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的特点及不足研究

2024-01-04 18:14章新彪
电脑迷 2023年18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章新彪

【摘  要】 新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和以往政治教材相比,从知识体系到安排的内容和选用的教材都有很大的调整,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材料鲜活,可读性强,确实具有“准”“新”“实”的特点。除此以外,本研究结合教学实践,在通读《道德与法治》课本过程中,还感悟出其他许多特色之处,认为新课本也有值得商榷和探讨之点。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升学与就业

一、新编课本的特色

(一)统一命名为“道德与法治”。

多年的教学经历中遇到过的初中政治课教材书名可谓五花八门:或曰《社会发展简史》、或曰《公民》、或曰《法律常识》、或曰《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或曰《思想品德》,近几年统一命名为《道德与法治》。这种课本名称的修改和统一,反映了学习内容的重大调整,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迎合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思想品德”和“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而言,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某一角度来说“道德与法治”涵盖了“思想品德”,同时,“道德与法治”的含义又是多方面的。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学习、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就是要做社会主义的规范公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们的“和谐共处”才是教师面临的全新课题。因此,加强青少年道德与法治修养,注重人文性的教育,塑造合格而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新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旋律。为此,将三个学段课本统一命名为《道德与法治》,不仅反映了教学时代的要求,也和三个学段课本内容的有机整体性相吻合,可谓“衣冠体合”,所以,新的统一命名更为确切而科学。

(二)“同心圆”扩大状教材编写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就是生活空间不断扩大、生活阅历不断丰富、知识不断增多、生理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针对青少年成长过程阶段性的特点,三个学段课本内容编排各有侧重点:初一以“成长中的我”为主题,侧重自我品质的砥砺,培养青少年如何学会独立、如何自主学习等;初二的“我与他人的关系”侧重培养学生如何与周围他人和谐相处,规范学生“做人”的品格;初三学段以“我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为主题,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爱国主义情感,其教育目标是塑造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时代青年。然而,三个学段课本内容又具有共同点,这个共同的焦点就是“自我”,它构成了同心圆的圆心,由“自我”的道德与法治而生发出第二、第三学段道德与法治内容,每后一学段内容糅合扩散了前一学段的内容,道德与法治的外延呈同心圆的年轮状,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又呈现同心圆的螺旋上升状。这样编写的科学性在于:通过对后一学段道德与法治的学习,青少年的前一学段的道德与法治得到了巩固和升华,体现了道德与法治的养成是一个过程,遵循了青少年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

(三)课本编写体例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本研究之所以称呼“道德与法治课本”而不称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因为“教材”是传统的说法,教学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新编课本把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引入到了主体地位,因此,有的专家称今天的教材为“学材”,笔者认为,称呼“课本”较顺口,更得体。

长期以来的政治课教学的表现为满堂灌现象,学生对政治课感到枯燥无味,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的弊端:条条框框,叙述的理论性语句过多,片面地强调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訓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编写的内容和学生生活距离过远,学生缺乏感知。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源泉”,新编课本道德与法治的每一主题内容几乎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所讲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和学生生活内容是零距离,是每位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和面对的事,因此,学生易感知而感兴趣。

“生活世界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背景知识,以学生逐步扩张的生活为基础,遵循初中学生的生活逻辑,使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培养回归他们熟悉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的体验中孕育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据此,新课本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每一主题的教育,主要不是从理论上去论证,而是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事例、问题、冲突,设置令人深思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辨别、选择,把相关的道德与法治规范寓于形式多样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发掘联想相关的生活事实,感悟其中的道理。课本中提供的感性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或阅读思考,或阅读填空,或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要求搜集类似的事例,归纳出结论;有的是名言俗语警句,有的是承接正文穿插相关链接,有的提出实践活动的要求等等,并且相当部分文字材料图文并茂,极富画面感,可读性极强。教师结合课本内容或带领学生参观访问,或引导学生确立道德与法治某一主题,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材料、撰写论文等,这就拓展了教育教学时空,丰富教学内容,大幅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层次,从而使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学生正确的道德与法治在其主动探索性的学习中自觉养成。这既升华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可以说,新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最好载体。

(四)其他特色

新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的特色还有:道德与法治内容覆盖面广,涉及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将以往初二学段集中学习的“法律知识”板块支离成三个小版块糅合在三个学段中。

