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守岁 平安过年

2024-01-12 05:55王建成
中华瑰宝 2024年1期
关键词:过桥财主主妇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全国各地庆祝春节的习俗各不相同。在福建北部光泽地区,春节年俗可谓多种多样,别具特色。

位于福建省南平市的光泽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山区小县,地处偏僻,民风古朴,民间至今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尤其是年俗种类多样,流传久远。这里撷取几例,以飨读者。

除夕“烧岁火”

“烧岁火”,土话称“焖岁火”“焖树蔸”“烧岁蔸”,即腊月三十晚上在厅堂中央烧树蔸(树根和靠近根的茎),一为过年守岁,二为晚上取暖,三为取其“红火”吉利。

每年春节来临之前,光泽的人们早早地就准备好一个晒干的大树蔸,材质一般多为松、杉、樟或檀木等。这类树蔸如木炭一般耐烧,可变焖火慢慢燃烧。除夕晚上一吃完年夜饭,人们就把大树蔸抬至厅堂中间,点火燃烧。烧岁火习俗正式开始。

烧岁火期间,人们有时会在树蔸旁边围上一圈“胖谷”(玉米),以焖火裹热。一家人则围坐于火旁守岁,一边喝着早已备好的茶水,吃着瓜子、花生、米糍等零食,一边聊天。

烧岁火习俗很有讲究,岁火一旦点燃,中途就不能熄灭,灭了就意味着家中一年的运气延续不到明年。这就需要不停地添柴,以保证“岁蔸火”一直燃至天亮不熄。等到正月初一这天天亮后,各家各户放鞭炮,开大门,把喜气接到家中,岁火的使命方告完成,烧岁火也随之结束。

光泽烧岁火习俗的背后与过去艰苦的农耕生活有关。过去光泽很多农民生活困苦,一年忙到头,拼命劳作,可交完地租后所剩无几,一家人依然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更不用说烧炭取暖,过个好年了。于是,有些农民去野外找到一些能烧的老松树蔸,在腊月三十晚上点燃树蔸以取暖,燃烧至天明。

后来,光泽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人们始终不忘过去饥寒窘迫的日子,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就会在家中厅堂烧树蔸,取名“烧岁火”。此后,这一习俗便在光泽慢慢流传开来。

初一“主妇节”

光泽过去流行着正月初一过“主妇节”(又称“老婆节”)的习俗 。这一天,家庭主妇不需要做事,家务活全部由男性来做。

正月初一这天,家家户户的主妇既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家中休息,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外出游玩,或去串门聊天,或去庙中烧香拜佛。家中的事全部由男性干,不仅如此,丈夫们还要细致入微地照顾妻子,吃饭时向妻子敬酒。有的丈夫还会为妻子买新衣服,感谢妻子一年来为家操劳,让妻子高高兴兴地过新年。

光泽为何会有“主妇节”习俗?该习俗的背后流传着一个悲惨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光泽西路有一户贫穷人家的女孩嫁至大户人家。女孩一进门,全家的家务就都落到她这个儿媳妇身上。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劳作。由于长年过度劳碌,她的身体逐渐变差,最终倒在了正月初一早上,再也没有起来。儿媳妇去世,婆家却没有一个人能接手她的家务,一家乱成一团。

儿媳妇在世时,婆家没有意识到她的辛苦劳动。儿媳妇不在了,婆家人人都在回想她的好,心里既悲伤又愧疚。如果家中其他人能够分担儿媳妇的家务,她就不会积劳成疾;如果家人早点发现儿媳妇的身体状况不佳,及时给予她休养与治疗,也许她就不会短寿。于是,这家的公公做出决定,今后凡家中主妇每年正月初一休息一天,不做任何事,由家中男性承担家务,好让一年到头操劳的主妇能休息一下。这一决定作为家规被传承下来。后来,当地许多人家纷纷效仿,让家中主妇在正月初一休息一天,由此演变成“主妇节”。

家庭的和睦需要全体家庭成员共担责任,相互体贴。“主妇节”习俗虽然在形式上只为家庭主妇提供一天的休息时间,而主妇们需要的休息时间可能也远远不止这一天,但是,这个习俗至少表明,很久以前光泽地区的男性家庭成员已然认识到女性为家庭所做的辛苦付出,他们也愿意为此做出一些补偿和服务。这是一种提高妇女地位、爱护妇女的做法,因此,“主妇节”才能在当地一直流传。

过年送柴(财)

