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手教师为何离职

2024-01-03 12:17马雨欣杨跃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手教师乡村教师

马雨欣 杨跃

作者简介:

1.马雨欣,女,教育学硕士,成都七中东部学校教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2.杨跃,女,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教育社会学研究.

摘  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难题。特岗计划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引领着一大批青年走进了乡村学校,但政策只能“带来”教师,很难“留下”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未来,能否留住青年教师直接影响到当地教育的未来发展。本文借鉴社会建构理论,从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乡村新手教师林老师的日常生活,发现林老师主客观现实中错位的教育理念、错位的教师角色、错位的发展期待等影响了她的职业选择。而在主客观现实错位的背后是社会结构性困境的体现,是城市话语霸权下乡土文化的价值失落,是乡村学校面对“既要”“又要”的迷茫和无助,是乡村教师日复一日的“无意义感”和社会所倡导的“崇高价值感”带来的矛盾。

关键词:新手教师;乡村教师;社会建构;教师流失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9-0066-07

为缓解薄弱地区师资短缺问题,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如“特岗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鼓励高校毕业生深入祖国薄弱地区,致力于乡村教育发展。但政策只能“带来”教师,很难“留下”教师。研究显示,乡村教师面临着大量的流失问题。如云南乡村教师中近80%有流动(调动)及流失(改行)意愿。

[1]且研究显示年龄越小,乡村教师的流失意愿越高。[2]新生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他们能否留住就基本决定了整个乡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3]而当下相关研究大都是对整体教师队伍的关注,很少单独关注新生代乡村教师。[4]新生代乡村教师与老一辈在观念、心态、需求、行为习惯等特质上都存在差异[5],这也意味着他们与老一辈教师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困境。目前有关乡村新手教师生存困境的研究主要在于文化认同困境与身份认同困境两方面,例如缺失化自信[6]、离农化取向[7]、去乡村化情节[8]、角色认同危机[9]、局内人身份构建[10]、乡村教师角色冲突[11]等。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乡村新手教师的离职原因提供了一个窗口,但群体性离职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并不仅仅只受外部环境制约,而是外部环境与个人的内心产生了无法调和的分歧与矛盾。新生代乡村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究竟面临着何种难以解决的困境以至于出现群体性的流失?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探究乡村为何留不住新手教师,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乡村新手教师生活中难以摆脱的结构性困境。

一、个案选择与学校环境

鉴于本研究意图走进乡村新手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这一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法走进乡村新手教师的日常生活中,描绘乡村学校教育的客观现实。此外还辅以访谈法,通过与乡村新手教师的深度交流访谈,了解教师的主观现实认知。

(一)个案选择:身心俱疲的林老师

预访谈阶段,本研究使用目的性抽样找到职场处境艰难的教师,再通过预访谈了解她们的主观感受,确定她们有表达的欲望。再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接触到更多的研究对象,以便获得更多的样本和信息。滚雪球抽样得到的被试通常是通过熟人、朋友介绍而来,能够提高被研究对象在研究中的配合度,有利于研究的开展。通过这样的方式,笔者找到了五位正在从教的新手教师,她们都对自己目前的职场处境有所不满,并且愿意表达。(预访谈样本如表1所示)

预访谈阶段,笔者通过与这五位教师进行交流,收集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客观现实,以及她们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交流发现,他们的职业生活世界面临着复杂的人际互动,受到来自各方的制度制约,充满了身不由己的情绪体验。他们身处的客观现实世界与认知中的主观现实世界有着严重的错位。为了能够使研究资料更加客观、深入,本研究最终选定了林老师作为最终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观察,主要考虑一下几点:第一,林老师在西南边陲某县级市下的一所资源紧缺、环境恶劣、教学水平欠佳的乡村中学工作,她身兼数职,缺少工作上的支持,受到严重不平等的制度制约,她在学校中承担的工具性角色与她主观认知的教师角色存在错位;第二,林老师面临着严重的师生冲突,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林老师的教育理念存在错位,学校并不能帮助林老师解决问题,林老师与管理者之间面临着不小的理念分歧,为此林老师十分迷茫无助;第三,林老师有强烈的换工作意愿,她所在学校的待遇低,发展前途渺茫,林老师的职业追求与学校办学风格存在错位。在所有受访者中,林老师的处境最为艰难,这也能够确保林老师面临的客观现实足够丰富,主观感受更加深刻。

