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维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较难实施和操作的部分。本文以落实地理实践力素养为导向,基于地理社团的实践探索,从社团课程观念、主题立意、课程框架、活动组织形式和社团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初中地理社团课程建设实践。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社团活动课程;初中地理;活动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2-0071-04
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地理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中地理实践力是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1]。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一方面教学的重要形式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由此产生了一些矛盾对立,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成为课堂教学中较难实施和操作的部分;另一方面初中生的年龄尚小,对未知世界存在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强烈的实践想法,却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足够的时间保障;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地理前沿知识在不断更新,培养学生在未来面对现实问题的能力迫在眉睫。
以地理社团为载体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社团活动,依托乡土资源,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延伸地理课堂,发展地理思维,提升地理实践力。2018年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生活中的地理”社团,社团以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为宗旨,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摸索,对地理社团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了一定经验和心得。
一、以学生为中心,确定课程的设计理念
社团成立初期,通过阅读文献、组内教研、专家指导、学生问卷等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找寻学生已知和未知、活动和学习的平衡点,确立社团课程的总设计理念(图1),主题立意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组织形式是“走出课堂,走近自然”,情感态度是“让学生发现地理的美和神奇之处”,主要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分别是地理观察力、问题分析力、实践决策力和组织沟通力,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用实践的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
二、以践行促驱动,规划课程的主题活动
新课标明确强调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在总目标中提到,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1]。教师在社团活动中围绕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规划社团课程,将其分为实验探究类、社会调查类、户外考察类、学科融合类、模型制作类、劳动教育类六大门类,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主题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生活中的地理”社团六类课程框架见表1所示。
三、以培塑为目标,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
在社团活动的具体组织中,要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体验和兴趣兴致,多形式地组织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注重地理观察力、问题分析力、实践决策力、组织沟通力的实践力素养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眼界视野、学科融合能力等,让其发现和感受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获,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丰富头脑,并能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提升素养,解决真实的问题,具体的社团活动组织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倡导实验探究,培养科学精神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实验探究不仅是教学知识内容,更是学习方法。笔者结合自然地理中比较抽象的问题,如针对海陆形成,地貌塑造,自然灾害,气候成因等问题设计实验探究活动。用实验的方法,指导学生针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及结果讨论。在实验中,学生学会了提出问题,合理假设,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出较科学的实验方案,规范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最后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如在探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时,学生没有相关生活经验,印象不深刻,笔者据此开发“黄土去哪儿了?”的实验活动,在寻找黄土,模拟植被,制作降水器、坡度板,样本对比等环节,允许学生自选观察材料,自主探索。在前期的实验设计中,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学生想看看黄土究竟长什么样,又无法亲自去黄土高原,引导学生去淘宝网搜索“黄土”,查阅地图,选择发货地点在吕梁山的店家购买;学生想模拟降雨器,通过讨论尝试自制降雨器,用空矿泉水瓶开凿不同密度的孔,模拟大雨和小雨;直接采校园里的杂草来模拟不同的植被覆盖;用废旧的泡沫板搭建成不同的坡度;与本地的土壤进行对比等。在实验设计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植被、土质、坡度、雨量等变量都是影响变量;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如何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计算水土流失量,学生想到改进实验步骤,用烧杯接住流失的水土,烘干称重的方法,制作表格来进行对比,使得实验結论更具科学性;在实验汇报中,学生还提出了如何治理水土流失的问题,这些都成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小课题。依托社团的实验探究课程培养了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不仅对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扎实,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像科学工作者一样去思考、探究。
2.开展社会调查,塑造担当意识