在光泽西路一带的乡村,过去流行着一种“过年送柴(财)”的习俗,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关。过去烧柴火做饭,家家户户都需要烧柴,特别是在过年期间,要提前备好整个正月所用的柴火。于是,便有一些柴农年前上山砍很多柴,等到春节来临,就挨家挨户送柴火去卖,谓之“送(财)”。过年柴(财)到谁家,主人都得收下来,怕断了“财”,寓意“不能把送上门的柴(财)推掉”。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很早以前,在光泽西路一带的乡村,农民在种田之余还要上山砍柴卖,以维持一家的生计。一年灾荒,粮食歉收,很多人食不果腹,度日艰难。这年腊月,大雪封山,柴农顶风冒雪把柴砍下山,却无人购买。柴农们个个愁眉苦脸,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一位姓傅的秀才有心要帮助柴农。正月初一这天,他让柴农们都挑上一担柴火跟他走。走到一户财主家,他让一位柴农跟他进去。他先向财主拱手道一声“恭喜发财”,接着说:“我给你过年送柴(财)来,你要不要?”财主一听,见后面挑着柴的柴农,心里瞬间明白,知道是秀才变着法儿让他买柴,所以一时不知如何回答。秀才在当地是有功名的人,不能轻易得罪,况且他说的是过年吉言,还说“柴”就是“财”,无礼可挑。若回答说“不要”,就是过年不要财,这就在言语上犯了忌讳。于是,财主只好笑着回答说:“要柴(财),要柴(财)!”就这样,柴农的一担柴成功卖给了财主。

之后,秀才带着其他柴农到当地各财主家去,把所有柴农的柴都卖掉了,柴农们个个喜笑颜开。从那以来,当地就形成了“过年送柴(财)”的习俗。

初九“过太平桥”

每年正月初九,光泽的一些寺庙都会举办“过太平桥”民俗庙会,盛况空前,热闹非常,吸引许多人前来参加和观看。

“过太平桥”庙会民俗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光泽地方志记载,“过太平桥”这天,“邑人争相(过桥),以祈平安”。民间传说正月初九是天上玉皇大帝的生日,又值新年期间,故民间百姓要“过太平桥”来祈福纳祥。

正月初九这天,寺庙在院内放置一座由竹木搭成、两侧有扶手的长桥,从正面山门一直连到大殿门前。上桥处搭有彩楼,上书“太平桥”或“平安桥”,桥上贴有神灵保佑符,缀饰红布、鲜花、青松等。上午九时,先由专门的司仪唱言:“天地开太平,保佑人平安。”后放鞭炮,接着锣鼓、钹、唢呐、二胡、笛等齐鸣,共奏一曲“太平调”。

这天,人们先到寺庙的主殿前烧香祭拜,许下平安愿,领好平安符并挂于胸前,然后过平安桥。过桥也有讲究,一般由这天在庙里烧头香的人扮观音,他的孩子扮金童,领先上桥、过桥,接着大家依次过桥,烧尾香的人的孩子扮玉女,最后过桥。这一过程表示天上观音菩萨下凡,保佑人们平安。

过桥时,所有大人、孩子从山门上桥,过桥到大殿,再绕到外面,连绕三圈,过三次桥,凑成“三三九”,表示吉利。过桥结束后,过桥人要在大殿前焚香祭拜,许愿、放炮,齐颂太平语,并将写有姓名、出生年月、平安语的平安符供在神案上,第二年这天再来烧化还愿。

十五吃“上元糍”

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在光泽,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会包糍粑吃,所谓“吃了上元糍,各自忙生计”。

上元糍,在当地又叫包糍,用米粉皮内里包馅而成,形状为饺子状或包子状,表皮颜色白里透些浅黑。制作时,将大米放到锅里水煮,水开后用笊篱捞起饭粒,放于竹筛上把饭汤淋干。之后,再把饭粒放进石臼里,加入地瓜粉等淀粉,用木杵舂烂至发黏,再捏成团放进盆里,用来做包糍的面皮。内馅则多用萝卜丝、笋丝、豆腐、辣椒、腊肉、目鱼等,先将馅料炒熟,再擀皮包馅。

为什么说“吃了上元糍,各自忙生计”?在光泽人看来,春节是喜庆和享受的节日,忙碌了一年,確实该停下来好好休息,吃喝玩乐理所当然,但也不能就此忘了劳作,正月十五过后,就该去忙农活。据说,很早以前,当地一些农民因过年沉湎于吃喝玩乐,一直到春耕时期都不去劳作,错过了当年的播种期,即便补种,至秋收时收成也不好。于是,当地人渐渐用上元糍提醒家人—吃完上元糍就该开始做事了,故有“吃了上元糍,各自忙生计”之说。换句话说,吃完上元糍,春节也就结束了。

其实,光泽民间年俗不止上述几种,还有玩灯、请新姐夫等年俗。总而言之,这些年俗形式不一,内容丰富,究其本质,是祈求与祝福生活平安。从这个角度而言,光泽民间年俗与其他地方的年俗本质相同,寓意相似,皆是中国传统春节文化的一部分。

王建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过桥财主主妇
不做闲置主妇
财主的刁难
王勇智斗财主
目不识丁
过桥
过桥
俏主妇的笃定 把生活过成诗
过桥
黑夜过桥
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