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忠艳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2021年,我国初婚人数为1 157.8万人,比2020年减少70.8万人,这是多年来初婚人数首次突破1 200万人,创下自1985年以来的历史新低[1]。从初婚年龄分析,2020年,我国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比2010年的平均初婚年龄24.89岁推迟了近四岁[2]。2022年,河南省内多地初婚平均年龄突破30岁,男性最高的三门峡市为32.5岁,女性最高的安阳市为30.6岁[3]。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婚率降低、初婚年龄提高。“青年的婚恋观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既有对传统‘门当户对’观念的继承,又有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孕育的新观念”,[4]从文化元素深入分析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社会发展,青年的婚恋观逐步发生变化,传统的婚恋观逐渐被解构,新的婚恋观受多元因素的影响,与新的社会形势相契合,并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呈现以下特征:婚恋观念理性化,部分青年在择偶上趋于务实,越来越注重外在物质条件;择偶方式自由化,当代青年的择偶空间不断扩大,择偶方式更加崇尚自由化;择偶条件自我化,当代青年出生在市场经济时代,大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生活环境较为优越,使他们在生活中容易注重索取、忽视奉献、以自我感受为中心,并辐射到婚恋生活中;婚姻观念开放化,当代青年人对开放的婚姻观接受度较高,未婚同居或者试婚现象越来越多。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情况。
在中国传统的婚恋观中,恋爱与婚姻是密不可分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许多中国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美好向往,人们希望通过美好的爱情走向幸福的婚姻。然而,这一美好的愿望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当代青年的婚恋状况“冷热交织”,恋爱与婚姻已经割裂开来。一方面,热情地投入到恋爱中去,另一方面结婚的意愿越来越小,恋爱与婚姻正逐步分开。青年婚恋呈现了多种样态,出现了“分居婚”(“周末婚”)、“试婚(婚前同居)”“单身有多元异性朋友”“姐弟恋”“大叔恋”等。“分居婚”是在日本流行起来的一种婚姻趋势,近年来受到我国年轻人的追捧,也是迎合了当下人们对“自由”婚姻状态的需求。《生命时报》曾就“周末婚姻”进行了采访,其中一位受访者表示夫妻之间“各有各的交际圈,各有各的生活方式。不住在一起,就少了生活琐事的烦恼,也不会受到对方打扰,能用更多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对我们各自的保护与尊重。”[5]表明了青年对婚恋的一种态度以及在婚恋生活中对自由的追求。
另外,全国结婚人数连续7年出现下降,离婚人数却持续增加,2022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683.5 万对,比上年下降 10.6%,结婚率为 4.8‰,比上年下降0.6 个千分点。依法办理离婚手续 287.9 万对,比上年增长 1.4%,离婚率为 2.0‰”[6]。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离婚登记64.1万对[7],第二季度131.7万对[8],仅今年上半年全国离婚登记已达到195.8万对。结婚率连续下降,离婚率持续上升,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对于婚姻的“冷淡”态度,但是青年对于爱情仍然具有美好的向往,恋爱的喜悦与快乐、挫折和痛苦都是青年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生命中的美好回忆。
青年之所以对恋爱产生强烈的渴望和追求,是因为在恋爱过程中,他们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首先,满足了青年对“爱”的需要,男女之间的爱情带来的体验和激情,更能够给他们带来其他感情无法比拟的强烈的满足感。其次,满足青年归属的需要,青年出外求学和工作,一些人会产生孤独、无助、悲观等情绪,在心理上产生不安感,“爱情中男女相互亲近与信赖的感受,相互信任及帮助对方的欲望会带来强烈的安全感与归属感”[9]。最后,满足青年的生理需要。随着青春期的来临,性激素的分泌会使青年产生性方面的冲动与需求,恋爱中的亲密接触和性行为是满足青年生理需要和生理冲动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恋爱一定程度上是青年生活中的必需品,恋爱与婚姻相比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流动性。传统模式下婚姻与爱情紧密联系的状态逐渐发生变化,婚姻与爱情已经呈现出可以完全分开的特征,这也是当代青年婚恋观的一个重要变化。
根据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15岁以上单身人口约为2.39亿[10],2023年中国的单身成年人达到2.4亿,庞大的青年单身人口亟需“脱单”。另外,在庞大的单身人群中,主动单身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部分年轻人不愿意“脱单”。从被动单身到主动单身,“佛系”的婚恋态度是当代青年婚恋观的重要变化。近年来,“找搭子”突然风靡,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各类“寻搭启事”层出不穷,旅游搭子、健身搭子、逛街搭子、吃饭搭子、看演唱会搭子等遍及生活各个领域。“截至2023年10月30日,小红书上‘搭子’的相关帖子已经达到678万个”“DT财经和DT研究院联合发起的一项‘搭子调研’,收集并分析了1 431份年轻人问卷,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年轻人至少有一个‘搭子’,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频繁地和搭子一起活动。部分年轻人认为‘搭子’的重要性在某些时刻甚至高于恋人。”[11]找“搭子”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生活和出行方式,而不同类型的“搭子”关系也丰富了当代年轻人的社交生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搭子”在青年婚恋生活中发挥了一定的替代作用。
