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对读写模块足够重视,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学习中掌握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粗读与精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有效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提高语文综合水平。
一、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可通过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全面性原则设计教学方案,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及学习态度进行全面考查。第二,根据班级学情来设定相应难度的阅读学习目标。目标设定太高会打击学生的信心,而目标设定太低又会浪费教学时间。第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分析文本。
(二)互动性原则
实践表明,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设计良好的双向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一,教师不能过度开展教学工作,也不可忽视学情而一味灌输语文知识,而要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经验来探究、反思,进而对阅读文本形成独特的见解。第二,教师应充分借助师生互动环节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该方式不仅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第三,教师应着重开展深度互动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参与度。
(三)反思性原则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这要求学生能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再思考,进而建立完善的认知体系。因此,教师需遵循反思性原则,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还应当对自身教学工作进行反思与总结,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充分借助教学优势来弥补不足,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课堂学习体验。
二、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开展文化传承工作,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能够继承与弘扬这些文化。该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语文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阅读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包容、开放的文化观,在充分弘扬本土文化的同时客观看待外来文化。
例如,在为六年级学生讲解统编教材中《藏戲》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更多藏戏的相关知识,并使其明白藏戏是我国西藏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戏曲类型,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前时间收集阅读资料,充分了解藏戏的历史、藏戏的发展进程等。该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并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文化内涵。此外,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藏戏的相关影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学习情境。在课文教学结束后,笔者还鼓励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阅读资料。学生查阅了西藏传统服饰、传统美食及传统建筑等资料,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二)通过开展朗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经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不少学生虽然能够听懂教师传授的知识,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积累与表达实践的机会。阅读课堂中的朗读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本的主旨和大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思维被激活,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笔下的世界,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带领六年级学生学习统编教材中《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安排朗读环节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第一,巧妙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为学生播放相关影片,并为学生做好朗读示范,让学生了解文字在不同语境下的读音差异,并明白在文本何处进行停顿。该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阅读学习活动。第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朗读,通过模仿示范音频来进行跟读与反思,并在朗读过程中尝试分析文本内涵,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进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三)通过绘制阅读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面对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文本时,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常常读完全文后就忘记了关键情节。针对这一现象,语文教师可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一一标明不同段落间的关联。实践表明,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学生仔细梳理文本中出现的关键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能够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的阅读逻辑思维。因此,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仔细梳理文本情节,在阅读结束后将文本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总结。该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还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为六年级学生讲解统编教材中《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系列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阅读任务来绘制思维导图:第一,两小儿主要是围绕太阳的哪些方面展开辩论的?第二,两小儿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第三,根据全文,我们能够总结出什么?在根据问题绘制导图时,学生能够对文本情节产生直观的理解,并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
(四)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文本结构,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审美意识,形成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综观小学语文教材,其中很多阅读文本内容为描写自然景物。教师就可借助这些内容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自然、爱上生活。
例如,在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草原》一文中,作者主要运用生动细腻的文字来赞美草原的风景,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草原的美好风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度剖析文本。具体内容如下:“仔细阅读文本中这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向大家展示了内蒙古大草原的优美风景,且运用‘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来细致描述景色,请对这些词语进行分析,思考作者为什么运用这些词语来进行表达。”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作者笔下文字来创设相应的情境,充分体验内蒙古大草原的美景。上述阅读任务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欣赏文字美的基础上掌握表达美的方式。
研究发现,高效、科学的阅读教学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习得正确的文本阅读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研读新课标,并据此优化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