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服务热点可视化研究
--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为样本

2024-01-11 12:50唐颂歌
广东青年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发文志愿志愿者

唐颂歌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青年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先锋力量,志愿服务是培育青年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1]。支持与发展志愿服务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事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35岁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9 000万人。[2]青年志愿者人数达到新高,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从国家发展规划和志愿服务现实样态出发,学者们愈发聚焦青年志愿服务领域,探求青年之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之于青年,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tatistical Analysis Toolkit for Informetrics,SATI)与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工具(VOSviewer),对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1994年)以来学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上发表的青年志愿服务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历年发文数量统计图、刊物发表相关文献数量统计表、相对高产研究机构统计表、发文量较多的核心作者排名表与高产作者合作网络图、高频关键词排序表与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探索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总体概况与研究热点,以期为推进青年志愿服务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一、研究方案

运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可以处理文献题录数据,实现题录格式转换、字段信息抽取、词条频次统计和知识矩阵构建四大功能,以辅助完成海量文献信息的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从而挖掘研究领域结构的内部联系与特征。[3]本文以青年志愿服务为主题,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采集文献。为保证文献学术性强、研究主题聚焦,本文将来源类别限定为“全部期刊”,将“青年志愿服务”或“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主题词,检索1994-2022年之间发表的相关文献,共获得3 761篇文献。

在具体操作上,本文将3 761篇文献以EndNote格式导出,将关键词、作者、机构等信息输入SATI,发现共有4 933名作者、4 677个关键词、1 038个文献来源、2 670个机构。利用SATI的字段信息抽取与词条频次统计功能,实现年份、地址、来源和作者等字段的抽取和频次统计,从年份、作者、发文机构、发表期刊这四类文献外部特征对所采集样本进行聚类分析。此外,还通过合并同类高频关键词优化矩阵,再辅以VOSviewer等工具生成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图。

二、数据分析

本文从文献的外部特征与内容特征分析数据。其中,文献的外部特征一般指发文量、作者、作者单位、刊发年份、刊载刊物等信息,文献的内容特征则指具体研究内容,主要依托关键词的聚类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揭示该领域的主题构成和热点趋势变化[4]。

(一)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发文量分析

发文量是判定研究领域热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探究年度发文量的变化,可以直接获得某一研究领域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热度,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出该领域的研究趋势。由于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具备鲜明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发布相关政策文件与条例、完善系列配套支持措施以及政府与社区开展宣传活动等行为都会成为影响该研究发文量的重要因素。将3 671篇文献导入SATI中对“年份”进行抽取和频次统计后,把结果输入excel中获得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发文量的折线图(见图1)。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峰值。

图1 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历年发文数量(篇)

学界对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有两种划分方式。一类是依据党的百年历程划分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时段,分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段中青年志愿服务的主要体现与特征。另一类是以改革开放为起点研究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如谭建光在《中国志愿服务:从青年到社会--改革开放40年青年志愿服务的价值分析》一文中把青年志愿服务划分为五个阶段:团员青年率先探索学雷锋志愿服务新形式(1978-1987年)、共青团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蓬勃兴起(1988-1997年)、青年推动志愿服务形式灵活多样(1998-2007年)、青年推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创新(2008-2017年)、青年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制度建设(2018年-)。[5]严惠敏与陈鸿佳在《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启示》一文中将志愿服务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萌芽孕育阶段(1978-1986年)、探索发展阶段(1987-1993年)、机制创建阶段(1994-2000年)、整合优化阶段(2001-2007年)与全面发展阶段(2008-2017年)。[6]基于文献发文数量统计图、学界现有的划分阶段和重大事件节点,本文拟将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酝酿起步阶段(1994-2007年)、迅猛发展阶段(2008-2017年)、稳步前行阶段(2018年-)。

第一阶段:酝酿起步阶段(1994-2007年)。这一阶段属于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内容较为零散,多为志愿服务的典型案例与个案研究,但发文量整体处于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青年志愿服务蓬勃兴起,国家也适时成立相关组织、开展相关试点、出台相关政策、实施相关制度,加强志愿服务管理,为青年志愿者提供机会与保障。1994年,共青团中央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1996年9月,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开始试点,这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第一个长期项目。1999年,《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公布开创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立法的先河。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一些部门、机构和研究单位开始关注青年志愿服务,着眼于青年志愿服务的典型案例。例如,在团广州市委、市教育局支持下开设的全国第一条“手拉手”志愿服务热线,北京大栅栏地区商业服务业单位团支部、街道团委、街道办公室联合组织的“综合包户”学雷锋志愿活动,天津朝阳里社区创设的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等。这一阶段的研究略有涉及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机制建设、载体途径、立法保障与意义作用等问题,但由于青年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尚少,研究者囿于具体案例,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归纳。

