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詹林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为主流媒体拓展发展空间指明了方向,媒体融合从媒体与媒体的“窄融合”,推进到媒体与社会跨行业的“宽融合”。“新闻+”,加什么,怎么加?2022年,作为业界最高奖项和权威标杆的中国新闻奖实施重大改革调整,其中在专门奖项中设立“应用创新”奖项,探索“新闻+服务”新业态,要求申报项目为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研发“新闻+服务”的创新性信息服务产品。本文拟以部分获奖产品为例,探讨“新闻+”融合创新的路径选择。
人类传播在历经口头传播、团体传播、大众传播之后,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网络传播阶段。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创新,不断重构媒体生产关系,拓宽媒体时空边界,推进媒体生态不断演进。彭兰提出,连接是互联网的根本逻辑。人、内容、服务之间的连接,成为互联网应用探索的主要方向[1]。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通过信息传播触达的受众怎样才能沉淀为粘性用户,“新闻+”展现出主流媒体连接更多社会资源、生活资源、商业资源的发展方向。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传受“主—客”关系,已经变成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主—主”关系。新技术新媒体赋权的受众成为今天的用户,他们不但是媒体内容的使用者,更成为媒体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甚至媒体本身,进而大大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内容供给权和传播影响力。戴维·温伯格在《新数字秩序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信息化社会中不管信息有多少,甚至要膨胀成为信息“堆”,但这个信息“堆”到底是什么,只能由用户来定义、过滤与组织。如何将信息受众沉淀为用户,传统的“一对多”、“点对面”传播模式显然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互联网传播的基本模式是“点对点”和“一对一”,用户需求层面、消费层面和市场层面的改变与现实才是决定媒体融合方式与构造的基本出发点[2]。
互联网通过连接和再连接改变了世界,在连接中激活释放了巨大的传播生产力,大众媒体、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等多种媒体共生共存,传媒生态呈现多元共生的状态。内容不再稀缺,用户规模趋近饱和。2022年我国互联网平台运营指标的评价从用户数量转换为日活量、月活量,集约化深耕用户替代了粗放追求用户规模。如何实现与用户更好连接,“新闻+”模式创新不仅使传播可见,更希望在渠道、技术、内容、资源等方面与用户实现对接交互,最终实现价值可及。
近年来主流媒体以新闻业务为主体,将政务、服务、商务作为媒体业务的拓展延伸,积极尝试将海量信息、群众需求和解决路径高效对接在“新闻+”融合应用创新上,并做出了诸多成功尝试,涌现出一批现象级产品和典型案例。
政务类信息和应用,是主流媒体深化融合创新的重要内容支撑,利用自身制度和资源优势,主流媒体通过拓展“新闻+政务”,逐渐成为智慧治理平台中的组成部分。
2021年,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客户端与北京市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打通数据后台,开创“接诉即办”融合应用产品,成为媒体机构与政务部门跨界合作的典型案例,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应用创新类一等奖。在这个应用中,市民提交的图文、视频诉求经由后台审核通过后进入12345数据后台,由政府进行统一受理并纳入督办考评体系。用户可选择媒体介入由记者跟踪报道,推动问题解决。应用上线后有效分担市民热线压力,提高了政府“接诉即办”的质量效率,并将优质的接诉即办内容通过互联网矩阵对公众迅速触达。应用上线一年接收市民有效诉求一万余条,协同12345办理率100%。应用内容总浏览量1882万,在微博播放量过亿。
走好新时期网上群众路线,中国新闻奖应用创新二等奖产品——新华社“全民拍”,则是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优势,采用大数据系统创新收集民众求助信息,推动各方协同解决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 “疑难杂症”。在问题反映和解决过程中,阅读量和评论数以亿计,一些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组成专班专门接纳“全民拍”提供的舆情信息。北京市将“全民拍”线索纳入北京市12345接诉即办,开展专项对接。甚至一些执法人员面对生活中棘手的基层治理难题也用起了“全民拍”并取得实效。“全民拍”上线第一年,收到有效民生求助信息六万条,促进了近1/4线索解决,社会效益显著。
除了做强连接公众与政府部门的问政类服务,近年来媒体智库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在深度融合背景下,不少媒体机构成立智库,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华社是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中唯一媒体型智库,依托“记者+学者”“调查+研究”等优势,通过智库研究和发布充分发挥资政建言和舆论引导作用。2020年清华大学发布的《清华大学智库大数据报告(2019)》中,新华社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瞭望智库在1065家智库中头条指数排名居第1位,到2022年底其微信公众号粉丝量超过590万[3]。地方媒体立足区域治理也纷纷尝试智库化转型。南方都市报先后成立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和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初步构建以社会治理、行业治理、区域治理为特色优势的研究体系,搭建聚合政府、媒体、专家、市民的共建平台。广州城市治理榜、广州韧性城市报告(2021)、广州最具获得感改革评价(2022)、广州红棉指数等课题成果,有力推动了城市治理领域的改革创新。
今天的互联网早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空间,成为人们获取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主流媒体要通过“新闻+服务”触达更多日常生活场景,强化与用户的连接,打造信息、社交、服务等相互交融的媒体新生态。民生服务关联群众吃穿住行,“新闻+服务”可连接社会公益、健康医疗、招生就业、应急交通、社区调解、相亲交友、生活缴费和文娱票友等众多生活场景,近年来主流媒体在融合创新中打造产品、开放社区,围绕“新闻+服务”做出了不少有益尝试。
