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莹,李小华,门楠,杨向君,冬国友
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河北唐山 063000
宫颈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宫颈罕见的上皮性肿瘤,发病率低于宫颈癌的1%[1],与发生于涎腺的腺样囊性癌组织形态学形似,但发生于宫颈的腺样囊性癌恶性度相对更高,比宫颈同样临床分期的鳞状细胞癌恶性度更高。1965 年McGEE 等[2]首次对宫颈腺样囊性癌进行报道,至今多数为个案报道。宫颈腺样囊性癌侵袭性高,且患者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对此病诊断意义很大。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宫颈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
患者女,40岁,主因“性生活阴道出血2 + 月,发现宫颈病变2月”于2023年1月4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 个月当地医院HPV 检测提示HPV16 型阳性,宫颈活检显示鳞状上皮高度上皮内瘤变,部分区域可疑早期浸润,入院前未进行任何治疗。入院后体格检查:T 36.5 ℃,P 64 次/分,R 16 次/分,BP 115/65 mmHg,阴道检查已婚型外阴,阴道畅,黏膜无充血,穹隆空虚,宫颈肥大,可见活检创面,子宫前位,正常大小,质中,无压痛,活动可,双侧附件区未触及异常。既往无心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过敏史、传染病史、外伤手术史、吸烟饮酒史等。入院当日盆腔核磁提示宫颈外口少许异常强化灶。
于2023 年1 月5 日全麻下行宫颈锥切术 + 宫颈成形术,术后病理大体标本最大外径2.5 cm,锥高1.5 cm,未见明显异常。标本经10%中性甲醛固定后常规脱水,石蜡包埋,连续4 μm 厚切片,HE 染色,光镜阅片。镜下肿瘤由两种细胞细胞构成,即导管腺上皮细胞和变异肌上皮细胞。肿瘤细胞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分布,有的细胞巢周围呈栅栏样排列,可见明显的粉刺样坏死(图1a),有的细胞巢中央可见鳞状分化区域,细胞巢呈浸润性生长,巢周可见间质反应及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图1b),部分细胞巢内含有数量、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腔隙,似筛孔状,腔隙周由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围绕,内含透明样物,除筛状结构外,还可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图1c),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异型性明显,有的核深染,细胞核多角形,核仁可见,有的细胞胞质透亮呈脂肪母细胞样,核分裂像多见,肿瘤细胞间质可见粉染的嗜酸性基底膜样物质(图1d)。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 两步法,高温抗原修复,DAB 显色,免疫表型:P16 弥漫阳性(图1e),CK7、CD117(图1f)在腺上皮表达,P63 在肌上皮表达(图1g),P40、CK5/6、CEA、Bcl2部分阳性,而P40、CK5/6 在正常鳞状上皮及鳞化区域表达(图1h),Syn、CgA、MYB 阴性,Ki-67 指数热点区80% + 。结合镜下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情况诊断为(宫颈)腺样囊性癌。患者病情平后出院,择期进行二次手术。
图1 本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
2023 年2 月6 日(首次术后1 个月)患者再次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化验后,于2023 年2 月9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次广泛子宫切除 + 双侧输卵管切除术 + 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显示有腺样囊性癌残留,癌灶直径<5 mm,术后伤口愈合后患者出院。2023 年5 月9 日(术后3 个月)复查盆腔核磁查未发现肿瘤转移或复发,随访至今患者状态良好。