第二阶段:迅猛发展阶段(2008-2017年)。这一阶段的成果最为丰富,占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发文总量的70%。2014年发文量为46篇,达到峰值。一系列世界性活动成功举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年志愿服务的迅猛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10万名大学生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达1 600万小时。数万名青年志愿者踊跃参与第41届世界博览会、第16届亚洲运动会与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志愿服务也逐渐成为青年的热词,成为青年融入社会的桥梁与纽带。国家相应出台一系列有关志愿服务的法规条例,尤其是与青年志愿服务相关的法规条例,也极大地促进了志愿服务的规范化与法制化。基于国家现实需要和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需求,这一阶段的研究丰富多样、重在创新。具体而言,学者一方面继续深入探究青年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长效机制、载体途径与作用意义等问题,旨在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规范化、专业化与常态化,另一方面则深入探讨志愿服务对青年道德教育与价值观培育的作用价值,旨在挖掘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此外,学者还从比较的视角出发,探究国外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方法途径及其对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启示借鉴。

第三阶段:稳步前行阶段(2018年-)。这一阶段的发文量高于第一阶段,但明显少于第二阶段。总体而言,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发文量仍处于上升趋势。这一阶段的文章呈现出研究问题更深入、研究切口更小、研究角度更新颖的特征。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给青年志愿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经团中央批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布《关于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开展疫情防控应急志愿服务的工作指引》,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积极作用。许多学者论述了在新冠疫情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应如何做到创新发展等问题,以更好地回应现实诉求、解决现实困境。

(二)青年志愿服务研究期刊分布

运用SATI工具对文献数据来源字段进行抽取和频次统计,发现有484种学术期刊,共计刊发了2 348篇关于青年志愿服务的文章,约占样本总数的64%。其中刊文量在5篇以上的有166种,刊文量在20篇以上的有26种(见表1)。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多体现在“高等教育”“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中国共产党”“政党及群众组织”等研究中。刊文量较为突出的期刊有《中国共青团》(216篇)、《广东青年研究》(原《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61篇)、《才智》(61篇)、《学理论》(47篇)、《中国青年研究》(46篇)。

表1 期刊刊发青年志愿服务研究文献数量(刊文量大于20篇)统计

刊文量在20篇及以上的刊物中,属于“CSSCI来源期刊&扩展期刊”与“北大核心”的有5种,分别为《中国青年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青年探索》《当代青年研究》《教育与职业》,共计刊发180篇相关文章。普通期刊共有22种,刊文量较为突出的有《中国共青团》《广东青年研究》《才智》,这三本期刊共计刊发338篇相关文章。可见,核心期刊在刊文数量和刊物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了解、关注、把握普通期刊中涉及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学术文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三)青年志愿服务研究文献发表机构分布情况

本文将数据导入excel表格中,根据一级单位统计文献发表机构,将排名前26位(机构总数的前1%)的定义为相对高产的研究机构,包括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东省团校)、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见表2)。当前青年志愿服务文献发表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研究机构发文数量较高且分布较为集中,如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东省团校)(36篇)、华南师范大学(21篇)、上海大学(18篇)。北京地区的研究机构发文数量也相对较高且分布较为集中,如北京师范大学(26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19篇)、北京大学(14篇)。就二级机构而言,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发文量较高的二级科研单位为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发文量较高的二级科研单位为社会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各二级科研单位的发文量较为平均。

表2 相对高产研究机构统计表

(四)青年志愿服务研究核心作者分布情况

对在特定研究领域有重大影响及丰富科研成果的作者进行分析,将有利于了解该领域科研活动的发展进程。[7]依据发表数量可以认定核心作者。按照普赖斯定律[Nmin=0.749(Nmax)]1/2,发表论文数量在Nmin篇以上的作者可视为核心作者。本文的有效文献为3 671篇,共有4 933名作者,人均发文量为0.74篇,发文量最高为37篇。由此可知,核心作者的发文量最低值为Nmin=0.749(37)1/2篇,即论文发表数量在4.55以上的作者可视为核心作者。青年志愿服务研究领域共有15位核心作者,其中有一位核心作者的发文量约6倍于基本标准,远超于其他核心作者(见表3)。这表明该领域已初步形成一支研究能力较强且较稳定的学术队伍。该领域绝大部分研究者的高质量论文仅有1篇,这说明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尚有较大的空间。VOSviewer工具导出的作者共现图谱显示,大部分核心作者之间没有开展合作,少数有两两对应的合作关系,如余逸群与梁绿琦、卓高生与陈瑞洋(见图2)。总体而言,该领域尚未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合作关系网络中心。这说明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尚未出现相对稳定的合作团队。鼓励作者开展跨地区、跨机构、跨学科的合作并形成相对稳定且开放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加强学术资源共享,促进学术创新与发展。

