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化”促“两创”的创新探索

2024-01-07 14:06杨翠伟
传媒 2023年24期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五化

杨翠伟

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五个方面着力:传统文化大众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文化产业化,激发发展动力活力;传统文化数字化,提升数字产业内涵;传统文化平台化,实现资源合作共享;传统文化媒体化,扩大受众群体覆盖面。“五化”从发展定位、发展动力、方法创新、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促进传统文化“两创”。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济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是文化大省,济南是齐鲁文化汇聚之地,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扛牢使命责任,深耕人文沃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发展定位、发展动力、方法创新、表现形式、传播手段等方面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传统文化大众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传统文化不是仅仅存在于象牙塔之中供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不能只印在书本上、躺在书斋里,而是要“活起来”,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众参与其中,走向社会、走进人心,才能发挥文化人的作用。首先要摸清家底,对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哪些适用于专家学者的研究,哪些通过合理的形式转化与包装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其次要研究好群众喜好、群众心理,群众想看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把方向朝哪一方面用力。在这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制作的《经典咏流传》《中华诗词大会》等叫好又叫座的节目都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学习参照样本。故事讲好了,群众参与度高了,将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1.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禀赋为济南传统文化大众化提供坚实基础。济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禀赋。近年来,全市围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果。努力推动龙山文化、黄河文化、大舜文化、二安文化、泉水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落地生根,打造全省“两创”文化高地。“济南泉·城文化景观”遗产项目已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齐长城(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和黄河文化博物馆项目被列为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发展重点项目,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获改造提升,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全国书博会、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济南)“二安文化”高峰论坛、黄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等国际国内展览论坛活动;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竞赛最高奖项金奖、2022年“东亚文化之都”等荣誉称号。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服务环境持续优化。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大力开展全民阅读工作,书香泉城建设卓有成效,举办了12届“书香济南”全民阅读节,入选“中国十大最爱阅读城市”、全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

2.建设“两创”先行示范区,为济南传统文化大众化提供宣传阵地。济南将以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健全保障机制,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强化政策支撑,完善设施网络,加快推进济南黄河文化博物馆等市级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支持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规划建设综合性文化馆群,推动县级及县级以下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推进“书香泉城”建设,培育城市书房、泉城书吧、泉城文化驿站等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进而打造成为传承弘扬济南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广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满足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努力将济南打造成人人想读书、时时有书读的“爱阅之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打造“两创”精品力作,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艺、影视创作中,推出“两个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

二、传统文化产业化,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统筹事业和产业两种形态、公益和市场两种资源,事业引领产业,产业增强事业发展动力和活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通过产业化之路做大做强,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产业化,最终打造的是文化品牌,要以文化事业为基础,以先进文化理念引领产业发展,服务市场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文化产业以灵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源和活水;传统文化元素所体现出的鲜明的民族特征、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内在价值的体现,是文化产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库,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越具有消费价值和国际竞争力。

1.加大扶持力度,济南文化产业化跑出“加速度”。近年来,济南市以提升城市软实力为目标,在文化产业扶持上不断发力,文化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通过加大扶持补贴力度,扶持本土文创企业,多元消费场景推动产业升级,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并扶持本土龙头企业,助力打造济南新媒体之都的城市IP等措施,做大做强文旅产业,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旅产业发展,努力把文化的潜在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目前,全市文化企业达4.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79家。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8个,市级已建、在建文化市场21个,文化产业园区60个。文化业态进一步丰富,创意设计、出版发行、影视动漫、演艺娱乐、文博产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迅速,创意设计服务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均占全市文化产业的1/3左右;各类印刷企业751家、出版物发行单位1690家、网上书店431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400余家,院线影院65家,演出娱乐场所(团体)450家,剧场207个、座位数13.5万个,近几年年均演出1.2万场次。

2.寻求新的突破口,挖掘济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潜力。济南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整体占比还处在相对低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传统文化还缺乏更具表现力和现代性的呈现形式和包装形式,原创性不够;文化产业上下游相关的创新经济还未做大做强,还未与其他形式实现有效融合与链接;在产业布局上还存在短板。这也从另一方面說明,文化创意类产业仍有着巨大潜力,也正是未来寻求突破发展的重要方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将文化创意、精品旅游写进了山东重点发展的“十强”产业,从顶层设计上提供了制度保障,作为齐鲁文化汇聚之地,济南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光辉的前景。下一步,要厚植泉城文化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围绕文化产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条,做好建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一批设计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打造影视传媒、数字内容、休闲旅游、美术创意、节庆会展、演艺服务产业链,壮大市场主体,形成规模化产业集聚,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三、传统文化数字化,提升数字产业内涵

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科技日新月异,文化历久弥新,文化数字化与数字文化产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数字化日益成为城市软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加快顺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趋势,既要改造提升传统业态,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上云用数”,又要加强文化IP开发,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提升数字产业内涵,加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数字文化消费升级。

1.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使文化成为济南支柱产业。近年来,济南市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强化顶层设计,以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全市支柱产业为目标,坚持小切口、项目化,制定出台一揽子支持文艺创作、文化创意、文化消费、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影视等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济南市正着力打造数字文化体验中心,拟选址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与济南广播电视台“黄河V谷”项目一体规划、同步建设,打造集都市观光、高空游乐、时尚餐饮、影视娱乐、文化教育、休闲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融媒体综合体和文旅项目,开辟新型的文化旅游打卡地、影视产业聚集区、融媒高科技示范区。

