑曰:‘大富贵,亦寿考。’言讫,冉冉升天,犹正视子仪。”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战功赫赫,位极人臣,其儿子、女婿都在朝为官,儿子郭暧更是被尊为驸马。每逢郭子仪生辰,众人都到府祝寿。郭子仪享寿84岁,彼时为高寿,与之齐名的中兴名将李光弼享年仅56岁。郭子仪的一生令人生羡,被称为“五福老人”。此典故自然也成为向别人祝寿的经典。以“富贵寿考”作画有两种类型:一是以牡丹、松石等入画,牡丹主富贵,松石主长寿,可谓“富贵寿考”,常见于明清装饰中;二是描绘具体情节,如钟馗驱鬼、麻姑献寿等体现福文化寓意的题材也可包含其中。钱慧安、潘振镛、齐白石等众多知名画家均以此典故为题作过画。

与此类似的另一个典故叫“海屋添筹”,旧时用来祝人长寿,出自《东坡志林》卷二:“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另一版本为:“海中有一楼,内贮世间每人寿数,用筹插在瓶中,如令仙鹤衔一筹入瓶中,可多活百年。”

清末画家曹华所作《海屋添筹图》,正是描绘了这一典故:一位鹤发童颜的仙姑泛舟海上,空中有仙鹤同行,船上载着仙童、蟠桃和梅花鹿。画作虽未按故事原本内容呈现,但基本涵盖了故事中的元素。其中仙童、蟠桃、梅花鹿都是福气的象征,仙童和蟠桃象征得道成仙和长寿,鹿则同“福禄寿”的“禄”谐音。

爱新觉罗·溥僩于1944年在上海作《矫矫雄姿图》,赠予友人陈仲陶先生。画面中心一只鹿昂首挺立,周围点缀以竹、兰、石组成近景。竹子、兰花、山石都是君子气节的象征,以鹿作画,通常有祝人长寿、顺遂(尤指社会地位)及“一鹿(路)平安”的含义。陈仲陶是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整个画面寥寥数笔,却将创作者对友人的祝福和敬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福文化与清代瓷器

明代和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早中期,总体战乱不多,领土统一,国力强盛,人民生活相对富足。在此基础上,福文化空前繁盛。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这一时期中国的制瓷业在宋元两代推进的基础上,技术趋于纯熟,寓意丰富且制作精美的瓷器大量出现。工匠也极尽其能事,在工艺和样式上不断推陈出新。

清雍正斗彩番莲纹葫芦瓶高26厘米,色彩艳丽,形制规整。其器形为葫芦形,底部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双圈楷书款,外壁绘番莲、五蝠捧寿、福山寿海等纹饰,集各种福气元素于一身。“五蝠捧寿”是流行于清代的一种改良纹饰,通常由五只蝙蝠围绕着一个寿字或一只寿桃组成,象征福寿双至,故名“五蝠捧寿”,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饰工艺之中。工艺上,斗彩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所谓斗彩,是由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两种上色方式组合而成的,通常先以青花勾勒图案外观,入窑高温烧制后,再以五彩填进轮廓线内留白处,后二次入窑低温烧成。清代的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清乾隆款粉彩镂空转心瓶、青花加紫云龙纹瓶以及嘉庆款天蓝釉描金福寿纹碗、道光款粉彩福禄寿喜纹碗、同光时期体和殿款黄地粉彩靈仙祝寿纹捧盒、宣统款粉彩云蝠纹赏瓶等都是各自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清代福文化繁盛的集中体现。

总的来说,福文化伴随中华民族的发展跌宕起伏,在数千年的浸润中,已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为每个中华儿女所认同和推崇,是凝聚和团结中华民族的纽带,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说到底,福文化所折射出的是从远古到现代,中国人对幸福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向往,正是这个美好的愿景,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砥砺奋进,开拓进取。

吕晓薇,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馆员。

猜你喜欢
影壁五福寓意
美好寓意品芝麻
别扭的影壁
盛放的寓意
最后一个顾客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老北京建筑里的影壁
影壁
门口有道墙
模仿老鹰的乌鸦
『五福临门』是哪『五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