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实践

2024-01-12 16:30郝鹏翔
地理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

郝鹏翔

摘 要:本文基于对传统模式下高中区域地理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少素养生成、限结果评价的现状认识,以及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对区域地理教学新要求的剖析,分别从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微主题探究三个方面探讨“三新”背景下区域地理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为区域地理深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2-0062-04

区域作为认识世界的载体,既是区域认知的出发点,又是区域问题解决的落脚点。高中区域地理地域性特征与综合性特征更突出,对学生“用区域的方式认识”与“综合认识事物”的能力要求更高。但是,目前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少素养生成、限结果评价的现象。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也是推动课程标准在教学、考试领域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措施,更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实施推广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区域地理的教学,进而达到教学评一致性,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区域地理教学的“固化”现状

1.“教”的现状——“教”得“无力”

(1)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形同虚设”

一方面,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较繁杂,学生在认识某区域地理事象发生及演变过程时,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对学生的过程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另一方面,初中地理的学业测评以等级记分为主,测评成绩大多不计入中考总成绩,长期以来,区域地理教学在初中阶段得不到重视,最终导致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衔接不畅。

(2)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任重道远”

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内容多、任务重、课时少,课堂设计容易趋同化与浅表化。要么千篇一律地对世界分区区域“套模板”式地从自然角度(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与人文角度(城市、人口、产业、交通等)进行课堂复制,缺乏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要么面面俱到地讲解并补充世界各大区域的“区域常识”,缺少有思维梯度的问题链进行深度探究。

2.“学”的现状——“学”得“无助”

(1)深度思考极度缺乏

学生在初中阶段经历了对区域地理的粗浅学习后,表面上看,在高中阶段对世界各个区域的背景知识并不难理解。但是,高中阶段在对区域地理重新进行系统复习时,所涉及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日渐繁杂,其综合性与特殊性也不断凸显。当学生基于已有的粗浅区域知识经验感悟分析区域现象的成因、原理、规律时,不能从“区域”特征出发进行“因地制宜”的深度思考。

(2)综合思维有待提升

区域地理背景是承载高中地理教材具体知识的重要载体,当思维落脚于地理必备知识时,高中阶段区域地理学习需要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聚焦到特定的时空尺度内,学生往往不能从时空综合、要素综合、地方综合等多角度、多要素、动态发展的层面去深度探究。

3.“评”的现状——“评”得“无效”

(1)高考测评重在解决现实问题

地理高考对学生区域性(区域认知)与综合性(综合思维)的要求日渐增强,其考查重点往往是以世界某区域为背景,以探究该区域地理现象为引导,以解决该区域真实问题为核心,围绕该区域某一现象,由浅入深地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复杂情境中的现实问题,并最终落实到“人地协调”。

(2)素养测评重在体现能力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学生素养的形象刻画。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划分标准也给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素养的四个层级,水平Ⅰ和水平Ⅱ强调区位因素的辨识与辨析;水平Ⅲ和水平Ⅳ则强调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思路,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分析、评价区域的发展问题。

二、“三新”对区域地理教学的新要求

随着全国高考改革的推进、新課标的颁布和新教材的使用,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应对“新高考”,高中区域地理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由表及里、逻辑连贯的学科思维方式。教师必须将教学经验与教学理念相结合;将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相结合;将对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相结合,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才能在“三新”背景下真正做到提质增效。

1.新课标注重课程内容更新,凝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和载体,应作为地理学科考试涉及的必备知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先后更新了地理课程内容,凝练了地理学科素养,并将区域认知列为中学生须具备的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之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保留并完善了区域地理教学模块——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通过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及其发展路径,理解区域创新发展与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协调发展观。

2.新教材注重主题案例拓展,强化迁移应用能力培养

区域地理是以某一特定区域为研究对象,揭示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门地理学分支学科。区域地理是地理科学的核心,因为它最完美地反映了地理学地域性特征和综合性特征的结合[1]。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人教版)中涉及的区域案例涵盖古今中外,在探究过主案例后,以“活动”的形式对案例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对相类似的区域发展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现实问题的能力(表1)。

