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整合与勾连是深入理解新课标理念并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课堂实践:单篇与整本书整合,融通课内课外;语文要素的勾连,衔接前后学历;实践活动的整合,揭示核心概念;学习单元的重构,形成增值效应。这是践行相关学习任务群要求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整合勾连;《动物笑谈》;课堂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6-0038-04
【作者简介】张丽峰,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江苏常熟,215500)副校长,高级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教材要“给教师留有调整、开发的空间,也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1]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动物笑谈》为例,在用好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学习内容的整合与勾连。这是对新课标提出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整本书阅读”等学习任务群教学要求的有益探究,希望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积极意义。
一、单篇与整本书整合,融通课内课外
温儒敏先生提出阅读兴趣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强调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融通,教师有意地把课堂教学勾连到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奔赴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当下正在使用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意图。以七上第五单元《动物笑谈》的教学为例,与教读课文的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齐全的助读系统不同,自读课文只设定旁批、阅读提示的安排。《动物笑谈》这篇自读课文在阅读提示的最后着力引导学生:课文节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劳伦兹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出版,游复熙、季光容译)。此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外阅读这本书。
将《动物笑谈》一课与《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从节选走向原著,是《动物笑谈》一课教学的应有启示,由此累积的学习效益是毋庸置疑的。《所罗门王的指环》的封面书名下有副标题“与鸟兽虫鱼的秘密对话”,并在其序言中引用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诗句,指出所罗门王的指环有与动物对话的魔力。如果不由此及彼走向整本书的阅读,学生对课文注释下的《所罗门王的指环》书名视若无睹,不知其中堂奥,不会自觉将它与康拉德·劳伦兹联系起来一探究竟。
阅读整本的《所罗门王的指环》,有助于学生澄清康拉德·劳伦兹喻指所罗门王的指环的内涵。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阅读,逐渐明晰康拉德·劳伦兹也拥有和所罗门王一样能与动物秘密交谈的指环:其一是他对动物真挚的情意;其二是出于对诸多不负责任的动物行为学著作的谴责;其三是他对自然真相的执着追寻;其四是他在沉潜工作中累积的乐趣……学生通过阅读产生多重的阅读体验,形成多元解读,自然产生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枚指环的愿景,进而在作品中读出自己。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另一版本的《所罗门王的指环》(劳伦兹著,中信出版社2012年出版,刘志良译),其封面上则注明作者是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有余力或有兴趣的学生在知悉《所罗门王的指环》是劳伦兹科普经典系列之一后,会由这一本走向作者整个科普系列经典,进而种下“读书”的种子,蕴藉无限的可能。自此,学生的自觉阅读之路打开,实现教材编者希望学生从课内到课外阅读融通的期许。
二、语文要素的勾连,衔接前后学历
教学必须遵循学理,引导学生在已知中再出发,在完善提升中有新的认知突围,注重衔接前后学历,将所学知识结构化。阅读本身就具有整体性,前后单元所学语文要素的整合极为重要,所学前后勾连,彼此呼应,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动物笑谈》一课所在的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明确人文主题是尊重动物、善待动物。呈现的语文要素则是继续学习默读、学做摘录,以及理清思路,尝试概括文章的主旨。如果就单元“单兵作战”,一单元一得,似乎达成以上单元目标即可。但如果放在更大的坐标系看,应当注意单元之间语文要素学习的勾连衔接:教材七上第四单元的重点目标是标注关键句,阐释喜欢或困惑之处;教材七上第六单元的重点目标指向速读的历练。由此,在完成第五单元教学目标时,《动物笑谈》一课与《所罗门王的指环》整本书的整合教学不妨兼顾前后单元的学习要求,这样既能温故致用,又可铺垫预热。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学生自主阅读任务之一:在外行人的眼中,最逗笑的是哪个场景?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注并摘录一两处这样的语句,并阐述理由。这是顺着第四单元已掌握的语文要素,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试想,“近距离”学了就可以用,学生对于“标注”这种阅读方法的理解愈发深刻,学习语文之道的驱动力自然倍增。
再如,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快速阅读《所罗门王的指环》中的相关章节,并从中摘录康拉德·劳伦兹,乃至劳伦兹一家,包括其父亲、妻子对动物的尊重、善待的片段。学生发现关于老先生和动物亲近的语句俯拾皆是。这与教材上老先生对鹦鹉把他的纽扣啄掉、排成一排的恶作剧的态度切合。利用速读之法摘录整本书中老先生的片段,有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节选部分康拉德·劳伦兹的父亲气急败坏口称“坏家伙”,心里却满是对动物的宠溺。摘录相关语段既是对父亲“生气”原因的阐释,也是驱动学生课外走向整本书的自觉阅读。
