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萱 孙绍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议题设置愈发丰富多样、传播过程的技术手段更加鲜活高效。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提供更优质的场景体验、更高效的互动连接、更精准的智能评价。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升级传播方式、拓宽传播空间,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校 思政教育传播 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前,信息技术正在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互联网+智慧思政”即将跨越新台阶,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提供新动能。西北工业大学借助智能化信息技术建设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实现了精准化变革,促使教育效果更加入脑入心。
技术的变革塑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新格局。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议题设置与生活息息相关,议题类型和内容愈加丰富多样,教育信息传播载体和形式更加广泛多样。
1.教育传播内容的议题设置愈发丰富多样。技术革命的发展推动了大众传播生态格局的解构与重构,以“两微一端”为中心的网络互动愈发频繁,自媒体、短视频的兴起更是将话语传播的主动权下沉到普通网民当中,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网络议题的设置和舆情制造的过程中。大众传媒的发展在彰显技术赋能和传播权力下沉的优势时,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内容议程设置。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的议题设置朝着多元化发展,通过新型信息技术运用这些信息来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赋能也显得尤为必要。
2.传播过程的技术手段更加鲜活高效。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都要借助媒介向受众传播相应信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高清接入”进校园、进课堂、进宿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新型方式,技术支撑的优化和升级,教学课堂的可视化、数字化、全息化水平得以提升,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传播格局。用信息技术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整合多样教育资源、优化智慧教育过程,进一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相结合的应有之义和现实要求。
信息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提升既充分又必要。以5G技术、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为主要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控制、界面、介质等各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具体体现在传播速率、传播空间、效果反馈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升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可以覆盖“教学、考试、评价、校园和区域管理环节”,高校借助先进通信技术,以沉浸式的教育体验、远程传播的良性互动、智能分析的场景优化,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过程,可以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形式更丰富、传播领域更宽阔、传播效果更明显、传播力度更强大。
1.沉浸体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重视理论讲授,然而这种教育传播的方式也容易形成“填鸭式”的强灌输和“打夯式”硬灌输,教育实效比较有限。随着教育实践的现代化,具有超强交互性和超真实体验性的新型传播技术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高校力图以新媒体技术为动力来优化教学环境、创新教育形式,最大程度地让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认知和文化认同。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超强的速度优势和低延迟特点,能够融合VR/AR/MR這类对网络速度和容量有着高要求的技术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应用场景。全息课堂可以让学生沉浸在全数据、超智能的学习空间;VR教育实训室可以实现虚拟场景与教育现实的高效互动,让传统的二维教育空间升级到三维甚至多维的状态。以西北工业大学的“思创空间”思政学习平台为例,学生可以在VR虚拟校园中搜寻大国重器、开展“四史”知识竞答,还可以通过回答思政问题捕获“吉祥物”,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传播的方式,非常契合作为“Z世代”的大学生们的学习习惯,有效激发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教育内容实现有效传播。可见,信息技术助力下的沉浸式体验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互动,让思政课堂不再那么单一,而是变得更加立体。
2.远程互动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远程互动作为智慧教育的典型形态,在突破传播时空、提高传播速度和扩大传播范围等方面具有极强的作用力。过去的教育传播效果更多地依赖于人与人的面对面传播。在智媒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要充分发挥“物”作为公共信息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随着Web3.0时代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物”可以被技术赋能,进而承担起传播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法律规范、道德取向的职责,学校可以运用高延续、宽范围的存储数据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加持,学校可以在最大程度地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传播空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课堂的升级,实现双向音频互动升级;充分利用微课、MOOC等多种创新学习模式,创新互联网在线学习手段;将全景视频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互动参与感。信息技术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能够让优质教育资源下沉,让信息获取更加全面,让教育传播空间更加广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差异化教育内容需求,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3.智能分析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实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在互动交往过程中完成的,即教育者释放文化信号,受教育者读取信息的同时将良好的思想观念引入头脑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有规律的课堂鉴别和分析,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优化和升级,让教育内容更加完善,教育效果更加突出,教育传播更加深远。智能媒介技术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关键。教育者可以将智能媒介技术的反馈数据作为参考依据,进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手段,让教育影响更好地扩展到每一个学生。以西北工业大学的“思政教育情感反馈系统”为例,其利用生物传导技术,通过绘制和分析学生在听取思政课程过程中的专注度、融入度的数据波动曲线,去监测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情绪反应和情感状态等,让思政课教师能够及时高效地获得学生的教学反馈,从而为进行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精准性提供依据,进而增强教育实效。
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能够引起媒介传播手段和话语格局的深刻变化,对重构“人—物”和“物—物”的新互动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范围内的传播影响力、提高其传播亲和力、彰显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担当,需要紧抓思想发展规律、从整体的传播生态环境入手、结合教育传播的优化规律,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得到显著提升。
1.创新传播方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转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互动建立在以课堂为核心的社会全要素集合转动的拟态环境中,不仅要有物质支撑,还需要思想交流,更需要先进载体,方能打破传统的、静态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和发展。新技术助力下的思想传播趋向于高速率、低时延的发展状态,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丰富了学生受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不仅搭建起人与物的智能传播桥梁,更能够实现深层次的物与物之间的有效信息传递,还搭建起更加宽广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教育”“人工智能+教育”“远程互动+教育”将进一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必然路径。高校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他们对于新科技的感知和接受尤其突出,对于充满“科技感”和“现代感”的新型教育技术和手段更加期盼。VR/AR/MR技术能够让学生的教育真实感与体验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物联网技术升级智能设备能够更精准地捕捉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點;“5G+全息课堂”能够将教育内容以3D形式展现在教育课堂中,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深入人心。当前,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不断推动教育传播模式的创新发展,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2.拓展传播空间,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矩阵。新技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必要完成新的变革,才能满足学生作为网络伴生者的思想和行为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各大媒体平台不断更新产品、拓展内容、探索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愈发先进,基于移动设备、传感器、大数据等应用技术的发展革新,主体参与网络互动的真实感和在场感也越发明显,学生参与思想文化交流的需求和频次也得到相应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好当前的媒介融合趋势,进一步利用好新技术的场景营造、沉浸赋能、高效传播等优势,调动有利因素,打造以通信技术为核心、以智慧互联为依托、以虚拟技术为辅助的,更高速率和更低时延的信息交互系统;结合传统媒体的信息传输优势,发挥新旧媒体的协同作用,打造符合新时代信息发展要求和满足教育目标实现的信息交互系统;让高校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网上互联的信息系统中,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的实效。
作者杨颖萱系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孙绍勇系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陕西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GH22Z005)、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研究”(项目编号:GJJJW2024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2022年)[EB/OL].(2023-03-16)[2023-11-11]. http://www.caict. ac.cn/kxyj/qwfb/bps/202301/P020230316604298102966.pdf.
【编辑:杨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