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俊辉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发展中既要重视发挥市场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政府作用,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辩证统一的思想,是对邓小平计划与市场关系论断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市场与政府二元对立理论的超越,同时还是在新时代社会发展实践中创新的经济思想理论。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具有内在统一的基础。以哲学视角来考察,从更深层次上说,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内在统一是由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基础所客观决定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市场作用;政府作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人的社会存在
中图分类号:F092.7;F1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840(2023)04-0005-06
DOI:10.16713/j.cnki.65-1269/c.2023.04.001
The Foundation,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nal Unity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 Roles
KANG Junhui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0, China)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fully affirmed that China's economic system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decisive role of the market i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better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market and that of the government,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Xi Jinping's dialectical unity of effective market and promising government is a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eng Xiaoping's plan and market discourse, a transcendence of the binary opposition theory between market and government, and a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economic thinking formed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The role of the market and that of the government have the basis of intrinsic unity.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at a deeper level, the internal unity of "market role" and "government role" is objectively determined by the foundation of human's social existence.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market role; government role; planned economy; market economy; resource allocation; human's social existence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一论述充分说明经济发展中既要重视发挥市场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政府作用,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是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是辩证发展的,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践与经济学理论探索中,认知与理论创新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和关系,既是经济学理论探索中的重要内容,又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实践中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推动经济学说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可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一、我国经济发展中市场与政府内在统一思想的形成及演进
经济建设与经济理论探索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的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相关经济问题的探索,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奠定了全面工业化的基础,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1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传统的发展逻辑面临转变的内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毛泽东一再强调不能“照搬苏联”,而要“以苏为鉴”,提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2、“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3等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場的思想论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算作早期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计划与市场理论的萌芽)。面对社会变迁的新形势,以及基于更好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征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中,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计划与市场的辩证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新论断。”4“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5改革开放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的新的社会经济革命,这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已被明确肯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显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任务。“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6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相关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理论发展。
邓小平曾多次谈到计划与市场的问题,1992年发表的“南方谈话”是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集中论述。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揭示了计划与市场是经济手段而非社会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就说明,我们不能以经济手段决定社会本质,社会主义可以有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这便打破了以经济手段决定社会本质的僵化认识和教条主义思维,既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手段。“南方谈话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论述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和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不仅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2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場关系的论述,揭示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本质规律,有利于明确社会的本质与经济手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即是由社会的本质决定经济手段的性质,而非由经济手段决定社会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充分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精髓,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他强调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国内国际形势作出正确分析和科学判断,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制度、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相统一的优越性,对市场与政府相关理论的探索作出了新的伟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相关论述,充分体现了实践与理论在历史进程中互动发展的特性,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总结,也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市场与政府问题在本质上无关乎社会性质,对于市场与政府,不同的经济学说有不同的理论偏向,但从根本上说,市场与政府是内在统一的。
二、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内在统一的学理探究
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主体在市场机制运行中,通过价格机制传递信息、互通有无,进而调节生产和分配,因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平稳运行离不开各类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市场主体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市场主体、市场要素多种多样,通常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并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认知主体能够充分掌握市场中实时、具体的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变化。纵然认知主体可以依据市场经验对未来进行某些预测,但那也只是一种可能。同时,认知主体获得市场信息、作出决策以及将决策付诸于行动,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便要求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能动性,以就近、及时、分散的方式充分消化、应对市场变化,从而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又称“理性经济人”,其是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谋利、追求利益最大化等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质推动了市场机制的运作,也间接增加了社会公共利益。亚当·斯密说:“各个人都不绝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寻觅最有利的用途。放在他心里的,诚然不是社会的利益,只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检考自身利益的结果,自然会或不如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4也就是说,市场主体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出于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但并不因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相反,他追求自身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能有效增加社会利益。这就是说,“经济人”虽然在主观上是出于追求自身利益的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水平的提升。
