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雷燕
〔摘 要〕 乡土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补充和拓展科学教育,为科学教育赋能助力。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都离不开乡土资源的支撑,乡土资源是连接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的枢纽,可以推动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有机融合、无缝对接。
〔关键词〕 小学科学;乡土资源;STEM教育;资源开发;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317 (2024) 02 067-069
环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是教育得以正常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教育资源是一个综合性的大概念,包括了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按照地域范围分,又可分为国家资源与地方资源。地方资源又称为乡土资源,是指我们出生地或久居地的一些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乡土资源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一所学校所在地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都可以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宝贵资源。
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需要丰富科学教育资源,优化科学教育方式方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除了充分利用好科学教材、科学实验室、科学仪器室的现有器材之外,我们还需要开发乡土资源,补充和拓展科学教育内容,为科学教育赋能助力。优化科学教育方式方法,我们可以把STEM教育引入科学课堂,把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有机融合。STEM教育是将自然科学、IT科技、工程学和数学组合在一起的综合学问,是一种跨界融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STEM教育革新了传统科学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跨界思维,手脑并用,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都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支撑,而乡土资源恰好是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的枢纽,可以推动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有机融合、无缝对接。笔者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谈谈STEM背景下的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资源开发与课程设计。
一、乡土资源:让小学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融为一体
乡土资源,具有乡土性、情境性、可触性等特点,与学生距离近,真实可感性强,能使科学教学更加接地气。乡土资源从场、材、力三个维度给予科学教学与STEM教育支持,让小学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一)为科学教育和STEM教育提供了场域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乡土即故乡,是人们生长的故土,是人们生活的地方。这个客观现实的世界,有着养育我们的水土,而这方水土中,又蕴藏着无穷的科学知识,是科学教育资源的沃土。乡土这个广阔的大世界,有着大量的自然资源,有着丰富的生活资源,是一个科学大课堂,为科学教学和STEM教育提供了场域。乡土这片广阔的天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感官,拓宽了学生视野,解放了学生身心,学生可以放开手脚探究科学,可以获得充分自主的发展。
现在的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家庭、企业、社区等部门纷纷加入其中,这些场所的提供,让小学科学教学与STEM活动开展可以因地制宜。例如,我在教学《植物开花了》一课时,把课堂搬到学校附近的“生态农场”,带领学生走出狭小的教室,跳出静态的书本,到鲜花盛开的生态农场去欣赏美景,学生置身于花海之中,与植物零距离接触,亲眼观看番茄花、黄瓜花等植物花朵,在观察比较中了解各种花儿的结构,学会辨别哪些是雌花,哪些是雄花,向农技员请教植物的传粉方式,亲手给黄瓜人工授粉。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式学习,胜过了静坐在教室里的纸上谈兵,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科学探究的实效,促进了STEM教育与科学的融合。
(二)为科学教育和STEM教育输送了材料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近农村的学校,可以把农村的特色资源作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充分开发身边的科学教育资源,以扩充教学内容、教具学具、实验器材。农村的乡土资源,为科学教育和STEM教育输送了材料,成为很好的内容素材、实验材料,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支撑。
校内外的软硬件资源是重要的乡土资源,这些资源让科学教学中的STEM教育得以本土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相关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资源库,以保障科学教学中的STEM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生态农业生机勃勃,我们当地的大棚经济日益发展,学校周边的大棚种植越来越多,有种蔬菜的,有种花卉的,有搞养殖的,我们既可以利用现有大棚资源,结合科学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实践体验,在真实情境中探究科学,也可以以大棚为项目,开发设计出STEM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大棚种植项目研究,了解大棚的作用,设计制作大棚,开展实验研究。又如,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现在许多社区都有专门的体育广场,设置了许多健身器材,我们可以把这些物质资源,作为STEM教育活动内容,设计“小区健身器材的调查”研究项目,让学生实地调查,亲身体验,对健身器材的使用率、安全性能等进行探究。总之,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设计一些贴近当地生活的活动项目,将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联通起来。
(三)为科学教育和STEM教育赋予了力量
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和社会既为STEM教育提供了舞台,又为STEM教育提供了内容和方法。乡土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实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与体验性,能够助力学生探究学习。乡土资源,让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回归生活和社会,为科学教育和STEM教育赋予了力量。
