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的“行规”

2024-01-07 14:09许翔云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49期
关键词:行规战地记者卡帕

对战地记者而言,危险本就是如影随形,越靠近前线,拍到震撼人心的场景的可能性便越大,也越能写出接近战争真实的报道。在这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前辈们已经做出了表率,立下了“行规”。

狂轰滥炸下的战地记者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二战正式爆发。1937年8月28日下午,赫斯特新闻社的王小亭在中国抓拍的一段新闻胶片。那天午后,多国记者聚集在太古大厦楼顶,准备拍摄轰炸场面,他们事先收到消息,日本海军飞机将于下午2点左右发动空袭。当日下午3点,日机迟迟不至,记者相继散去了,只有王小亭仍在等待。

下午4时许,王小亭看到日机现身,在上海南站上空盘旋、投弹。当时站台上挤满了焦急等待开往杭州列车的难民,待王小亭驾车赶到现场时,已是血肉横飞:“当我停下来重装胶卷时,注意到我的鞋子已为鲜血所浸透。”

就在此时,王小亭注意到一个人从轨道上小心翼翼地抱起一位孩子,将他放到站台上,然后转身去照料另一位受伤的孩子。此时弹如雨下,离开了大人的孩子在站台上无助地哭泣,面前满目疮痍,四周皆是断壁残垣。王小亭举起摄像机,将剩余的胶卷都用在了孩子身上。

王小亭的胶卷先是搭乘美国海军舰只来到马尼拉,之后抵达纽约,9月中旬起,在美国各大影院电影开场前播放。美国人开始意识到日本侵华的切实存在,并唤起他们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把握战争脉搏的战地记者

随着二战的全面爆发,美国人惊恐地发现,上海遭受的苦难,又降临到了华沙、鹿特丹、伦敦等城市。1940年夏天起,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收听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爱德华·默罗带来的现场广播,从中了解英国抗战的进程。

在1938年3月收到驻维也纳记者威廉·夏伊勒的口信后,默罗从伦敦借道华沙,飞赴维也纳,向听众现场直播德奥合并的进度:“我是爱德华·默罗,在维也纳进行广播……现在是早上2点30分,希特勒尚未抵达维也纳……”

两年半后,默罗再度见证了战争的惨烈。自1940年9月7日起,德国空军开始空袭伦敦,企图摧毁英国人的抵抗意志。每天晚上,默罗都爬上屋顶,聆听警报的长鸣声、飞机的轰鸣声与炸弹的响声,观察着被白色探照灯与橘色火光点亮的夜空,嗅着腾起的火药味与焦土味,说出以下三个字“这里是伦敦”,接着稍加停顿,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然后再向他们讲述自己的见闻,最后以英国人常说的“晚安,好运”作为结语。

在美國听众心中,默罗沉静的语调宛如英国的化身,象征着这个国家即便遭受深重苦难,在纳粹德国猛攻面前仍屹立不倒。因此在默罗于1941年回国时,受到了盛大的欢迎。

九死一生的战地记者

1943年春,匈牙利裔美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跳上运兵船,前往北非,开启了新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虽然拍摄了不少两军在埃尔瓜塔尔山脊上战斗的画面,可卡帕还是不大满意,称“没有一张反映战斗的紧张程度和戏剧性”。当他在英国拍摄过的轰炸机部队转场到北非、邀请他一起飞行时,从未学习过如何跳伞的卡帕欣然应允,和他们飞了五次任务。

不久后,他接下了另一个拍摄任务:跟拍跳伞进攻西西里岛的第八十二空降师,并随机返航,成为第一个向外界发布盟军进攻西西里照片的摄影师。

诺曼底登陆期间,卡帕认识的一位军官邀请他跟随团部行动,他们将在第二波攻击行动中上岸,这样卡帕既能拍摄到一手战况,又不至于暴露在过大的风险中,可卡帕最终选择跟随第一波冲滩部队上岸,“每一次子弹都直追我的脊背”。卡帕拍摄的奥马哈滩头的场景成为外界感受这场惨烈登陆的一手资料,甚至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拯救大兵瑞恩》时仍在借鉴。(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许翔云/文)

猜你喜欢
行规战地记者卡帕
高科技战争中的“四大金刚”
汽车金融服务费,“行规”还是“行业毒瘤”?
战地记者重塑英国陆军
古玩交易中重大误解的认定
文斯诉上海卡帕商标侵权
被“行规”终结的院长
再近一些
八路军战地记者的日记本
战地记者安全保障研究
埋葬豪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