3.新高考注重多元方式评价,发挥评价体系导向作用

空间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属性之一,空间尺度、空间演化、空间联系、空间差异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中学地理对“空间”的考查主要以“区域认知”为主,包括“对区域本身的认识”和“用区域的方式认识”两方面。综观近几年各地地理高考题所涉及区域认知素养的分值都非常高,且多以大、中尺度区域的地理问题解决为主。

“素养立意”的评价体系下,高考往往不以浅层区域知识作为直接考查对象,而是以区域背景为载体,以区域必备知识为工具,考查学生能否准确地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对陌生区域地理现象做出合理判断和解释,并能阐述地理现象的原因与原理。

三、“教学评一致性”下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策略

教学评一致性下“引导教学”的作用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养导向下区域地理的考查是否考查知识、情境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地位、思维构建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价值等都是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高中阶段区域地理应成为“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途径。基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区域特征成因分析、区域差异与联系,“人地关系”统摄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应成为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和素养培养的突破口[2]。

1.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区域地理实践

本文的大单元教学是指打破自然章节的界限,以某地理大概念或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整合,形成多个相互关联的教学单元,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系统分析区域地理事象的思维习惯。大单元背景下的高中区域地理系统化教学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依托典型区域中的生产与生活情境资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进而不断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对于完善教师的学科知识体系及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

本文通过梳理课标内容,基于“流域综合开发”这一真实教学情境,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进行基于课标内容关联的教学资源整合(表2),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进而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

2.基于“大概念教学”的区域地理实践

大概念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4]。大概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广泛解释力的统一概念,是构成学科课程内容的“骨架”,能够解释学科本质、整合学科知识,对学生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5]。

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大概念一般是区域最显著的特征和最独特的地理现象[6]。大概念是连接地理素养与区域知识的桥梁,寻找合适的方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提取并渗透大概念,可有效帮助学生突破对区域知识的浅层学习,建构区域知识体系,提高在解决情境问题中应用知识的能力(表3)。

3.基于“微主题探究”的区域地理实践

“微主题探究”是以中小尺度区域为载体,以某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教学情境,探究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开展深度学习,从而提升思维水平的微小型复习形式。

“微主题探究”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概念:微主题、探究、区域。“微主题”即以某区域的某种地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是探究活动的中心内容;“探究”是教学实施所采取的策略,是探究活动的开展方式;“区域”是地理知识的具体载体,是探究活动的空间背景[7](表4)。

“微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以小切口、深挖掘为核心理念,结合区域特色,确定区域主题,不断追求区域知识的面面俱到,以某个主干知识点探究为主线,对问题的解决、对知识的分析与讨论更加深入透彻。培养学生通过对微主题的探究后能把握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区域要素联系、认识区域人地关系,进而掌握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表5)。

四、結语

区域地理的学习不在于教师带领学生掌握了多少个区域的具体知识而在于教师“教”得明确、学生“学”得明白、教与学“评”得恰当。即教师应及时反馈并分层级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要从时空综合、要素综合、地方综合等多角度、多要素、动态发展的层面深度探究区域现象。

因此,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地理的本质属性——“区域性”应该得到进一步开发,侧重培养学生从区域视角研究地理现象和事物的思维方法,多种形式融合实现对区域地理的深度学习,推动地理教学向纵深方向拓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成良性互动的教学机制,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进而提高区域地理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周玲.立足“区域认知”的高中区域地理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以“俄罗斯”为例[J].地理教学,2021(16):46-49.

[3] 张艳梅.大单元背景下的高中区域地理系统化教学 ——以“苏州”为例[J].地理教学,2022(18):48-5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 李春艳.中学地理“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9):96-101.

[6] 孔晓园.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2):13-16.

[7] 叶柚铀.基于“微主题探究”的区域地理教学实践与研究[J].地理教学,2020(5):55-56.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
教学评一致性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实践研究
让“教学评一致性”飞入“寻常百姓家”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研究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评一致性”在中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践与运用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