在研究工具的设计上,笔者通过阅读已有的相关研究自行编制访谈提纲。访谈提纲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客观现实和主觀现实。客观现实中包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和其他(学校管理制度、日常任务分配等),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关键人物或关键事件来描述这几类关系。主观现实中包括教师对自己处境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包括教育教学中的情绪、观念、态度、行为以及对职业本身的看法和反应。第一部分通过制度和关系来描绘教师的客观现实,第二部分通过自我认知和行为反应来分析教师的主观现实。为了材料更加客观,笔者还结合了现场观察,每天和林老师共同上下班,及时记录她在课堂中的情绪变化,以保证材料的客观性。

本研究主要运用开放性访谈,探寻教师的主观体验和态度观点,挖掘教师对于自己身处客观现实的个性化理解,以及由此带来的职业生活变化。在进入现场之前,请林老师通过微信语音经常性地反馈引起她情绪的客观现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感受和想法,这种事情发生后即时的反馈有助于笔者在第一时间捕捉关键事件。此外,笔者还与林老师每个月进行一次交流,主要是询问整体的感受和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以及打算怎么消化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情绪,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长期观察教师情绪、态度,为后续主观现实的变化提供了连续的线索。在进入现场之后,笔者结合每天观察到的课堂与教师进行交流,请教师解释“为什么当时这样处理问题、为什么当时有这样的情绪反应、做这样的决定时你当时是什么心态”等问题,随时关注教师的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

(二)X中学:城市化进程中被牺牲的薄弱学校

在以城市为主力军的现代化背景下,城市学校带走了乡村学校的大量资源,重视教育的家庭不断向城市涌入,有能力、有理想的教师逃离乡村,乡村办学物质资源被大量侵占。X中学即是这样一所在城市化背景下被牺牲的薄弱学校。X中学位于西南某县级市的一个乡镇,曾经因为生源质量差、師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成为了挂牌薄弱学校。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课改、创设特色课程、与其他学校合作等方法,实现了薄弱学校脱薄目标。但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和办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当地有能力的家庭会选择去市区上学,再不济也会去本地升学率更高的私立学校或者排名靠前的公立学校“借读”。这使得X中学的生源质量难以提升,学校仍然难以实现教学成绩的飞跃。久而久之,X中学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快乐学校”,是不负责任的家长“寄存”问题学生的地方,是在教育竞争中被抛弃的智力缺陷儿童的归宿。学生的父母双方教育意识淡薄,生活起居由爷爷奶奶照看,学生本人没有学习动力,再加上青春期特有的叛逆,使得学校里的学生很不好管教。“乡村中学”这个名号在现代教育中已然是弱势群体,而作为乡村中学里的“快乐学校”,X中学更是长期处在被当地教育忽视的弱势地位。它的教育质量低下问题在资源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发展成了长期的恶性循环。

二、研究发现:主客观现实的错位

传统的离职研究主要考察工作因素对员工主观态度和离职行为的影响,对于非工作因素关注不足。[12]然而,现有研究表明,乡村青年教师的离职原因与非工作因素牵连颇深,例如交往的需求、跨文化的挑战、婚恋的困境等[1]。因此,关于乡村新手教师的离职研究不能局限于工作因素,更需要以他们整体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彼得·伯格和托马斯·卢克曼认为日常生活由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共同建构而成。客观现实是客观存在的日常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不证自明的存在。

[32]主观现实是我的“所知”,是我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和解释。伯格和卢克曼认为主客观现实之间的对称程度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化程度。[14]202当乡村新手教师面对的乡村学校教育的客观现实与他们对学校教育的主观认知不对称时,他们就无法在乡村学校中进行成功的社会化,久而久之将会与乡村教育产生疏离感。教师主客观现实的对称对于他们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度对称的主客观现实代表着教师成功地融入了乡村教育环境中,不对称的主客观现实代表着教师的观念与乡村教育现实之间存在错位。因此,本文使用伯格和卢克曼的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从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探究乡村新手教师面临着什么样的客观现实?又有什么样的主观现实?主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哪些不可调和的错位以至于促成了他们离职的选择?