二、新编课本的不足之处

(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主题不够突出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当今的不少青少年中却暴露出将这一传统抛弃的严重问题。岂不闻陕西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农为了供儿子上大学,被迫让次子和小女儿停学,自己跪着求人家让其在窑厂里干活挣钱,并且常年卖血。而大儿子在大学里不是刻苦学习而是奢侈花钱谈恋爱,一学期下来门门功课不及格。新闻媒体常有类似的报道:某一老农送儿子上大学,肩负着行李不小心被校园门口的建筑材料绊倒在地,一只鞋给绊得数米远,跟随其后的儿子不但不去搀扶他,反而说丢人!这位老农爬起来发出“学校里怎么没有培养孩子的良心?”的感慨。另一方面,个别穷困女大学生打扮不了自己,面对校园“时尚生活”心理承受不了压力而自杀……中学生当中也有类似的事例。笔者亲眼所见某一寄宿中学生,家里给一个月1000元的生活费,不到一两天就花得精光,他打电话给家里谎称自己生病住院,要家里速寄钱到学校。一些小小年纪的中学生消费无节制,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以上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归根结底,是因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被社会生活的浮华现象迷惑了心智,丢掉了“艰苦朴素”这一传家宝,乃至丧失了良知。

新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是从“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和“国情”角度谈及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品质,这些主题和学生生活距离过远,缺乏教育的针对性,不易被学生感知。青少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道德品质的滑坡是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而迫待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德与法治主题;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才会珍惜财富;明白财富来之不易才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才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生活,才会变得富有爱心,才会独立自主地谋求创业;懂得生活不容易,做人才踏实诚信等等。可以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工程的奠基工程。笔者认为要及早强化对青少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课本编写应突显这一主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举出上文类似反面例子和类似被授予中华优秀儿女的当代大学生贺峻霖等正面的典型例子,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正反两面的生活实例,才能深刻感知这一道德与法治主题没有过时,才能真正明了“勤以养德,俭以修身”的真谛。

(二)教材编写存在问题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与之前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材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教材设计要基于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关注学生可感受、可参与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逐步扩展和深化自己的认识,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的呈现要有利于培育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思维水平。

从坚持生活理念的角度来说,《道德与法治》教材要坚持“源于生活”的起点、“高于生活”的关注点和“超越生活”的育人点。在源于生活方面,教材编写要解决好“选好故事”的问题。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可参与的社会生活和学生可感受的社会生活。学生可参与的社会生活主要是指学生对其每天生活与其中的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的感受和认识。学生可感受的社会生活则是指学生虽然不能直接参与,但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感受到的社会生活内容。例如,教师虽然不能直接到现场感受“天眼”的壮观,但可以通过观看电视专题片等形式,了解国家建设“天眼”的伟大成就,进而增强自己的自豪感。在高于生活方面,教材编写要解决好“讲清道理”的问题。在超越生活方面,教材编写要解决好“落实育人”的问题,要始终明确将“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教育的落脚点,引导学生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实现学习的内化过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实践的外化过程打好基础。

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说,《道德与法治》教材要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创新点,也是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教学必须重点关注的方面。《道德与法治》教材要在体现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提供核心素养培育思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方式、评价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等方面均有所侧重,在教学主题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问题设计等方面立足于“有利于培育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思维水平”的要求,切实落实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呈现和优化。基于这一原则,《道德与法治》教材不宜简单罗列抽象结论,不宜直接照搬文件语言,不宜忽视学生的现实基础和认知水平。这些都是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同时,核心素养的水平也有层次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落实教学情境设计的层次,按照教学情境逐渐复杂化、学科任务逐渐丰富化的方式,将核心素养培育的层次性、阶段性落实好。

(三)正确价值观引导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无论生产力还是教育科技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提升,过去的“劳动力市场”转换成“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体力型的劳动用工,而主要是技术性、知识文化性的人才。一般来说,一个初中毕业生还没有掌握什么专业技术,他即使谋到一份粗活干,也不能谋求到比较好的生活发展。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毕业生提前就业,未免过早,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升学观。

可喜的一面是,广大初中毕业生都想继续升学,家长也积极支持孩子继续上学。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旺,高精尖的文化科技人才固然重要,而市场上大量需求的是各级各类普通专业技术型人才,可见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人才市场需求的使然。所以,要结合初中毕业生学习成绩的具体情况,对那些文化课成绩比较过硬的应鼓励他们读重点高中、读普通高中,对那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积极引导他们读职业学校,培養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学习观,学生学有所用,使教育真正面向社会,发挥教育的社会效益。这样做,还会从源头上逐渐消除大学生就业率低和企业用工荒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盖笑松. 积极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2] 华兴寿.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J]. 华夏教师,2023(06):82-84.

[3] 莫河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情感教育研究[D]. 太原:太原师范学院,2023.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