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旭,冯友满
(1.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2.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本次研究所采集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搜索时间为2021年10月17日。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可视化图谱,按每年切分,节点为keyword,g指数设定为25,如图1所示,共生成377个节点,80个连线,中心性为0.001 1。通过作者共现图谱(图1、表1)可以看出,研究作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如李安增与肖芳、李向晖与杨志超,但根据图一显示,论文主要由个人发表为主,虽然有少数学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但数量较小。发文主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排名前十的作者是陈方刘、张明、张允熠、张琳、杨瑞森、杨志超、陈卫平、刘怀玉、胡军良、何萍。
表1 发文作者排名
图1 作者共现图谱
运用Citespace软件阀值设定为2,g 指数设定为 25,共生成332 个节点,86个连线,中心性为 0.001 6。由表2、图2可以看出,发文最多的是南京大学哲学系,为9篇。其次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文为8篇。第三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文为7篇,发文排名前十的机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通过机构共现图谱,我们发现机构之间分布零散,连接线只有86,中心性只有0.001 6。没有形成明显的聚类。这反映了此话题虽然得到了学术团体的关注,但大部分为独立研究,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缺乏合作意识,研究成果共享性不强。
表2 发文机构排名
图2 机构共现图谱
研究热点就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段,有内在联系、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研究问题或专题。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体现了文章的研究方向与价值,出现次数频率高的论文关键词可以体现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关键词分析可以解释某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研究热点以及发展方向。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可视化图谱,按每年切分,节点为keyword,g指数设定为25,如图3)所示,共生成191个节点,235个连线,最高共现频次为143次。排序位于前10关键词(见表3)依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表3 关键词排名前十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从关键词共现图谱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两个结合”的本质特征。“两个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两个结合”,也是我们党历经百年沧桑,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历史经验总结,“两个结合”更是我们党不断创新、不断进化、不断演进的自我革命历程。两个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两个结合”,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更是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过程。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1]。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赋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更多的时代内涵,使其带有明显的时代意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使其提升至全新战略视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转变为中华民族崛起的精神力量。
第二,“两个结合”的过程。“两个结合”不仅是现代化、民族化的过程,更是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则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过程。讲好中国故事,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身精神魅力。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历史写真,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奠定了文明基础。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中国特色主义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有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两个结合”的内涵。“两个结合”是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过程。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理性的自我反思,是指对我认知的文化延伸。近代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推进,也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懈奋斗上。习近平指出“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后,也是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2]。面对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已经有了“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2]。
第四,“两个结合”的方法。“两个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是我们党百年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要求。1943年,中共中央曾指出“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3]。“两个结合”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反应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两个结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统一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逻辑中,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历程中,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统一于中国话语体系建立的路程中,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
从关键词时区图谱(见图4),可以得知:
图4 关键词时区图谱(来源:中国知网)
第一,从理论纬度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发展进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伟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伟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多元化的幸福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得以发展和补充。作为整体发展布局下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理应得以完善和创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必然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指导文化建设实践的展开。
第二,从文化纬度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具有文化属性。但是,由于中国革命任务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主要便成为一种关于革命战略的理论学说”[4]。“两个结合”的提出反映了“从文化纬度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5]的过程。我们要发挥广大人们群众的积极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因此,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面对西方文化入侵风险,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想领域、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三,从情感纬度推动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我国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审美关联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革命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共同蕴含着中华民族理想信仰,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激励着中华儿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激励全国人民英勇顽强、奋勇向前;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伟大建设目标,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新航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不畏强暴和抗击外敌入侵,以及建国后的艰难创业,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弘扬革命文化,就是激励中华儿女不忘屈辱近代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定律,牢记自强不息的革命使命,更好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
1)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两个结合”是我们党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以史为鉴,推成出新的理论创造;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我们党百年奋斗经验的历史总结,更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庄严宣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华民族带来胜利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年轻的党组织对中国国情了解还不够深入,机械式、教条式的照搬苏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度使中国革命形式陷于危亡的困境。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1938年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从此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征程。回顾百年历史,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走向革命胜利的关键法宝。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定,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推进了中国革命进程,把握住了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命运。“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只有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上绽放出真理力量,才能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因此,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中国不仅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也提升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文明认识。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伟大的中华女儿必将以自强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
2) 走向胜利的核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两个结合”发展提供了认识指南。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告别了千年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更大步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践已经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成功逻辑结晶,是中国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本质体现,是满足人民对生活美好多元化需求的理想信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其生命力无比旺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是推动“两个结合”走向胜利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住“两个结合”的理论精髓,用其观察当代、引领当代,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
3) 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是走向胜利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7]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从发展主体看,只有从中国国情出发,才能实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性,才能领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真谛,才能保障改革建设的正确方向。从中国国情出发,也是丰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学说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如今,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每一次改革创新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丰富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需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文化软实力的彰显,离不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大业,也是新时代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只有扎根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沃土上,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才有民族魂,才能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8]。因此,“两个结合”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才能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