图1 社会行动与当代青年单身类型关系图
根据社会行动理论,社会行动的类型分为目的理性型、价值理性型、情感型以及传统型。从婚恋角度分析,目的理性型指有明确的结婚目的,借助社会外在条件,希望通过按成本与报酬的方式寻找到合乎心意的伴侣;价值理性型指有完美的爱情观、婚姻观作为信仰,不论是否实现都会采取各种手段追求自己的信仰;情感型指以情感的冲动体验来决定择偶对象的行动;传统型指完全听从父母意见,恋爱观念保守传统,没有建立起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异性交往观念[12]。将社会行动理论与青年婚恋观结合起来,可以推导出四种社会行动类型对应的四种单身类型。目的理性型由于在实际中难以寻找到成本与报酬的平衡点而单身;价值理性型因为无法寻找到与自己的理想相契合的完美爱情而单身;情感型由于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情绪变化不稳定,行动被情绪主导易做出出格举动而单身;而传统型缺乏自主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因受社会期待影响,被繁重的工作学习挤压了恋爱时间而单身。对当代流行的四种单身类型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传统型单身属于被动单身,而目的理性型单身、价值理性型单身以及情感型单身则属于主动单身。
青年婚恋表面上是婚恋双方自己的事情,但是青年婚恋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强烈的代际冲突。“80后”“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00后”更是享受到了更多关注以及更优越的物质条件,而父母们对于下一代“不放心”“不信任”,所以不能完全撒手不管,特别是在子女的婚恋问题上开始代办。父母们主观认为这种“代办”是为子女考虑,对子女的恋爱对象或结婚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竭尽所能”地为子女置办婚礼,对子女的婚姻生活提意见、指手画脚。这就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是推动了“妈宝男”“妈宝女”的出现,二是进一步激发了青年的“逆反心理”,使青年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心态更加强烈,更不愿意恋爱、结婚了。
当代青年本身具有强烈的个性,在婚恋问题上表现出更加强烈的独立意识,主观上抗拒各种干涉,甚至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逆反心理,以放弃婚恋来对抗父母的干涉。总之,“有时间”“有精力”“控制欲极强”的父母与追求独立和自由的青年比较容易发生激烈的碰撞,在婚恋观方面就呈现出婚恋过程中代际冲突加剧的特征。这种代际冲突加剧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青年婚恋观的重要因素,青年开始无意识地“抗拒婚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婚恋问题逐渐变得复杂,受到多种元素的叠加影响,例如外貌主义、物质主义、浪漫主义、本位主义和攀比心理等。一方面,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条件成为很多年轻人考虑婚恋问题的重要因素。婚姻虽然已经不是维持生活的必要手段,但是许多人希望通过婚姻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甚至希望实现阶层的“跃进”,近年来出现的“凤凰男”的概念,其中就体现了物质条件对于婚姻的影响。较高的房价、物价,使物质条件成为影响青年婚恋的重要权重因素。另一方面,门第观念的影响。“门当户对”是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近年来,“门第”观念一定程度上已经弱化,但是在社会上以学历、能力等“门当户对”的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对于青年婚恋仍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青年婚恋受会到一定的社会习俗的影响,特别是婚礼等婚恋习俗的影响。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婚恋文化,表达了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但是青年对于过于烦琐的婚恋文化出现了一定排斥心理。特别是“婚闹”“天价彩礼”等使青年更加抗拒婚恋。另外,青年群体中存在较多的交友平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结交更多的朋友,社会关系复杂且灵活。这种复杂且灵活的社会关系对于当代青年的婚恋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之,当代青年婚恋受多种元素的影响叠加,使青年的婚恋问题更加复杂。
当代青年婚恋观具有多元化特征,单身、走婚、松散婚姻、事实婚姻等广泛存在。青年婚恋观的变化是物质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交流以及家庭氛围等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文化视角考察青年婚恋观的变化,探析影响青年婚恋观的文化元素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婚姻,婚俗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婚恋文化中有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特别是其中的糟粕。“重男轻女”“三从四德”等儒家传统观念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近代以来虽然进行了多次批判,但是在一定范围内仍然以隐蔽的方式存在,主要表现为男女在很多方面的不平等。当今社会,在很多落后地区仍然存在“生儿子延续香火”的观念,女性在婚姻关系中是被压迫的对象,承担着生育的“任务”。