宫颈腺样囊性癌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发病年龄在24~99 岁[3],平均年龄66 岁,主要临床症状是阴道出血,肿物外生性生长或呈广泛糜烂溃疡状生长,具有易复发及向远处转移的特点,可以通过阴道镜检查发现肿物,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研究[4-5]认为,宫颈腺样囊性癌来源于宫颈具有多方向分化“储备细胞”,所以可伴有其他病变,如宫颈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等,并且高危HPV DNA参与其中。
宫颈腺样囊性癌涂片显示呈簇状的三维立体结构,形态比较规则,细胞核呈圆形、椭圆形,细胞质少而稀疏,其特征性的表现是大量透明物质的存在,也是与腺样基底细胞癌及基底细胞样鳞癌鉴别的证据[5]。本例宫颈腺样囊性癌未做细胞学涂片,外院宫颈TCT提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宫颈腺样囊性癌组织学形态与发生于涎腺的腺样囊性癌无明显差别,一般呈筛状、管状、实性3种结构类型,多以其中一种为主,浸润性生长。筛状结构是最具特征性的典型结构,分真性腺腔和假性腺腔,腺腔内外可见嗜酸性的基底膜样物[6],层黏连蛋白等,真性腺腔相对少见,内衬立方上皮细胞,细胞核圆形,胞质丰富,嗜酸,形成微囊腔隙,内含PAS阳性的中性粘液样分泌物;假性腺腔内衬覆的是基底样细胞,核圆形或者不规则形,核仁可见,胞质少,嗜双性或者透明,形成圆形、椭圆形的大小不一的腺腔,内含透明或嗜碱性颗粒样物。管状型形成的真性腔隙更明显,由内层的腺上皮细胞及外层的肌上皮细胞构成小的腺管样结构,腺管内有嗜酸性物质。实性结构具有基底样的特征,最为少见,肿瘤细胞排列成大小不等的地图、条索状、不规则巢状、梁状,局灶可见肿瘤细胞在梁状和巢状结构周围呈现栅栏状排列,基底膜样物质环绕在细胞团外,肿瘤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象、个别细胞的坏死及粉刺样坏死也较前两种多见。宫颈腺样囊性癌表达腺上皮及肌上皮标志物,腺上皮特异性标记物为CK7、CD117、Bcl2 等,肌上皮细胞为P63、SMA、S100 等,而管腔内及周围粉染物可以表达PAS、CollagenV、Laminin 等,Ki67 指数高,与其侵袭性及预后有关。目前,CD117被认为是宫颈腺样囊性癌相对特异性抗体,是干细胞生长因子(SCF)Ⅲ型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7],也是肥大细胞生长因子。在腺样囊性癌中,CD117 主要表达于腺上皮细胞中,在部分肌上皮中也有表达,并且在肌上皮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性[7]。肌上皮细胞具有腺上细胞皮和肌上皮细胞的特点,细胞质内存在似平滑肌的肌原纤维的成分,因为在平滑肌细胞中CD117 基本上不表达,所以认为肌上皮细胞表达CD117 是肌上皮细胞肌源性分化减弱造成的,但是由于其并没有完全丧失肌性分化,所以肌上皮的标记物P63、SMA、S100 等还是有表达的。格列卫可通过作用于C-KIT 靶位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广泛应用于临床[8]。PENNER 等[9]发现,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可有C-KIT 基因突变。宫颈腺样囊性癌中是否存在C-KIT 基因突变还没有相关研究报道,所以是否可以利用此靶点进行治疗还需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发生于涎腺的腺样囊性癌可发生特征性的t(6;9)(q22-23;p23-24)基因易位,使MYB-NFIB基因融合,导致MYB 蛋白过表达,可通过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该蛋白的表达,发生于乳腺的腺样囊性癌有90%左右的MYB-NFIB 基因融合。SHI 等[10]报道的3 例宫颈腺样囊性癌和赵月等[11]报道的5 例宫颈腺样囊性癌均呈MYB 基因重排阴性,他们用的检测方法是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而师晓华等[12]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的4 例宫颈腺样囊性癌患者MYB 蛋白均呈阳性,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用这两种方法对同一病例进行该蛋白的检测,没有关于这两种检测方法一致性的分析,所以宫颈腺样囊性癌是否为真正具有MYB 基因重排的腺样囊性癌的说法还需要进一步证实。