2.打造更具影响力品牌,推动济南文化数字化升级。当前,济南市加快推进数字济南建设,打造数字先锋城市,数字经济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要以此为契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化,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实现济南文化产业数字化升级,推进济南数字文化的产业化进程。以加大技术开发、培育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联盟为着力点,引导与推动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好、市场竞争力强的济南“老字号”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数字化融合,发展云旅游、云直播等新型旅游形态;建设数字剧场、在线剧院,推动传统戏剧舞蹈数字化演艺应用;要创新开发、活化利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网络展示示范项目,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开展虚拟讲解、艺术普及和交互体验等数字化服务;打造更多具有济南特色、济南风格的旅游体验场景和文旅IP。加大济南文化产品数字化开发,将“二安”“鲁菜”“泉水”“大舜”等民俗文化呈现在电视剧、网剧、网络电影、游戏、动漫上,推动济南文化数字化转化,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济南文化品牌,创新文化产品供给。

四、传统文化平台化,实现资源合作共享

平台化的要义,在于整合资源,实现合作与共享。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化,要探索合理、有效的表现形式,通过具象化的呈现和交互式、沉浸式等可体验形式,把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推动文化的变现和实践,真正起到浸润人心、潜移默化的效果,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其特点一是“文化+”行业,实现文化与旅游、体育等行业融合,通过研学、娱乐、健身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形式,寓教于行、寓教于乐;二是“文化+”数字技术,典型例子如沉浸式体验业态,成为近年来文商旅行业中的热点领域,特别是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沉浸式体验领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1.积极探索平台建设发展新路径,为济南文化平台化提供阵地和支撑。济南不仅文化资源丰富,而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设施有着良好基础,文化消费市场有着巨大潜力。《济南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提出,支持在起步区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基地,布局一批文化馆群,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同时,济南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积极应对,超前布局,与北京大学共建城市软实力研究院,建立元宇宙创新实验室,从文化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些有利条件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化发展提供了重要阵地和支撑。

2.实施“文化+”战略,把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济南生产生活各方面。下一步,要着力实施“文化+”战略,充分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文化设施,聚焦数字赋能文化发展,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平台作用,精心打造曲山艺海博物馆、蔡公时纪念馆、老舍纪念馆等特色“文化客厅”,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成为党建活动、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以明府城和老商埠为重点,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总体布局、历史文化街区、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加强商埠博物馆群、专业博物馆建设,规划研学旅游线路,开发文创衍生产品;要积极融合人工智能、数字化以及AI、VR等现代技术,打造济南名士的展馆、街区、园区、节庆以及主题旅游线路,开发名士创意产品,策划情景演艺,创新讲述名士故事;整合全市各级文保单位、馆藏文物、考古现场等资源,推进数字博物馆平台建设,加强城市名人故居、展览馆建设;特别要大力发展元宇宙产业,做好线上线下相结合,逐步形成元宇宙线上线下形象IP。比如,通过元宇宙技术,让璀璨的“二安”文化打破时空界限,让观众在虚拟现实中,沉浸式感受“宋代风华”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惊艳与酷炫;支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演艺作品;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产品品质,丰富文化内涵;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时尚街区、楼宇,走进青年人群体,丰富青年人文化生活。

五、传统文化媒体化,扩大受众群体覆盖面

进入数字化时代,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广普及,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传媒特别是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日益融入人们生活,影响日益深入,传媒成为有效的文化工具,强大的文化动力,也成为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達76.4%,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新空间、信息传播新渠道、文化创作新平台。文化的传媒化是当前文化发展的重点,是当代文化传播的显著特点。传媒化的过程就是传媒与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传媒即是文化。这既是传媒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化的传媒化,不仅推动文化本身发生变化,传媒载体自身影响力也有重大飞跃。没有脱离传媒的文化,也没有脱离文化的传媒。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特点,促进和加快传媒化,运用好各类新媒体手段,形成有效的立体化传播格局,运用强大的矩阵化传播,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不断扩大受众群体。

1.媒体行业空前发展,媒体融合“济南模式”获广泛赞誉。济南媒体行业近年来空前发展,报刊、广播、电视和出版等传统媒体行业实力雄厚;融媒体建设卓有成效,12个区县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部成立,媒体融合“济南模式”获广泛赞誉;与《传媒》杂志合作举办多届中国新媒体发展年会,新媒体之都建设初见成效;数字出版、创意设计、动漫影视等一批高附加值文化服务行业迅速崛起;在全省率先成立国际传播中心,打造泉城发布厅,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成立100名网络名人巡访团、100名泉城推荐官、100名网络泉城代言人3支队伍,推出观济南、趵突视角等16个有影响的公众号;涌现出一大批网红主播,也带动了电商产業加快融合发展。

2.进一步推动济南文化传媒化发展,使文化传播正能量更有大流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充分运用好现代传媒优势,推动文化的传媒化发展和传播,真正做到正能量要有大流量。要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要牢牢把握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着力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要适应和融入网络文化潮流,把握网络文化发展规律,善于应对和引领网络舆情热点,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加强媒体自身建设,增强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文化自觉,真正担负起文化传承和文化复兴责任;要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围绕名泉、名士、名城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城市IP、标识,提炼城市精神;要充分发挥济南国际传播中心、泉城发布厅作用,利用海右新论、鹊华视频、海右文艺等载体平台,用好央媒省媒、官方媒体、主流媒体、行业媒体、自媒体公众号,聘请更多网上泉城推介官、名人巡访团、泉城形象大使,构建大宣传、大传播工作格局,讲好新时代泉城故事,让更多人认识济南、关注济南、爱上济南,让济南成为近悦远来之城。

作者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参考文献

[1]邢云文.数字技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N].人民日报,2023-11-17.

[2]武文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N].光明日报,2023-09-05.

[3]张坤.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创新引领者[N].中国青年报,2020-10-21.

【编辑:孙航】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五化
“五化”建设给力纪律审查
着力促进“五化”协同
“五化”凸显作文魅力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五化”管理提升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高校外事工作管理的思考与创新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