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春燕
支架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可以有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深度参与学科知识探究与运用活动的教学方法。美术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全面欣赏美术作品、通过艺术活动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知识探究活动中,把握美术学科的本质,提升美术素养,积极探索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巧妙为学生搭建支架的策略。
支架(scaffold)本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在建筑行业,支架可以为工人施工带来暂时性的帮助。布鲁纳在描述幼儿口语习得领域相关研究成果期间,将“支架”一词引入教育领域,此后,借助支架组织教学活动,助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研究工作逐步推进,至今,支架式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且受到广泛认可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支架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以引导性的问题辅助学生展开观察与思考的教具、微课、生活案例等为媒介搭建支架,让学生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顺利参与到知识和技能建构的活动中,最终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够基于学习经验完成具体任务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搭建支架,以此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学习体验,积累探究经验,实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目标,提升支架的有效性。
结合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剪纸”教学,系统介绍支架式教学方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策略。
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从而初步设计支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基于既往的教学经验初步展开学情分析活动,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调查问卷,从而全面了解学生对新课知识的兴趣和了解深度。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调查问卷期间,教师要避免设计过多的问题,防止使学生产生焦虑、厌倦的心理,并确保学生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填写问卷信息,保障信息收集的准确性。
本次教学期间,笔者先总结近年“剪纸”一课的教学经验,并思考授课班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动手能力和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初步开展学情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设计了如表1 所示的网络调查问卷,借助大数据快速收集并整合学生的答案,结合调查成果全面了解学情,找出教学难点,从而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度展开学习活动的支架。
表1 “剪纸”教学准备环节学情收集问卷
多途径分析学情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很少关注或不关注剪纸作品,且存在从不制作剪纸作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识到在教学期间应积极提升学生对剪纸相关知识的探究兴趣,由此,笔者剪辑了一段微视频,先通过照片、图片等展示剪纸在现代的应用(如中国邮政于2018 年1 月24日发行的《中国剪纸(一)》特种邮票照片等),初步让学生感受剪纸的艺术美,认识到生活中很多内容都与剪纸有关。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在微课中引入“2006 年5 月20 日,剪纸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信息,以此让学生建立“剪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激活其了解剪纸艺术的热情。除微课外,笔者还收集了多幅剪纸作品和剪纸作品照片,进一步丰富教学支架的类型。此外,针对学情期间归纳的其他教学难点(如学生不了解剪纸的艺术价值、学生不了解剪纸的方法等),笔者也设计了与之对应的支架。
教师需要结合支架组织教学活动,助力学生展开深度探究。为提升支架的运用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的时间和平台,以此确保学生可以有效运用教师搭建的支架,在没有教师直接引导的情况下也可以参与探究活动,形成良好的班级探究氛围。
“剪纸”教学开始之初,笔者先分享有助于学生展开探究的微视频,再结合微视频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要学习剪纸艺术?
2.什么是剪纸艺术?
3.剪纸作品有什么特点?
4.如何制作剪纸作品?
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受到积极影响,强化学习本课知识的动机,并明确学习重点:了解剪纸的定义、剪纸作品的特点和剪纸的制作方法。
正式进入教学后,笔者将用礼品袋装好的剪纸作品摆放在讲台上,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剪纸文化探究项目组”,引导各组学生推选本组代表随机选择一个礼品袋。此后,笔者提出:“礼品袋里是精美的剪纸作品,请各组同学共同欣赏礼品袋中的剪纸作品。10 分钟后,请各组同学站到讲台上向其他小组同学介绍自己的剪纸作品。”学生进入美术作品鉴赏状态后,笔者观察各组的剪纸作品,为各组学生提供有助于提升鉴赏深度的“赏析清单”(分别从剪纸的题材、色彩、纹样、寓意等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同时,笔者也在各组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讨论氛围不佳的情况下与其展开互动,助力学生有效运用支架,顺利完成讨论任务。各组学生分享剪纸作品鉴赏成果后,开展总结归纳活动,尝试用语言概括剪纸的定义,讨论剪纸的特点,归纳赏析剪纸艺术的方法。
