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行“商战”:从抢姓“周”到员工互殴

2024-01-07 14:09陈子非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49期
关键词:周大福商战大生

近日,有媒体发布视频称,山东滨州万达广场一楼有多人打架,疑似金行周大生和老凤祥员工互殴。随后,滨州市公安局滨城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系两个门店工作人员在招揽生意过程中发生纠纷,双方多名店员发生冲突。网友如此调侃金行招揽生意的打架行为,“难道这就是‘商战吗?”事实上,金行的“商战”一直颇为激烈,从抢着姓“周”,到如今争抢市场的“大打出手”。

抢着姓“周”

不少对黄金品牌不太了解的消费者,难免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那么多金行都是姓“周”?比如周大福、周生生、周大生、周六福、周金生、周百福、周福生……其实,其中不少金行的创始人,并不姓“周”。

周大福是知名度很高的老品牌。早在1929年,周大福的创始人周至元在广州市洪德路创办首家“周大福金行”,主要经营传统的黄金饰品。20世纪30年代,因为时局的关系,周至元将周大福金行从广州迁往澳门,后来又在香港开辟分行。周生生也是老品牌,创始人亦姓周。1934年,顺德人周芳谱在广州创立了金行。周生生1973年就上市了,它是香港首家上市的黄金珠宝公司。周六福姓“周”,就引发不少争议。2004年,李伟蓬、陈创金共同出资创立周六福。周六福的名字,还会让消费者将它与“六福珠宝”混淆。六福珠宝1991年就在香港成立,1997年在港交所上市,比周六福资深。

2000年之后出现的一些姓“周”的珠宝品牌,创始人并不姓周。比如周金生的创始人姓李,周百福的创始人姓叶,周福生的创始人姓郑……抢着姓“周”,是否有“蹭”品牌的动机,想必这些品牌的创始人心知肚明。抢着姓“周”,折射了国内珠宝品牌的一个困境:国内仍然缺乏真正出圈的珠宝品牌,消费者未能对一些头部品牌产生真正的忠诚度,金行长得差不多,消费者并不那么在意,这给了“蹭”品牌者可乘之机。

抢夺下沉市场

不仅抢着姓“周”,中国各大金行也纷纷争抢着市场。这一次,周大生与老凤祥的员工因招揽生意大打出手,是时下珠宝品牌抢夺下沉市场的一个缩影。无论是老凤祥、中国黄金,还是一众姓“周”的金行,纷纷在下沉市场开店。有网友发帖称,家乡是个小县城,“一条街上却开出了七八家黄金店”。

周大福今年第一季度財报显示,第一季度周大福在内地新开设248个零售点。周大生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周大生公司终端门店数量较上年同期末净增加133 家,较年初净增加21家;周生生也在财报中预计,2023年集团净增加分店约100家。这些分店,很大一部分在三、四线城市。

之所以瞄准下沉市场,一方面,一、二线城市的黄金珠宝市场已经逐渐饱和,并不缺金行和金店。另一方面,在小县城,婚嫁对“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或“五金”(“三金”基础上加上金手镯、金头饰)都有约定俗成的要求,一次婚嫁一二十万的黄金消费是不少地方的“标配”。这是一块很大的蛋糕。

只是,黄金品牌下沉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首当其冲是品牌管理,很多新店是品牌的加盟店,加盟商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出问题就变成品牌的问题,对品牌形象产生冲击。更尴尬的是,对于下沉市场的消费者而言,无论你是资深的老凤祥、周大福,还是年轻得多的周大生,抑或当地一些“杂牌”的金行,并没有什么太本质的差别,消费者“哪家便宜买哪家”,反正都是黄金,买谁不是买呢。所以,下沉市场金行的“商战”,有时就是简单粗暴地抢客,这有可能引发冲突。

归根结底,要提升品牌力,就要避免短视、避免急功近利、避免跟风,在工艺上下功夫,提升品牌的艺术性和尊贵感,让其他品牌想抄也不是轻易抄得了。否则,一味地“蹭”与跟风,盲目地开拓市场和开放加盟,看似市场份额很大,实际上赚的还是辛苦的手工费。最终哪怕“打”得再激烈,消费者还是买便宜的那一家——你白“打”了。(摘自《南方周末》 12.6 陈子非/文)

猜你喜欢
周大福商战大生
周大生2021 全新Shining girl 带你探索自己就向往的生活
共禾京品 X 周大福牛年限定马克杯
周大生 | 品牌价值达572.26亿元
大生
周大生/《Special》
——与众不同的个性表达系列
周大福40亿澳元收购能源企业
双11商战,永久、凤凰夺冠亚军
周大福40亿澳元收购能源企业
浅析郑观应“商战”思想与郭嵩焘“重商”思想的不同
工三易主,世茂今后怎么玩“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