表3 发文数量较多的核心作者排名

图2 高产作者合作网络图

(五)关键词频次分析与聚类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关键词频次分析与聚类分析两种方法把握青年志愿服务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回答青年志愿服务研究旨在解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研究主题的构成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为研判该领域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与未来方向提供思路。一方面,利用SATI工具抽取和统计青年志愿服务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工筛选确定具有实际意义的关键词;另一方面,将高频关键词导入VOSviewer中进行社会网络分析,进一步挖掘热点主题的价值。

第一,高频关键词频次分析。关键词是对文章主要研究内容的提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对研究内容的认知。统计出现频率高的关键词,可以直观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运用SATI对关键词进行字段抽取与频次排序,发现样本文献共出现4 677个关键词,总频次为14 803,平均每篇出现3.93个关键词,其中有3 030个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为1。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为基准,将前46个关键词(关键词总数中的前1%)限定为高频关键词,并对上述高频关键词进行人工处理。首先,删除修饰限定“青年志愿服务”研究范围与对象的关键词,如“志愿服务”“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志愿者”“青年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青年”等;其次,采用语义分析法进行二次筛选,通过人工抽取出可以清晰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与方向、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关键词;最后,将高频关键词中的同义词归纳合并,名称选用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见表4)。

表4 高频关键词排序表

第二,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分析。通过社会网络分析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确定主题词在该领域研究中的核心程度。共现图谱中的节点越大,代表其出现频率越大,节点间的连线与箭头说明关键词之间具有关联,箭头越多,说明共现次数越大。本文通过VOSviewer绘制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热点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图谱(见图3)。在共现图谱中,大致有三种聚类,一是以“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志愿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高频关键词为核心的聚类,二是以“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等高频关键词为核心的聚类,三是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高频关键词为核心的聚类。

图3 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

三、议题设置

议题是人们思想表达的聚焦点,体现了议题设置主体对某一问题的集中思考。[8]“任何现实的已说出的话语或者有意写就的词语而不是在词典中沉睡的词汇,都是说话者作者、听众读者和被议论者或者事件主角这三者相互作用的表现和产物。”[9]人们通过设置议题体现其关于某一问题的系统看法与见解。剖析青年志愿服务现有研究在内容层面的议题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地把握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关键主题与内容要素,更好地探究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未来指向,即如何向纵深发展、如何落于实践、如何扎根需求。基于上述的聚类分析与文本研究,本文将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主要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志愿精神与青年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研究,主要包含志愿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发展等内容。有研究以“西部计划志愿精神内涵”为主题,阐明“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核心性质,论述志愿经历于青年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成长资源。[10]有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青年“四最”元素的发展变化,论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青年“最积极、最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的“四最精神”,概括归纳21世纪初期青年“志愿最崇高、志愿最时尚、志愿最贴心、志愿最广阔”的“四最志愿”,从志愿服务窥见中国青年的发展轨迹。[11]有研究旨在探究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双重关系,论述志愿精神与青年精神世界的构筑、志愿服务与青年社会角色的塑造、青年成材与社会和谐发展对青年志愿服务的共同要求。[12]这些研究旨在挖掘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论述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于青年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调动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推动青年自身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第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研究。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为主题的研究,主要探讨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功能、体系、机制、方法等内容。有研究着重探究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路径,指出志愿服务要融入高校思想引领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实践育人工程、文化育人工程、成长成才工程、网络育人工程。[13]有研究从“六个下功夫”的视域出发,说明要从政治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三方面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机制,从而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14]有研究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履行社会责任、强化责任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等八个维度对东南大学学生的志愿服务现状进行调查,指出要从“发挥组织优势,实现长效发展;拓展志愿项目,锻炼专业技能;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创新能力”三方面进一步完善高校志愿服务育人机制、推进多元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15]这部分研究旨在探究如何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功能,深挖高校等主体如何推进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体系机制建设,从而促使青年自觉接受、深度认可、踊跃参与志愿服务,并从中提升能力本领、形成正确观念,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第三,关于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化与常态化的研究,以志愿服务工作为核心,包含志愿服务体系、青年志愿者行动、常态化、长效机制等内容。有研究以“后亚运时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和本土化”为题,从“培育公民志愿服务精神、常态化吸收志愿者队伍、拓展与创新日常志愿服务的内容”三方面分析志愿服务的常态化。[16]有研究尝试以创新创业思维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提出“从价值引领中明确志愿服务理念、从环境开放中营造志愿服务氛围、从思维交流互动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从创新创业实践中构建志愿服务平台”,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由自发走向自觉。[17]有研究指出,要在遵循社会逻辑、技能逻辑与治理逻辑的基础上,推进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应对常态化社会风险提供社会支撑。[18]这部分研究立足志愿服务活动与工作实践,解决志愿服务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期推进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类议题设置不是彼此分割、独立的,有部分会重合与交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对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不断开展新探索,同时为有序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也需要对志愿服务进行相关学理分析。总而言之,青年志愿服务研究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逻辑进路,主要从“服务实践需求”与“解决学理瓶颈”两个方面开展分析。