第3 2 届中国新闻奖应用创新二等奖产品——央视频《春华秋实 国聘行动》第二季,就是以群众关心关切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为抓手,依托媒体传播平台优势创新打造的信息服务产品。近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连年增长,叠加疫情考验,就业工作面临巨大考验。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教育部、人社部、国资委、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自2 0 2 0年起推出“国聘行动”系列融媒体产品,2021年“国聘行动”推出第二季——《春华秋实》大型融媒体招聘活动,以H 5产品集纳招聘信息、宣讲直播、就业培训等内容,在疫情期间开创了无接触求职新模式,全年推出107场云招聘直播,组织20余场名企进校园专场活动,汇聚大量名企招聘资源,收到简历超745万份,相关信息全网累计总触达83.3亿人次,有效助力大学生就业。
中国新闻奖应用创新类获奖产品——《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和《今年清明节,请帮你家乡的烈士寻亲》,则展现了“新闻+”在社会公益服务中的强大连接能力。2021年新春走基层期间,中青报记者对7个不同年龄段的事实孤儿家庭深入采访,以H5形式集合Vlog、VR、深度报道、网民交互、慈善公募链接等多方位挖掘与讲述国内事实孤儿的现状,《点亮事实孤独的未来》报道刊出后有全国人大代表关注到这个特殊群体,通过走访调研撰写相关建议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有上市公司负责人捐款1000万元支持;有网友通过H5链接的公募平台等捐款近100万元;还有高校、医院主动报名为孩子们提供服务支持;国家女排主攻手张常宁等名人录制视频鼓励孩子们。2021年清明节,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制作推出互动H5《今年清明节,请帮家乡的烈士寻亲》,产品采用A I技术修复烈士老照片,再现烈士“音容笑貌”;精心设计为烈士擦拭墓碑、献花等动作,增加互动。截至当年4月底,100位烈士中确认找到了61位烈士亲属。人民日报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8.8亿人次。
在商务应用上,主流媒体在融合实践中连接线上与线下,落地购物消费与商务合作场景,“新闻+商务”探索出有效的运营样式。中国新闻奖应用创新类获奖产品——湖南红网“湘农荟”助农应用平台,围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通过“信息发布+宣传联动+平台联动+直播带货”的方式,打造出媒体创新助农、助推乡村振兴的样本。
在湘农荟,“信息发布”实现各地农产品的供需匹配,“宣传联动”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平台联动”汇聚亿万流量和关注,“直播带货”打通各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2020年3月上线到2022年10月,先后开展50余场次助农直播,观看总点击量超21.8亿人次,提供农业供需信息6万余条,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关联销售超22.8亿元。直播营销平台卖火了炎陵黄桃、保靖黄金茶等农特产品,2022年助力炎陵县近4万名桃农人均增收1.2万元。
依托强大内容生产和传播能力,主流媒体纷纷在商务服务领域拓展边界探索创新,如推出专业信息服务产品,设立商城板块,并尝试开发联名产品、文创周边等。南方都市报2022年成立“湾财社”板块,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商业财经领域发展,实现首年营收破亿元。芒果TV推出的小芒电商,上线“视频节目+购物”模式,构建集看、购、晒于一体的购物社区。澎湃新闻推出“澎湃智媒开放平台”,输出涵盖智能生产、智能分发、智能审核、商业化、智能生态等多元产品和服务。
“新闻+”模式是主流媒体重建用户连接,重构商业模式的发展路径,从实践探索看,技术引领与平台聚合至关重要。
近年中国5G技术发展加快了新型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媒体融合走向以数据为核心、生态化为特征的智能媒体时代,机器、算法、数据等逐渐成为信息采集、处理、加工的关键力量。北京时间“接诉即办”运用大数据算法分析整理市民诉求,新华社“全民拍”引入人工智能协同分拣,中青报“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引入VR技术呈现“梦想小屋”用户体验,人民网“为烈士寻亲”H5借助AI修复烈士老照片等。不再局限于产品应用,技术已赋能传播生产全链条,智能拆条、分发,智能校对、编辑、审核和智能推送、营销等在中央及部分省级媒体客户端上线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持极大提高传播生产效率,优化了用户体验。然而,技术的投入与高昂的花费相伴相生,对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各级媒体来说如何解决技术和人才问题是“新闻+”模式持续深入发展的关键。
《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在中国新闻奖应用创新类获奖产品中,吸纳用户共同参与信息生产传播和社会治理是共同特征,北京时间“接诉即办”和新华社“全民拍”用户上传诉求构成核心信息源,中青报“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开发互动页面供用户“点亮心愿”和“慈善公募”,央视频“春华秋实 国聘行动”第二季邀请用人单位入驻发布招聘信息,红网“湘农荟”吸引农民上线直播卖货等。有调研显示大部分主流媒体客户端都开通了可供用户上传内容的渠道,经常和总是采用用户上传内容的主流媒体约占33.43%[4]。人民网客户端于2018年上线“人民号”,目前已聚合优质政务、媒体和自媒体账号3万家。澎湃新闻打造“澎湃号”频道,通过UGC(用户生产内容)每天产出优质内容近万条。从媒体融合实践来看,中央级媒体平台聚合能力明显优于地方媒体平台,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内容创新和影响力变现,仍然是当前地方媒体面临的问题。
“新闻+”模式是主流媒体重建用户连接,重构商业模式的发展路径。在技术快速迭代、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主流媒体以新闻业务为主体,将政务、服务、商务作为媒体业务的拓展延伸,通过多元的产品和服务强化用户连接,有效提升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从当前实践探索看,加强技术引领与平台聚合能力至关重要,如何解决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仍是各级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