(一)错位的教师角色:“知识人”还是“工具人”

伯格和卢克曼认为制度是人类活动历史的产物,这一历史在个体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在个人眼中,制度世界就是客观事实。[14]78新手教师入职以后,经历了制度化的规约,他们也逐步体会到了制度的存在。然而要真正妥当地生活在客观世界当中,他们还需要对制度世界中的知识进行理解,即明白制度背后的原由:为什么会存在这个制度。伯格和卢克曼认为“要使制度正当化就必须引入一些角色知识”[14]117。

在正式入职X中学之前,林老师曾在市里的Y中学实习。Y中学的学习氛围浓厚,教师之间关系和谐,学校管理人性化,在这里林老师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教师角色的认知。“这个学校很好,不会看我是实习生就随意使唤,老师们会指导我怎么上课...尤其是我的指导老师,她平时上课很严肃认真,但私下跟学生关系又很好,学生都很喜欢她,我也想当这样的老师。”在Y中学,林老师很快形成了角色期待。她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授业解惑的专业人员、不断精进的学习者。然而这些角色期待与她在X中学扮演的角色存在着错位。

在X中学,林老师常常面临着数不清的非教学任务,这些任务与她最初设想的角色大相径庭。新手教师大多都刚走出校园,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强,与互联网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这在管理者的眼中更加适合为学校做些杂事,比如运营公众号、活动策划、管理多媒体等。乡村学校的大龄教师不具备这样的技能,于是这些任务就顺理成章地落在了新教师的肩上。林老师刚入职,人生地不熟,缺少一定的话语权,又想要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于是面对别人的请求,她往往很难拒绝。“我刚进学校的时候,有个老师让我帮忙做安全工作,我是新老师不可能拒绝,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全是我的事了。有一次放假,学校着火了,校长打电话给我说‘不管你在哪里,马上给我回来,然后我就打车回去加班搞安全检查的材料。学校没有经过我允许就把我弄成了安全负责人。我当时是入职第一年,接手两个班,学生又很难管,那一年我好崩溃。”这样的现象在乡村学校中普遍存在,乡村学校制度不够完善,办学资源不足,没有多余的经费与人力,于是存在着很多无主任务,进而产生了压迫新手教师的现象。在任务分配上,新手教师常常是“无主任务”的认领者,是熟手教师“帮忙”的不二人选,是管理人员任命的“得力助手”。尽管无边无际的妥协使新手教师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但新手教师无法拒绝,他们必须让自己融入进一个和谐的关系网络中,确保没有被圈子排斥和冷落。

在学校管理中,全校唯一的全职新手教师林老师扮演的角色往往是“非教学任务承担者”、“随叫随到的工具人”负责一切杂务和跑腿的工作,林老师大量的时间被这些工作占用,无休止的工具性角色遮蔽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林老师在日复一日的非专业劳动中失去了职业价值感,这样的角色体验与林老师主观现实中对教师角色的认知大相径庭。

(二)错位的教育理念:育人追求还是利益追求

彼得·伯格和托马斯·卢克曼在《现实的社会建构》中提出制度化的历史变异可能引发一个重要的问题:社会现实的物化问题,即把人类现象当作事物来理解。[14]111物化现象表明,人会忘记自己与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制度在长期历史性地运作过程中固定下来,产生了惰性,脱离了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作为创造者的人变成了制度的奴隶。此时,人们行事的目的不再是因为这样做“有用”,而是因为这件事是“正确的”,是符合制度与惯例的。工作场域中,有人服务于制度,做制度的维持者,例如管理人员,他们的职责就是确保任务符合制度规范;也有人做制度的执行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实践性的任务。而在制度僵化之后,制度维持者和实践人员之间就可能发生冲突。

林老师本科是教育学专业,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她建立了一整套教育教学理念。她认为教育最终指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和管理者的决策应该指向学生的进步,学校是一個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的本分工作就是好好上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然而这与X中学的教学理念存在很大的冲突。

在一节林老师的晚自习上,班上某学生不停地哗众取宠,多次扰乱自习纪律。林老师在多次提醒无果后,将那名学生呵斥了一番。但学生不仅没有悔意,反而公然与林老师顶嘴,并且对林老师骂了一句脏话。本就怒火中烧的林老师难以释怀,考虑到这名学生屡教不改,开学以来多次扰乱课堂纪律,于是打算严肃处理。但面对林老师的提议,学校的德育老师并不想认真对待这件事,他抱着想息事宁人的态度劝告林老师“算了嘛,学生调皮捣蛋而已,义务教育阶段我们也不可能真的惩罚学生...我们是平民教育,又不是什么好学校,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每一个都好。”林老师生气地反问道“那以后我的课堂怎么办?这个学生这学期一直是这样,马上就要中考了,他不仅不学,还扰乱全班的纪律,对班上的学习氛围有很大的影响。”德育老师继续当和事佬“你也不必对他们抱有太大的期待,班上没几个人考得上高中,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别惹出麻烦才是最重要的!”林老师被堵得哑口无言,许多失望和无奈压在心里难以释怀。