这样,笔者在课堂教学期间结合课前设计的支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辅助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感兴趣的话题等与教学准备环节设想的情况有所不同的问题。鉴于此,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灵活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提升学生深度学习学科知识的兴趣。因此,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环节灵活展开评价,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补充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细节,为学生搭建课堂助学支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笔者在完成“剪纸的制作方法”教学后,鼓励学生制作一个作品,并对学生的作品展开评价,发现很多学生都选择模仿教材通过刻刀得出一幅“兔子”剪纸作品。这种情况虽然学生可以初步尝试使用刻刀,通过圆刀法开展剪纸实践活动,但很难有效体会其他剪纸基本刀法的特点。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先通过激励性的评语肯定学生的进步,再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并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在鉴赏环节欣赏的部分剪纸作品,搭建实践支架,即与学生讨论这些作品的特点,请学生分析刀法,鼓励学生展开模仿,从而使其在支架的辅助下,体会直插刀法、暗口刀法、开口刀法、折插刀法、刀扎法等剪纸基本刀法的运用技巧,并认识到自己可以在行刀时将不同的刀法进行组合。这样,笔者在教学期间灵活评价学生的学习、练习过程,可以通过动态搭建支架及时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把握学科知识本质,确保学生能够受到学习活动的影响,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具体问题。鉴于此,通过支架辅助学生完成知识探究活动后,教师需要及时撤离支架,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又可以使其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出自我提升的方向,通过后续学习活动真正内化所学知识,发展其学科素养。
在“剪纸”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项课后作业:
1.从服装设计、电视节目、生活情境中寻找剪纸作品,对其进行分析,写一篇评述类短文。
2.设计一幅剪纸作品,并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写明设计思路。
这两项作业分别属于“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两类艺术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回顾课堂学习经验,结合在课上与教师、同学共同欣赏剪纸艺术作品的经验欣赏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并能够在设计剪纸作品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与创新思维,提升动手能力。受这两项作业的影响,很多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复习活动,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与他人讨论、回顾教材内容和学习笔记、查阅网络信息等途径进一步提升自己对剪纸文化的了解,并体会剪纸的乐趣。
学生完成自主实践活动后,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实践成果,适当补充必要的个性化支架。具体来说,若教师遇到学生课内知识掌握不扎实的问题,则需要通过分享基础知识巩固微课或美术作品欣赏、设计范例等途径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若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实践任务,且表现出希望获取更多参与新课主题相关美术知识的意愿,教师则可以通过开设线上云课堂、分享鉴赏资源等途径满足学生深度探究的需求。
课后的“剪纸”作业,笔者通过认真检查学生作业,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层次,并为其补充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支架。
针对剪纸作品鉴赏效果不佳的学生,笔者在线上平台上分享了“剪纸作品鉴赏”系列微课,以此为媒介搭建范例支架,微课包含“图书插图、封面中的剪纸元素”“藏书票、贺年卡、书签中的剪纸元素”“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剪纸元素”和“广告设计中的剪纸元素”等多个主题,从而让学生都能够在支架的辅助下细致、全面地展开“欣赏·评述”实践活动。
针对未能将自己的剪纸作品设计思路顺利呈现在“造型·表现”实践活动的学生,笔者通过社团活动搭建支架,鼓励他们参与手工社团中剪纸体验活动,并在活动期间辅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剪纸基本刀法相关知识,引导其参与练习,最终使其能够将自己的设计思路较好地呈现在作品中。
针对课内学习效果较好且具备个人剪纸能力的学生,笔者为其搭建活动支架,设计“校园剪纸”系列文化活动,并在“班级剪纸文化墙”中设计多个剪纸作品展示版块,如“阳刻剪法学生剪纸作品版块”“阴阳刻并用剪法学生作品版块”“点色剪纸学生作品版块”等,鼓励他们参与“班级剪纸文化墙”设计与装饰工作或在为各个版块设计剪纸作品,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样,让这部分学生更多地了解剪纸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参与到“设计·应用”类艺术实践活动中,带动其他学生参与活动。
笔者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其补充必要的个性化支架,让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提升自身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等素养,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认识到支架式教学方法对提升教学质量的积极影响,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学生实践成果验收等多个环节分析学生学习期间应注意的问题和需要获得的帮助,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合理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这样,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便可以通过课前设计的助学支架快速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利用课堂动态搭建的支架保障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通过及时撤离支架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最后,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艺术实践成果搭建必要的个性化支架,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引导,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发展自身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