甚至出现了父母为了儿子更好的生活而压榨女儿,“樊胜美”在网络以及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扶弟魔”这一概念广泛流传,对当代青年的婚恋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的婚恋中讲究门当户对、郎才女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已经逐渐淡化,新型的门当户对开始出现。男女双方不再是简单地追求门第对等,而是对学历、教育背景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等要求,这一方面是出于共同语言以及共同价值观的考虑,同时也是门当户对观念在当今时代的深刻反映。通过婚姻实现物质的满足是新型门当户对的变种,即网上流传的“郎财女貌”,男方的财力与女方的美貌实现对等。现在网络新闻中富豪、明星的婚变,基本都是围绕财产分割和第三者插足展开,“受害方”因婚变获得巨额财产补偿,“过错方”以金钱损失重新获得年轻貌美的新伴侣,部分青年男女在网络上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赞赏,甚至部分青年女性将邓文迪作为“人生偶像”。这些反面事例渐渐成为一些追求物质享受的年轻漂亮女性羡慕、嫉妒、效仿的对象,她们认为“混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有钱人可少奋斗二十年”,这样的观念致使普通人的婚姻愈发变得脆弱。
婚恋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受圈层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中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圈层等。原生家庭是青年年少时重要的成长环境,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感情的融洽程度、原生家庭氛围等对青年的婚恋观有显著的影响。“在父母感情较差的家庭中,更容易出现‘亲子过度粘结’想象,即对于配偶产生了失望的情绪,于是将情感转移到子女身上,这样的父母常常会给子女带来‘窒息’的感觉”[13]。这种感觉会在其子女的身上延续,以至于影响其婚恋观,不懂得如何和另一半相处。实践证明,“原生家庭的幸福和睦,对孩子的家庭、婚姻观念形成和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关系不对等的家庭中,孩子更容易形成偏激、敏感的性格,在长大后建立亲密关系时也更容易遇到挫折、受到伤害。”[14]另外,一般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会给子女更大的交友、择偶自主权,同时在关键时刻能够给予必要的指导,有利于子女形成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另一方面,同胞兄弟姐妹的数量对于青年的婚恋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同胞兄弟姐妹数量多的青年的恋爱观发展更趋向于健康与理性,“没有同胞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缺乏社交能力,生理和心理比较早熟,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兄弟姐妹这一中国家庭历史中长期拥有的‘同辈亲密关系’”[15]。独生子女由于一直生活在相对“孤独”的状态,因此表现出强烈的与同辈伙伴交往和沟通的愿望,开始积极向外寻求补偿。这种补偿最主要的表现为恋爱,容易发生早恋,早恋导致青少年在之后形成的恋爱观不够健康、理性。
图2 社会圈层对青年婚恋观影响示意图
社会圈层是青年群体生活的重要环境和背景,其所在的社会圈层包括但不限于职业圈层、教育圈层、兴趣圈层等,不同的圈层内部有其特定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交规则,这些因素对青年的婚恋选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在职业圈层中,金融行业和IT行业的青年由于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不稳定,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对婚姻和生育有更多的顾虑;在教育圈层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可能会更加理性地对待婚姻,而且在亲密关系中更加重视个人发展以及夫妻间的平等;在兴趣圈层中,以共同兴趣为基础组成一定的群体,具有共同语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青年婚恋问题。但是,很多兴趣圈层对于某项活动有执着的热爱,以体育圈层为例,体育爱好者更加倾向于自由、开放的婚恋观,同时可能更加欣赏有活力、富于冒险精神的生活方式,例如攀岩、户外运动等。在艺术圈层中,青年崇尚自由和独立,这种自由与独立的观念使他们对婚姻有更独特的理解,部分艺术家倾向于选择晚婚甚至不婚,以便在艺术生涯的关键阶段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年通过网络社交媒体交友、获取信息,网络文化成为影响当代青年婚恋观的重要因素。网络社交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具有一定的距离感和虚拟性,使扩大社交圈更加便捷,与异性接触的机会也无形中增加。但是虚拟社交对于交流质量而言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人们在交流方面过度依赖网络,使恋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呈下降趋势,双方真诚、深入的交流愈发匮乏,容易引发分歧和冲突,不利于健康、良好的婚恋观的树立。同时,必须注意的是,网络社交与真实社交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部分人利用虚假信息塑造几乎完美的“人设”形象,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博取别人的关注和好感。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青年就会不自觉地陷入对婚恋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从而使真实婚恋的选择和质量受到影响。