“学校不希望我上纲上线,但是作为老师,大家都你不管我不管,所有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里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差。如果老师们都抱着不要搞出麻烦的心态来教育学生的话,学生的恶劣行径永远得不到纠正,那这样糟糕的教学环境永远就永远都不会改变。”息事宁人是X中学的一贯作风,因为学校里的学生大都没有学习意愿,家长也不重视孩子学习,学校很难做到有效地惩罚学生。面对着一群处在叛逆期又缺乏管教的学生,只要不出安全问题,为了避免更多的麻烦,学校的态度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林老师作为学校中的新人,在她看来教育好学生是老师的义务,她并不能认同学校的理念,也做不到真正的躺平,才会对自己的遭遇感到委屈和不满。

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践行着自己的理念,努力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然而仅靠她一个人的力量远远达不到,在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在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时,学校和家长的缺位助长了学生的不良风气,教师权威的有限性使林老师束手无策。在学生多次违纪,学校和家长不闻不问,教师又无法处理的情况下,学生愈加叛逆,离林老师和课堂也就愈远。为了管理学生,林老师曾企图与学校管理层对话,在与德育老师的对话中,林老师被冠以了“不懂事的新人”头衔。对于学校来说,“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是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认为林老师“学生气”太重,等以后有经验就“好了”。在X中学这样的乡村薄弱学校,“好了”并不是教学得到了发展,而是做事风格更加符合学校需求,懂得适时地放弃,是在利益抉择过程中对教育性的泯灭,更是在困窘教育环境中的无奈选择。在林老师实践的过程中,她曾多次在错位的教育理念中自我拉扯: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太理想化?该去适应环境还是坚守自我?在长达两年挣扎后,林老师最终于巨大的割裂感中离职。

(三)错位的发展前景:躺平还是奋进

面对换工作的压力,林老师也想过要留在X中学发展,但学校的发展前景让她望而却步。

在林老师看来,教师作为终身的事业,它需要教育者以育人为己任,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因此林老师非常看重专业技能的发展,她想要挑战自己,追求进步,渴望成长。但X中学的客观现实让她感到前途渺茫。

首先,林老师面临的是生存的需求。林老师承担着繁杂的任务,却只拿着不到6万的年薪,除了自己的开销用度之外很难再攒下积蓄。“我是特岗教师,待遇很差,想要提升待遇只有等编制,但是这所学校现在已经严重超编了,我难道要一直拿着微薄的工资耗在这里吗?”其次,对于处在偏远乡村的薄弱学校来说,职称晋升几乎是天方夜谭。“你看我们学校有多少五十岁左右的教师,在这里工作了十几二十年,全部都是中级,我们学校指标非常少,前面还那么多高资历的老前辈,根本就轮不到我。”再次,乡村中学的教师们非常缺少学习机会。据林老师介绍,她接受的唯一培训就是每年寒暑假的网课,没有专门的指导、缺少讨论和学习氛围使得培训的效果微乎其微。学校也甚少举行各类比赛,教师们都长期处于专业发展停滞的环境中,不少教师表示自己已经躺平。虽然这样的心态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但在缺少目标和动力的情况下,个体却也很难摆脱这样的心态。最后,林老师在乡村中学任教的过程中甚少获得成就感。“在这里,我的任务不像是教书,更像是管住学生们不要闹事。”吵闹的氛围是林老师课堂的常态。一节课下来,一个班只有不到十个人在听讲,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面对难以管教的学生,生气发火只会让学生感觉受到关注,从而更加变本加厉地捣乱。在这种情况下,林老师通常只能放一些弱势的狠话“下次上课站在门口”、“不想听就出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然而对于这里的叛逆学生来说,站在门口或者离开教室并不是一种惩罚,他们反而会觉得获得了短暂的自由,并且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了风头,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彰显个性的方式。

在这样的发展前景中,教师发展渠道受到限制,教师的教育热情受到严重的打击。躺不平的青年教师纷纷离职,而被家庭牵绊、丧失逃离意志的教师们只能变得佛系。小部分教师能够重新振作精神,面对现实,重新寻找发展的动力。大部分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都消磨了意志,被迫躺平,永远失去了工作的成就感。X中学的教师们非常淳朴坦诚,他们中有人直言不讳自己的工作是在“混日子”,这更多的像是一种自嘲,职场环境没有机会让他们学习进步,也缺少刺激他们发展的动力,这使他们看不到职业的发展空间,于是不得不将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视为“混日子”。这才是他们口中“混日子”的真实含义——发展前途受阻,未来缺少可能性,在这种处境下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在朝着固定的未来迈进,这也是新手教师寻求变动的原因。