本文报道的这个病例进行该蛋白检测也呈阴性。本例患者腺上皮细胞CD117、CK7、Bcl2表达,肌上皮细胞P63 阳性表达,P40、CK5/6 在鳞化区域表达,Ki67 指数高达80%。师晓华等[12]检测4例宫颈腺样囊性癌患者P16 弥漫表达,XING 等[13]对6例宫颈腺样囊性癌患者也进行P16检测,均呈弥漫阳性表达,他们进行HPV 原位杂交,均检测到高危型HPV,本例患者入院前外院进行HPV 检测也是高危型,分型检测16 型阳性,在本院免疫组化P16 也是弥漫一致的强阳性表达,所以有文献[14]报道认为该肿瘤是HPV 相关性肿瘤,本例患者HPV 阳性及P16的表达也支持了这个说法。
宫颈腺样囊性癌应与腺样基底细胞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进行鉴别诊断。腺样基底细胞癌:镜下浸润宫颈鳞状上皮下的浅层间质内,与实体型宫颈腺样囊性癌组织形态学不容易区分,但预后差别大,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恶性度低,复发及转移罕见,呈不规则的小叶结构,多数为小巢状生长。癌巢周围细胞多呈栅栏样排列[15],与皮肤基底细胞癌相似,且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少见,不易出现坏死,宫颈腺样囊性癌癌巢周围或者细胞腔隙内有粉染的基底膜样物存在,免疫组化CollagenV、Laminin 及CD117 阳性可与之鉴别。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有的宫颈腺样囊性癌伴发鳞状细胞癌,二者在活检中不容易区分,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细胞异型性更明显,核分裂象也更多见,认真观察可以看见鳞状细胞特有的细胞间桥及红染的细胞质,角化型鳞状细胞癌还可见角化珠形成,另外免疫组化P40、P63、CK5/6 的表达也是支持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的有力支持。神经内分泌癌:神经内分泌癌与实性腺样囊性癌有时有形态学的重叠,当小细胞型神经内分泌癌由小的、深染的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癌巢,大的肿瘤细胞巢团似栅栏状,免疫组化神经内分泌癌显示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而腺样囊性癌肌上皮标记阳性及电镜下超微[5]结构可与之鉴别。大细胞型就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为宫颈腺样囊性癌一般由相对较小的细胞组成,二者在细胞形态上很容易鉴别,如果经验不足或者不太确定可以用神经内分泌标记Syn、CD56、CgA 等[16]可以与之鉴别,另外宫颈腺样囊性癌可见粉染的基底膜样物也是与之鉴别的点。
宫颈腺样囊性癌作为十分罕见的肿瘤,发病率极低,相关的临床资料也就很少,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案共识,但多数研究[17]还是建议彻底的手术切除,结合术后放化疗的方法。预后与临床分期相关,有一项回顾性研究[18]表明临床分期为Ⅰ期的宫颈腺样囊性癌患者,有56%患者总的生存期为5~6 a,低于宫颈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另外一项也发现临床Ⅰ期的患者总生存期≥5 a。NISHIDA 等[19]的研究分析发现,临床Ⅲ期宫颈腺样囊性癌患者病死率为70%,平均生存时间为27.25 个月,20%的患者带病存活,10%患者无病生存,因此早期发现及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例患者先行宫颈锥切术,锥切标本各点均见浸润性腺样囊性癌,深度<5 mm,3 点处外口切缘及6 点处内口切缘见有癌残留,后进行子宫、双附件切术,淋巴结清扫,临床分期为Ⅰa 期,后密切观察随诊,目前患者术后6 个月,状态良好。
总之,宫颈腺样囊性癌主要临床特点是阴道出血,镜下肿瘤细胞巢呈圆形、椭圆形,有的细胞巢周围呈栅栏样排列,可见明显的粉刺样坏死,免疫表型P16、CK7、CD117、Bcl2 弥漫阳性及P63、P40、CEA、CK5/6 部分阳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且应与腺样基底细胞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