乡土资源的利用,增强了STEM教育的情境性,有助于激发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感知想象,帮助学生体验理解。乡土资源的利用,增强了STEM教育的协作性,学生在群体活动中互动交往,在同伴互助中协同学习,释放了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实践创新。乡土资源的利用,增强了融合的力量,促进了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的融合。
二、资源开发:建造STEM教育背景下的乡土课程资源宝库
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作为科学教师,对于身边的一些乡土资源,平时就要形成自觉开发与积累的意识和习惯,建造一座充满乡土气息的科学课程资源宝库。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建设者,要善于用STEM教育的眼光,去发现捕捉生活、自然、社会中的事物和现象,主动将它们与科学教学联系起来,并将其转化为具有STEM特色的科学教学内容。
在开发STEM背景下的乡土课程资源时,我们既要立足小学科学教材,从中梳理出适合于开展STEM教育的活动内容,又要跳出现有教材,主动开发创编新的课程内容,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地域特色去寻找适合的课程资源。我们还要着眼于校园内部,做到“近水楼台先得月”,充分利用学校里各种场馆、设施设备等资源,如科学探究室、创客活动室、建筑雕塑、池子园子等,将这些场所以及其中的各种物品,纳入科学课程资源体系。如,我们可以借助创客实验室的一些仪器器材,结合科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一些STEM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工程素养、技术素养。
在开发STEM背景下的乡土课程资源时,我们还要具有大视野,要放眼教室之外、校园之外,那里的资源更为丰富,更具有教学价值。譬如,学校附近有一座寺庙叫“南山寺”,我们可以把这一乡土资源开发为一个STEM课程:“微缩景观——南山寺”。我们可以先布置学生搜集南山寺的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然后带领学生游玩南山寺,进行实地参观,了解南山寺的造型结构,探究寺庙里的科学,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制作南山寺的微缩景观的任务。我们还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开发设计了“家乡的桥”“家乡的塔”“老街”“大棚”等STEM课程资源。
三、课程设计:建构STEM教育理念下的田园科学课程
许多乡村教师已经认识到STEM教育的价值,在科学课程中融入STEM教育理念,他们利用一些当地的资源,构建STEM教育理念的田园科学课程。我以“水稻田园课程”为例,谈谈如何建构STEM教育理念下的田园科学课程教学模式。
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每年到了水稻收割的季节,都会有一项特殊的工作,那就是“秸秆禁烧宣传”,教师给每位学生发放一张“秸秆禁烧告家长书”,让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签字。我就抓住这一契机,以稻草禁烧为切口,利用农村水稻资源,开发设计了“水稻田园课程”。
該课程开发的立意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能力,而且还以科学探究与STEM教育为主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STEM素养。在田园科学课程中,我整合了“植物的一生”“植物与环境”“清新的空气”“善用自然资源”等内容,组织学生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解现状,引导创意设计,动手制作。在这一过程中,我向学生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组织他们学习“遗传与变异”知识,了解水稻栽培技术、改良技术,使他们懂得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性,深刻认识“科技改变生活”的道理。
在水稻田园课程开发中,我系统构思,整体设计,力求结构完整、有机融合,充分彰显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融合理念。该课程以“禁烧宣传活动”为情境,从“秸秆禁烧告家长书”导入,引出水稻探究主题。该课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水稻的前世今生”,第二部分是“稻草的归去来兮”。在第一部分,主要结合“植物的一生”“植物与环境”等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了“水稻开花吗”“水稻生长周期是多长”“水稻一生要喝多少水”“稻谷是怎样变成大米的”“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大米,全国14亿人一天大约可以节约多少千克大米”等多个问题。在该环节,我还渗透“农耕文化”,向学生展示人工插秧、耕牛犁地、手工割稻等场景,引导学生感知先辈们的勤劳和智慧。
在第二部分,结合《清新的空气》《善用自然资源》《科技改变生活》等课目,设计了“为什么要禁止焚烧稻草”“禁烧后稻草何去何从”“稻草禁烧中我们如何行动”三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大气污染、环境整治、变废为宝等问题深入探讨,让学生认识到焚烧稻草的危害,懂得稻草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善加利用变废为宝,如用稻草发电、造纸、堆肥。我还融入STEN教育理念,组织学生开展STEM活动,让他们手脑并用,利用稻草制作稻草人、编织工艺品,在此环节中,引导学生想象和创造,让他们大胆实践,制作出一件件富有创意的稻草作品。他们的作品虽然不完美,但却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在学生制作结束后,我组织他们展示交流作品,对作品进行评价,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这一阶段的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思想、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工程建造、技术思维、创新能力。
在整个课程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采用合作探究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引导学生自己分工,协同探究。在活动过程中,我既让学又导学,充当学生的合作者,对学生守望相助,给学生当参谋,和学生一起动手做。
稻草,普通而不显眼,却成为具有STEM教育理念的科学课程的重要素材。我们在STEM背景下开发科学课程,应当充分依托乡土资源,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STEM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中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H2021014】
参考文献
[1]杨玉佩,彭虹斌.小学科学智慧课堂动态生成过程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9(14):49-50.
[2]陶轶敏.混合式学习支持下的小学STEM教育[J].教学与管理,2021(1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