历史地看,亚当·斯密的市场理论,在扫除封建王权对经济发展与市场机制的阻碍等方面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和现实作用,其中也彰显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个人利益优先、资本利益优先的逻辑特质。本文认为,个人以其所能支配的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会引导其选择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更有效地增加社会利益这种论断,并无必然性和普遍性可言。这种在理论上推导出的能够更有效增加社会利益的逻辑结论,恰恰可能掩盖了由这种单一、片面的逻辑思维所产生的弊端。这一结论只能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成立。从更长远、更广阔的视角来看,纯粹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也可能因个人利益优先与资本利益优先相结合,以及发展中缺乏整体思维、系统思维等,最终使得“纯粹的经济人”发展逻辑导致“发展”现象实际上仅仅固化于资本自我逐利的目的,并扭曲人与社会发展价值多元化的诉求。在更长远的经济周期和更宏观的发展领域中,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还可能导致出现个人利益与资本利益优先及最大化的合谋,对社会发展产生极大制约,同时市场失灵的范围和效应也可能被放大。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应站在全局高度,尽可能使市场作用的发挥、经济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政府在宏观领域,应在充分把握、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以社会机制调控经济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而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纯粹自由市场作用”的发挥,从本质上说需要社会、政府机制相协调。
我们应具体地、历史地看待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不能将其抽象化。从学理上看,经济学上如前所述的“经济人”假设以及据此产生的市场理论,可以为探析市场行为提供一定借鉴,但若将这种纯粹抽象的学术假设完全等同于实际中的经济运行规律,则将产生教条主义、僵化思维等问题。经济学中的假设并不能等同于具体实际,其可以作为探究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一种视角,但不能对其进行机械化、抽象化的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历史地、具体地立足实际,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相互促进,指导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三、基于社会存在的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辩证统一
理论不是僵化、封闭的教条,其具有指导實践的力量。同样,有关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经济理论也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辩证地发展着,其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市场经济理论,其充分肯定了市场的作用,但将市场绝对化并与政府相对立,从而从根本上说偏离了具体的社会经济运行规律。西方经济学基于“经济人”假设所推导的市场与政府二元对立以及资本优先等,无疑具有一定的学理根据和特定的时代、环境、背景所指,甚至可以说是基于发展的历史阶段的需要,但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空而将其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真理,其中包含的为资本辩护的特质是明显的。作为当代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哈耶克在经济学、哲学、法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对市场经济和自由问题的研究,引导人们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理论将市场与政府对立起来,认为政府干预会导致市场失灵,市场与政府是二元对立的,这种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市场的价值、极端命令计划的弊端,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忽略了发展不平衡、不和谐等问题,忽视了合理的计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益价值。不同环境中计划与市场深层的逻辑基础,是哈耶克等人以及一些西方经济学理论所未能充分考虑的。这种经济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以资本为中心、资本至上等逻辑理念之上的。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纯粹的市场经济,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使在所谓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也并不存在。”1相反,资本逐利性在实质上内在地要求政府对其保驾护航。
上述事实与分析说明,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不能单纯地奠基于这种理论层面的、抽象的“经济人”假设,还必须进一步深入考察经济活动的社会存在基础。也就是说,经济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人的社会存在的一种特殊表现,这种特殊表现有其规律性,但是这种规律性不能与人的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相脱离。人之在与世界之在是最普遍、最基础的客观存在,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的统一,这种客观存在在本质上决定了人的经济行为。
市场活动也是人的社会存在的一部分,是人的社会存在的一种特殊表现。一方面,市场活动有其特有的“市场规律”,这是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市场活动内在于人的社会存在,也遵循着人与社会存在的规律,这是它的普遍性。因此,市场活动的规律也必然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人是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人的经济活动从本质上说无法脱离人与社会相统一这个基础。经济活动既要重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又要重视发挥社会机制的作用,使得市场活动与社会存在相协调,这便需要约束市场过度逐利行为,以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而这也内在地要求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相统一。
综上可知,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内在统一,与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客观基础密不可分。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一方面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还要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相协调。同时,作为个体的人,既有认知的能力,又有认知的局限,这就要求在人的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发挥个体的作用,还要充分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要将这二者辩证统一起来。这一存在的基础也决定了人的经济活动要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相协调,要充分发挥个体作为活跃市场主体的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对社会整体、社会系统的宏观调控作用。
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发挥互为前提,政府作用的发挥不能离开市场作用的发挥,市场作用的发挥也需有政府作用的引导,在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统一中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发展实践中始终站在统领全局的高度,坚持问题导向,在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关系的探究中进一步深化、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3,“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4,但是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还不够完善,政府对微观领域的干预较多,对宏观领域的调控能力还有待提升。习近平经济思想以实践与理论互动、统一为基础,将市场作用、政府作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平衡发展统一起来,以哲学的辩证思维思考经济理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进行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定位,超越了西方市场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理论的二元对立”1,也超越了封闭的、高度集中的绝对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理论,从而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辩证统一起来,充分肯定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明确了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把握了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推动了我国关于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理论探索。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经济工作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体的、联系的”2,市场的实际效益只能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来考察。既不能将僵化的教条主义等同于具体的经济现实,也不能以机械的经验主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对实践和理论进行双重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辩证统一,摒弃了二元对立的教条主义思维,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对经济学理论的伟大创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基于“经济人”假设的市场理论,以“经济人”逐利及资本优先逻辑为特质,导致经济发展中存在追求短期效益而缺少全局观、系统观等问题,存在扭曲社会价值、不顾及其他社会效益等倾向,从而产生经济、社会危机甚至国家安全隐患。资本具有垄断、掠夺等特性,这便需要对市场本身进行辩证考察,要站在全局高度、以全面观点看待经济发展,将经济发展引入正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又要站在全局高度进行宏观调控,使得市场机制的运作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是具体的、联系的,而不是抽象的、割裂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市场与政府的理论探索不断丰富,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了在经济发展中要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超越了市场与政府二元对立的理论,对现实中存在的偏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纠偏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6]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赵凌云,冯兵兵.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经验与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4):3-13+158.
[8]王云峰.习近平政府与市场关系论的全新内涵与特质[J].探求,2017(3):18-23.
[9]黄宗凯.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论述的历史价值[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5):10-14.
[10]赵华美,刘凤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探析[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1(6):21-27.
[11]孙彩红.习近平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思想的特征及实践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3):15-21.
【责任编辑: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