四、讨论与结论

第一,通过对1994-2022年发文量的统计可以看出,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略有波动,但是总体仍呈上升趋势,目前处于稳步前行的状态。志愿服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从历年发文量和重要事件节点来看,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已经度过了酝酿起步阶段(1994-2007年)和迅猛发展阶段(2008-2017年),目前迈向了稳步前行阶段(2018年-),这一阶段的研究旨在从更深更细的角度探究如何以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从期刊分布、研究机构和核心作者的统计情况来看,相较于核心期刊而言,普通期刊在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的研究更为全面、丰富,部分普通期刊甚至将“志愿服务”作为独有专栏和重要研究问题。这一发现为学者研究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了重要线索,即在把握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现状与热点时,仅以“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作为是否具备参考价值的划分标准显得过于刻板、偏颇,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关注研究基础深厚、研究特色鲜明的期刊与文章。青年志愿服务研究机构已经初具规模,这一领域有较为突出的研究机构和核心作者,作者间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但这种合作只局限于部分研究机构和作者,并且这种合作具有较强的地域属性和学科属性,若要形成稳定的跨区域高产研究机构群和具有规模的作者合作网络,仍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三,从关键词的高频排序可以看出,青年志愿服务研究一方面侧重于志愿服务对青年价值观的引导,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精神等;另一方面注重志愿服务工作和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行动、长效机制、志愿服务工作等。这两方面是彼此关联、密不可分的,这也说明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大多指向如何引导青年从志愿服务实践中增强学识才干、树立正确价值观,在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自身成长的同时,乐于助人、奉献社会。

第四,从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分析可以看出,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聚类中心和研究指向,但聚类中心和研究指向并不丰富。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研究热点。一是从当前的聚类中心产生新的热点。比如,借鉴相关育人理论与方式培育志愿精神,或是立足志愿服务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提出改进青年志愿服务的方法途径。二是因时势变化而衍生出新的聚类中心和研究指向。比如,在新形势下青年志愿服务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五,从议程设置的内容层面来看,青年志愿服务议题主要由志愿服务培育主体(大多数是教育者)提出和设置,旨在引导人们集中探讨青年志愿服务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等话题。当前,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为青年自身成长、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与志愿服务工作。“青年自身成长”是青年志愿服务议题设置的前提与出发点,能否达到“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效是青年志愿服务议题设置的关键与核心,而“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常态落实则是青年志愿服务议题设置的有效保障。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青年思想观念、精神意志、道德规范的正确引领,是青年志愿服务议题设置的直接目的,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的有效运行和深入开展是青年志愿服务议题设置的最终目标。

鉴于上述分析与总结,未来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可以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促进青年志愿服务由专门化向立体化发展。向立体化发展转变是指在专门化发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扩大志愿服务的范围、形式、场域,跳出目前青年志愿服务的固有模式。就其本身而言,志愿服务是一种不限时间地点、人员参与广泛、形式载体多元的实践活动。青年志愿服务的立体化主要体现在横向与纵向的协同联动。在横向上,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等主体应加强对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视与帮助,完善青年志愿者个人权益保护的政策文件,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机制与体系,推动学校开展志愿服务常识教育与技能培训,促进父母等亲人对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学校、家庭、政府、社会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协调。在纵向上,志愿服务体系包括不同层级,各个层级间需要加强沟通联动,激发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有效运行的内生动力。

第二,注重青年志愿者的多样性,增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功能效果。青年志愿者普遍具有身体素质好、服务热情高、参与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适应速度快等优势。在面对青年志愿者群体时,要依据青年志愿者的个体特征改变和调整育人的方式,这既能够有效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与服务优势,又能够推动青年志愿者更好地通过志愿服务途径达到育己效果。青年志愿者在身体素质、思想状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要因人而异安排志愿服务工作,依据青年志愿者的个人素质、偏好与优势等特征,安排其可以胜任并能从中受到教育的工作。

第三,拓展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范围。青年志愿服务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呈现出逐步扩展的趋势。青年志愿服务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高水平理论成果与学术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完善学科网络。如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的思维模式与理论模型,进一步挖掘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创新点与生长点,提升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猜你喜欢
发文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