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香 李国虎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对结构化运动技能教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结构化运动技能教学以结构化技战术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练运动技能、培育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倡导组合式学练,注重实战运用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笔者所在团队从实践出发,提出了基于结构化运动技能形成的、学、练、赛、评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新样态,在实践研究中找到结构化运动技能教学的困境,并积极寻求突破,结合实践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一、大单元内容的认知困境与突破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述的大单元结构化教学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层次性和关联性、实践性和运用性,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度理解,能找准技术与技术之间、技术与运用之间的连接点,厘清教学内容与素养培育之间的关系。但由于目前“新教材”尚未出台,大单元教学缺乏统一的教材引领,一线教师构建大单元时,往往受限于个体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已有的教学经验,缺乏对结构化运动技能的整体认知,存在蜻蜓点水的现象。
建构合理的、结构化的大单元内容,首先要深度了解相关项目,并明晰各相关内容间的逻辑关联,要基于学生原有认知,促发知识的自然生成,才能建构整体性、关联性、进阶性的内容体系,从而实现从“单一知识”向“结构化知识”的转变,而这样的知识建构需要教师主动学习、积极表达、深度研讨和探究实践。笔者团队在结构化技能教学实践中,通过大力推进“结构化问答式”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深入理解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容结构,自主建构、整合教学内容(图1)。
如图1所示,10个结构化问题突出知识与技能的整体理解和建构;小组自主学习讨论,促进教师主动建构知识技能体系;小组学习成果分享,提升教师对知识的逻辑表达;相互讨论与纠错,完善知识、技能的内容体系;知识图谱建构,形成知识、技能内容体系的整体架构;大单元教学实践与自问自答,促进教师对所设计的大单元内容进行深刻反思。此举旨在倒逼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时仔细观察、主动思考,自主建构知识技能体系,并在实践中检验大单元设计的合理性。
二、课时学习目标表述的困境与突破
对于学习目标如何表述,学者专家有不同的观点,目前整体趋向两种:一种是将核心素养3个方面,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一贯到底,逐层分解,凸显《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课程实施的一惯性;另一种是单元学习目标以核心素养的3个方面进行表述,但具体到某一课时,则用“三维目标”进行呈现,因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向运动能力发展,“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向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形成的路径与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向体育品德培育过程中的价值趋向。如果以第一种观点撰写,具体课时目标中“健康行为”目标的表述易产生类同的现象,且不易看出目标达成的路径;如果按第二种表述,又会产生“素养化导向”不明显的问题。由于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一线教师就如何撰写课时“学习目标”还存在表述上的困惑。对比两种目标建构观点,笔者团队在实践中通过三维目标向素养目标适度转化表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的学习目标(表1),既坚持了素养目标的结果导向,又兼顾了教师现有的目标认知经验。
如表1所示,把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中有关运动能力方面的内容组合,形成“运动能力”目标;在“过程与方法”中提取关于“健康行为”的描述,再对照《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水平三“健康行为”的目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健康行为的价值,可融合提取出“健康行为”目标;体育品德目标则可直接提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内容。这样的转化,基于一线教师原有目标认知,有利于教师正确理解和厘清三维目标和素养目标的内在关联,从而使素养目标的呈现有根可寻、有理可依、有据可评。
三、“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困境与突破