林老师坦言“我如果现在不走的话以后就走不掉了,就像温水煮青蛙,我再也跳不出这口热锅。继续留在这儿我永远没有发展前途,专业水平不断下滑,没有人指点我,也没有人和我交流,我永远都在自说自话。这对于我这样的年轻老师来说相当于被束缚住了,我不想年纪轻轻就在这里躺平养老。”面临着艰难的处境,又考虑到自身未来的发展,林老师下定决心要离职。虽然在大众的观念里,躺平是解救一个人自我内耗的良药,但对于林老师这样的青年教师来说,她很难做到真正的躺平。一方面是林老师现在初入职场,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价值感,如果现在就躺平,她很难再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寻求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是作为新手的林老师也不甘于现状,如果现在就向麻烦妥协的话,自己就很难再得到想要的成长。因此,林老师渴望外出学习的机会,渴望来自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渴望能够参加各种比赛。林老师想要提升,但X中学很难提供这样的机会。因此在两年的合约期结束之后,林老师走上了离职的道路。

三、分析与讨论:错位背后的结构性困境

林老师是众多乡村新手教师的缩影,她在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既有一定的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意义。费孝通曾提出,对一个小的社会单位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单位,但相关结论可以用作研究假设,也可以作为在其他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材料。[15]本文通过描绘乡村新手教师林老师的日常生活,探寻她主客观现实之间的错位,并尝试分析错位背后的结构性困境。

在前文,我们看到了X中学的客观现实与林老师的主观现实之间存在大量的错位,主要体现在学校与个人角色期待、学校与个人教育理念、学校与个人发展前景三个方面。然而错位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乡村薄弱学校落后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理念?还是X中学大量不合理的制度建设?新手教师是乡村学校中的弱势群体,但如果把一切矛头都指向乡村学校也是不公正的。我们可以看到乡村学校与林老师错位的教师角色期待,但也应该看到乡村学校缺少经费、缺少人力、教师队伍老龄化的困窘处境。我们可以看到乡村学校与林老师错位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应该看到乡村学校落后的生源和缺位的家庭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乡村学校与林老师错位的发展前景,但也应该看到乡村学校资源受限,缺编问题和职称晋升难题也同样束缚住了留下的所有教师。

(一)乡土文化的价值困境

在乡村新手教师主客观现实错位的背后是城乡教育现实的错位。林老师所代表的高等教育背后是城市文化的价值取向,乡村学校背后则是乡土社会的价值观念。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市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乡土文化被抛弃、忽视,甚至成为了野蛮与落后的象征。制度站在城市的角度去考量乡土文化,否定乡土文化的价值,造成乡土话语的失落。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异质性,缺少话语权使乡村教师不得不被孤立于城市教育语境之外,他们的专业发展“被引入一场几乎没有终点的追赶城市教师的文化苦旅”。[15]乡村青年教师感受不到乡村教育的价值,苦苦追求远离乡村的城市话语,“升学率”、“重点率”成为了套在乡村教师身上的枷锁,“品学兼优”、“通文达艺”的优秀学生标准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无法挣脱城市话语的限制,在这场“文化苦旅”中走向失落。

(二)乡村学校的职责困境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他们中重视教育的父母会带着孩子一起去城区上私立学校,X中学逐渐空荡的校园很好地展示了逐年减少的学生数量。乡村生源不断流向城市,剩下的学生大都与老年人一同生活,变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变得孤僻、叛逆,这导致乡村中学的教育方式不得不以“管住学生”为主,间接引起了学校与教师间教育理念的错位。对比城市学校,乡村学校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有学者提出乡村学校不仅需要传授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知识,发挥社会流动作用,同時也要成为留守儿童的精神保姆,“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和生活等问题的管理办法”。[16]面对逐渐减少的生源,不少乡村学校经费短缺,许多老师拿一分钱做两份工作,还要同时兼顾学生的安全和学习。乡村学校仅有贫瘠的办学资源却要承担比城市学校更多的责任,同时还要弥补其中家庭教育的缺位,足以可见乡村学校的办学举步维艰,这让乡村学校在教育“进城热”中摇摇欲坠。