同时,现在的网络传播“倾向于娱乐性的感性文化,注重花边新闻炒作和强调视觉冲击的方式吸引人的眼球,缺少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为青年人提供文化消费‘快餐’,只能‘饱腹’却缺乏‘营养’”[16]。最近几年出现了家暴、“杀妻”“碎尸”“求爱不成泼硫酸”等带有严重刑事犯罪性质的新闻,这些新闻随着网络快速发酵、传播,而且出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于是“不婚不育保平安”的论调在网络以及青年男女之间流行。最近以现实中的“泰国杀妻坠崖案”作为原型的电影《消失的她》广泛传播,电影上映之后,给人们对婚姻的理解和看法带来严重的冲击,“恐婚”情绪在一时间被推动到了极致,很多观影者沉浸在剧情中难以抽离,在现场表达了“婚姻太可怕了”的观点,认为“闺蜜情”比“爱情”更值得追求。
以爱情为主题的音乐以及网剧等文艺作品快速传播,对青年婚恋观产生广泛的影响。一大批爱情歌曲横空出世,认为爱情是生命的全部,爱情是无所畏惧的,爱情就要轰轰烈烈、海枯石烂,爱情就是风花雪月等等。“爱情歌曲对爱情的歌颂在一定程度上的至上化问题,推动当代青年在恋爱和婚姻中迷失自我”[17]。爱情至上“不将就”的论调使青年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严重影响了青年的婚恋观。另外,网络偶像剧中“白马王子爱上灰姑娘”“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剧情广泛传播,使很多青年陷入了对爱情及婚姻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对伴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理性客观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婚恋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东西方在文化方面实现了充分的交流与融合,很多西方思潮进入中国,并落地生根广泛传播,这种外来文化包括女权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对当代青年的婚恋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女权主义作为起源于西方国家女性发起的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运动,强调反对性别的歧视、压迫、剥削,追求两性的平等与妇女解放。女权主义从未将男性作为斗争对象,而是视为合作者和同盟者。但是,近年来,女权主义的概念逐渐被曲解,引入性别对立,一旦出现与性别相关的事件或新闻,立刻被冠以性别对立,例如出现车祸,首先讨论的是否为“女司机”,网友们更以“女拳主义”进行嘲讽。社会进步使女性在家庭地位、教育水平以及就业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在社会活动中,女性彻底改变了以往作为男人附属品的角色,而是以独立的个体做出选择。男女双方在婚恋中具有平等地位,这本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以及社会文明的象征,但随着女性独立意识逐渐发展与增强,最终超过一定范围,出现因女性过于“强势”而发生争执并最终分手的情况。很多人将女性的“强势”归结于“女权主义”,这种对女权主义的曲解,容易造成严重的性别对立,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对当代青年的婚恋观产生较大的影响。
“个人主义是一种与道德政治和社会相关的哲学,主张个人利益的重要性,强调个人自由,以自我为中心,通常表现为利己主义、自由主义。”[18]个人主义思潮一方面唤醒了青年的个人意识,动员青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人价值,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在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部分青年“自我意识”过于膨胀,形成了“个人至上”的主观意识,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抉择中,选择个人利益。个人主义对青年的婚恋观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不懂得关心对方的感受,另一方面认为恋爱完全应该顺其自然,而不应该强求,导致社会上出现“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子”的论调。有些人为了论证这种言论的“合理性”,大肆鼓吹日本的低欲望社会,认同日本人通过保持单身状态维持自身的幸福指数,日本的Z世代(出生于1995年至2010年之间的人)甚至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蛙化现象,反映了日本年轻人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他们更愿意享受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不想为了别人而改变自己,也不想承担太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蛙化”的婚姻观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市场,各大网络平台充斥了“不谈恋爱、不结婚,经济形势与我无关”等言论,类似的新闻也铺天盖地,这直接深化影响了青年的个人主义思想,无形中使青年对婚恋的抗拒心理更加强烈,更不愿意恋爱、结婚了。
“拜金主义是伦理学术语,是起源于西方的概念,亦称货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指把金钱视为具有魔力或法力无边的神予以崇拜的观念和思想体系。”[19]改革开放之后,西方腐朽思想传入中国,与中国没落的封建思想中的糟粕结合,催生出拜金主义思潮。在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追求个人私欲的满足,甚至出现了道德失范的情况,滋生出享乐主义思潮。之前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言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青年的婚恋观出现了偏差。另外,拜金主义思潮的流行,使原来简单的婚恋仪式逐渐复杂起来,婚恋成本进一步提升,烦琐的仪式和较高的成本使很多青年不敢追求爱情,或“只恋爱、不结婚”,对婚姻望而却步。
青年婚恋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当代青年的婚恋观进行引导应从文化角度入手,通过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传播、强化文化管理、建设文化圈层交流等手段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达到“久而自芳”的效果。