地理学的实践性使得社会调查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地理学来源于生活,社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去真实的地理环境亲身体验,发现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因、解决问题[2]。社会调查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克服地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如将学校地理环境融入真实生活,研发出“衣、食、住、行”四大类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调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处。在社团活动中设计校园周边交通安全状况调查活动,指导学生从研究本校的交通状况开始做起,阅读相关文献和书籍,绘制学校周边交通路线图,统计学校门口各时段的车流量,并制作图表,撰写小论文,最后成功发表于《考试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后又落实到行动。学生在调查后提出学校北门和东门门口红绿灯时间变化的方案,也被交警采纳,同时提出解决学校拥堵的“绿色星期五”活动,在升旗仪式上向全校学生倡议绿色出行,在这一倡导下,学校门口的交通拥堵有了很好的改善,此举得到了苏州《姑苏晚报》《城市商报》等媒体的报道,学生们觉得自己的调查真的派上了用场,低碳行为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和谐的人地关系有了事实依据,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得以增强。
3.开启野外考察,打开视野格局
野外考察也是地理实践的主要方法,社团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开展野外观察、观测的机会。要求七年级、八年级至少各组织一次户外地理教学实践活动[1]。
笔者多次踩点,积极参加苏州地学会、市区教研室、成长苏州平台等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做考察积累,开发苏州周边地质类、自然类、博物馆类和文化类的研学线路,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家长的全力保障,学生的自主报名下,社团多次进行户外研学考察。如大阳山植物园探秘活动,要求学生完成研学单(表2),学生在考察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雨林馆内植物种类多样,沙漠馆内植物种类单一”“热带沙漠馆如何维持干旱的气候”等。如苏州砚瓦山地质考察,带领社团同学观察泥岩的地质地貌,了解砚瓦山名字的由来,观察岩层的节理构造,实地开采化石。当学生像开盲盒一样,真的挖掘到二叠纪的戟贝化石(图2)时,和两亿年前的生物对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次野外考察给学生埋下了地理学习的种子,令学生念念不忘。野外考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的探究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
4.聚焦真实问题,融合学科创新
新课标强调地理实践内容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求加以实施[1]。社团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体现鲜活的实践特征,学科融合创新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关注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如与生物教师合作共同带学生行走校园,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熟悉植物生长环境和地理要素的相关性,让学生尝试电话与百度平台对接合作,给植物制作二维码,为植物挂牌。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获得该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繁殖要点、栽培管理、观赏应用、主要产地等知识内容。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学生每天行走在真实的校园中认识了植物,学会观察植物的四季变化,帮助身边的同学认识了校园的植物,此举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和欢迎。再如,利用社团活动时间邀请历史和语文教师,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赏析园林假山石,首先,学生提出地理问题,为什么在苏州流行假山文化,苏州园林的假山石有哪些主要石材,如何欣赏等真实的问题,地理教师拿出自己收藏的石头标本,从太湖石的形成、石材、欣赏和价值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赏析;然后,历史教师讲宋徽宗花石纲事件,引导学生探究太湖石的历史;语文教师带着学生搜集园林山石的诗并赏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不同的学科,多角度欣赏园林山石的美,通过小视频,幻灯片等形式汇报分享,教师和同伴给予评价,这种跨学科融合的主题学习既有实践性,又有趣味性,更有创新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使学生对园林的假山石有了立体的认识。
四、以发展为期望,推动社团活动的可持续化
1.社团的规范运行
社团是学校的第二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教师要转变观念,凸显学生在社团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经历真正的科学探究,体会科学家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做出合理的假设、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接近真理,为迎接未知的未来做好准备。因此,社团的运行要更加规范,从社团活动时间、常规管理、學生活动手册、校本教材到评价制度,都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既需要学校层面的规范管理,也需要教师实施的过程规范,学生全情投入,从而使社团运行进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化发展。
2.教师的潜能激发
在社团实施的四年中,坚持每周两课时社团活动,持续和坚守让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提升。每学期规划社团课程大纲,每一次组织社团活动,需要精选主题、制定方案、准备材料、资料汇总和总结反思,这些都在无形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在社团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推进组内组间教师深度教研,深度学习,积累教学经验,拓宽学科知识。许多亲身实践的社团优秀案例和视频返归到地理课堂教学使用,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教学成就感、科研能力和教学潜能都得到极大激发。
3.学生的素养发展
社团活动使学生学会缜密思考、提出问题、合理设计和科学研究,从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乐于合作,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展知识、提升技能、增长才干。通过实践促进发展,通过实践提升能力,通过实践炼就品质,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热爱和理解人地关系,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璐阳,周忠发,刘智慧,等.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实践探索——以“贵州省三宝彝族乡易地扶贫整乡搬迁”为例[J].地理教育,2023(1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