(三)乡村教师的生存困境

乡村新手教师的职场角色、发展前景、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职业体验。与专业毫不相关的“工具人”角色使他们产生低价值感,渺茫的发展前景使他们失去发展的动力,落后的教育理念使他们无法体验感受到职业的意义,只能在日复一日的内耗中一边浪费时间一边焦虑。不少人在完成1—2届教学任务之后被迫躺平,在正是要进行教学突破、取得教学成绩的关口表现得力不从心。无效化的职称晋升制度、自说自话的教学氛围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也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风气。虽然在大众的观念里,躺平是解救一个人自我内耗的良药,但对于不少立志从教的年轻教师来说,躺平只是无奈之举,他们的主观意志中想要奉献、想要立业,但客观现实的冷水浇灭了他们的热情。主客观现实错位背后无法撼动的结构性困局才是让他们陷入两难的根本。

乡村新手教师离职现象反映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低价值感和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担忧。当下教育环境对乡村学校并不友好,这背后是城市话语霸权下乡土文化的价值失落,是乡村学校面对“既要”“又要”的迷茫和无助,是乡村教师主观现实中日复一日的“无意义感”和客观现实中社会所倡导的“崇高价值感”带来的矛盾。作为对当前结构性困境无意识的反抗,乡村新手教师只能继续漂泊,走向城市,追寻主流文化语境中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李慧勤.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3):134-141+173.

[2]范国锋,王浩文,蓝雷宇.中小学教师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江西、河南3省12县的调查[J]. 教育与经济, 2015 (2): 62-66.

[3]付昌奎,曾文婧.乡村青年教师何以留任——基于全国18省35县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J]. 教师教育研究, 2019, 31(3): 45-51+ 69.

[4]郑新蓉,王成龙,佟彤.我国新生代乡村教师城市化特征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18(3): 70-77.

[5]刘胜男,赵新亮.新生代乡村教师缘何离职——组织嵌入理论视角的阐释[J].教育发展研究, 2017, 37(Z2): 78-83.

[6]刘桂辉.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的缺失危机与培育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 2023(2): 55-62.

[7]姚岩,郑新蓉.走向文化自觉: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离农化困境及其应对[J].中小学管理, 2019(2): 12-15.

[8]黃俊官.乡村教师“去乡村化”情结及其化解[J].当代教育科学, 2020 (11): 31-36.

[9]蔺海沣,赵敏,杨柳.新生代乡村教师角色认同危机及其消解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 2019 (2): 70-75.

[10]肖正德,谢计.新生代乡村教师之乡村“局内人”文化身份建构——基于地方性知识教学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 2021 (11): 87-92.

[11]苏鹏举,王海福.新生代乡村教师角色冲突及调适策略[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 39(3): 63-69.

[12]刘胜男,赵新亮.新生代乡村教师缘何离职——组织嵌入理论视角的阐释[J].教育发展研究, 2017, 37(Z2): 78-83.

[13]郑新蓉,王成龙,熊和妮.他们是中国教育百年现代化历程中最特别的一群人——中国新生代乡村教师调查[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5(10):32-35.

[14]彼得·伯格, 托马斯·卢克曼. 吴肃然译.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15]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 26.

[16]唐松林.理想的寂灭与复燃:重新发现乡村教师[J].中国教育学刊, 2012 (7): 28-31.

[17]江立华.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J].江海学刊, 2011 (4): 108-114+238-239.

Why do rural novice teachers resig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Daily Life

Ma Yu-xin,Yang Yue

(1.East School of Chengdu No.7 Middle School, Chengdu 641416;

2.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eacher teams is a major challe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A series of policies such as the Special Post Plan and the Rural Teacher Support Plan have led a large number of teachers to enter rural schools, but policies can only "bring" teacher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keep" them. As the future of rural education, retaining young teachers directly affec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o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draws inspiration from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daily life of rural novice teacher Lin from two dimensions: objective reality and subjective reality. It is found that Lin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ducational concepts, teacher roles, and development expectations have influenced her career choices. Behind the dislocat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lity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social structural difficulties. It is the loss of value of rural culture under the hegemony of urban discourse, the confusion and helplessness of rural schools facing a large number of task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daily "unintentional sense" of rural teachers and the "noble sense of value" advocated by society.

Keywords:

Novice teachers; Rural teacher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daily life; Teacher turnover

猜你喜欢
新手教师乡村教师
例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新手教师的不当教学行为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
湖南西部地区乡村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及对策研究
新手与经验教师伦理推理之案例分析
新手教师的“生气”情绪及其调适*