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霞
摘要:如何通过问题训练,帮助学生快速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突破口或切入点,提升学生解题的能力?本文中从日常训练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含有“45°”角的几个问题展开论述,深挖问题特点,寻求解题突破线索,从而彰显问题的价值.在让学生灵活掌握解题技巧或解题思路的过程中体会问题的本质所在,激发学生解题联想与问题迁移,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45°角;拓展利用;促进迁移;联想
数学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源泉.教师在讲解问题的过程中,只有抓住问题突破的方向,找到恰当的方法,才能正确启发学生探究准确的思维路径,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总结相关解题方法与思路,将数学方法转变为数学思想,再将数学思想沉淀为数学能力,从而转化为数学综合素养,至此,所训练的问题才能真正凸显其价值[1].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挖掘问题本质,寻求解题线索,辨析解题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中以一道含有45°角的几何问题为例展开研究分析,彰显问题价值.
1 问题呈现
如图1所示,已知D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BD⊥AD,AD交BC于点E.∠ABC=45°,点F为AE上一点,BC平分∠FBD,若AE=2BD,求证:AF=2BD.
2 问题思考
分析题干,我们知道的已知条件为四个:BD⊥AD,∠ABC=45°,BC平分∠FBD,AE=2BD.显然,比较明显的条件就是∠ABC=45°,如何突破这一条件是破解本题的关键.问题的结论是判断AF与BD的大小关系,且满足AF=2BD,觀察到此时,可以初步得到这些条件都与等腰直角三角形相关,故可以考虑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找到解题切入点.
如图2,过点A作AH⊥BC于点H,取AE的中点J,连接HJ,DH,则有HJ=AJ=JE,容易证得△AHJ≌△HBD(SAS),从而可以推出BD=DH=AJ=JH,∠DBH=∠DHB=∠AHJ,再从推出的结论∠JHD=∠AHB=90°中判断得到∠EBF=∠EBD=22.5°,再证明△ABF∽△HBD,推出AFDH=ABBH=2,可得结论,问题得证.
初步结论:从上述问题的解析过程来分析,遇到45°的条件时往往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或者基本性质等展开进一步推理,再结合相关的条件构造全等三角形或者相似三角形,进而解决边之间的关系或角度相等等问题.
3 拓展利用
如图3,在Rt△ABC中,∠C=90°,且满足AC>BC,BD平分∠ABC,点E在BC上,∠EDB=45°,若BE=5CE,CD=3,试求AB的长.
分析:本题条件中显然凸显的是∠EDB=45°,根据已知经验,怎么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呢?有几种可能性,其一过点E作BD的垂线,其二是过点B作DE的垂线.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前者在推理过程中与已知条件联系不上,故可考虑后者.如图4,作BF⊥DE,交DE的延长线于点F,FN⊥BC于点N,FM⊥AC于点M,DH⊥AB于点H,连接CF.由△DMF≌△BNF,推理得到四边形MCNF是正方形.设CE=a,则BE=5a.根据边之间的关系可进行突破、解答[2].
激发联想:只考虑简单的45°,可以直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作出相关解答.若出现和为45°或者差为45°的情况,又该怎么处理呢?
例如,如图5,在△ABC中,AB=AC,∠BAC=90°,D为平面内的一点.当点D在△ABC的外部,且满足∠BDC-∠ADB=45°,请你证明线段CD与AD的数量关系.
本题中给出的条件是∠BDC-∠ADB=45°,这样的条件显然无法直接利用,根据上述问题给定的一种想法,可以在∠ADB外构造新的45°,这样就能满足∠BDC=∠ADB+45°.如图6,在边AD外直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即过点A作AE⊥AD,且AE=AD,连接DE,CE,证△BAD≌△CAE(SAS),得∠ABD=∠ACE,再证△DOC≌△DOE,得CD=ED,即可解决问题.
结论升华:结合上面几个问题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如果遇到几个角的差为45°角的问题时,可以根据相应两个角的位置,重新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变差为和,再结合相关条件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进行分析研究[3].
4 促进迁移
如果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两角和为45°时,往往与等腰直角三角形相联系,或利用角之间和的关系进行等量代换,确定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例如,如图7,抛物线y=13x2+bx-5交y轴于点C,交x轴于A,B两点,且△AOC的面积为252.若点D的坐标为(8,11),连接BD,P为第一象限抛物线上一点,过点P作BD的垂线交x轴于点F,垂足为R,连接RO,RA,E为x轴上一点,连接PE,G为FP的延长线上一点,连接OG,OG=EP,∠FEP+∠G=45°,EF=15,点Q在抛物线上,连接BQ,∠RBQ=2∠ORA,求点Q的坐标.
在这道试题中一个比较明显的条件就是∠FEP+∠G=45°,如何转化这个条件,形成推理条件呢?如图8,根据∠FEP+∠FGO=45°和∠1=∠FGO+∠GOM,可以得到∠GOM=∠FEP;再根据∠GMO=∠PNE=90°,PE=GO,判断得到△GOM≌△PEN(AAS);再得出G,R,P的坐标分别为(-3,12),(3,6),(6,3);
过点Q作QK垂直于x轴于点K,则QK=BK;最后利用直线BQ的解析式得出结论.
从这几道试题的研究过程可以发现,涉及到“45°”角的问题,通常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和等腰三角形联系起来,借助相关条件形成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不管哪种形式,都要准确判断好构造的方向,或者联系内在的隐形等腰三角形,这些都是解题的关键所在[2].
同样地,遇到“60°”角的问题时,可以考虑构造等边三角形,借助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获取更多的条件,以突破问题的疑难点.
综上可以发现,找到一种问题的解决思路,就能通过问题所体现的特点,举一反三,这也是真正把握问题本质的要求所在.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类问题的功效,加强问题联想训练,诱发学生解题思维,积极拓宽解题模式训练,同时也要注意增强问题的潜在价值,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找到问题的模型,为提升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邵文鸿.研题 探解 变式 论法——以说题为载体的校本研修模式探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32):65-67.
[2]杨华,邵春成.一道中考压轴题的解法探究、反思与推广[J].初中数学教与学,2022(13):18-20,7.
[3]李发勇.45°角的魅力——一道中考题的解法探究[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9(2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