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家园共育机制,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家长不仅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其科学的育儿观念和方法更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本文基于幼小衔接工作,就如何进行家园共育的相关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园共育;幼儿
3到6岁是幼儿成长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大班,教师应帮助幼儿做好步入小学的充分准备,为其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提出了“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内容。基于此,教师应积极联动家长力量,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将幼小衔接工作落到实处。
一、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共育的实施原则
(一)平等协作原则
首先,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保证平等地位,通过互动交流消除隔阂,同时避免出现过度干涉的情况。就实际情况来看,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由教师主导,教师应充分关注和家长的平等沟通,了解每个家庭的基本信息,帮助家长明确各自的权责,并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耐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发挥双方的协作作用。其次,教师应引导家长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转变其错误观点,朝着同一个工作目标迈进。针对家长提出的若干要求,教师应耐心解释、积极配合,吸取反馈意见,进而做好对幼小衔接的深层次探索。
(二)以人为本原则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为了提高工作成效,教师应始终做到以人为本,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积极落实各项工作,充分关注幼儿的需求,并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丰富的幼小衔接活动,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和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各方面表现、性格特点等,制定对应的衔接策略,加强对幼儿的人文关怀,帮助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实现立德树人。
(三)开放自主原则
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应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性,利用环境资源等促进其健康成长。教师和家长一方面要关注幼儿身体健康,另一方面要关注其心理健康,从整体上统筹规划,确保幼儿得到个性化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应秉持开放自主的教育原则,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不同幼儿和家长,搭建多样化的教育平台,使得教师和家长的力量得到最大化发挥,推动幼儿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二、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共育面临的问题
(一)重文化轻素质
由于观念不同,在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中,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目标、方法、内容上可能存在偏差。受传统思维的影响,部分家长关注幼儿学习到的文化知识,害怕幼儿输在起跑线,并没有真正考虑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如果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过分强调文化知识,不仅容易和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冲突,还会影响幼小衔接工作效果,使得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压力,综合素质发展得不到保证。
(二)重物质轻心理
部分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向性,一味强调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并未充分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部分家长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变化了解不足,以至于孩子容易产生偏激的认知。再加上步入小学后,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期望较大,使得其心理健康状况无法得到有效调节。还有部分家长认为给孩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即可,缺乏对孩子思想观念的引导,不仅没有理解幼小衔接的本质内涵,还降低了教育成效。
三、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共育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指导,提高家长重视程度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不仅要为幼儿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开展各种游戏活动,还要引导家长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其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段,但孩子的身心发展是连续的。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应从孩子的发展视角出发,围绕四个方面制定目标,并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交流,为家长提供科学指导,不断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
例如,幼儿园可以召开家长会、举办讲座、家访等,让家长做好心理预期,并积极调整个人状态,主动配合教师。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向家长解释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展示幼儿园一日生活和小学生活的不同,便于家长有更直观的了解。尤其是针对孩子在这个阶段可能出现的生理、心理等变化,教师可以和家长共同制定计划,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学习习惯等,同时多关心孩子,满足其情感需求。又如,幼儿园可以设置一些和小学相关的课程或活动,如模拟小学课堂、让幼儿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等。教师定期制作并发放相关宣传手册,加深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进而形成教育合力。
(二)鼓励自主,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和家长应意识到良好生活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应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基于此,为了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教师和家长应放手让孩子独立自主做更多事。例如,要求孩子吃完饭后主动收拾碗筷、清理桌面;鼓励孩子自己叠被子,自己整理学习用具;要求孩子用完东西要物归原位;如此循序渐进地增强其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个人素养。同时,教师和家长还应成为幼儿的榜样,做好表率作用,积极展示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按时起床睡觉、健康规律饮食、保持整洁等。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身边人的影响可以驱动他们逐步改正错误行为。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教育成效,教师、家长还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生活计划,将一日生活的流程写下来,设定阶段性的目标,让幼儿有条理地培养习惯,并增强获得感。例如,每周学会一项新技能、每个月养成一个良好习惯等,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三)协助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幼儿进入一年级之后,游戏时间逐步减少,学习时间增多,再加上每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要求幼儿长时间专注学习是较难的问题。学习习惯包含了倾听、表达、反馈、思考、注意力管理等。基于此,在大班阶段,幼儿园教师就应协助指导幼儿,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有效地避免其对小学生活的不适应,甚至是厌恶抵触情绪。首先,教师和家长应加强沟通交流,明确哪些学习习惯是需要在该阶段培养的,如合理安排时间、自主整理学习工具、独立思考等,这样能够帮助幼儿奠定学习生涯的基石。其次,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教师和家长应为其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因素。例如幼儿园中布置充满启发性的教室,将各种知识元素张贴在墙上;在家庭中,家长设置固定的学习区域,避免电子产品的影响。再次,倾听习惯是重点培养内容,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可以树立榜样,认真倾听幼儿的表达,并教导其要学会倾听。通过故事播放再让幼儿复述等方法,帮助其从倾听中获取关键信息。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书写习惯,让其主动收拾个人物品,如书籍、纸笔等。家长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养一些小动物、花花草草,幼儿园中也可以让幼儿栽培植物、浇水,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长此以往,他们便会逐渐学会管理自己。除此之外,教师和家长还应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给其空间和时间,引导其大胆表述自己的言论和想法,逐步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其探索欲。
家长和教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他们的教育方法各有特点。开展家园共育,可以让家长和教师分享交流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借鉴优秀的教育经验,进一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围绕幼小衔接工作内容,从多个层面着手优化实践,通过交流互动,结合幼儿的个性特点制定教育方案,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帮助其快速适应小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