对婚恋文化资源的整合要在社会运行中持续进行。社会运行是作为有机体的社会多种要素和其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运动、变化及发展。婚恋文化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其发展受社会运行的普遍影响。以社会运行解析婚恋文化,可为引导青年树立健康、正确的婚恋观提供可行路径。
第一,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和精髓。中国传统婚恋观中的尊重、责任、家庭与传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尊重是中国婚姻观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是一种基本的伦理和社会准则,也是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基础。婚姻中的责任感,即双方在婚姻中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包括对家庭、对子女、对社会的责任。在传统文化中,婚姻是一种家庭责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互相扶持,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另外,中国古代的“孝文化”在婚恋文化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在“孝文化”的影响下,婚恋的价值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婚恋在家庭伦理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婚恋主体所展现的道德实践意义,没有“孝文化”的要求,婚恋的多重价值是难以实现的。
第二,强化家风家教建设。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细胞,在青年的成长以及生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来源。中国古人强调的“先成家、后立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家庭的重视,强调婚姻不仅是一种人生选择,更是一种家族及其文化传承,而家族的传承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保持家族及其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一个家庭所涵育的家风家教是家庭特有的属性,反映了家庭中每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伦理原则。强化家风家教建设,可以促使青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形成健康的婚恋观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讲,优秀的家风家教都是教人崇德向善的,在这样的家风家教的指引下,每个家庭成员都应以社会对家庭的要求作为参照,严格要求自己,用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用道德准则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优秀的家风家教文化资源,将家风家教作为家庭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优秀的家风家教在每一个家庭深入开展,以此强化独生子女抗压能力,避免家庭日常交流时间受到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的挤压。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尽孝家庭”“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学习型家庭”等评选活动,建立起家风家教宣传的长效联动机制,使良好的家风家教建设深入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并发挥有效的辐射示范作用。总之,强化家风家教建设,为儿童及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生活及成长环境,对于青年形成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及长远影响。
婚恋观念的形成发展与婚恋文化的传播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引导当代青年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必须要优化婚恋文化传播。优化婚恋文化的传播,一方面要优化网络传播,严格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对于其中发布的婚恋相关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审核,在保证正确的价值观和立场的基础之上,为青年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于青年比较依赖的交友平台也要加强管理,禁止不合理、不道德的交友网站和交友言论、行为。同时,对于网上铺天盖地、真假参半的婚恋相关新闻,要提升媒体的素养,引导各媒体客观报道,尊重事实,以多元化的视角呈现事实,不能做错误的引导。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在大学开设必要的婚恋学习课程,对青年的婚恋观给予必要、科学的指导,使青年在家人、朋友之余有其他的倾诉途径,形成更加健康的婚恋观。另外,在婚恋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个情况--文艺作品对青年婚恋观的影响,因此,对于影视作品必须做出客观的评价及引导青年区分开虚拟与现实,使青年能够通过影视作品获取必要的信息以及情感波动,但不能让影视作品对青年的婚恋观形成根本性的破坏冲击,更不能使青年长期生活于对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对于爱情歌曲,引导青年在欣赏音乐的美感之余,能够正确辨别其中创作者所想表达的婚恋观。