“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是结构化教学的重要策略,需要教师坚持“学以致用”的思想,时刻关注学习内容与实战情境的关联。实践发现,部分体育教师仍然受限于教“教材”,缺乏教学设计的逆向思维能力,不能将技术教学融入真实情境或真实比赛中,按部就班地先学、再练、后比赛,缺乏“学、练、赛”的融通。笔者以为,—体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厘清教学内容的运用情境、探究真实的学习问题、设计相应的结构化学习内容、建构合理的过程评价。为引导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贯彻结构化教学“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教师的结构化思维能力。笔者团队推出了“研学课堂·结构化运动技能教学”研学单,以此引导教师对学习内容、关键问题进行结构化设计与思考(见表2)。问题式的研学单,通过回答“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結构化问题,引导教师研究学理、研究真情境创设的价值和意义、研究基于学习结果导向的教学行为方式;通过对“真问题”的课前设计、课中监测和课后反思,倒逼教师进行结构化教学实践;通过基于《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的星级自评,转变教师的育人理念,明确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都必须直指结构化技能的形成、结构化思维的发展、核心素养的达成。
四、一体化教学中“赛”的困境与突破
1.学练中如何融入赛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实践发现,“何时赛,赛什么”是一线教师落实一体化教学的一大困境。
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正确理解“赛”的作用,赛是为了单个技术或组合技术尽早在实践中运用,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与技能体系。其次,要理解“赛”的内涵,赛技术、赛时间、赛反应、赛规则、赛数量、赛合作、赛胜负……“课课赛”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3VS3篮球赛、5人制足球赛等。在学练初期,往往单个技术攻防赛、有条件的限制赛、降低要求的比赛更为普遍。
如,《篮球:直线运球》教学时,在学练初期,设计运球计时赛、相互追逐赛、快攻运球上篮赛(定时比多)、快速起动攻防赛等,这种“1+X”形式的赛,“1”指本课所学的核心技术,“X”指与“1”有关联的其他技术,“X”可以依据不同学情选择和递增。“1+X”形式的赛,有利于教师合理建构赛的内容,准确把握和厘清运动技术之间的逻辑关联。
2.竞赛中如何真实地赛
结构化教学强调学习的“真情境、真问题、真运用”,但课堂中仍存在“一学就会,一用就廢”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对知识与技能在真实比赛情境中的运用缺乏整体认知,缺乏对结构化教学“真情境”的创设能力。特别是动作技术学练初期,体育教师对如何创设“实力对等的、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比赛情境办法不多,存在“假防守、假情境、假比赛”的情况。
“同质分组、分层设计”是解决学生间实力悬殊的有效方法。如,《篮球:行进间换手运球突破》教学中,将较高水平的男生编成一组,往往能打正式比赛,并能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术;将一般水平男生编成一组,往往不能打完整的半场比赛,但可以进行1VS1攻防赛。女生也是如此。
“条件限制、限强扶弱”是促进真进攻和真防守的理性思考。如,在《足球:正脚背运球》一课中,为了能够让比赛真实发生,教师设计了“让距”攻防比赛。即进攻者从底线出发,用正脚背将球运至对方球门前并射门,射门后立刻绕过球门追抢对方足球,而对方球员看到对手球员射门后,立刻起动,用正脚背运球至对方球门并完成射门,循环进行。这样的比赛情境,符合正脚背长距离快速推进的运用情境。通过“让距”设计,增加了防守的距离,同时给进攻与防守队员带来了真实的竞赛体验。
“转化规则,弱化要求”是促进真实比赛发生的有效方法。如,在排球2人隔网对垫比赛中,允许排球落地2次,这样垫球技术不佳的学生也可以勉强与技术较好的学生一起完成比赛。从游戏到比赛、从单人赛到团体赛,通过对规则的改变,降低“弱队”的比赛要求,从而促进“弱队”完整体验比赛情境,享受比赛乐趣。
五、结构化教学“学练时间”的困境与突破
学练时间是学生结构化技能形成的基本保证。当前,虽然国家提出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并明确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时数、大课间活动时间、课外活动时间等,但如何通过对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延时服务、家庭作业布置等各个环节的整合,系统化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也是当前结构化运动技能学习面临的困境之一。
笔者所在地区推行四位一体的“大体育观”,尝试打破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课后延时服务间的壁垒,打破按“行政班”活动的惯例,建立以选项教学班(或兴趣班)为基础的一体化学校体育活动模式,即学生在体育课按兴趣选项分班后,在课外(含大课间的分组活动、社团活动、课外活动)仍按选项班的组织方式进行活动,从而进一步复习课中所习得的知识技能,并在实力水平相当的选项班中勤练和常赛。此举不仅是专项运动活动时长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只有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复杂的比赛情境才能产生、深度体验才能发生,体育的魅力、体育的育人价值才能实现,学生专项运动技能形成的困境才能突破。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结构化运动技能形成的体育教学体系重构”(项目编号:T-b20213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