上述阅读过程中摘录、标注、速读之法的整合衔接,体现了教学连贯性和适应性的要求,符合学生语文核心素養发展的规律。由此,学生对《动物笑谈》一课与《所罗门王的指环》整本书的解读全程事半功倍,前呼后应,极富张力,对单篇与整本书的感知体悟臻于佳境。
三、实践活动的整合,揭示核心概念
无论是单篇与整本书的整合,还是前后单元的勾连,我们都要注意:学习是否趋向宽泛繁杂,有脱离学习语言运用的倾向。整合与勾连都要顾及单篇的学习,特别是注意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体验语言表达形式的巧妙,从能知到能做,从能做到能动,揭示学习的核心概念。
例如,文中写要小水鸭跟“我”走的情形。笔者引入游复熙与季光容、刘志良两种翻译版本的歧异之处,与教材编者的课文参照比对。
游复熙与季光容的译本用“排了一排死白的脸”,刘志良的版本则是“围着一排人,他们脸色煞白”,统编教材的编者则改为“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
学生对于以上三则语言运用的样本进行比较鉴赏。紧扣“死白的脸”“脸色煞白”“排了”“围着”等关键词句剖析,展开细节的琢磨,进行分组的辩论。如果学生对于编者的改动有所商榷,也允许其自圆其说,学生一旦突破思维的舒适区,对作者行文调侃的领悟自然不会浮在表面。
“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并行不悖,学生深入体验语言表达形式的巧妙。例如,有学生摘录课文中的“好像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一句,笔者尝试还原真实情境,让学生用“母亲”一词代替后面两个“我”进行具身演读。通过还原认知的背景,演读时更容易进入文本中的角色,促发学生释疑并体认“调侃”背后的“暖意”。学生对于“调侃”的核心概念学习产生有效迁移,有利于在以后新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举一反三,实现运用与建构。
王荣生教授认为,是“事实性知识”还是“大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提出问题之后是“告知”还是引导学生“揭示”。[2]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比较鉴赏、还原情境等路径一步步“揭示”对作者调侃笔法的认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开掘、自能应用。我们还可以创造性利用教材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例如,呼唤黄冠大鹦鹉可可发出怪异叫声的场面。笔者提点学生关注教材上的插图(作者康拉德·劳伦兹所绘),补写出康拉德·劳伦兹彼时两难纠结的心理,并描摹插图中或群体或个体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教师提出问题,就近提供支架,探求可视化揭示,学生在康拉德·劳伦兹理性感性兼具的语言中行走,在表达与交流的进程中感同身受,审视、认知、内化、深度理解其行文调侃中有暖意,委屈中有坚韧的特质。
单篇与整本书、前后单元的整合勾连,只是学习核心概念的必要手段。我们唯有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在步步揭示中实施引导,学生掌握核心概念的目标方能达成,学习内容整合的意义和价值才会显露无遗。
四、学习单元的重构,形成增值效应
学习任务群视野下的“单元”不一定对应的是教材中的单元,而是基于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由教师结合教材意图设计的高度整合的语言文字问题解决情境,是学生针对问题解决的完整学习进程。[3]七上第五单元的《动物笑谈》与八上第五单元的《蝉》,其在各自单元的定位都是自读文章,两位作者康拉德·劳伦兹和法布尔,都被认为是具有“诗人的情怀、科学的谨严和孩子般的心肠”的科学家。根据学习需要和学情实际,可以把这两篇课文勾连,重构成新的学习单元。从主题内容整合,两篇都是有关科普类的文章。当然,我们更应该注意从语言表达形式的维度进行整合,确定议题展开探究:参照一般科普类的文章,比对两篇文章探究语言形式上的独特奥秘。
首先,可以梳理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整合比较两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的异同。显而易见,这两篇文字的语言极具个性化,不同于一般说明文平实的基调。也正因为《动物笑谈》和《蝉》说明语言的“陌生化”风格,读者为之所动。《动物笑谈》一文注重细节,富有幽默感。比如,康拉德·劳伦兹把黄冠大鹦鹉的鸣声说成是老法子杀猪时猪的嚎声,并带有调侃的意味以此类比一个人用尽全身之力,嗓门憋得尖尖的叫声。《蝉》则在说明中兼用文学笔法,大量运用形象的修辞,称蝉的生活是“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样的表述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其次,《所罗门王的指环》整本书和《昆虫记》整本书也可以联结整合。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所罗门王的指环》和《昆虫记》视为是科普佳作中的姊妹篇。《蝉》一课的注释下说课文选自《昆虫的故事》(商务出版社1956年出版),我们发现《昆虫的故事》通常译为《昆虫记》。就初中学段而言,两本书的整合拓展阅读是必然的选择。其一,到八年级教学《蝉》一课时,唤醒学生在七年级学习单篇《动物笑谈》整合勾连整本书《所罗门王的指环》的既往经验,由《蝉》单篇学习自觉走向《昆虫记》整本书阅读。由节选到原著,纵向探究带有文学笔法的说明语言密码和法布尔不朽的科學精神。其二,《昆虫记》是八上第五单元科普作品类整本书阅读的推荐书目。教材有单列的名著导读部分,《昆虫记》一书承载着指导“科普作品的阅读”之法的学习任务。从《昆虫记》整本书中习得系统的“科普作品的阅读”方法,对于回头重读《所罗门王的指环》一定大有裨益。比如,教材强调科普类作品常遇到专业性术语,需要凭借工具书、跨学科学习来掌握;再如,就《所罗门王的指环》《昆虫记》这类经典科普作品的理趣与艺术性进行专题探究,策划创意活动,形成策划书、小论文等研究成果。
总之,教材整合与勾连是对“教材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一条教学线索或凭借”的精准理解。教师应深入研读新课标理念,自觉在现有的“教材的取舍和综合中”进行课堂的实操与创造性的有益探索,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3.
[2]王荣生.语文教学之学理[M].北京:商务出版社,2022:147.
[3]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J].语文学习,2018(1):17-22.
[4]顾之川.教材使用的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201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