“文化治理不是指权力思维下控制‘意识形态’的过程,而是指针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现状做出的改善,需要谨慎对待文化与治理的关系。”[20]为了保证当代青年形成健康正确的婚恋观,必须要强化婚恋文化治理,一方面对于“烦琐的婚礼”“天价彩礼”“婚闹”等不合理现象进行治理,要标本兼治统筹推进,为婚恋文化治理注入“良法”,形成“善治”,通过一定的社会公约以及法律法规形成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使婚恋文化在合理的层面实现良性运转。应不断开创新的形式,通过集体婚礼等形式简化婚礼程序,倡导文明婚礼,在简化程序的同时能够保留必要的仪式感,使青年男女从中感受到幸福与甜蜜,产生一定的正向示范作用,使更多青年形成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同时尽量做好社会配套,一定程度上解除青年的后顾之忧,引导青年积极追求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利益多元化,人们的思想也在物质利益和金钱引诱下变得愈发功利和激进,各种意识形态性质的社会思潮以更加复杂、多样、更具破坏性的形式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反动言论不时涌现,严重影响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婚恋领域内也不乏这样的现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宣扬“女权主义”“单身主义”“个人主义”等观点,严重影响了青年的婚恋观。对于这些错误思潮进行批判,要发挥主流媒体的阵地作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宣传正确的思想主张,同时开辟更多的宣传途径,形成广泛的批判错误思潮的文化氛围。对于性质恶劣、影响范围大的错误言论以及造谣等言论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治理,以“清朗”的环境为青年形成健康的婚恋观创造条件。
青年群体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群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了不同的圈层,不同圈层内部有特定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社交规则。不同的社会圈层对青年的婚恋观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来自圈层的外部环境,更来自圈层内部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青年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作为纽带,形成一定的圈层,以圈层为单位进行社会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形成了青年的社交桎梏。因此,首先要扩大青年的社交范围,尽可能挖掘青年的兴趣点,青年工作单位、组织或团体要为青年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空间,使青年可以参加不同的活动,进入不同的圈层,认识更多的人。其次,建立不同圈层之间的交流机制,以多元化的视角策划各种活动,不同的圈层之间通过多种途径的交流,实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出更多的“火花”,不仅丰富青年的生活,而且为青年婚恋交友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
青年圈层文化交流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媒介,因此,需要积极挖掘“红娘资源”,培养更多的专业“红娘”,通过优质“红娘文化”建设,使不同圈层的青年实现良性有效交流。在这一视角之下,现有的很多婚恋节目、婚恋中介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婚恋节目存在的局限性在于辐射范围小,而且近年来,为了节目效果,很多婚恋节目出现了“雷人言论”和低俗情节,传导了错误的婚恋观。在培养青年健康婚恋观的过程中,要规范婚恋节目,使其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在青年圈层文化交流方面发挥应用的作用,为青年健康正确的婚恋观的形成及发展创造条件。而婚恋中介公司以追求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的,存在管理不规范、审核不严格的情况,导致部分人利用平台漏洞登记虚假信息,进行“婚恋诈骗”等行为,近年来相关案例频发,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了发挥婚恋中介公司的正确导向作用,必须对其加强监管,规范其行为,使其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和使命感,在引导青年婚恋观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青年婚恋观的形成及健康发展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青年的婚恋观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的婚恋观逐渐被解构。当代青年的婚恋观更加追求开放和自由,认为婚姻是一种自由选择,而不是一种束缚;更加注重平等和尊重,认为男女应该在婚姻和恋爱中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更加关注感情和责任,认为婚姻和恋爱应该是基于以真爱为核心的责任,而不是基于传统观念下的社会责任。当代青年已经由以往的“恐婚”发展到了“懒婚”,出现了一定比例的主动单身的选择,“找搭子”现象风靡,“分居婚”等小众婚姻形式逐渐被接受。青年婚恋态度的变化,彰显了青年对自由的向往,追求极致的自然生活状态,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这对社会的长远发展是有一定消极影响的。通过对青年婚恋观特征及变化的深入分析发现,青年婚恋观的变化不仅受外在的物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更有深层次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且文化因素是更深远、更长久的影响。因此,从文化层面深入分析影响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元素,并以此为视角,对青年婚恋观的培塑做出引导建议,促使当代青年树立健康、正确的婚恋观,对于青年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