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锐杰, 李晓慧, 李 云, 杨 航, 李 丽
(1.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 贵阳 550006; 2.贵州省园艺研究所, 贵阳 550006;3.贵州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贵阳 550006)
甘薯(Ipomoeabatatas(L.) Lam)自16世纪由南美洲中部地区经东南亚传入我国,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来源[1],也因优质的淀粉品质成为淀粉加工产业的供给原材料[2]。我国是甘薯第一大种植国,种植面积占全球一半以上[3]。因甘薯耐逆性强、产量高和经济价值强的特点使其成为贵州第五大作物。目前已有大量对淀粉型甘薯引种鉴定的报告[4-8],但近年在贵州开展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我国11家不同单位选育的11个淀粉型甘薯新品种(系)在安顺市紫云县进行种植,并对产量、干物质率、淀粉率、淀粉产量和食味进行系统性评估。以针对淀粉加工为主要目的,兼顾食用属性,筛选出适应贵州种植的淀粉型甘薯品种,对贵州省甘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次试验供试品种共12个,其中徐薯22号为对照,其余试验新品系(种)来自国内11个不同科研单位,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试验甘薯品种基本信息
试验地点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干水井村(105°98′38″E,25°80′97″N),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4垄,垄距1 m,垄长5 m,小区面积20 m2,株间距15 cm,各3次重复。所有品种于2022年6月14日扦插,10月14日收获,大田生长期为122 d。
产量:分别收集称重每个小区中甘薯重量,将所有数据汇总后进行统计。
干物质率:将鲜薯称重后切薄片,80℃烘干至恒重,复称重量,重复取平均值。
淀粉率:采用福建省甘薯区域试验计算方法[9]。
食味评定:分别对各个品种随机挑选薯块,洗净蒸煮。随机选取15名试验人员对各品种甘薯口感方面进行感官品评,并采用百分制进行打分,结果去除最高以及最低分后进行统计分析。
鲜薯产量:11个试验新品系(种)相比对照徐薯22皆达到增产效果。其中苏薯28鲜薯产量最高,达3 555.11 kg/667 m2,其次为皖薯373,产量为3 194.93 kg/667 m2;齐宁19产量最低,为1 598.84 kg/667 m2,鄂薯15稍高,产量为1 667.5 kg/667 m2;其余品种产量在2 000~3 000 kg/667 m2之间。
干重:11个试验新品系(种)干重产量同样超过对照徐薯22。其中苏薯28拥有最高的干重产量,达到1 034.54 kg/667 m2,是唯一超过1 000 kg/667 m2的品种;其次为皖薯373,干重产量有958.48 kg/667 m2;黔薯16、湘薯203、万薯18和苏薯30实现800 kg/667 m2左右的干物质产量;徐薯37、鄂薯15、川薯221、齐宁19和鄂薯20干物质产量偏低,为491.56 kg/667 m2。
干物质率:11个试验新品系(种)中,万薯18拥有最高的干物质率,达到36.94%;苏薯30、黔薯16、鄂薯15和齐宁19拥有33%左右的干物质率;皖薯373、湘薯203、苏薯28、徐薯37和川薯221拥有30%左右的干物质率;鄂薯20干物质率最低,只有24.36%。所有试验新品系(种)干物质率皆高于对照徐薯22(表2)。
表2 产量表现及干物质率
如表3所示,万薯18拥有最高的淀粉率,达到25.77%;苏薯30、黔薯16、鄂薯15和齐宁19淀粉含量超过对照徐薯22的淀粉率21.48%;皖薯373、湘薯203、苏薯28、徐薯37和川薯221淀粉含量在15%~21.48%之间;鄂薯20淀粉含量最低,为14.83%。从淀粉产量来看,苏薯28产量最高,达到673.88 kg/667 m2,其次为皖薯373,产量有630.60 kg/667 m2;黔薯16号、湘薯203、万薯18和苏薯30的淀粉产量位于500~600 kg/667 m2之间;徐薯37、鄂薯15和齐宁19的淀粉产量位于300~400 kg/667 m2之间;鄂薯20淀粉产量最低,为299.33 kg/667 m2,是唯一低于对照徐薯22的品种。
表3 淀粉率与淀粉产量
商品薯率:齐宁19的商品薯率最高,达到90.19%;苏薯30、万薯18、徐薯37、川薯221和鄂薯20的商品薯率在80%~90%之间,皖薯373、苏薯28和黔薯16的商品薯率在70%~80%之间;湘薯203的商品薯率为61.26%,鄂薯15的商品薯率最低,为58.79%,两者商品薯率皆低于对照徐薯22。
商品薯产量:苏薯28拥有最高的商品薯产量,达到2 700.82 kg/667 m2,皖薯373和苏薯30商品薯产量也达到2 000 kg/667 m2以上;鄂薯15商品薯产量最低,为980.32 kg/667 m2;其余品种商品薯产量位于1 000~2 000 kg/667 m2之间。所有试验新品系(种)商品薯产量皆高于对照徐薯22。
食味评价:11个试验新品系(种)食味评价分数集中在80~87分之间,皆低于徐薯22。其中川薯221和苏薯30并列第一,获得87分;黔薯16分数最低,为80分(表4)。
表4 商品薯率、商品薯产量和食味评价
本研究选址紫云县为贵州省甘薯产业主要产区,甘薯产业亦是当地主要支柱产业。但多年连作,品种退化,目标市场固化为鲜食市场导致甘薯产业规模生产总值不断下滑。本研究以当地淀粉型甘薯种植产业空白为切入点,为贵州甘薯产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本研究选用对照徐薯22是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选育的淀粉加工型甘薯[10],也可作为鲜食型甘薯进行销售,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甘薯品种之一,适合作为本次研究对照品种。
甘薯鲜食是除淀粉加工外另一主要经济用途,其经济价值由商品薯率和食味评价决定。所有参试品种商品薯率皆优于对照徐薯22,但食味评价全部略低于徐薯22,因此鲜食价值不作为决定本次研究结果的因素之一。
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苏薯28的鲜重、干重以及淀粉产量均位居所有参试品种第一,且远高于对照品种徐薯22,适合作为淀粉型甘薯品种在贵州地区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